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小朋友「落手落腳」接受「排數粒」挑戰的教學法,正是「操作式」的其中一招。「操作式」是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院講師成子娟博士 (見圖) ,花十多年時間研究的成果,最近才出書正式發表,由於成效顯著,今年共有二十多所幼稚園引入這種幼兒數學教學法。
經多年研究,成博士發現華人社會雖然重視數學,但普遍使用了超前教學法,即以小學式教學法來教幼兒,如做算式練習、單雙數和倍數用背誦方法,均未能配合幼兒具體思維的發展。
成博士又指出,傳統教學法雖然有用實物和圖畫作教材,卻未能讓幼兒明白數學概念。例如老師問幼兒:「我本來有兩個蘋果,多買了三個,現在我有多少個蘋果?」幼兒數數蘋果,就可以得到「五」這個答案,但他們不會明白數字之間的抽象關係,而操作式正好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操作式的最大特點是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幼兒透過自己的經驗,包括觀察、比較、分析和重新演繹來學習,不需要背誦,訓練大腦思維,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主動學習。幼兒學習,不但要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考過程。」
教法遷就理解能力
香港創價幼稚園早於四年前,已參與操作式教學法的試驗,今年更全面把操作式引入各班級。黃素玉校長指出,操作式以幼兒作主導,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發掘新事物,所以小朋友上課格外專心,很少出現秩序問題。
在評估方面,老師更可在教授的同時,對幼兒的學習進度作出評估。「幼兒必須細心觀察,回答老師問題,然後用數粒表達出來。老師立即可以知道學生有甚麼不明白,給理解慢的小朋友再講解一遍,理解快的就可學習下一環節。」
清晰概念扎穩根基
黃校長認為,幼稚園和初小的數學內容一樣,不同的是教學方式,因此操作式比傳統教學法更能銜接小學的數學課程。「傳統教學把小學的列算和操練練習等方式,提前在幼稚園運用,由於小學和幼稚園所學的東西一樣,初小學生便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如果幼稚園以操作式教學,小朋友升上小學才學列式,就會覺得學到新東西,得到進展性的喜悅。」
此外,傳統教學法令小朋友以為計出正確答案就等於明白,但他們可能搞不清數學基本概念,升讀高小時就很容易跟不上。
操作式數學法解碼
加減數
步驟一: 用圖片展示 5 隻杯,每隻杯有不同的特徵,要小朋友觀察比較,再用數粒表示出來。 | |
步驟二: 當小朋友指出 1 隻杯橙色,4 隻杯藍色,先指著圖片數出來,然後用 1 顆紅色和 4 顆綠色數粒放在板上第 1 行。 | |
步驟三: 要小朋友一邊用手指指出數粒,一邊說:1 和 4 合起來是 5。 | |
步驟四: 5 搬走 4,餘下是 1。 | |
步驟五: 依據以上步驟,找出圖中的不同,然後放於下一行,如此類推。 |
單雙數 步驟一: 1 是單數,因為 1 個孤零零,放 1 顆綠色數粒在板上。2 是雙數,因為 2 顆數粒手牽手,做對好朋友,放兩顆紅色數粒在板上。 步驟二: 3 個多了出來,又是孤零零,再放 3 顆綠色數粒在板上。 步驟三: 4 個好朋友,放 4 顆紅色數粒在板上。 步驟四: 如此類推,到第5個時,小朋友大都能說是孤零零,並排出5顆綠色數粒。 跳出以往「1、3、5、7、9是單數,2、4、6、8、10是雙數」的背誦方式,透過操作數粒明白單雙數和數字的相鄰關係。 |
倍數
步驟一:
先請小朋友用數粒一顆一顆地由 1 排到 10。
步驟二:
問小朋友:一顆一顆數是否很慢,有甚麼方法可以快些?(小朋友大都會回答:兩顆兩顆數會快些。)
步驟三: 利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數粒,兩顆兩顆地排成一行。 | |
步驟四: 問小朋友:10 裏面有多少個2,然後用手指一邊兩顆兩顆的數,一邊說:一個 2 、兩個 2 、三個 2 、四個 、五個 2 。 | |
步驟五: 結合生活,每兩顆數粒上放 $2 硬幣,每行最後放 $10 硬幣。 |
建構 2、5、10 數群,認識按群計數、等分和倍數的關係結構,並把這些概念結合日常生活。但毋須點明這是倍數,也無須教「X 」符號。
十進制式
以往小朋友不明白十進制的基本原理,便不懂得計算 10 以上的算術題。例如 15+16,他們會以為是 21 或 211。但透過以上「搬家」的做法,小朋友明白 1 顆在「十位家」的數粒,其實是 10,一理通百理明,把數粒搬到「百位家」和「千位家」也難不倒他們。 |
家長意見
不用死記公式
--蘇太
我平日在家中,也會利用學校教的操作式來考驗兒子。例如要他比較家中的小狗,找出不同的特徵,用操作式的口訣和動作當作遊戲。操作式是一種活動教學,所以一點也不困難。小朋友明白數學背後的邏輯,而不是死記公式。
明白多些概念
--梁太
我的兒子很喜歡數學,回家後會主動要求我和丈夫陪他玩數學遊戲。與其他學校的小朋友比較,他似乎很容易明白一些數學概念,例如他看太空書籍時,懂得比較九大行星的大小,彼此相距多遠等。
操作式小貼士
‧學習數學知識外,更重要是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重視幼兒對數學的概念和邏輯推理過程的分析,而非計算答案。
‧幼兒主動學習,老師和家長只是從旁引導。
‧學習乃透過各種感官的操作而非操練。
‧數物件或數粒時,要配合口訣和手勢,幫助幼兒理解。
‧師生互動,一問一答;幼兒之間亦有互動,幼兒看到鄰座同學做錯時,會主動教他。
‧毋須做算式練習和背誦。
採訪、攝影:丘梓媛
文章來源: 星島日報(家長版) 2005 年 3 月 2 日
http://www.presch.ilongman.com/parent/parent2/news/news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