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親子動起來!嬰幼兒律動好處多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48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夏光如、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王若琪
模特兒/俏皮妹妹Mia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律動,很簡單;健康,一輩子。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過:「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從小培養孩子對身體的感受,透過肢體的活動與開發,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最重要的,孩子將學會認識身體、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激發專注力、協調力、和快樂的能力。在嬰幼兒階段的親子律動不但可促進情感交流,還能讓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密切連結。


PART1什麼是律動?
身體,是寶寶的第一個語言
身體,無疑是寶寶的第一個語言。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表示:「孩子尚未學會開口說話的語言能力前,身體動作是與外界溝通的第一個方式和管道。幾乎每一個小貝比出生時就已經知道如何手舞足蹈、踢手踢腳、轉頭和扭動身體,這些都是人類身體原始且自然的律動過程。」
不過,囿於文化環境的影響,臺灣人習慣將新生寶寶的身軀、四肢用毛巾被裹的密不透風,一方面保護身體免於受涼;一方面避免寶寶受到外界的驚嚇,但其實無論翻開哪一本醫學或是教養叢書,並沒有特別指出新生兒需要被包手包腳。曾在英國念書的程芝鳳治療師,觀察兩地文化的現象後指出,英國人習慣讓寶寶的四肢不受外來衣物的束縛,身體得以自由伸展,反觀臺灣習慣對新生兒綁手綁腳,此舉可能局限孩子接觸外界並且發展身體覺察性的好機會。
或許我們可採折衷且適性的方式包裹寶寶,不讓孩子著涼也能讓他充滿安全感,讓寶寶藉由身體和外布的小空間中努力踢踢小腿、動動小手,也不妨礙孩子盡情舒展身體的好機會(不能包裹的緊密不透風);也能偶爾解開孩子身上的衣物,在合宜的溫度下讓他的四肢自由自在的活動。
接下來,寶寶開始學會了翻身、練習坐立、爬行,直到邁開步伐慢慢的向前走去,無時無刻,孩子都在用他的身體認識世界,認識他自己。一直以來,我們的身體都處於活動中,也一直是我們最親密的好夥伴。動動身體聽起來很簡單,當中隱含的重要課題卻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課!
自在的律動,認識身體的第一課
律動是什麼?許多人將「律動」兩字想得複雜,或是將律動與「舞蹈」聯想在一起,程芝鳳治療師表示:「身體任何動作的展現都可以算是律動,孩子要如何使用他的身體都可以。舞蹈則會拘泥於某種形式或是藝術表現,藝術的價值成分較多。」律動對孩子的身體發展如此重要嗎?程芝鳳治療師認為:「律動的過程會讓孩子學習用身體和他人建立關係,也用身體探索及建構這個世界的了解。」
擁有幼兒律動教學經驗豐富,現為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王若琪則表示,大人會看到嬰兒時期的寶寶,出生後就已具備手舞足蹈的能力,他會自由扭動身軀,或是有些孩子聽到音樂後身體會跟著節奏晃動、表現自己、無拘無束的恣意搖擺,這些都是律動的一部分。舞蹈則以表演的性質居多,反覆練習既定的動作,有特定的位置,最後把它呈現出來,例如芭蕾舞。舞蹈與律動截然不同。
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律動對於孩子的好處。
習舞近二十年的時間,長期致力於幼兒律動,目前為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夏光如,課程中接觸的孩子年紀都是三歲以上為主。她表示,三歲以上的幼兒已漸漸懂得如何使用身體,了解身體的動態與靜態的動作表現,例如孩子會聽懂指令,開始學習控制身體,何時該走、該停、該靜、該動,並且了解輕輕和重重的不同感受。然後在律動,在「動身體」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的身體發展,並且學著控制身體的各個部位。
不可諱言,許多家長希望讓孩子透過動身體的過程學習認識身體、舞動自我,但背後仍期待著有那麼一點是運動或是舞蹈的效果。夏光如老師認為,律動和舞蹈各有不同,但都是動身體的選擇之一。律動重視過程,從生活面向發展出隨手可得的身體靈感,像是風吹動樹葉、鳥兒在飛翔,甚至是身體的心跳、呼吸、詩人吟唱、畫畫的過程中,都可以是律動,舞蹈則較多技巧性的練習和身體的要求。
律動隨年紀不同、也因人而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因為身體發展的重點也不同,所以律動的方式跟過程必須跟著調整。夏光如老師表示,儘管律動在生活中即可進行,但嬰幼兒尚未擁有身體內在的感受能力,這階段年齡層的孩子必須重視大小肌肉的律動,藉由聽覺的引導,以上半身、下半身、左右身軀的活動做為身體開發的重點,另一部分則會安排孩子透過身體去嘗試接觸不同的物體,培養觸覺的靈敏度,然後則是透過人與人律動的合作關係,認識自我與他人身體的不同。
此外,程芝鳳治療師也指出,從舞蹈治療的理論來看,動作發展是從頭到腳,從正面到背面,例如,嬰兒的頭會先轉動,肌肉骨骼的成熟度從身體上半部位發展到下半部,直到脊椎發展成熟到可以站立走路時,動作發展算是大致完成。於是不同發展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律動,帶給孩子在心理上和認知上的意義也會不同。
再者,因為孩子們的天生氣質不盡然相同,所以每個孩子對於律動的學習和感受也會不一樣。夏光如老師以教學多年的經驗分享,透過律動的過程,容易看到孩子身體發展是否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例如雙腳跳到單腳跳、一個動作中使用到身體的兩個部位到多個部位等等。同時也能透過孩子的身體了解他的先天氣質,究竟是害羞?還是活潑好動?抑或是認真踏實、樂於挑戰?「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夏光如老師建議,家長只要細心觀察,傾聽孩子的身體,就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哪一種律動。
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
媽咪和新生寶寶如何玩律動
我們常聽到的律動似乎指的是已能跑跳的孩子,不過從上文看下來,其實嬰兒出生開始就在律動了。究竟爸媽要如何和小寶寶進行簡單的律動?程芝鳳治療師舉個簡單的方法,像是新生兒階段的寶寶,一定會出現尋乳反應,一般人都會輕輕點點小貝比的嘴唇,這時候不妨利用尋乳反應跟寶寶玩,讓他的頭跟著妳的手指頭轉動,幫助貝比脖子的肌肉發展。
也曾遇過許多媽媽會問:「萬一孩子哭的時候怎麼辦?」程芝鳳治療師表示:「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先天氣質,例如有些孩子先天不耐煩,等不及;有些孩子先天氣質較敏感,發現沒有奶喝就哭了起來;有些孩子先天不疾不徐,會跟著大人的手玩了起來。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後,反而更能夠針對孩子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刺激。
別忘了,人類除了擁有與生俱來的律動能力,也有求生的本能反應。但是我們如果太快就滿足孩子喝奶的需求,久而久之,這個「奮鬥」的本能就會消失,這樣長大後,怎麼期待孩子「主動」去爭取或學習自己想要的事情?
建議媽媽可以在尋乳這個互動中稍微跟孩子玩一下(不需要太久,還是要看孩子的敏感度而定),一旦媽媽發現孩子哭過了、奮鬥過了,再餵他喝奶。從尋乳的過程中能建立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度,而非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大小需求,當然這需要媽媽稍微狠下心來觀察寶寶的反應和表現。
此外,家長也能和嬰兒階段的寶寶玩玩動動四肢的遊戲,大人的手可以放在孩子的手或是腳上,孩子會自然的用腳踢開,不妨繼續跟他玩,發現他會越來越起勁。也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接觸安全的物體,建立自我跟非我的關係。
程芝鳳
學歷: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英國)舞蹈/動作治療碩士
證照:英國合格舞蹈動作治療師(Qualified Dance Movement Therapist)
經歷:白永恩基金會特約舞蹈治療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兼任舞蹈治療師
現職: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
夏光如
經歷:習舞至少26
現職:雲門教室資深輔導老師、雲門教室23歲課程研發教案委員
王若琪
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主修幼兒舞蹈教學)
現職: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201210月號。http://www.mababy.com/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1.10月號







******************************************************************
雲門舞蹈教室在2008年夏季,發表全台灣首次進行的《身體白皮書》調查報告,試圖描繪出國人的身體意識。結果發現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身體並不熟悉,甚至理應和自己最親密的身體,竟然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身體,是人們察覺世界、表達自我、與世界互動的最佳媒介。從小養成動身體的習價相形之下就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到底,要怎麼樣讓孩子動身體才是「正確的」呢?
家是最方便的遊戲場
其實,動身體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情。孩子天生就喜歡、並且極為擅長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動身體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和「學習」。通常只要二、三個孩子聚在一起,不需要太長時間,他們就會自動開始玩在一起。往往,只要有一個孩子帶頭跑,其他的孩子就跟著跑起來,不需要任何規則,光是繞著圈圈跑來跑去,就玩得不亦樂乎。
動身體其實並沒有什麼絕對的規則或方法,也不一定要特定的地點。其實,家是最方便的遊戲場,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催化劑。
特別是現代家庭中,孩子生得少,很多小朋友都是獨生子,缺乏玩伴,通常沒有機會從團體中學習分享、分工合作。而且競爭越來越強烈,為了不輸在起跑點,甚至連動身體、遊戲打鬧的時間都沒有。
呂秋燕老師說,很多小孩喜歡在家中亂跑,或者在沙發上面蹦跳,讓大人很困擾。其實,孩子可能只是缺乏運動的出口,所以,不如換個方式,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既能讓孩子消耗掉無窮的體力,還能讓親子關係越來越親密。
創造親子間身體密碼
讓孩子從小就喜歡動身體,養成動身體的習慣,對於自信心的培養、與其他人的互動、感覺統合等等能力,都有著深遠的正面影響。
所以,雲鬥舞蹈教室特別介紹一些動身體遊戲,讓親子共同動身體。這些遊戲的特點就是在家就能玩,簡單不複雜,不需要特別的教具,而且還可以適時的加入創意延伸,創造出屬於親子間獨特的「動身體密碼」。
因為受過專業訓練,加上自己也有個三歲多的女兒,呂秋燕觀察到,三至六歲的孩子的特質是喜歡模仿,特別是學大人的說話方式和動作,像個小大人一樣,例如學媽媽穿高跟鞋,學爸爸提公事包說要上班,或者會講些聽過、但似懂非懂的詞彙,用來展現自己的確「長大了」。因此,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可多用語言引導,開發孩子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另外,三至六歲的孩子因為正在發展人我之間的界線,有時也會顯得比較自我、堅持己見,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感覺。爸爸媽媽與其和孩子「對峙」,不如給孩子一些選擇,例如請孩子從兩個水果之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或者是拿出兩套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搭配,一來可以使孩子覺得有決定權,爸爸媽媽不必太頭疼,一方面也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和負責任的習慣。
從動身體延伸
下列的三種遊戲,雲門舞蹈教室依據三至六歲孩子的發展需求,讓爸爸媽媽和孩子透過身體遊戲,發展孩子的各項能力。
Ÿ        「芝麻開門」,讓孩子繞著客廳跑,變成小操場,並且練習語言的各種變化。
動一動:爸爸媽媽坐在客廳沙發,並利用前方小桌或茶几,用手或腳、各種方式阻擋小朋友前進。事先,可約定通關密語,讓孩子闖關前大喊一聲,接著父母問孩子一個問題,要答對了才能放行!
目的:通關密語可以一直變化,例如簡單的「芝麻開門」到「小狗汪汪」、「貓兒瞄喵」等。問題可以是「爸爸的電話號碼」、「家裡的地址」或者是剛唸過的故事會主角名字,練習多多替換語詞,並且和實際生活產生連結。
進階版:爸爸媽媽可以變化多種阻擋孩子前進的方式,增加難度,例如用雙手團成一個大圈,或者爸媽可以站起來走動,讓孩子想辦法穿出圈圈、順利通行。
Ÿ        「誰是領袖」,透過模仿和創造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增加自信,擁有安全感。
動一動::這個遊戲相信大家都玩過,可從爸媽開始做動作,孩子先跟著模仿,接著換小朋友想動作、做動作,爸爸媽媽跟隨。
目 的:可增進孩子的臨場反應,訓練觀察力,更能發揮自己的創意動作。
進階版:可以多人進行,輪流當領袖,甚至加入聲音、表情的模仿,以及速度、身體空間的變化,遊戲會更有趣。
Ÿ        「烤乳豬」,則有點像吊單槓,可鍛練孩子臂力,又能增進親子間的信任與安全感,許多小孩非常喜歡。
動一動:爸爸媽媽先手搭手,彼此抓好握穩,像兩根竹竿一樣。小朋友得想辦法爬上這兩根用手做成的單槓,看看腳能不能勇敢離地,這時候爸媽更要撐住穩固。
目的:可訓練孩子的臂力,手腳肌肉,親子之間也要有十足的信任。不過爸爸媽媽可能比較辛苦,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如果孩子己太大太重,就不太適合啦!
進階級:爸媽可四處帶著孩子繞場一間,到其他人面前,說「誰家要買烤乳豬啊?」「買了可以咬一口!」「烤乳豬大特價只要一元!」 和更多家人互動,感情更親密。
呂秋燕表示,其實吊單槓是很好的遊戲,當孩子用單槓時,只能倚靠手部的力量,同時橫隔膜受地心引力影響,體內的氧氣也會增加。
呂秋燕說﹒當孩子小手漸漸有力之後,就會更願意去操作、探索世界,甚至連做家事峙,都會搶著幫忙。所以,平常爸爸媽媽不必因為心疼,而捨不得讓孩子拿自己的書包或袋子。讓孩子養成拿自己東西的習慣,一旦手的力量增加了,不但不再排斥自己動手做事,還會讓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勇氣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何增強學習動機
大部分的親子遊戲都是以「動身體」為起點,但是其中蘊含相當豐富的元素,對於孩子的學習動機、人格發展與親子互動,都能夠產生正面的影響。
在台灣和美國都擁有豐富幼兒教育與諮商經驗的袁巧玲,接觸過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她很肯定以「身體遊戲」的方式切入,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學習動機。
她說,因為遊戲很好玩,特別是和爸媽一起玩,會使得三至六歲的孩子產生很大的興趣。而這樣的趣味,正是最強大的學習動機。一旦有了學習動機,孩子不但全心全意地投入,也會如同海綿一般,完全吸收遊戲過程中所學習到的一切,對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和吸收力,產生很大的幫助。
由於這些遊戲的設計各有其學習目的,袁巧玲也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先掌握每個遊戲的目的,再根據孩子的年齡、天生氣質、親子的互動方式進行修改、加強。
例如,在「芝麻開門」的遊戲中,可以把「從1數到10」當作是通關密碼,藉以教導三歲的幼兒學會數數;在玩「誰是領袖」,可以背一首熟悉的唐詩,讓五、六歲的孩子熟悉文字的韻律和節奏。只要加入一些親子熟悉或喜愛的元素,就可以讓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袁巧玲也建議,在親子進行身體遊戲時,爸爸媽媽必須掌握一些要領。例如玩的方法不要一成不變,可以視孩子的反應進行調整,儘可能要活潑、多變化。
同時,很重要的是在遊戲過程中必須給孩子正面的回饋,也就是多多讚美、鼓勵孩子。「父母的讚美,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動力來源。」袁巧玲強調,在親子遊戲時,父母一定要抓住機會,無論是讚美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給孩子大大的擁抱,都會讓動身體遊戲大大加分。
不過由於在華人社會中,一般爸爸媽媽少有被父母讚美的經驗,也不太熟悉如何讚美孩子,所以袁巧玲特別提供了讚美孩子的幾個重要訣竅:
一、聲調要高亢、開朗,而不是低沈、應付。
二、要配合肢體動作或眼神的接觸,因為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電眼」
三、要及時讚美,讓孩子得到及時的回饋。
四、要養成讚美孩子的習慣,不只是把讚美當做某一段時間的「教育工具」。
五、不要用買玩具做為讚美孩子的方式。
六、讚美不要空洞,必須明確指出孩子做好了什麼事情。
七、讚美不要小氣,讚美就是讚美,不要趁機翻舊帳或訓話。

本文摘自雲門律動生活33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