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教養的迷思

教養的迷思 (一)

父母是形塑孩子的推手,一句廣告用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大部分的父母用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只要坊間號稱最棒的、最精緻的、最補的,只要負擔的起,誓言給孩子最好的。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在這專欄裡,洪蘭教授將針對社會上現有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觀念提出科學性的解釋,一切與孩子成長和教育有關的問題都將是這個專欄討論的重心。透過專家的分析解說,幫助您成為有智慧、又有判斷力的父母,更進而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一、國語文教育要往下扎根 (2003/11)

《國語日報》最近作了一份「國語文教育札根」調查,對全省北中南花東區的中小學老師發出問卷,來了解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對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看法。

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退步

結果發現,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作文能力不佳,其中72%的老師認為是國中基測不考作文的結果。但是雖然有94%的老師認為多數學生作文需要加強,但是有61.3%的老師無暇指導課外閱讀,因為他們要負擔很多的行政雜事。

老師們一致認為國語文不受重視,課堂節數不夠,而社會最重視的是英語。這些老師都認為在語文學習上,本國語文應優先於英語。在教育部未持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情況下,只有72%的老師偶爾會指導學生閱讀。至於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可複選,62%的老師歸因於教育政策,42%的老師歸因於社會環境,41%認為是考試制度,46%則是上課時數。有76%的老師認為外界對國語文的看法已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了。更有一位老師寫到:政治的花招與思考模式都已帶入校園,就只差沒有放煙火而已,其他動作都做了。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

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發出1200份,回收863份,回收率高達72%,可以說誠實地反映出了基層教師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其實,在沒有這份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在大學裡就已有深刻感受。學生基本上只讀教科書,不讀任何課外書,很多人念到大學還沒看過《水滸傳》、《西遊記》,連《三國演義》都只看過漫畫版,國立大學學生甚至可以不知道「頭懸樑、錐刺骨」是誰,主修電機系的學生也不知道發明涂林機器(電腦前身)的涂林(Alan Turing)是誰,以目前政府急劇的去中國化,恐怕我們很快的連我們是誰也不知道了。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人都有個迷思,以為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殊不知語文是傳播的工具,講究的是內涵,如果言之無物,徒有字正腔圓是沒有意義的。相信早年聽過蔡元培、胡適、傅斯年先生等國學大師演講過的人都有此同感,他們的鄉音都很重,但是每場演講必爆滿,因為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反之,政府各機構的發言人發音都很標準,但是聽完卻不知所云,因為內容空洞且閃爍其詞。


從閱讀中吸收文化

今天且不論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理論上並沒有關鍵期的支持(也就是說,不一定幾歲的時侯學習效果最佳),政府在大力推動英語教學時,忽略了學好一個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所寫的書,才能正確掌握詞彙的應用,而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該語言的文化。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認同的第一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為黃花崗烈士的抛頭顱、洒熱血是很愚蠢的事,他們認為應該移民,去比較好的國家生活,或許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重視自己的語文是不對的,今天這份調查是個暮鼓晨鐘,假如在位者再看不到國語文能力後退所帶來的危機,我們大概也沒有多次總統大選可選了。全世界國家都在推動全民閱讀,尤其是親子閱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說,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新訊息的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因為他們小國小民,沒有天然資源,反觀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別人在努力加強語文能力的同時,我們反而開倒車,取消作文的考試,減少國語的教學時數,不再鼓勵閱讀了呢?


二、讓孩子快樂的成長 (2003/10)

我有一個學生,一年不見蒼老許多,問她近況,她憂心忡忡的說兒子與小叔的兒子同年,但發展的慢,她很怕被比下去,也不知該如何才好。
發展圖表只是參考值

其實,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里程碑。醫生診間牆上貼的發展圖表,是指在某個群體中,大部分的孩子到達某個年齡時的發展程度,它代表的是平均值,只是個參考數字。但實際上,孩子的發育時間會依基因、環境等而有個別差異,所以父母實在不需太擔心,只要孩子的智力發展正常,晚一點說話並沒有關係。父母要有耐心,因為孩子可能是大器晚成,像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是很晚才會說話,但是他們的成就都影響了人類的文明。

基因影響大

我在美國時,有位老師的女兒到兩歲半還不會說話,各種檢查都正常,醫生只好勸她天天念書給孩子聽,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這個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鬼靈精一個,她能從母親說話的語氣中知道電話會講多久,如果是外婆、阿姨打來的,她就立刻搬椅子爬高去拿糖果,那時(1985年)無線的電話還非常少,母親受到電話線長度的限制只能乾瞪眼。電話快結束,她從母親語氣中可以聽出來,便立刻過來討好母親,抱她的大腿,爬上來親她的臉,讓母親哭笑不得,中國人有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母親常常也就算了。當她五歲進幼稚園時,有一天,小朋友來搶她的玩具,她一把把他推開,嘴裡出來的是完整的句子“Leave me alone!”她母親高興的眼淚都掉了下來。從此她會說話了,而且一切正常。

進學後,因為她很小就會讀書,所以閱讀程度一直是超越二個年級以上,各科的功課都很好,等到她十歲跳班到六年級後,母親放膽再次懷孕,生了一個弟弟。想不到這個小男孩也不會講話,而且直到六歲才開口,比姐姐更慢,不過說出來的也是完整的句子。這下子,母親知道有基因上的關係了。檢驗後她發現自己正常,就催先生去作基因篩檢,先生遲遲不肯去,被逼急了才說:「我們家五個兄弟都是進了小學才會說話!」原來他是美國西北牧場的人家,男孩子會做事就好,說不說話不那麼重要。我的老師氣壞了,問說:「我帶著女兒四處求醫時,你怎麼不說?」先生說:「有呀!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緊,沒有關係嗎?」


父母要放寬心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人的行為是受到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有時快慢由不得人。如果不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孔子為什麼要說「因材施教」呢?父母不要處處與人比,更不要在孩子還未準備好時就送他去壓力很大的幼稚園,讓他感受到挫折;更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發展,這樣孩子也會跟著緊張,讓家中氣氛變得緊繃,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緊張的環境會抑制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發育不好。童年,最重要的是快樂的成長,作父母最要緊的是放寬心,陪伴孩子成長,只有安心才能享受孩子的天真爛漫。人生很長,看的是終點,不是起跑點。陪伴他,唸書給他聽,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彼此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近報上有件駭人的新聞,兩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朋友家聊天時,竟然在別人都離去後一時「性」起進入主人的房間翻雲覆雨,肆無忌憚的將別人的臥室當作賓館,事畢,床單、床罩、地毯一團亂未收拾,連保險套都沒有妥善處理,就揚長而去,氣得屋主去告官,抓到後賠了八仟元了事。令人氣結的是這學生竟然還恬不知恥的說早知道去賓館還便宜些。

道德教育完全失敗

件新聞發生在台灣第一流大學的學生身上,顯示我們道德教育完全失敗,價值觀完全淪喪。真是應了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高學歷不代表高品德」這話。這兩個學生擅闖別人的房間亂搞一通,牆上地毯都是「不明液體」,這是無禮兼無恥,他們的行為陷邀他的朋友於不義,像這樣禮義廉恥全無的人如何配作大學生?我們再不檢討教育的方針,難道真的要等到亡國了才來痛哭嗎?
台灣多年來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教出了這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是非、沒有原則的學生,我們敢將國家的前途交到這樣人的手上嗎?如果不敢,我們為什麼還在填充那些死知識而忽略他的品德教養?英國格林爵士老早說過「學校教育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十八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一九八○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一二六,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一百六十八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我的安全。

空虛的下一代

從飆車少年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一代的空虛、無根。他們不看書,沒有知識,沒先人可以效法,沒有理想要去實現。(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看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句話,可能連斷句都不會。)現代化使我們的鄉鎮失去了特色,每一個建築都一樣,沒有了特色就失去了對家鄉的認同,人沒有了特色也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而文化是民族的內涵,我看到我們正逐漸變成一個膚淺的民族。這是一個危機,今天不覺醒,就真的沒有明天了。

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當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廉恥時,亡國之日是指日可待。身為台大校友,我有權要求台大校長整頓校風,不要讓校友蒙羞,身為台灣的人民,我有權要求教育部長整頓教育,不要讓台灣亡在寡廉鮮恥的高學歷份子的手上。




教養的迷思 (二)

三、孩子需要甜蜜的家 (2003/8)

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和諧,讓他選擇從十六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消息令我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十三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

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逐步趕上歐美,每天有168對夫妻離婚。我總覺得婚姻是個承諾,感情出軌是背信的行為,應為人所不恥。天下永遠有更美的花、更甜的果,追求不完,人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當已有孩子時,夫妻更應努力適應對方,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
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從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SAT)的最高分落在南達科他州這件事上看出。南達科他州是全美教師薪水最低的州,也是每個孩子分配到教育資源倒數第八的州。因此,這個結果引起學者的注意,而作了一番研究。

結果發現它名列前茅的原因是,這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有,它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於硬體的設備,而在於從事教育的父母、老師和社會風氣。

離婚不一定對孩子不好,但是不好的時候居多。夫妻吵架不出金錢或感情兩個因素,愛情固然不能當作麵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也聽過「夫妻同心,其利如金」,在艱苦奮鬥的路上有人攜手共行,那種感覺應該更加甜美。

人的物質慾望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所有的感覺都是比較的,依自己當時的心態而有不同感受,所以不要為了物質而犧牲感情。最主要的是,童年時的家庭氣氛、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情形。


童年生活影響終身健康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竟然能夠從一九五Ο年代進入哈佛的新鮮人,在入學時所填的一分心理問卷,預測這些學生三十五年以後的健康情形。
那些勾選跟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親母親都不親近,自己孤獨長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家庭的溫暖與否,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壓、生理健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這個「溫暖」的定義是主觀的,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只要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就夠了。這種「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的安全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感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根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父母只要肯,就能給他的禮物。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菲傭帶,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

人生最大的資產

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是美國第一個榮獲金像獎的黑人影帝,去年奧斯卡還頒給他終身成就獎。他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幸福的童年,及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說他生長在巴哈馬群島,童年對他來說是由海潮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兄弟姐妹的嬉笑聲交織而成。每次遇到不合理的待遇,心情低落時,這些童年的聲音就會使他振作起來,再試一次,終於得到演出機會。讓人在看到他的演技時,忘了他的膚色,拿到了金像獎。
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


四、教教孩子吧!(2003/7)

最近參加了好幾個畢業典禮,內心很有感觸,畢業代表著學業告一段落,在學校中最後一次正式的典禮,應該是莊嚴的氣氛,但是現在所見到的,不論是中學、大學都以搞笑為能事,好像在辦嘉年華會、園遊會、化粧舞會,甚至馬戲團,給人的感覺不倫不類,忘記了教育的本質。

畢業典禮反映社會討好風氣

回想在美國時也曾參加過好幾次的畢業典禮,哪怕是在自由主義的大本營—加州大學柏克萊總校區,它的典禮也都是莊嚴肅穆,沒有花俏的。校長一定穿學位袍,至少也是西裝領帶,沒有穿夏威夷衫的。如果有樂隊或合唱團的學校,就會以孟德爾遜的「大學慶典」序曲或任何合適的樂曲為背景音樂(從來沒有人用搖滾樂),在莊嚴的樂聲中將畢業班的教師引進入座。這時全體家長起立,向老師表達敬意,感謝老師的辛苦。接著應屆畢業生入場,老師及家長都起立,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的大日子,雖然他們是小輩,長輩們還是起立,祝賀他們,就好像新娘入場時,全體賓客都起立一樣。然後,校長及資深教師、已成為社會賢達的學長講勉勵的話。很多畢業典禮的演講詞後來都變成大一新生的英文教材,因為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大家衣著都是正式的,從來沒有人在畢業典禮中露肚臍,穿高統馬靴,那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英文叫eye-sore)。

經歷了現代耍猴戲似的畢業典禮,實在很感嘆,大家都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上知所進退,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倒是很多的小學畢業典禮很有意義,要學生翻山越嶺走回祖先住過的地方,並徒手設陷阱捕獵物或下海潛水獲取畢業証書,充分顯示學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能力。
畢業典禮不是討好學生的地方,也不是發揮創意的場所,它像成年禮一樣,是人生的里程碑。或許這種「另類」畢業典禮反映出的是台灣目前的社會現象-官員討好立委,校長討好老師,老師討好家長,家長討好子女,整個社會沒有了是非,只求自保。


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

粗魯的質詢折損了有為的官員,屈辱的校長遴選制度逼退了有抱負的校長,不合理的行政負擔也讓許多優良教師有志難伸。因為整個行政制度的考慮是防弊,社會風氣是笑貧不笑娼,政治措施是報喜不報憂,於是整個台灣便一直沉淪下去。

過去,大學生殺人輿論會譁然,校長要出來道歉,現在高級知識分子做壞事,社會見怪不怪。光是一天的報紙便載有:國立大學學生變造機車車牌,將違反交通規則的罰款轉嫁他人;還有五名大學女生,假冒偷渡客的未婚妻,帶偷渡客闖關美國、日本,其中二名是國立大學學生,一人還讀法律系,被捕後都恬不知恥,公然宣稱有玩又有賺,何樂而不為。這些女生的行為已經不能用「一時不察」來開脫,因為有人連續作了七、八次,她們甚至參加了人蛇集團辦的短期訓練班,以此為副業,並沾沾自喜、驕其同學。一天的報紙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犯罪,且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不能再把頭埋沙中作鴕鳥,不去理會它。

李遠哲說「高學歷不代表高人品」,教育,絕對不是塞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讓他反覆練習,考試考一百分後,便宣稱他是知識分子。有人把這種知識分子譏為「二腳書櫃」,知識分子首要在品德。過去很多人看不起公民教育,因為聯考不考,但是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如果人人都像中研院的研究員,明明從疫區回來,為了不願隔離便謊報不曾去過疫區,我們國家的生存命脈還能延續嗎?

公民教育不是學校裡一週一堂的課,它是無所不在的身教。最近有人在街口舉著大牌子「饒了孩子吧!」我心中想的卻是「教教孩子吧!」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個好人,怎麼做個頂天立地的好人!




教養的迷思(三)

五、比生命更重要的事(2003/6)

一個同事拿了卡通畫家詹皓凱的作品給我看,一個護士在沒有口罩可用之下,用衛生棉替代,上面還寫著「靠X住」,兩人大笑之餘,眼淚卻掉了下來。
我們心疼那些沒有N95就肉身上陣飼虎的護士醫生,也痛恨那些囤積口罩發國難財的奸商,更憤怒政府拿不出一點辦法,卻每個人戴了最高級的防護口罩在行政院開會。

我們更傷心有家長對和平醫院護士的女兒口出惡言,恐嚇「你不把口罩戴緊一點,我就上法院告你!」,讓那個從來沒上過法院的孩子恐懼得淚如雨下,也讓關在醫院中拯救別人孩子的護士母親寢食難安,忿恨不平。這個家長的粗暴與自私讓人驚訝我們國民的教育水準,也擔心這樣的父母會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知識分子的情操比知識重要

這次SARS事件將人類最醜惡的本性都暴露了出來。有人說,這是恐懼使人失了理智,我卻認為不是這麼簡單。這是維繫家庭社會的中心思想不見了,才會使整個社會道義蕩然無存。

沒錯,時代是在進步,但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並沒有變,構成社會的基本結構也沒有變。

我曾在口試時問學生:除桃園三結義之外,請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來說明你心中「義」的定義。很令人驚訝的,這些資優生竟然沒有人答得出來,好像道德正義跟物理化學是分家的,他們只要念好後者,前者是不必去管的。他們沒有想到,在高科技的時代,殺人是不見血的,按一個紐,死傷可上百萬,所以正確的價值觀、人格、情操比知識技術還重要。

以前的人雖然識字不多,但是靠著戲劇的力量,忠孝節義之類立國的基本精神,得以傳了下來,以故事方式深入了民心。我就曾親眼見到一個不識字的鄉下老太婆,用歌仔戲上的詞「你這個無道的昏君」罵兒子。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念過書,卻知道做人的道理;現在的人念了一堆書,卻沒有學到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操。

我認為所謂的「義」,就是追求生命以外、更大一點的東西,也就是孔子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在對的事情上,不考慮自己的安危,將個人生存的意義推展到自己生命之外。例如抗戰時的「十萬青年十萬軍」,以及現在和平醫院捨身救人的醫生護士。

以短痛代替長痛

我小時候曾經看過一齣戲「搜孤救孤」。故事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屠岸賈殺了宰相趙盾全家三百多口,連趙盾貴為駙馬的兒子也難逃一死,所幸公主莊姬帶著身孕逃回皇宮。屠岸賈要斬草除根,所以「搜孤」;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及程嬰為了「救孤」,一個捨身,一個捨子。當我看到程嬰把親生兒子當作趙氏孤兒獻給屠岸賈,眼睜睜看著他把嬰兒摜死,心中真是驚駭莫名,竟然有人可以為了義,做出這樣的犧牲。

我父親告訴我:「程嬰如果沒有做他認為對的事,以後會痛苦一生。現在的捨子是短痛,以後的看不起自己是長痛。」這句話在我需要做決定時,幫了我很多的忙,讓我知道該用短痛去避免長痛。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教導孩子的應該是不變的東西,使他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僱用新進人員時,敢錄取沒有正義感、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人嗎?如果不敢,難道不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嗎?為了你孩子的前途,也為了國家民族的命脈,就請你從現在起,教導他成為一個有正義感、不自私、敢負責任的人。


六、人生就該「認真玩」(2003/5)

受到SARS的影響,許多外國學者專家不敢來台灣,不惜將排好的演講取消,甚至連學生的口試也取消,使我們很困擾。但是有一位教授依然如期抵達,讓我們頗有「風雨故人來」的感動。這位教授說,他的人生哲學是「認真玩(serious play)」: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然後認真的去享受這個樂趣。只要我們答應他,不叫他去我們自己都不敢去的地方,他覺得應該是很安全的,因為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

這位教授的話讓我好感動,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有點冒險性,才能去探索未知,而且必須先身士卒,不能拿別人的痛苦來証明自己的實驗。所以許多疫苗發明者,都是先注射到自己身上。微電極植入人體的手術剛剛發明時,發明者也是先局部麻醉,將小晶片植入自己手腕,看自己意念產生時,會不會啟動電腦銀幕上的虛擬手;成功後,又將晶片植入自己太太的手腕,看兩人心中的意念能不能使電腦上的兩隻虛擬手合作。

探索未知的勇氣

有勇氣嘗新是科學家的基本精神。我記得當年在加州大學,有位昆蟲系的同事因為手臂長出個小瘤,不時會痛,來到醫院求診。醫生將小瘤切開一看,原來是他在亞馬遜雨林進行研究時,一種吸血昆蟲將蟲卵下到他皮膚裡面,卵孵化成幼蟲後,吃他的肉以化為成蟲。我們聽了都差點昏倒,但是第二年學期一結束,這位同事又立刻整裝回到亞馬遜原始森林去了。
這種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認真享受這個樂趣,是他成為國際知名動物學家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很少看到不喜歡自己的本行,而又能成名的人。那位不畏SARS危險,如約來到台灣的教授所說的「認真玩」的態度,使他足跡遍全球。「寓教於樂」,生活多彩多姿,見到了很多奇風異俗、珍禽異獸,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不就是我們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嗎?在現象中領悟,從經驗中學習,由實証而成功。

他說十八歲生日時,他父親送給他一把刀柄打開內有羅盤的彎刀,跟他說:「船停在港灣裡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船存在的目的。我教了你十八年在這個世界生存應該有的知識,現在是你出去証明你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時候了。」因此他參加了甘迺迪總統號召的「和平組織青年工作團」,第一站到新幾內亞,果然用上了父親送的彎刀。

即使今天就死,也要死而無憾

他到每一個地方都「認真玩」,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不斷的學習。三年後回到美國上大學,因為在這三年認真玩的過程中,他已經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不必再摸索,所以很快找到了人生之路。他說他每天都做到即使今天就死,也死而無憾。

望著他,我真的肅然起敬。難怪他不怕SARS,因為人生對他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完美的句點,既然人都要死,又何必害怕因何而死呢?「我不邀請死亡,但我也不害怕死亡,該走的路,照計畫進行。」

我在他和他父親身上,看到了智者的風範,也看到中國與外國父母的不同之處。中國的父母往往過度保護孩子,想要替他們遮擋外界一切的風雨和危險,而不是教導他們面對挑戰的方法和智慧。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發展的可能。這種不懂得「認真玩」的人生,是多麼可惜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1323&next=1315&l=f&fid=6






*****************************************************************************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

你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束手無策嗎?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

有沒有想過,你該換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們頑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過早地成熟,像個成年人一樣彬彬有禮。但有時他們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頭髮取樂或將你急需的東西藏起來看你火燒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媽媽也難免有怒火上衝的時候,一味地懲罰不是辦法,管教需要恰當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不對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為知道拽人家的頭髮是不對的而乖乖聽話,而並不是因為他心裡懼怕再惹媽媽發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數時候,今天我們制止了他的不好行為,似乎對明天還要阻止他做出更壞的舉動沒有什麼幫助。

孩子到底何時才能學乖一點兒?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們要教給他們。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所講的這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一、說到做到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到10代表正確管教兒童的原則的重要程度,(數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來表示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能逃避懲罰,他們試圖竭盡所能的做到這一點。但當他們知道你會怎樣做,或犯了錯會發生什麼時,他們就可以預測他們選擇那種行為的後果,這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一點?

「說到做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不要心軟,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讓步。總結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規矩和無論何時他們破壞這些規矩都會出現的後果。然後,將這些統統告訴你的孩子。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詞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

像說:「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硬,但過會兒,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在另一些情況下,把你所期望的作為要求他們必須做到的解釋給他們聽。假如,你要帶他們逛超市,告訴他們不要亂動和拿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了的後果是什麼。說到做到要求你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須大聲威脅。

二、不要小看孩子

大聲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個定論(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兩個最無效的方法。這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盡量吝嗇你對孩子行為的批評。

為什麼要這樣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並不因為你懲罰了他,他就會從對自己不好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感覺也許會過去,但反覆的批語(「為什麼你總對別人這樣不友好」)也許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使其揮之不去。

如何做到這一點?

這暗示著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自尊來源於正確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這樣想:「如果我做了正確的事,我會自我感覺很好。如果通過做這種正確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三、帶著讚賞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讀一聲),如果你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你會失去大量的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例如當孩子拿起玩具,你通過像獎勵她一小塊點心這種具體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樣做,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要這樣做?

也許你很難相信,但卻要反覆這樣想:他想做個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別人的注意,如只有當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時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當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多給些鼓勵和讚許,這會激勵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如果有其他人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大加讚賞,建議父母應將這些表揚轉達給孩子們,這會讓他感到驕傲,並且這些表揚會比父母對他們的讚許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這一點?

你不必因為孩子說個「請」字就大加讚許,但是表揚他的時候應該更具體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說:「做得好。」而應該說:「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潔、乾淨,非常好。」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你會表揚他,以及原因是什麼。表揚就是表揚,避免在表揚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話,說出類似:「你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為什麼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這種貌似表揚實為批語的話沒有什麼好處。

四、控制自己大喊大叫、摔門、態度粗暴

不是只有孩子才會犯錯誤。很少有家長可以誇口說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從沒失控過,我們多數都會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如果總是大喊大叫,孩子學不到什麼。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之後,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願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做到你對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這一點?

想好今後在你將要發怒的時候怎樣使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亦或是走開一會兒。但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你還是失控地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你也是人,也會犯錯,但你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五、說明後果

孩子們經常在認為「後果」就是「懲罰」的同義詞的誤解中長大,「後果」這詞已經被理解為如果你不停止做這事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告訴孩子,「後果:就是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是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

給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麼事情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幫我,我就要自己做更多的事。那我就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了。」

如何做到這一點?

養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後向他解釋一下原因,並偶爾對他的行為給予獎勵。譬如,在去冰激淋店的路上,你可以說:「今天你表現很不錯,我想請你吃點東西。」當必須要採取懲罰措施的時候,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連結在一起,例如,你6歲的兒子欺負了別人,你可以取消他晚上看動畫片的特權,這樣他就知道,如果他再向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六、講明你的價值觀

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為中,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一個好孩子撫養長大成為一個好人。儘管我們都同意一個好人應具備的品質:誠實、尊重他人、寬容、慷慨,但實際上每個家庭側重的不盡相同。最重要的你要考慮到,你希望你的孩子學到怎樣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訊息所影響,像什麼「成年人很虛偽。」「及時享樂」…所以,我們要時常將我們認為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以免他們在良莠不齊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

如何做到這一點?

按你的價值觀排列你的教育方式,假如你試圖向孩子傳遞一種「家庭成員間應有一種互相照顧的責任感。」請在為孩子做了些瑣碎小事就予以獎勵之前深思一下。最後,孩子會將我們的價值觀逐漸演變成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這就完成了我們的目標,將對孩子的教育變成孩子的自我約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999&prev=1021&next=955&l=f&fid=6








***********************************************************************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游乾桂醫生
很值得看的一篇文章
有孩子的一定要看,沒孩子的請力行在自己身上,一生才不會枉然!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 L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30&prev=123&next=29&l=f&fid=9






******************************************************************************

世界上 最 偉 大 的教育原則 
1、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講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的環境的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爲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明亮之星,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是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養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 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爲現實,從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度大幅度提高。
  
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爲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1235&prev=1292&next=1021&l=f&fid=6








********************************************************************************
品格教育 奠定寶寶人格基礎
採訪/陳雯琪
諮詢/優兒大腦科學培育中心(優兒養成中心)知識部經理 薛文英
面對未來世界的強烈競爭,寶寶不僅需要一顆聰明的小腦袋,還需要擁有優良的品格!擁有一顆樂於與人分享,善於關心與尊重他人,並且誠實、負責任的心,才能為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日後致勝的關鍵。
品格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培養寶寶的品格?優兒大腦科學培育中心知識部經理薛文英指出,優良的品格除了有助於穩定寶寶的EQ之外,長遠來說,也有助於社會安定,對於寶寶未來發展有絕對的助益。而家長在培養寶寶的品格時,也應從生活中著手,並注意身教及言教,讓寶寶在自然而然之中擁有優良的品格,才不會加重日後校正的困擾。
品格 寶寶人格養成關鍵

寶寶只要擁有聰明的IQ就行了!NO!爸比、媽咪,一個優秀的孩子,除了擁有聰明的腦力之外,品格也是很重要的競爭優勢唷!
薛文英說明,品格的重要性可以從古籍中得到印證。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從幼稚園孩子們朗朗上口的「三字經」聽到這段敘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從上述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往中國文化原本就十分重視幼兒的品格教育,因而,幼兒從小就必需要跟隨著親友、長輩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可惜的是,在西方教育觀念及少子化之後,品格教育卻面臨了崩解的危機。
薛文英說明,自從西方教育觀念引進之後,有些家長誤把“尊重”、“自主”等民主教育觀,誤解為“順其自然不強加干涉”的放縱式教育。再加上生育率逐年降低,家長對於子女的寵溺與保護程度有增無減,因而也使得幼兒的品格教育倍受考驗。而在上述因素交互影響、逐漸累積起來後,種種社會上亂象也就逐漸地浮出檯面;所以,根本溯源,品格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
品格教育 從生活中培養
品格教育該從什麼時候培養才恰當?從生活中著手就對了!薛文英強調,良好的品格教育必須從小養成,才能培養一個品性兼優的好寶寶。
那麼該從何處著手才能達到加乘效果?潛移默化是最棒的囉!其實早在寶寶開始學會講話前,他們就會開始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不相信嗎?那麼您不妨仔細觀察寶寶的動作舉止,很容易就會發現,寶寶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主要照顧者的言行舉止!
假如爸爸媽媽以為寶寶還小、不懂事,而忽略了幼兒情緒、日常行為等種種教養細節,待孩子將來長大,生活習慣、價值觀都養成之後,才想要著手調整或改變其不恰當的習慣及觀念,可就難上加難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學齡前是孩子品格啟蒙教育的重要關鍵期!薛文英認為,在孩子上小學以前,無論是家庭教育或保母、托兒所或幼稚園,甚至是所有照顧者,對於寶寶品格觀念的啟蒙都有深遠且密切的影響。
因而,儘管現在家庭子女的數量極少,小寶貝在家裡往往是全家人照顧和保護的焦點;但是薛文英建議,家長仍然必須從小替寶寶建立完整的品格教育,及早為寶寶建立人際關係的基模,建立未來致勝的基礎。

優良品格啟蒙Steps

良好的品格教育需包含哪些項目?一般來說,「分享」、「關心」、「尊重」、「誠實」、「守時」、「守信」、「守法──守規矩」等基本的行為態度和觀念,都屬於品格教育的一部分。
薛文英強調,唯有從小就培養良好的品格教育,待等到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才能成為團體當中受歡迎、有人緣又負責任的好孩子唷!而在引導的同時,家長的態度也十分重要,適當地增強對的行為,將有助於幼兒品格的養成。
Step1:適當地引導&學習!
由於2~7歲的幼兒尚屬皮亞傑四階段認知發展論中的前運思期,因此,多半無法辨別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僅能憑自己的看法來判斷每件事件,所以對於守信、誠實、尊重他人等品格概念的遵守,多半是在家長及師長的規定下完成的,多屬於表面的服從行為。
然而,透過適當地引導及學習後,孩子會逐漸認知到他人對自已的看法及態度,並開始試著從他人的角度及立場來思考自我概念,此時,幼兒才會漸漸地脫離自我中心,明白行為背後的動機為何?也才能夠發自內心地主動去遵守品格概念。

Step2: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那麼啟蒙時該從何處著手?首先寶寶必須先具備穩定的情緒與人際互動能力,才能逐漸培養出良好的品格。所以從寶寶出生以後,爸比及媽咪就要與寶寶建立親子之間的信賴感和良好的互動關係,替寶寶奠定良好品格教育啟蒙的第一步。
Step3:耐心、重覆指導!
在啟蒙時,家長也需謹記一個原則,即多試幾次。常有家長反應,「為什麼教了很多次,可是孩子還是會犯錯呢?」事實上,無論多麼聰明的寶寶還是難免會犯錯,因為幼兒的大腦在生理發展上就不像大人那麼成熟,寶寶的情緒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物或環境而左右,所以,爸爸媽媽就必須要有耐心、重覆不斷地加以指導,才能培養出品格兼優的乖寶貝。
Step4:維持教養一致性!
寶寶在發展品格時,通常最容易受照顧者的影響,尤其是爸比及媽咪。寶寶常是在看了照顧者的反應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因此,家長在要求孩子的同時,應注意是否具有一致性。
例如:某天寶寶玩完玩具後沒有收拾,因而受到處罰,但今天媽咪心情特別好,所以雖然寶寶做錯同樣的事,卻可以免受責難。同樣的事情卻出現不同的標準,很容易使孩子產品迷惘,因而,建議家長應與主要照顧者商量出一套清楚的賞罰準則,讓寶寶清楚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行。
Step5:不吝於鼓勵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立即懲罰孩子雖然能收到即時的效果,但卻不能塑造幼兒正確的行為模式。因此,與其花力氣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如多看孩子好的一面。
例如:當孩子有良好的表現時,應立刻給予實質或精神上的鼓勵,像是說:「哇!你好棒喔!做的很好!」或是擁抱孩子,那麼對其良好的行為會有增強的作用。不過,在獎勵寶寶的同時,也要讓他明白,好的行為需來自主動的意願,而不是為了贏得媽咪的讚賞,才去執行。

Box:品格教育啟蒙實例
 
剛滿三歲的翔翔理直氣壯的來向媽媽告狀:「媽咪,爸爸剛才踩到我了,可是爸爸沒有跟我道歉!」翔翔爸爸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對不起,我不小心踩到你了!之後,翔翔開心的跑到爸爸前面,恭恭敬敬的點頭回禮說:沒關係。」然後才滿意地拿起小飛機繼續在客廳玩。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發現,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教孩子要有禮貌、守規矩;可是往往容易忽略生活當中的小細節,所以如果爸爸媽媽以為孩子年紀小,或抱著只是小事偶爾為之沒關係的心態,如此一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很難要求孩子守規矩了。
薛文英表示,像上述的案例就是最近才發生的真實事件,翔翔的爸媽除了對這麼小的孩子要求「道歉」這樣完整的語言表達感到驚訝外,另一方面也對於翔翔能夠把平常媽媽陪他看童話書的情節應用到真實的情境而感到驚喜。
所以,薛文英認為,品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爸爸媽媽也要以身做則,留意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因為您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模仿、學習的對象唷!

Box:品格啟蒙小遊戲!(一個遊戲一個box)
品格培養是日積月累而成的,相關的課題似乎也沒有補習班可以補強;薛文英說明,既然,我們都已經了解品格教育對寶寶將來一生的影響有多麼重要,那麼何不就從現在開始,嘗試應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寶寶玩出建全的品格!

Games!禮貌家庭!
功用:培養日常生活應對進退的禮儀。
玩法:
爸比及媽咪平時就應營造出一個有禮貌的家庭環境,讓寶寶在耳濡目染中學會禮儀。
舉例來說,如果媽咪要請寶寶拿東西,也應客氣地說「請」,當寶寶拿來時,應說「謝謝」,當不小心忘記對寶寶的承諾時,也應坦然地對寶寶說「對不起」,從生活中以身作則,讓寶寶自然地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好寶寶。

Games!角色扮演遊戲!
功用:陪寶寶玩扮家家酒遊戲,讓寶寶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玩法:
透過角色扮演遊戲,也可以事先幫寶寶模擬出可能發生的情境,讓寶寶學習感受對方的情緒及解決的方式。
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寶寶,媽咪不妨集合鄰居的小朋友,與家裡的寶寶一同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如:扮演媽咪、爸比及妹妹等。當扮演的媽咪煮飯給全家人吃時,要跟媽咪說謝謝,時時為寶寶營造出適合培養品格的環境。
而在角色扮演遊戲結束時,也要提醒寶寶謝謝此次合次的其他寶寶,使寶寶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與合作的樂趣。
Games!看圖說故事!
功用:藉由優良童書的示範,讓寶寶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玩法:
透過「分享」、「關懷」他人等主題的童書及繪本,媽咪可以與寶寶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而當說完故事之後,媽咪也可以請寶寶假裝是故事中的主角,並詢問他對事件的看法是否與故事中的主角相同?重要的不是要知道答案,而是要引導孩子的思考過程與方向。
例如:「魯拉魯先生的草地」說的是分享的故事,媽咪可以讓寶寶談談與朋友分享玩具的心情?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至於「狼與羊」則可以教育寶寶誠實的概念,媽咪可以與寶寶討論不誠實的下場。
Games!善用生活當中的機會教育!
功用:利用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件,請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說說看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玩法:
媽咪可以請寶寶分享今天生活裡發生的一件事,像是:今天和妹妹搶玩具了,該怎麼處理?然後針對真實的事件來發展出正反兩面兩者看法。如: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為什麼?寶寶選擇正或反的理由為何?怎麼處理會比較恰當?等。
把握生活中的機會教育,可以讓寶寶記的牢,並且不易忘記,是培養孩子品格最棒的方式。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29.asp





***********************************************************************

你能不能睡柴房

今天下午媽媽去學校接你,車子才要轉進我們家的巷子,就看見校車正由巷子裡出來。

「天哪,如果你坐校車,比媽媽接你還快,」媽媽說。
卻見你一噘嘴:「可是我不能搭校車。」
「為什麼?」媽媽問。

「因為我趕不及,」你理直氣壯地說,「我先要去我的櫃子,把不用的書放好,還要把該帶回家的東西拿出來,等我弄完,校車已經開走了。」
「那麼別的同學為什麼趕得上呢?」媽媽又問。你聳聳肩。

聽你這麼說;爸爸緊張了,不是緊張你慢,而是發現你缺乏彈性。你什麼東西都要整齊、要完美,這原本是很好的個性,使你能精益求精,比別人更自我要求。只是你要知道,這世界並不都那麼整齊與完美啊。舉個例子,你今天如果穿得很乾淨、很漂亮地去旅行,中途遇上大雨,滿地泥濘,你能因為怕弄髒衣服就不走了嗎?如果你是中途遇上豪雨,當大家都決定冒雨前進的時候,你能堅持一個人留下來,等雨過了、地乾了,才動身嗎?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最近我看了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書,上面談到近期「相對論」的實驗,發現在一個水塔的頂端和水塔的下面,測得的時間都不一樣。連「光」都可能因為「引力」而彎曲,連時間都沒有一定的長短,難道你的時間反而是不能調整的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論語裡「深則厲,淺則揭」的那段話,意思是當人穿著衣服過河,水淺的時候還能把衣服拉高了涉水過去,但是如果水太深了,怎樣都無法避免弄濕,就只好穿著衣服下去了。連孔子都不能不看情況,調整他處世的方法,你又能那麼不知變通嗎?

還有,你記不記得,爸爸每次看到曇花開,都會急著寫生,那時候就算早有別的工作計畫,爸爸也會擱下來。為什麼?因為曇花難得綻放,綻放的時間又那麼短暫,別的事可以等,花卻不能等啊。儘管如此,爸爸拿著寫生冊,坐在花前,也要考慮優先順序。

通常爸爸畫花,都由最左側的開始,為的是避免先畫好右邊,再畫左邊時,手腕會弄髒先畫好的東西。可是畫曇花就不能這樣了,爸爸一定由「花」開始畫,就算有葉子擋在花前面,爸爸也「讓開」葉子,先畫花。這又是為什麼?因為曇花一現,一個多小時過去,花就開始凋了,相反的,葉子卻不會有什麼變化。所以爸爸常在前一夜畫花,第二天才畫葉子。

想想,連畫花這麼一件小事,爸爸都要作許多「優先順序」的考量,你是不是也應該常這麼想想呢?再說個有意思的故事給你聽:當爸爸到成功嶺服兵役的時候,因為吃飯慢,每次要去盛第二碗,都發現只剩鍋底了,等爸爸把鍋底刮了又刮,盛半碗飯,回到桌子,又發現已經盤底朝天。後來爸爸才學會,在軍中大家「搶著吃」的情況下,第一碗只能盛半碗,吃前半碗的時候儘量吃菜、早早把前半碗飯吃完,好早早去鍋裡盛飯。

爸爸那時候真是好不適應,因為跟你一樣,爸爸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從小沒人跟爸爸爭。爸爸吃飯也跟你一樣,總把最好吃的部分留著,到最後才吃。你說,換作你,有一天跟人家去搶、去爭,如果堅持用在家裡吃飯的方法,是不是也可能吃不飽?你又能不像爸爸一樣,改成一開始只盛半碗的方法嗎?

孩子,這世界是充滿競爭的,你千萬不能因為自己幸運,就把幸運當成習慣。因為幸運不總留在我們身邊。你必須隨時告訴自己,今天我能作「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媽媽來接我,我可以好整以暇,慢慢收拾東西;明天媽媽不能來接,我也能改成早早就利用休息時間,把第二天要用的東西安排好,放學時只要打開櫃子,放下一堆、拿起一堆,就趕往停車場。只有這樣,你才能稱得上「能屈能伸」;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放心,你有一天離開家,不會吃大虧。
文/劉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408&prev=409&next=407&l=f&fid=10






**************************************************************************

寵壞孩子的危機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資料來源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6785909279871200532#editor/src=header







********************************************************************************
我的孩子不肯認錯
中華民國優勢光譜教育協會理事長、美國杜克斯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 吳秀笑
孩子做錯事不肯認錯,而且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為自己的錯找理由,怎麼辦呢? 「認錯」不管是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通常我們大人總會單方面要求孩子「勇於認錯」,覺得孩子這樣做是應該的,而不考慮到:孩子也有面子跟尊嚴的問題。談到這裡,關於「孩子為什麼不認錯」的原因,家長就比較容易了解了。有了適度的了解,才有辦法適當協助孩子「改過」。
孩子不肯認錯原因
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讓孩子死不認錯呢?
(一)自我防衛的心理:
這種「自我防衛」的心裡,大人小孩都有。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是,每一次犯了錯,總是為自己犯的錯找理由。比如說:不小心踩到弟弟,他會說:「都是弟弟自己不讓路啦!」等等。其實都是出於自我防衛的心理。這種自我防衛的反射,有部份原因是怕被指責處罰,部份原因是自尊心面臨挑戰;也有時候是一種反抗心的表現。
(二)怕失敗的心理:
家長在日常言語神情中,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比如說,有些家長要求或暗示孩子凡事要嬴過別人。如:要求孩子表現完美,或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向別人誇耀孩子有多棒多行,造成孩子心理上覺得不可以輸或失敗的壓力,往往造成孩子心裡上覺得自己不可以出錯或認輸。
(三)挫折的心理:
家長在孩子表現不夠好或犯錯時,總是嚴厲指責、批評,或表現出失望的語氣和神情;長期累積,造成孩子極度怕挫折或怕讓父母失望。
(四)家長本身太愛面子,不肯認錯:
家裡的大人本身愛面子,自己就是不肯認錯的人,小孩有樣學樣,當然也會有不肯認錯的行為。
基於以上原因,孩子為了維護尊嚴,或者害怕失敗、挫折,害怕被罵,害怕讓父母失望;乃至於來自家長的不良示範等等因素,都會造成不肯承認錯誤或輸不起的心態,往往會用耍賴、哭泣、鬧情緒,或死不認錯的方式來表達,因此而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這種行為如果形成習慣,連帶也會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家長若及早留意,適當教導,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將有助益。
自我防衛、維護自尊
孩子死不認錯、輸不起的個性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大人過度要求完美或過度指責、過度讚美,都會造成孩子死要面子,或過度自我防衛、過度害怕面對失敗和挫折的現象,最後造成「死不認錯」和「輸不起」的心態,或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
小孩不願意認錯、輸不起的心態,它的源頭是自我防衛、維護自尊,有時也是出於一種反抗心理等等;其實,這種心理如果往好的方面引導,就是好勝心和榮譽感,也是成長進步的動力;可是,如果往不好的方面發展,就是過度防衛、死愛面子,久而久之,不是一味自我否定就是一味否定別人,成為惡性循環。
容許犯錯,才會學習做對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只有妥當與不妥當而已。許多專家更指出:「要容許孩子犯錯,他才能學習做對。」所以,當孩子做事讓你覺得不妥當時,不直接指責或強迫孩子認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注意溝通的方式,改善教養方法和態度等等,都可以避免造成孩子〝死不肯認錯〞的現象。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92.asp







***************************************************************************

學習適應挫折 別幫孩子剪蝶蛹

中國時報    A10/調查周報           2006/11/12
飯來張口 家教偏差 部分幼園錯誤示範 學習適應挫折 別幫孩子剪蝶蛹
【時報】
  「把桌上的飯粒撿乾淨!」幼稚園老師要求一名剛吃完午飯的學童清理桌面,不料學童卻大聲喊道,「那是瑪莉亞(外傭)的事!」
  
在多所大學開設親職教育課程的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顧問蘇傳臣舉出上述實例說,父母交由外傭服侍小主人的現象愈來愈普遍,對幼教產生了衝擊。小主人吃飯有外傭餵,穿鞋有外傭繫鞋帶,一副「I a m your boss」的姿態,不懂得尊重人,也欠缺生活常規,進到幼稚園,令老師困擾不已。
  
因為收費高,招生又不易,有些幼兒園為了討好孩子和家長,老師竟挑起外傭的工作,餵學生吃飯,幫學生穿鞋、繫鞋帶。
  
全國教師會幼教委員會主委、台北市蓬萊國小附設幼稚園老師周澤芳說,前些日子,蓬萊附幼就招收到一名由私立幼稚園轉來的「飯來張口」型的學童,這孩子在讀私幼時,就是老師餵飯、幫忙穿鞋,孩子哭的時候,老師就努力去哄。但公立幼稚園都是合格幼教老師,重視孩子們的生活常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後,這個孩子現在總算已經學會自己吃飯、穿鞋,令家長感激不已。
  
周澤芳說,幼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常規教育,但許多家長忽略了這一點,將孩子送到雙語或美語幼稚園,反而是揠苗助長。
  
在一所年收費高達卅萬元的貴族幼稚園擔任幼教老師多年的黃老師說,老師餵孩子吃飯,幫孩子穿鞋是最糟糕的、也是最偷懶的教育方式。教導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自己上洗手間、尊重他人才是最困難、最耗時的教育方式,也是孩子接受幼稚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有些家長卻忽略了這個道理。
  
蘇傳臣說,因為孩子生得少,太寶貝,有些家長不知不覺中做了「剪蛹的人」,不敢苛責,甚至花大筆鈔票送孩子進入一所「沒有挫折」的幼稚園就讀。
  
他引述一篇網路流傳的文章《教養孩子時,不要做剪蛹的人》指出,有一個人無意中看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蛹出現一個小孔,裡面的小蝴蝶掙扎著想從小孔裡鑽出來,但隔了好久也沒有一點兒進展,於是這個人決定幫小蝴蝶一個忙,找來一把剪刀將蛹剪開,直接讓蝴蝶出來。不料,靠剪刀破繭而出的蝴蝶,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飛不起來,終其一生都只是拖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
  
「愛之適足以害之。」蘇傳臣說,這個人的「善意」害了小蝴蝶,因為他不知道蝴蝶必需自己掙扎從小孔出來,才能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這是大自然的奇妙設計,沒有經歷過這段掙扎歷程的蝴蝶,是飛不起來的。
  
挫折是生命歷程必經的歷練,如果你是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到一所餵孩子吃飯、幫孩子穿鞋、沒有挫折教育的幼稚園嗎?
資料來源http://www.sinming.com.tw/child-care_more.php?id=153







*******************************************************************************
我的孩子很愛哭
中華民國優勢光譜教育協會理事長、美國杜克斯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 吳秀笑
※親子生活現場1:
孩子都小學一年級了,還這麼愛哭,怎麼會那麼脆弱呢?真叫人著急。該怎麼教他勇敢一些呢? 我們常聽人家說:這個人的淚腺很發達,那個人的淚腺不發達,其實說的是這個人是否愛哭。愛哭說得好一點是多愁善感,說得不好是情緒管理不佳。不過有的人雖然不哭,可是天天心裡愁雲慘霧,表面卻強顏歡笑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在中國有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愛哭的林黛玉和開朗的薛寶釵,最後的下場嚴格說起來也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愛哭總讓人覺得很誨氣、很令人不愉快。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莫明其妙的跟著情緒不穩,這是人之常情。
事實上,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哭」有它正面的意義。想想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如果不哭,接生人員都要想辦法讓我們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從那一刻以後,我們卻要想盡辦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點違反常理。
當然,我們並不讚成孩子沒事亂哭,一點小事就用哭來表達,這是「情緒表達不適當」,不純粹是哭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導的不是叫孩子不哭,而是教他: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哭,而且不該哭的時候不要哭。
孩子愛哭的原因
那麼,我們也要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哭得不是時候?才能夠適當協助他們管理情緒。一般來說,孩子愛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先天多愁善感的孩子。
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 「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了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2.習慣用哭來獲得想要的。
現在的家長孩子生的少,太過寶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只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他、妥協,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語言達能力不夠,習慣用哭來表達。
由於家長或帶孩子的人照顧太週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無法成長,於是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
4.大人太兇,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嚇壞了孩子。
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婦」以博取同情。
5.被忽略的孩子(基本需要不滿足)。
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小的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不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找出問題原因
孩子的哭有它正面的意義,但哭得不是時候就要找出原因:天生情緒本質負向、慣用哭來達成目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大人對孩子太兇、或者被忽略的孩子等等,都比較容易表現出愛哭的傾向,你的孩子愛哭是屬於哪種原因呢?找出來才有辦法協助他。以下的親子生活現場實例,跟你分享解決方法。
※親子生活現場2:
小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光會哭不會應變,真叫父母又急又心疼,該怎麼辦呢?
改善親子教育方式
從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只有他用說的不用哭的,才給予正面回應;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兇、太嚴厲?或者太保護?當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協。最後,還要給孩子時間,協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夠了,情況自然好轉。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8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