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產的四個產程
產婦的子宮收縮力夠強,沒有產程遲滯或其它產道阻塞,均可實行自然生產。所謂「自然生產」,是不使用器械或開刀,經由產道生產的方式。整個生產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產程:從真正產痛開始到子宮頸全開為止。
第二產程:從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分娩。
第三產程:從胎兒分娩後至胎盤娩出。
第四產程:從胎盤分娩出一小時內稱之。
一般而言,產婦住院後,至少一個小時內需做內診檢查一次,包括子宮頸口張開的程度、子宮頸變薄的程度、及胎兒下降的程度,藉以判斷產程的進行。產程中若遇特殊狀況,則可以骨盆攝影及胎兒監視器做為特殊處理的依據。
產檢時,如果發現骨盆腔狹窄、胎兒太大、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前一胎剖腹產的切痕是直的,以及因妊娠毒血症致使無法控制的高血壓或水腫等情況,在生產前經由醫師的指示及安排,可進行生產時剖腹產。此外,產婦如果產程遲滯,亦即初產婦於真正產痛後20小時、經產婦於14小時內子宮頸的擴張程度不夠時,或是胎兒窘迫如胎兒頭部無法下降的緊急情況,均應進行剖腹產。
應以「自然產」作為優先選擇
「自然產」與「剖腹產」哪一種較好?事實上,各有其優缺點。「自然產」是先經歷生產的痛苦,稍做休息之後,就比較輕鬆了。一般人比較擔心的是產道經過胎兒的推擠及擴張,肌肉會較為鬆弛,可能影響日後夫妻的性生活。其實不必擔心,因生產而影響幸福的並不多,更何況必要時醫師均會做產後的修補。「剖腹產」雖不必經歷生產時的痛苦,但產後的疼痛卻比自然產更劇烈且時間長,而且身上也會多一條疤痕。有些人為了挑選黃道吉日而進行剖腹產是不必要的,上帝既然給予婦女孕育生命的使命,就應該以自然的方式作為優先的選擇。
胎兒產出後,醫護人員以止血鉗夾住臍帶並剪斷,再將胎兒置於檯上擦淨身體、點眼藥、量體重、並做各項健康評估。產婦於生產後,醫師會將會陰縫合、修補,測量心跳、血壓,檢視產道及惡露分泌量、子宮的收縮及位置,若無任何異樣,產婦可於二小時內送入一般病房休息。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6753&prev=8107&next=6398&l=f&fid=7
***********************************************************************
自然產、剖腹產 一生只選一種較好
更新日期:2008/10/06 07:20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衛生署鼓勵自然生產,但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曾剖腹產產婦再次生產時,建議還是選擇剖腹。
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已調高自然產給付,目前自然產跟剖腹產給付相同,希望能「拉抬」自然產比率,但成效卻不明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隨著晚婚跟少子化趨勢,產婦年齡愈來愈高,剖腹產需求一定會增加。
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全世界剖腹產率一直上升,英國已達百分之廿八,美國也有三成,菲律賓則是四成七。蔡鴻德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剖腹產率約在三成二至三成四之間,平均每三名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
儘管婦產科一致認為,自然產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但還是要看個案情況而定。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說,國內與美國都曾提倡頭胎剖腹產,第二胎自然生產,但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不管對產婦或胎兒,剖腹產後一胎自然產,可能增加死亡傷害跟風險,現已不鼓勵。
壢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任士熙說,頭胎剖腹產後,子宮會留下傷口,下一胎生產時,舊傷口可能承受不了壓力,讓產婦因此大出血。「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有其缺點。」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以免老來漏尿,腹腔又常因為沾黏疼痛。
為避免健保局「盯上」,並適度壓抑剖腹產,有些醫院甚至發展出「懲罰性」收費。像台大醫院,由於常收治高風險產婦,剖腹產率往往接近四成,還曾被健保局公布過名單。李建南指出,台大醫院內部也曾檢討過剖腹產率,對於不符合適應症,仍堅持剖腹的產婦,收取六萬元到八萬元不等的費用,幾乎是健保給付兩倍。
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的蔡鴻德則說,產婦堅持剖腹產的理由五花八門,怕痛、怕身材變形、怕大小便失禁都有,還有人是為了看時辰,她們除了要自付生產費用,若挑的好時辰是半夜,由於要出動不少醫護人員,醫院還會額外收取七千五百元的「看時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26567485/article?mid=1212&prev=1340&next=1159&l=f&fid=12
*******************************************************************************
*******************************************************************************
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已調高自然產給付,目前自然產跟剖腹產給付相同,希望能「拉抬」自然產比率,但成效卻不明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隨著晚婚跟少子化趨勢,產婦年齡愈來愈高,剖腹產需求一定會增加。
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全世界剖腹產率一直上升,英國已達百分之廿八,美國也有三成,菲律賓則是四成七。蔡鴻德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剖腹產率約在三成二至三成四之間,平均每三名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
儘管婦產科一致認為,自然產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但還是要看個案情況而定。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說,國內與美國都曾提倡頭胎剖腹產,第二胎自然生產,但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不管對產婦或胎兒,剖腹產後一胎自然產,可能增加死亡傷害跟風險,現已不鼓勵。
壢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任士熙說,頭胎剖腹產後,子宮會留下傷口,下一胎生產時,舊傷口可能承受不了壓力,讓產婦因此大出血。「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有其缺點。」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以免老來漏尿,腹腔又常因為沾黏疼痛。
為避免健保局「盯上」,並適度壓抑剖腹產,有些醫院甚至發展出「懲罰性」收費。像台大醫院,由於常收治高風險產婦,剖腹產率往往接近四成,還曾被健保局公布過名單。李建南指出,台大醫院內部也曾檢討過剖腹產率,對於不符合適應症,仍堅持剖腹的產婦,收取六萬元到八萬元不等的費用,幾乎是健保給付兩倍。
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的蔡鴻德則說,產婦堅持剖腹產的理由五花八門,怕痛、怕身材變形、怕大小便失禁都有,還有人是為了看時辰,她們除了要自付生產費用,若挑的好時辰是半夜,由於要出動不少醫護人員,醫院還會額外收取七千五百元的「看時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26567485/article?mid=1212&prev=1340&next=1159&l=f&fid=12
*******************************************************************************
早產兒學習障礙 醫師:避免剖腹產
就過去的醫學觀點而言,懷孕37至41週已屬於胎兒成熟期,在此期間出生的嬰孩,其身心發展狀況多屬正常;不過,科學家發現,當37至38週即出生的孩童成長至8歲時,他們在數學測驗的成績通常較39至41週出生的孩童還差強人意。
該項實驗彙整在紐約市就讀公立小學的12萬8千名學生學習狀況,發現在3年級學生中,37週出生的孩童,其出現嚴重閱讀障礙的機率,比起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33%;其在數學計算上遭遇困難的機率也較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19%。
從研究數據可得知,閱讀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2.3%,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1.8%;數學作答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1.1%,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0.9%。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兒科教授和新生兒科主任艾敘爾表示,該研究的確提供深思的角度,許多孕婦認為37至38週出生的孩童和足月出生的並無多少差別,但結果顯示,早產兒在學習上的確較容易遇到瓶頸。
此外,該項研究也掀起剖腹產嬰的迷思,有些孕婦基於懷孕過於疲憊,或是有些醫師太過忙碌,最終會選擇以剖腹的方式提早取出嬰孩。艾敘爾提醒新手爸媽最好是選擇自然生產,不到非不得已,盡量避免剖腹生產。
鄭醫師補充:
早產兒發生學習障礙的研究非常多,這項紐約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早產兒產生閱讀障礙的比例明顯提高,因此建議為了小孩日後健康以及學習能力,建議最好儘量使用自然產,剖腹產最好備而不用,不得已再採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252&prev=15291&next=15241&l=f&fid=63
該項實驗彙整在紐約市就讀公立小學的12萬8千名學生學習狀況,發現在3年級學生中,37週出生的孩童,其出現嚴重閱讀障礙的機率,比起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33%;其在數學計算上遭遇困難的機率也較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19%。
從研究數據可得知,閱讀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2.3%,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1.8%;數學作答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1.1%,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0.9%。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兒科教授和新生兒科主任艾敘爾表示,該研究的確提供深思的角度,許多孕婦認為37至38週出生的孩童和足月出生的並無多少差別,但結果顯示,早產兒在學習上的確較容易遇到瓶頸。
此外,該項研究也掀起剖腹產嬰的迷思,有些孕婦基於懷孕過於疲憊,或是有些醫師太過忙碌,最終會選擇以剖腹的方式提早取出嬰孩。艾敘爾提醒新手爸媽最好是選擇自然生產,不到非不得已,盡量避免剖腹生產。
鄭醫師補充:
早產兒發生學習障礙的研究非常多,這項紐約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早產兒產生閱讀障礙的比例明顯提高,因此建議為了小孩日後健康以及學習能力,建議最好儘量使用自然產,剖腹產最好備而不用,不得已再採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252&prev=15291&next=15241&l=f&fid=63
*******************************************************************************
生產傷害後遺症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29
產後媽媽不可輕忽
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生產對一位女性來說是性命交關的事,能夠母子均安已經是萬幸。俗話說,生得順酒肉香(喜宴),生不順四塊板(棺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談到「產後復原」,一向是冷門的話題。也因為以前農業社會的營養狀況不好,產後第一件是便是「大補元氣」。「吃」往往是最重要的事。舉凡食物、中藥、特別的密方、一堆湯湯水水的補品,佔滿了產婦的床邊。藥補食補不但是民間的習俗,也是正統醫學的焦點。
直到半世紀前,婦女泌尿暨骨盆重建醫學針對婦女生產傷害研究中發現,這些組織創傷會在日後遺留一些疾病的引子。而這些生產的創傷,會在坐月子期間出現一些特別的症狀,給媽媽們預先的警告,例如:
尿失禁症狀
「自從生完小孩後,只要一咳嗽或打喷涕就會漏小便。」這是很多媽媽都有的經驗。產後尿失禁的盛行率,粗估由6%至34.3%不等。咳嗽、打喷涕或提重物就會漏尿,就是俗稱的應力性尿失禁,也是生產傷害最經典的代表。應力性尿失禁的病理成因,大多被認為是尿道旁的筋膜或肌肉,因胎兒擠壓受傷,使尿道失去了正常閉鎖住膀胱內尿液的功能。於是當腹部壓力增大時,膀胱內的尿液就會漏出來造成尿失禁。這些肌肉、韌帶或神經組織受傷的復原大約是二個月;換句話說,坐完月子後尿失禁的現象會逐漸的消失。
一般而言,三個月內可恢復者仍被視為暫時性。一旦尿失禁的現象持續超過半年,或出現更嚴重的尿失禁,則代表泌尿生殖道局部組織的傷害沒有完全復原,甚至於引起或合併了其他種類的尿失禁。拖延越久的尿失禁,有相當高的比例會造成不可逆的後遺症。因此,媽媽們應該要提高警覺,不可把產後尿失禁視為理所當然。尤其坐完月子還持續存在的漏尿更要迅速就醫。
急尿、頻尿及解尿困難症
很多產後的媽媽都有泌尿方面的困擾。醫師常常聽到諸如頻尿、急尿、解尿解不乾淨、解尿要用力解、尿流很慢等等的抱怨。生產的傷害不止於尿道周圍的肌肉韌帶而已。推送胎兒穿越媽媽骨盆時會對骨盆底部的「提肛肌」造成極大的擠壓傷害。隨著「婦女泌尿暨骨盆功能重建醫學」的發展,我們已經了解這一大片錯綜複雜的肌肉群在解尿功能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前述的產後小便問題大部分都和提肛肌的收縮異常有密切的關係。以前醫學研究還沒到位前,我們只能用「膀胱過動症」來解釋這些急尿、頻尿和解尿困難的症狀,是來自膀胱肌肉的不穩定或以「膀胱無力」來稱呼。
可是目前最新的研究已經發現,位於骨盆底部的提肛肌,和泌尿功能有極密切的關係。而懷孕及生產時對骨盆區的壓迫或拉扯的力量,就會造成提肛肌的傷害。我們關心那些運動員或奧運選手的肌肉拉傷時,卻少有人想到產後媽媽的身上也發生相同的事,甚至於更重的受傷呢!可是這些急尿、頻尿和解尿不順的症狀背後常蘊藏了尿道阻塞、膀胱無力收縮的危機,往往需要立即處理。
由於現行的產後住院天數只有三到五天,媽媽回家後必需隨時注意排尿狀況。雖然傳統習慣不在坐月子期間上醫院,但是出現持續數日的急尿、頻尿和解尿不順的症狀時應該趕快就醫。同樣地,拖延越久的泌尿問題會造成膀胱不可逆的傷害。
慢性骨盆及下背疼痛症
傳統的觀念對於產後出現的慢性下腹痛、下背酸痛及下墜感,都以為月子期間受風寒或太早勞動的關係。這些骨盆肌肉受傷所造成的病症,除了不正常的泌尿病癥外,受傷肌肉引起的酸痛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如同一般肌肉扭傷、撕裂傷,若是創傷過大或是沒有儘快復原,這些受傷的肌肉會殘留收縮力較差或酸痛的後遺症。
由於這些受傷肌肉的分佈,從下腹的恥骨到臀部的尾骶骨,甚至牽連後背部的肌肉。因此這種酸疼痛的症狀,會發生在很多地方,例如:會陰、恥骨上方、外陰部、鼠蹊部、臀部及下背部。臨床上,產後的媽媽常會感覺下腹悶痛、下墜感、肛門口收縮痛、臀部連著腰帶部分疼痛。
因為這些受傷的肌肉位於骨盆深部,所以給媽媽们的感覺只是反反覆覆的悶痛,但卻摸不到痛點。就因為剛生產完,這些痛容易被認為是子宮收縮痛;也可能以為子宮發炎,但是怎麼吃抗生素就是不會好。甚至於很多產婦會以為是無痛分娩時,針打到脊椎骨或是坐月子沒做好筋骨受傷呢!假如肌肉受傷的酸痛一直沒有徹底治好,就可能轉變成「慢性骨盆疼痛症」。這時疼痛的頻率和嚴重度都會增加,尤其當勞累、粗重工作、熬夜、壓力大時就會發作。
結語
幾千年留傳的坐月子風俗習慣和觀念,已經代表著我們對生產傷害有了細緻的觀察,只是缺乏科學確認。因此我們只能依照相傳的經驗法則用「生過小孩就會這樣」來稱呼它或解釋它。隨著婦女泌尿暨骨盆功能重建醫學的發揚,婦女骨盆肌肉功能的奧秘逐漸被解開,也連帶著對生產傷害的後遺症更明白。
有了以上介紹的新觀念,現代的媽媽產後應該要特別注意這些尿失禁、頻尿、解尿不順、骨盆疼痛的症狀,它們代表了生產對骨盆的傷害尚未復原。應該要趕緊就醫,把握復原的黃金時間,在專業的醫師治療下,迅速恢復骨盆及泌尿的功能。
金宏諺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
經歷:
美國佛羅里達州Cleveland Clinic
Florida婦女泌尿暨骨盆重建醫學研究員
基隆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院及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
台北宏恩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370&next=15312&l=f&fid=63
********************************************************************************
********************************************************************************
讓嬰兒奮力撐過辛苦的生產過程,孩子會懷抱一生的自信
- 坂本藤枝◎著 陳昭蓉◎譯
出生是孩子的第一個成就!讓嬰兒奮力撐過辛苦的生產過程,孩子會懷抱一生的自信。在這世上唯一沒有人能幫的事,就是你蹦進這世上的一刻。若能撐過辛苦的生產過程,每一個小寶寶都能充滿自信的來到人世。誕生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必須撐過如死亡般的苦痛,每一刻都意義非凡。將來在人生中面對重大的困難,也能打從心底湧出自信:「出生時那麼辛苦的過程,我都撐過來了,這點小事怎麼難得倒我?」小寶寶達成了人生最初的成就,讓他們懷抱一生的自信。
比我年長的助產士曾經有這種經驗。她小時候看到蟬孵化時痛苦的模樣,覺得很可憐,忍不住出手幫忙,反而害死了蟬。她媽媽看了幾次,忍不住提醒她:「生命總有誕生的過程,不經過這樣的痛苦歷程,未來遇到災難,也活不下去。」生命要存續,就必須經歷誕生的苦。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不同。即使同一對夫妻生了七、八個小孩,每次的生產過程也都不一樣。父母一樣,生產過程卻不一樣,代表「人不會停在同一個地方」。生產的過程反映出當時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所以我們總會盡力體貼孕婦的心,在旁陪同的老公也會自然而然體貼老婆的心。我們盡全力體貼孕婦內心的態度,讓孕婦可以輕鬆生產,所以大家總說「在助產所生了小孩,總想再生下一胎」。
有時候為了保護小寶寶,也有不能靠自然分娩的狀況。即使不能採取最好的生產方式,也不必自怨自艾。人總有能力挽回、修正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父母能接受生產的過程。還有還有,記得認真的告訴孩子生出來的經過:「當初你出生的時候啊……」好讓他們再重溫那個創造第一個成就感的時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3032&prev=13061&next=12991&l=f&fid=63
********************************************************************************
生產方式決定寶寶腸道免疫力
*****************************************************************************
自然產、剖腹產 一生只選一種較好
********************************************************************************
生產方式決定寶寶腸道免疫力
文/滿溢小兒科診所院長 何成宜醫師
冬天是輪狀病毒流行的季節,家長無不希望家中寶寶都能有最好的抵抗力,遠離病毒的威脅。寶寶抵抗力的建立取決於許多因素,包含了遺傳、荷爾蒙、以及營養等,但您或許不知道,媽媽所選擇的生產方式,其實也是影響寶寶抵抗力的關鍵因素之ㄧ。
剖腹產比例逐年提高
生產方式包含自然產以及剖腹產,根據2007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剖腹產的比例已經高達32%,且逐年提高,比例與美國及義大利等歐美先進國家極為接近。媽媽之所以選擇剖腹產,除了一些醫學狀況,例如胎兒胎位不正、媽媽的骨盆腔太小、胎兒太大、以及媽媽的一些疾病等,另外可能還包括台灣民間選擇胎兒出生時辰的習俗、媽媽害怕疼痛、以及醫療保險有給付等,而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台灣剖腹產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
生產方式對寶寶體質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生產方式其實影響寶寶未來的體質甚鉅。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而免疫系統的發展需要後天環境中適當且逐步的刺激,自然產的寶寶在經過媽媽的產道時,可刺激腸道免疫能力的發展,而媽媽產道的細菌也會在寶寶的腸道滋生,這包含了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然而,在手術室誕生的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媽媽的產道,就少了這樣的機會。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產的寶寶腸道中的益生菌含量,尤其是寶寶健康的指標益菌-比菲德氏菌,明顯較剖腹產的寶寶來的多。而由於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功能健全發展的關鍵,因此若腸道中益生菌含量較少,可能會影響寶寶日後發生感染以及過敏疾病的機會。
當生產方式已經決定了寶寶免疫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後續媽媽應該要如何來幫助寶寶加強抵抗力,建立好體質呢?其實營養是最重要的一環。以下就來談談如何由營養著手加強寶寶的免疫力。
水解蛋白接近母乳,給寶寶最好的保護蛋白質是影響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母乳蛋白質是寶寶的免疫系統所熟悉的蛋白質;相對的,外來食物中的蛋白質,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寶寶來說,較不容易被接受,且易造成過敏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母乳可以給寶寶好體質,並提供寶寶最好的天然保護。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所有寶寶都應該盡量哺餵全母乳,但在無法完全哺餵母乳時,則建議以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做為替代。因為適度水解蛋白技術可以改變牛奶蛋白質的結構,使其更接近母乳,不僅大幅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更可保留有用的小片段胜肽,用來誘發寶寶的免疫耐受力,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逐步發展成熟,提供所有寶寶接近母乳的最佳保護。
益生菌可加強寶寶的抵抗力
除了上述分子小,且較好吸收的營養之外,這時再哺餵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更可以幫助寶寶改善腸道菌叢生態,奠定免疫力發展的基礎。有研究指出爲寶寶補充比菲德氏益菌,可增加寶寶腸道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升腸道免疫機能;此外,乳酸桿菌能夠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及兒童感染性腹瀉的發生。補充這些經過臨床實證的菌種,都能幫助寶寶提升腸道免疫力。
結語寶寶的生產方式既然無法改變,建議媽媽由營養著手,來幫助寶寶建立最佳的免疫基礎。以適度水解蛋白來延續母乳的天然保護,並補充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可以幫助寶寶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遠離季節傳染病的威脅!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992&prev=3999&next=3935&l=f&fid=63
剖腹產比例逐年提高
生產方式包含自然產以及剖腹產,根據2007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剖腹產的比例已經高達32%,且逐年提高,比例與美國及義大利等歐美先進國家極為接近。媽媽之所以選擇剖腹產,除了一些醫學狀況,例如胎兒胎位不正、媽媽的骨盆腔太小、胎兒太大、以及媽媽的一些疾病等,另外可能還包括台灣民間選擇胎兒出生時辰的習俗、媽媽害怕疼痛、以及醫療保險有給付等,而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台灣剖腹產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
生產方式對寶寶體質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生產方式其實影響寶寶未來的體質甚鉅。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而免疫系統的發展需要後天環境中適當且逐步的刺激,自然產的寶寶在經過媽媽的產道時,可刺激腸道免疫能力的發展,而媽媽產道的細菌也會在寶寶的腸道滋生,這包含了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然而,在手術室誕生的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媽媽的產道,就少了這樣的機會。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產的寶寶腸道中的益生菌含量,尤其是寶寶健康的指標益菌-比菲德氏菌,明顯較剖腹產的寶寶來的多。而由於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功能健全發展的關鍵,因此若腸道中益生菌含量較少,可能會影響寶寶日後發生感染以及過敏疾病的機會。
當生產方式已經決定了寶寶免疫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後續媽媽應該要如何來幫助寶寶加強抵抗力,建立好體質呢?其實營養是最重要的一環。以下就來談談如何由營養著手加強寶寶的免疫力。
水解蛋白接近母乳,給寶寶最好的保護蛋白質是影響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母乳蛋白質是寶寶的免疫系統所熟悉的蛋白質;相對的,外來食物中的蛋白質,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寶寶來說,較不容易被接受,且易造成過敏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母乳可以給寶寶好體質,並提供寶寶最好的天然保護。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所有寶寶都應該盡量哺餵全母乳,但在無法完全哺餵母乳時,則建議以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做為替代。因為適度水解蛋白技術可以改變牛奶蛋白質的結構,使其更接近母乳,不僅大幅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更可保留有用的小片段胜肽,用來誘發寶寶的免疫耐受力,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逐步發展成熟,提供所有寶寶接近母乳的最佳保護。
益生菌可加強寶寶的抵抗力
除了上述分子小,且較好吸收的營養之外,這時再哺餵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更可以幫助寶寶改善腸道菌叢生態,奠定免疫力發展的基礎。有研究指出爲寶寶補充比菲德氏益菌,可增加寶寶腸道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升腸道免疫機能;此外,乳酸桿菌能夠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及兒童感染性腹瀉的發生。補充這些經過臨床實證的菌種,都能幫助寶寶提升腸道免疫力。
結語寶寶的生產方式既然無法改變,建議媽媽由營養著手,來幫助寶寶建立最佳的免疫基礎。以適度水解蛋白來延續母乳的天然保護,並補充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可以幫助寶寶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遠離季節傳染病的威脅!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992&prev=3999&next=3935&l=f&fid=63
*****************************************************************************
自然產、剖腹產 一生只選一種較好
衛生署鼓勵自然生產,但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曾剖腹產產婦再次生產時,建議還是選擇剖腹。
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已調高自然產給付,目前自然產跟剖腹產給付相同,希望能「拉抬」自然產比率,但成效卻不明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隨著晚婚跟少子化趨勢,產婦年齡愈來愈高,剖腹產需求一定會增加。
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全世界剖腹產率一直上升,英國已達百分之廿八,美國也有三成,菲律賓則是四成七。蔡鴻德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剖腹產率約在三成二至三成四之間,平均每三名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
儘管婦產科一致認為,自然產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但還是要看個案情況而定。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說,國內與美國都曾提倡頭胎剖腹產,第二胎自然生產,但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不管對產婦或胎兒,剖腹產後一胎自然產,可能增加死亡傷害跟風險,現已不鼓勵。
壢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任士熙說,頭胎剖腹產後,子宮會留下傷口,下一胎生產時,舊傷口可能承受不了壓力,讓產婦因此大出血。「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有其缺點。」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以免老來漏尿,腹腔又常因為沾黏疼痛。
為避免健保局「盯上」,並適度壓抑剖腹產,有些醫院甚至發展出「懲罰性」收費。像台大醫院,由於常收治高風險產婦,剖腹產率往往接近四成,還曾被健保局公布過名單。李建南指出,台大醫院內部也曾檢討過剖腹產率,對於不符合適應症,仍堅持剖腹的產婦,收取六萬元到八萬元不等的費用,幾乎是健保給付兩倍。
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的蔡鴻德則說,產婦堅持剖腹產的理由五花八門,怕痛、怕身材變形、怕大小便失禁都有,還有人是為了看時辰,她們除了要自付生產費用,若挑的好時辰是半夜,由於要出動不少醫護人員,醫院還會額外收取七千五百元的「看時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144&prev=4170&next=4143&l=f&fid=63
********************************************************************************
【麻醉害生產無力?減痛分娩4迷思】
對多數媽媽而言,產痛宛如「被砂石車碾過」,因此美國產科醫學會早在2004年就把減痛分娩列入「推薦使用」的處置方法中。台灣疼痛醫學會表示,目前美國產婦使用減痛分娩的普及率達8成以上,但國人卻因存有許多錯誤觀念,產婦接受度僅3成。究竟,國人對減痛分娩所產生的迷思,有那些需要釐清呢?
國內產婦採用減痛分娩的比例僅3成,主要是因對麻醉分娩所產生的錯誤觀念所致。
▲迷思一:減痛分娩有麻醉時機點的限制?
目前較常見的分娩麻醉技術是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是在產婦背部的腰椎硬膜外埋入細軟管,連結體外,接上幫浦,方便連續注射止痛藥物。埋管時,產婦需維持臥床側躺的姿勢。
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過去臨床多以子宮頸開口超過2指幅或4公分,進入催生程序才予以麻醉止痛,不過此時的產婦疼痛感劇烈,很難維持側躺姿勢讓麻醉醫師準確埋管。新的作法是:只要產科醫師經生理監測儀器確定陣痛頻率穩定,當開始進入產程階段,不必等到疼痛感更強的催生階段就能先埋管,埋管後無需立即給予麻醉藥,而是等到出現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時,才可在醫師控制下給予安全劑量和濃度的止痛劑,協助減輕疼痛,讓媽媽們生產不用像受「酷刑」一般難受。
▲迷思二:減痛分娩會影響生產時的施力?
這可能是過去將「減痛分娩」稱為「無痛分娩」所引發的字義誤解。林嘉祥醫師表示,自然生產時需要產婦配合用力,才能讓胎兒順產,因此不可能讓產婦完全麻醉,失去所有感覺,也不知道如何用力。
減痛分娩是把產婦無法忍受的疼痛變得可以忍受,因此麻醉劑量和濃度皆須視產程變化而調整,臨床上發生因沒力氣而改剖腹產的情況極少。
▲迷思三:減痛分娩會拖延產程,危害寶寶健康?
雖然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可能有延遲產程的機率,但機率很低,且因麻醉藥是在產婦無法承受疼痛時才提供,產程又有醫師隨時監測母體宮縮和胎兒的生理狀況,通常不會有因麻醉延長產程、傷害胎兒健康的情況。
▲迷思四:減痛分娩會使產婦日後腰痠背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劉時凱也表示,造成產婦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因平常姿勢不良、產後臥床太久所引起,與麻醉減痛分娩關連性低。此外,婦女懷孕期間的內分泌也會造成骨盆腔相關結構韌帶鬆弛,增加腰椎壓力導致痠痛。
(網路轉貼)(華人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LoveQBaby
衛生署鼓勵自然生產,但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曾剖腹產產婦再次生產時,建議還是選擇剖腹。
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已調高自然產給付,目前自然產跟剖腹產給付相同,希望能「拉抬」自然產比率,但成效卻不明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隨著晚婚跟少子化趨勢,產婦年齡愈來愈高,剖腹產需求一定會增加。
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全世界剖腹產率一直上升,英國已達百分之廿八,美國也有三成,菲律賓則是四成七。蔡鴻德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剖腹產率約在三成二至三成四之間,平均每三名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
儘管婦產科一致認為,自然產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但還是要看個案情況而定。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說,國內與美國都曾提倡頭胎剖腹產,第二胎自然生產,但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不管對產婦或胎兒,剖腹產後一胎自然產,可能增加死亡傷害跟風險,現已不鼓勵。
壢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任士熙說,頭胎剖腹產後,子宮會留下傷口,下一胎生產時,舊傷口可能承受不了壓力,讓產婦因此大出血。「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有其缺點。」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以免老來漏尿,腹腔又常因為沾黏疼痛。
為避免健保局「盯上」,並適度壓抑剖腹產,有些醫院甚至發展出「懲罰性」收費。像台大醫院,由於常收治高風險產婦,剖腹產率往往接近四成,還曾被健保局公布過名單。李建南指出,台大醫院內部也曾檢討過剖腹產率,對於不符合適應症,仍堅持剖腹的產婦,收取六萬元到八萬元不等的費用,幾乎是健保給付兩倍。
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的蔡鴻德則說,產婦堅持剖腹產的理由五花八門,怕痛、怕身材變形、怕大小便失禁都有,還有人是為了看時辰,她們除了要自付生產費用,若挑的好時辰是半夜,由於要出動不少醫護人員,醫院還會額外收取七千五百元的「看時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144&prev=4170&next=4143&l=f&fid=63
********************************************************************************
【麻醉害生產無力?減痛分娩4迷思】
對多數媽媽而言,產痛宛如「被砂石車碾過」,因此美國產科醫學會早在2004年就把減痛分娩列入「推薦使用」的處置方法中。台灣疼痛醫學會表示,目前美國產婦使用減痛分娩的普及率達8成以上,但國人卻因存有許多錯誤觀念,產婦接受度僅3成。究竟,國人對減痛分娩所產生的迷思,有那些需要釐清呢?
國內產婦採用減痛分娩的比例僅3成,主要是因對麻醉分娩所產生的錯誤觀念所致。
▲迷思一:減痛分娩有麻醉時機點的限制?
目前較常見的分娩麻醉技術是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是在產婦背部的腰椎硬膜外埋入細軟管,連結體外,接上幫浦,方便連續注射止痛藥物。埋管時,產婦需維持臥床側躺的姿勢。
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過去臨床多以子宮頸開口超過2指幅或4公分,進入催生程序才予以麻醉止痛,不過此時的產婦疼痛感劇烈,很難維持側躺姿勢讓麻醉醫師準確埋管。新的作法是:只要產科醫師經生理監測儀器確定陣痛頻率穩定,當開始進入產程階段,不必等到疼痛感更強的催生階段就能先埋管,埋管後無需立即給予麻醉藥,而是等到出現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時,才可在醫師控制下給予安全劑量和濃度的止痛劑,協助減輕疼痛,讓媽媽們生產不用像受「酷刑」一般難受。
▲迷思二:減痛分娩會影響生產時的施力?
這可能是過去將「減痛分娩」稱為「無痛分娩」所引發的字義誤解。林嘉祥醫師表示,自然生產時需要產婦配合用力,才能讓胎兒順產,因此不可能讓產婦完全麻醉,失去所有感覺,也不知道如何用力。
減痛分娩是把產婦無法忍受的疼痛變得可以忍受,因此麻醉劑量和濃度皆須視產程變化而調整,臨床上發生因沒力氣而改剖腹產的情況極少。
▲迷思三:減痛分娩會拖延產程,危害寶寶健康?
雖然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可能有延遲產程的機率,但機率很低,且因麻醉藥是在產婦無法承受疼痛時才提供,產程又有醫師隨時監測母體宮縮和胎兒的生理狀況,通常不會有因麻醉延長產程、傷害胎兒健康的情況。
▲迷思四:減痛分娩會使產婦日後腰痠背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劉時凱也表示,造成產婦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因平常姿勢不良、產後臥床太久所引起,與麻醉減痛分娩關連性低。此外,婦女懷孕期間的內分泌也會造成骨盆腔相關結構韌帶鬆弛,增加腰椎壓力導致痠痛。
(網路轉貼)(華人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LoveQBaby
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已調高自然產給付,目前自然產跟剖腹產給付相同,希望能「拉抬」自然產比率,但成效卻不明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隨著晚婚跟少子化趨勢,產婦年齡愈來愈高,剖腹產需求一定會增加。
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全世界剖腹產率一直上升,英國已達百分之廿八,美國也有三成,菲律賓則是四成七。蔡鴻德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剖腹產率約在三成二至三成四之間,平均每三名產婦,就有一人剖腹產。
儘管婦產科一致認為,自然產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優點,但還是要看個案情況而定。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說,國內與美國都曾提倡頭胎剖腹產,第二胎自然生產,但最近美國研究發現,不管對產婦或胎兒,剖腹產後一胎自然產,可能增加死亡傷害跟風險,現已不鼓勵。
壢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任士熙說,頭胎剖腹產後,子宮會留下傷口,下一胎生產時,舊傷口可能承受不了壓力,讓產婦因此大出血。「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有其缺點。」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婦終其一生最好只選擇一種生產方式,以免老來漏尿,腹腔又常因為沾黏疼痛。
為避免健保局「盯上」,並適度壓抑剖腹產,有些醫院甚至發展出「懲罰性」收費。像台大醫院,由於常收治高風險產婦,剖腹產率往往接近四成,還曾被健保局公布過名單。李建南指出,台大醫院內部也曾檢討過剖腹產率,對於不符合適應症,仍堅持剖腹的產婦,收取六萬元到八萬元不等的費用,幾乎是健保給付兩倍。
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的蔡鴻德則說,產婦堅持剖腹產的理由五花八門,怕痛、怕身材變形、怕大小便失禁都有,還有人是為了看時辰,她們除了要自付生產費用,若挑的好時辰是半夜,由於要出動不少醫護人員,醫院還會額外收取七千五百元的「看時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144&prev=4170&next=4143&l=f&fid=63
********************************************************************************
【麻醉害生產無力?減痛分娩4迷思】
對多數媽媽而言,產痛宛如「被砂石車碾過」,因此美國產科醫學會早在2004年就把減痛分娩列入「推薦使用」的處置方法中。台灣疼痛醫學會表示,目前美國產婦使用減痛分娩的普及率達8成以上,但國人卻因存有許多錯誤觀念,產婦接受度僅3成。究竟,國人對減痛分娩所產生的迷思,有那些需要釐清呢?
國內產婦採用減痛分娩的比例僅3成,主要是因對麻醉分娩所產生的錯誤觀念所致。
▲迷思一:減痛分娩有麻醉時機點的限制?
目前較常見的分娩麻醉技術是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是在產婦背部的腰椎硬膜外埋入細軟管,連結體外,接上幫浦,方便連續注射止痛藥物。埋管時,產婦需維持臥床側躺的姿勢。
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過去臨床多以子宮頸開口超過2指幅或4公分,進入催生程序才予以麻醉止痛,不過此時的產婦疼痛感劇烈,很難維持側躺姿勢讓麻醉醫師準確埋管。新的作法是:只要產科醫師經生理監測儀器確定陣痛頻率穩定,當開始進入產程階段,不必等到疼痛感更強的催生階段就能先埋管,埋管後無需立即給予麻醉藥,而是等到出現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時,才可在醫師控制下給予安全劑量和濃度的止痛劑,協助減輕疼痛,讓媽媽們生產不用像受「酷刑」一般難受。
▲迷思二:減痛分娩會影響生產時的施力?
這可能是過去將「減痛分娩」稱為「無痛分娩」所引發的字義誤解。林嘉祥醫師表示,自然生產時需要產婦配合用力,才能讓胎兒順產,因此不可能讓產婦完全麻醉,失去所有感覺,也不知道如何用力。
減痛分娩是把產婦無法忍受的疼痛變得可以忍受,因此麻醉劑量和濃度皆須視產程變化而調整,臨床上發生因沒力氣而改剖腹產的情況極少。
▲迷思三:減痛分娩會拖延產程,危害寶寶健康?
雖然硬膜外減痛分娩技術可能有延遲產程的機率,但機率很低,且因麻醉藥是在產婦無法承受疼痛時才提供,產程又有醫師隨時監測母體宮縮和胎兒的生理狀況,通常不會有因麻醉延長產程、傷害胎兒健康的情況。
▲迷思四:減痛分娩會使產婦日後腰痠背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劉時凱也表示,造成產婦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因平常姿勢不良、產後臥床太久所引起,與麻醉減痛分娩關連性低。此外,婦女懷孕期間的內分泌也會造成骨盆腔相關結構韌帶鬆弛,增加腰椎壓力導致痠痛。
(網路轉貼)(華人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ILoveQ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