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如何發現發展偏差的小孩


一、  前言二十世紀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是有順序性和整體性的。因此,他將兒童發展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動作運思期』 (sensori-motor stage,出生至2歲),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利用大動作和感覺來認識這個陌生的環境,發展他的體觸感,以及許多新的認知能力。

第二階段是『操作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約2歲至7歲),這時候的孩子會更利用語言和細動作與環境互動,發展更小肌肉運動,以便能更隨心所欲地操作物體。

第三階段是『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約7歲至12歲),這時候的孩童開始瞭解某些因果關係的邏輯必然性,會大量使用範疇、分類和等級的觀念。

第四階段是『成熟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約12歲以後),能把許多相互作用的變量概念化,對於問題的解決更有規則或規律。

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嬰幼兒時的感覺和動作的建構良好與否,對孩子日後的認知和情緒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讓孩子在安全且適當的環境中盡情的探索及操作,使神經、骨骼及肌肉均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日漸形成開朗的個性、穩定的情緒和適當的行為,以後進入學校才能順利的適應團體生活及進行課業學習,學齡前孩童的感覺和動作的發展變不可輕忽。

當小孩逐漸長大時,我們常會說小孩正在『發展』或『成長』,這兩個名詞聽似相同但實際確有不同的意義。成長主要是指個體發育上所產生的變化,其概念著重在量上;發展是掌握成長的變化,至邁入完全過程中的一個概念,也可以說是透過個體與環境持續不斷的互相影響,各種機能及構造逐漸進行分化及整合,個體在機能上更為強壯,構造上也更為複雜。在了解發展的涵意之後,我們將進一步來探討發展的特性。

二、  發展特性
一般兒童出生後都具有視、聽、味、嗅、觸、溫感......等基本感覺,然而這些基本感覺對於出生嬰兒而言,不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就是沒有辦法將這些複雜的感覺訊息統合組織起來。幸好,我們有三種元素,有了這三種元素,我們可以將瑣碎、雜亂的感覺訊息一一連貫組織,使感覺由單一發展成多元、使動作由笨拙逐漸流暢,漸漸累積更多的基本技能去應付日後學習的需求。

1.內在驅動力(the inner drive)
每個小孩內在有一自然的天性,促使他去探索環境,尋找發展所需要的能力,以發揮潛能。譬如我們不需要告訴他如何爬、站、走,他會經歷不同的探索和嘗試直到成功。

2.適當的反應(adaptive response)
會溜冰的人都經歷過,如果重心不穩,即將要往左倒時,為了保持平衡,我們一定會自然而然的向右傾,這種反應就是『適當的反應』。兒童也一樣,他們有旺盛的好奇心,喜歡向新鮮的事物去挑戰,一方面滿足他們的操控慾,一方面統合他們的感覺經驗。譬如你對著一個嬰兒搖著手上的波浪鼓,小孩看到便會自然的想伸手去抓,抓這個動

3.發展的累積(developmental milestone)
兒童的發展就像是疊磚塊蓋房子,一定是先發展出簡單的、原始的、大動作的動作,再由這為基礎發展更的技巧性的動作,如此層層堆疊、步步發展才能做出精熟而複雜的活動。譬如小孩行走的過程需歷經抬頭、坐穩、爬行、爾後才會走。


三、  發展過程
我們不需要像頭一胎的媽媽一樣,把育嬰書籍所寫的發展表奉為聖旨,但是對一般正常兒童發展的程序應要有大概的認識,我們可藉由此檢視我們孩子的發展情況,如果落後太多,便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或評估。


四、  發展評估
要評估小孩的發展是否在正常範圍內,需要有客觀的評估工具,分別是測驗和問卷。『測驗』指的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用標準化的工具、標準化的方法來進行客觀的評估,是經過信度和效度的考驗。臨床上,評估三歲以下小孩的標準化測驗,很少有被廣泛採用的,那麼問卷不啻為專業人員提供了可信賴的資訊。『問卷』是經過科學研究所設計出來的評量,由日常生活與孩童最接近的人具體觀察來填寫

目前常用的問卷是由徐澄清等人發展的中國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共320題,係採用六個月到六歲半1293位孩童為樣本來探討八大項行為:

(1)粗動作(Gross motor):共34題,評估身體移動共34題,以及有關的體力,平衡和協調動作的發展。譬如伏臥翻身和騎腳踏車等。

(2)精細動作(Fine motor):共44題,評估視覺運動協調技巧之評估發展情形。譬如畫簡單的幾何圖形和堆疊相同形狀的積木等。

(3)溝通表達(Expressive language):共54題,評估人際關係中表達自己能力的發展情形。譬如能對人微笑和說出夢的內容等

(4)概念理解(Comprehension conceptual):共67題,評估理解語言及抽象概念的發展情形。譬如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和會正確地說出紅、黃、綠、藍四種顏色等。

(5)環境理解 (Situation comprehension):共44題,評估語言以外對環境理解的發展情形。譬如能認得出媽媽和會說出自己所住都市鄉鎮的名稱等。

(6)身邊處理(Self help):共36題,評估自理生活能力的發展情形。譬如能自己用湯匙吃東西和買東西時知道要找錢但不知道要找多少等。

(7)人際社會(Personal social):共34題,評估人際關係即社會生活中的做人處事能力的發展情形。譬如能自己過斑馬線和拿玩具給人看或玩。

(8)一般發展(General development):共131題,對整體行為的發展做綜合評估。
本量表的優點是讓家長在一自然情境--家庭下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可將填寫的資料與常模相比(百分之五十的該年齡孩童通過某題目,即為該題的年齡常模),在很短的期間內得知孩童的發展情形,有時須考慮父母的保護和愛護心態,造成問卷調查分數太高的現象,使得資料的客觀性遭到質疑。而缺點就是
(a)台北城中區的小孩的發展常模,無法代表全台灣小孩的發展常模。
(b)前6個月嬰兒發展的題目僅15題有不足之虞。
(c)男女差異的常模仍未建立。

因為社會快速的變遷,許多題目已無法真正反映出當今小孩的實際發展狀況,譬如能自己繫鞋帶的能力以大幅落後,乃是黏扣帶的鞋子已普遍使用,使得繫鞋帶的能力漸漸少有機會去練習;因此,嬰幼兒發展常模應每5~10年要重新修訂一次,如此才能符合社會的需要。

關於計分該如何實施呢?首先請家長詳細閱讀320個題目,依小孩實際是否會操作的情況來據實填寫,會的行為在答案卷上寫「○」,不會的行為在答案卷上寫「※」,會的行為以一分計算,將得分的各項總和標寫在常模表上,再依序畫出100%生長年齡線、落後20%生長年齡線和落後30%生長年齡線,便可知小孩發展的概況。倘若有一位現年五歲的小孩,每項發展都在三歲半以下即落後發展的程度為30%,則可確定該孩童有發展遲緩的現象;若是四歲到三歲半之間即落後發展的程度為20%,則可懷疑該孩童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姚開屏等人『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常模的再思一文,採用六個月到三歲2967位孩童為樣本,來探討『中國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六大項行為,共197題,發現下列現象:

(1)粗動作發展方面:新樣本在一歲的發展已高出舊樣本三分,並持續維持此段差距至兩歲左右才減緩,而在兩歲半的發展已與舊樣本相近。

(2)細動作發展方面:新樣本在一歲的發展已高出舊樣本六分,隨年齡的增加此差距漸漸拉近,在兩歲半的發展已與舊樣本相近。

(3)溝通表達發展方面:新樣本在一歲的發展與舊樣本相近,但隨後便急速增加,至兩歲半的發展已比舊樣本高八分之多。

(4)概念理解發展方面:新樣本僅比舊樣本高一至二分左右,相當相近。

(5)身邊處理發展方面:新樣本與舊樣本在一歲的發展分數相近,隨年齡的增加此落後差距漸漸拉大,至兩歲半的發展已比舊樣本落後四分之多。

(6)人際社會發展方面:新樣本與舊樣本在一歲的發展分數相近,隨年齡的增加而分數漸增,在兩歲半的發展已與舊樣本相近。

從上面的資料發現,現在的孩童粗細動作的發展,在一開始時發展比較快,但隨即差距減小,在兩歲半的發展已與以前相近。在溝通表達和人際社會發展,現在的小孩比以前好一些;應與傳媒發達,刺激增多有關。然而在身邊處理發展是唯一較以前落後的項目;應與父母過於保護少做和少給機會練習有關。另外,值得我們注意三點
(a)採用更具代表性的樣本和更廣年齡層的孩童,以修訂新的常模,使得常模更具代表性和時代性;根據臨床經驗指出『中國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對目前三歲之前小孩的適用性不會差太多,對於年紀較大的小孩則有相當程度的低估。
(b)針對每一細題項做分析,找出孩子發展較慢的地方,以了解其原因,治療師依孩童的實際限制和需要,予以適時且適量的介入並適時調整家長在教養孩童上的方式。
(c)為使家長們能更有耐心的詳細填寫問卷,應考慮將題目精簡些即題目不要太多且有相當的區辨程度。
在蔡鴻儒『學齡前兒童精細動作的探討』一文中,採取103位四到六歲孩童做精細動作問卷調查的結果,指出孩童在五歲的動作發展已較20年前常模高出4分之多,隨著年齡的增加此差距漸漸縮小,在五歲九個月時,本研究個案的發展與常模相近。
這資料顯示『中國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常模的過時性。這亦與台灣這20年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家庭的結構的改變密切相關。目前台灣社會遠較20年前富裕,家庭結構亦由大家庭變為小家庭,大部份小家庭多為雙薪家庭,兒女生的少,經濟上較有能力提供給幼兒各種刺激:玩具的購買、或將幼兒提早送至托兒所。使得現代的兒童較早接受多樣的文化刺激,以致精細動作發展啟蒙的早。

詳細探討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精細動作的內容,發現44個日常生活表現的題目中,通過題目的最高年齡為59個月,通過題目的年齡是取50%孩童通過該測驗的年齡。因此,較具代表性的討論樣本應在5歲之下,也就是說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的精細動作項目評估僅適用在5歲以下的孩童。在44個精細動作題目中屬於發展年齡在一歲以內(含一歲)的題目有20題,約佔一半。發展年齡在一歲至二歲的題目有8題,發展年齡在二歲七個月至三歲的題目有4題,發展年齡在三歲二個月至四歲的題目有6題,發展年齡在四歲一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的題目有6題。發展年齡在五歲至六歲六個月的題目則闕如,應著手增修較高年齡層適用的題目,並考慮其它行為發展類別項中項目的探討,以擴大中國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的實用性。


五、  發展遲緩
根據內政部82年公布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的定義為:「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係指認知、生理、語言溝通、心理社會、生活自理技能等發展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的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而教育部87年公布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及鑑定基準」中則將發展遲緩定義為:「發展遲緩,指未滿六歲之嬰幼兒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社會情緒、心理或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較同年齡顯著遲緩,但其障礙類別無法確定者;其鑑定依嬰幼兒發展及養育環境評估等資料,綜合研判之。」總而言之,發展遲緩指的是孩子因各種原因而造成身體功能落後於同年齡孩子的一種現象,就是有多種原因使孩子在一定年齡,未達一定身體功能的現象,也就是說某孩子大部分孩子在一定年齡已有的身體功能的現象,此種發展遲緩的現象可能出現於孩子的感覺、運動、認知、學習、行為和情緒等方面。

發展遲緩嬰幼兒的人數究竟有多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發生率為7%,那麼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中就有為數可觀的發展遲緩嬰幼兒。伊甸基金會在高雄縣旗山鎮抽樣訪視三千一百多名六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現有一百五十三名疑似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接近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比例;但該地區實際通報並領有殘障手冊者僅占該地區六歲以下的人口0.5%,所以,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有相當程度的低估,通報系統和治療資源有檢討的地方。隨著社會福利政策改善,發展遲緩兒篩檢的工作已積極的進行著,早期療育也就更形重要。                 

什麼是早期療育?〝早期〞指的是三歲以前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早期療育就是在兒童三歲之前儘量接受維持或促進其在自然和家庭環境下發展的相關治療(政府倡導六歲之前接受早期療育)。就我們所了解,並非每位父母都能接受家有發展遲緩兒的事實,多會有「大隻雞慢啼」或「長大了就好了」的想法,而排斥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而延誤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期,那將會使社會成本負擔更大,有研究報告指出三歲之前給予適當的療育一年,其療效等於三歲之後的十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

另外,要明瞭早期療育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強調兒童發展和其本身的特質與所處家庭的特質是否契合,各專業人員的主要角色,應在教導家長們能在家裏繼續執行治療計畫,因為家裏是孩子每天中接觸最久也是最習慣的環境,其治療效果會更顯著,
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常有〝多種能力,同時落後〞的問題,如聽語障礙、視覺障礙、動作障礙、心智障礙、情緒困擾和行為怪異等問題,需要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教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多種專業人員合作,才能提供孩子最適切的服務。

六、  發展障礙
並非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都能遵循著發展的哩程碑進行,有些快些,有些慢些,甚至有些會較同年齡小朋友有明顯的落後,那我們可能會懷疑小朋友有發展障礙,發展障礙的類別為過動症、自閉症、學習障礙、智能不足、腦性麻痺等,下列提出幾種常見的症狀來說明:
(一)自閉症
1.原因
(1)病毒感染
(2)環境污染
(3)基因遺傳
(4)預防注射
2.臨床症狀
(1)有嚴重的語言及溝通障礙
(2)無法建立適切的人際關係
(3)有怪異得動作和刺激行為
(4)情緒的調控大多不夠理想
3.發生率約0.05%而男生發生率約女生的3倍

(二)過動症
1.原因
(1)輕微腦傷
(2)藥物影響
(3)環境污染
(4)基因遺傳
2.臨床症狀
(1)活動量過高
(2)注意力欠缺
(3)情緒控制差
(4)知覺動作障礙
(5)學習能力障礙
3.盛行率約5%而男生發生率約女生的3~5倍

(三)智能不足
1.臨床症狀
(1)過動
(2)自閉
(3)動作反應遲緩
(4)情緒表現異常

(四)腦性麻痺
1.臨床症狀
(1)身體反射過強
(2)肌肉張力過高
(3)身體控制困難
(4)口腔動作不佳
(5)關節活動不良
2.盛行率約0.2%

(五)學習障礙
1.臨床症狀
(1) 閱讀技巧不足
(2)   閱讀理解不足
(3)   口語表達不足
(4)   語言理解不足
(5)   書寫表達不足
(6)   數理計算不足
(7)   數理推理不足
 2.發生率約5%且男生是女生的2倍

(六)感覺統合異常
1.臨床症狀
(1)前庭反應失常
a.前庭反應過度遲鈍
b.前庭反應過度敏感
(2)大腦分化失常
(3)神經抑制困難
(4)觸覺障礙
(5)運用障礙
(6)視聽覺障礙
2.原因
(1)刺激不足
(2)環境限制
(3)用藥不當
(4)環境污染
(5)不明原因


七、  結論

當今父母普遍有家庭計畫的觀念,生育的孩子數減少,自然會特別注意孩子的『質』,也就是說要求他們的生理發育、行為表現和智能發展,在這競爭的社會中,深怕孩子跟不上同儕,從小安排他們學習游泳、心算、外語……等,孩子便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盼下成長。然而,家長應捫心自問是否期待太高或要求太多,帶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上完課後,希望家長了解發展的概況和意義後,能調整家長教養的方式和確認家長合理的期待,正視孩子的應付能力,安排和設計適合的活動,使小朋友能快樂的學習成長;若小朋友無法快樂的遊戲,必定無法有效的學習。因此,希望各位家長、老師們能有所認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fM0X3QWYFRZmDQCenFlhvhmMvA--/article?mid=88







*******************************************************************************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1.攻擊性行為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14&prev=116&next=112&l=f&f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