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引導寶寶開口說話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採訪撰文/江怡臻
諮詢/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
拍攝/古議荃
Model/漂亮媽媽:蘇之芃、可愛寶貝:劉子儀
到底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始說話?什麼時後才懂得叫爸爸、媽媽?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疑惑,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表示:「普遍來說,1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或是說一些無意義的疊字,但是過了1歲,就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跟寶寶對話從懷孕開始

國外研究發現,媽媽在懷孕時,睡前固定播放故事錄音帶,孩子出生後,聽到之前常聽的那段故事,喝奶時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示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是會有反應的。

嬰兒語言發展

0~6個月
此時寶寶大多以哭泣表達情緒,1個月時,會開始模仿爸媽說話的樣子,但是由於器官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練習,5個月時寶寶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會喜歡尖叫、大笑、甚至吼叫。

6個月
6個月大的寶寶,常常發出類似像漱口聲的音調,也會笑出聲音,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

6個月~1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重複一些疊字詞彙,像是打打、叭叭、ㄇㄚㄇㄚ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會利用發出的聲音吸引大人注意。9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並且帶有語氣和音調,會用聲音和手勢與爸媽「說話」,這些都是溝通的方式。

1歲時,會增加新的辭彙,爸媽如果想知道寶寶是否已經瞭解了某個字詞,可以問寶寶,並請他指出想要東西。

1歲以上
1歲到1歲多的孩子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像是「爸爸」「媽媽」等。張凱忻醫師說:「通常女孩相較男孩的語言能力較快,學說話會比男生早,男孩可能要到1歲半、甚至2歲才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2~3
2歲之後,進入所謂的「語言爆炸期」這個時候寶寶的字彙增加的速度變得很快,甚至聽得懂複雜的語句,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

兩歲半之後,寶寶說的話每天幾乎都有新的發展,張凱忻醫師表示,這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詞彙可能從200個增加到1200個,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3
3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比較長的句子及複雜語句,說話的句子中出現副詞或形容詞,如果你問他簡單的問題,他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並與你交談。

3~5
這個階段的小孩,你已經可以明白他說的話,甚至連陌生人也聽得懂,他能清楚表達,並在語調上做變化,生活上溝通已不成問題,但是文法可能還是偶有錯誤。

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情況
03個月
以哭泣代表需求
34個月
進入咕咕期,會發出疊字但無意義的句子
78個月
時常有喃喃自語的情況出現,但仍無意義
911個月
值亂語期,愛模彷大人說話,語調明顯改變
1213個月
進入語言階段
1.5
可講出大概1050個左右的單字
1.52
辭彙爆發期
23
會說由2~3個詞組成的簡單句子
3歲以上
可熟練講出句子



如何訓練寶寶說話



在家中你可以這麼做



1.      利用發聲玩具
給孩子玩有聲玩具,讓他辨別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增強區別和記憶的能力。

2重複告知關鍵字
將環境中有關的人、事、物告訴孩子,同時加重「關鍵字」,並放慢、清楚、並提高語調便於他的模仿。

3多玩發音遊戲
0~1歲的嬰兒有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尤其在他心情愉悅時,這時家長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並且模仿他的聲音。也可搭配肢體動作比方說拍手、揮手、點頭,增加他的記憶力。

4.多溝通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5把握關鍵期
1歲半到2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

小技巧
可以利用色板或布書教學,讓寶寶辨別顏色,當他穿著黃色衣服,教他「這是黃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

在戶外你可以這麼做

1戶外教學
戶外的刺激和待在家的情境不同,可以利用出遊機會,一一講解不同事物給他聽。

2應用戶外場景多說短句
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ㄇㄚㄇㄚ、ㄋㄟㄋㄟ」, 此時大人也應教導孩子兩字句為主的字句,再加入主詞等訓練。在孩子尚未能正確表達前,家長要多製造機會讓他學習發語,也可用唇型小聲提示,引導他發語。

3姿勢要面對孩子
不論在戶外的何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以便他們觀察唇型。家長可以唱兒歌、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在說故事時,可配合動作或手勢,動作可以誇張以及放大,念到他能聽得懂的句子,可以自行變化或添加。

4玩遊戲
可和孩子多玩戶外的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孩子學習形容詞、連接詞的應用,以及情緒表達等練習。

5提高興趣
孩子在說話時,千萬別因不耐煩而潑他冷水,否定他的練習,家長應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並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說錯了也不應嘲笑。

小技巧
建議媽媽可以常把寶寶抱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頭」,接著摸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應避免的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想早點跟孩子講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

1避免使用錯誤字彙
比方說在引導小孩認識小狗時,應說這是「狗狗」,而非「汪汪」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說法。

2.勿嘲笑孩子
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嘲笑他,或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

3.耐心引導
孩子在說話表達語意表達不明時,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斥責,讓他在學說話過程中失去信心。

4勿太主動給予
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伸手想拿奶瓶,家人會立刻給予他,張凱忻建議家長:「應慢慢引導寶寶,讓他正確表達自己所需,太過積極的給予會讓他失去練習說話的機會。」


寶寶還沒說話 就會交朋友

澳洲查爾斯特大學研究表示,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就已經知道如何製造笑料和結交朋友。6個月至18個月的小孩就會使用成熟但細微的非語言方式交朋友,並逗彼此笑。研究人員表示,「寶寶彼此互動的方法是眼神接觸、各種手勢以及幽默,除非你密切觀察,不然不見得會察覺到。」

寶寶開始說話了

當寶寶開始說話了,家長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表情和聲音鼓勵他,像是「哇,你好棒!」當他發出聲音的時候,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開心,進而能體驗說話的樂趣。

經常逗寶寶笑

有實驗證明,在出生第3天會笑的嬰兒,在6歲時的智商為180。嬰兒常在10 20天左右學會笑,如果超過半個月以上仍不會笑,父母應當密切觀察,可能之後會有智力落後問題。

如何增加和寶寶互動

1.刺激口腔動作
多訓練寶寶玩唇部的遊戲,比方說可利用吸管吸水或是吹樹葉等,訓練嘴部肌肉。

2.進食就可訓練 家長可以從吃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口腔動作。張凱忻醫師說:「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就塞奶嘴或是奶瓶,長期吸奶嘴的小孩,因為不常咀嚼,會有口腔發展較慢的情形。」

3.養成閱讀習慣
陪小孩讀故事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也可適時教育孩子,每天聽故事書對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讓他潛移默化中中愛上閱讀。
4.鼓勵代替斥責
應多鼓勵小孩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聽到他說出不合文法的語句時,不要立即糾正他,可以給他一點空間發揮,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寶寶不肯開口說話怎麼辦

當寶寶到了3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父母就應注意寶寶是不是有遲緩或是聽力上的問題,及早就醫,不過張凱忻醫師也提醒,並非每個孩子發展速度都很快,父母應多觀察、陪伴,不用過度緊張。

如何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張凱忻醫師說:「如果孩子在7個月後對週遭聲音毫無反應,跟他說話也沒有任表情,在2歲後也無法開口說話;3歲後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講話也表達模糊,不願意說話,就應尋求醫師協助。」

CHECK!語言發展
ˇ孩子12個月大時,會不會看著對他說話的人?
ˇ12個月有沒有流露出溝通的企圖和興趣?
ˇ18個月大時,是不是至少會說10個詞?
ˇ18~24個月大時,聽得懂簡單指令?
ˇ2歲半時,能不能瞭解簡單的故事和對話
ˇ2歲半時會不會把3個詞組合在一起?比方說「我的玩具呢?」

語言遲緩因素

1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自閉,幾乎都不開口說話,可能會導致語言遲緩。

2
腦部發育
可能有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等影響。

3.
口腔問題
寶寶在吸奶或是吃東西時,食物常常掉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
聽力問題
可能聽力出現問題,導致無法學習說話。
如何讓寶寶聰明發育

醫師和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兩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把握這後天調養的黃金期,為孩子打造一個腦部發育良好環境,也有助於建構腦組織。為了幫助寶寶成長,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補充全方位的營養,讓寶寶能頭好壯壯。

出生6~10個月是關鍵期

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一篇論文報告顯示,營養素對於腦部發育的影響主要關鍵期是在出生後2442周,寶寶的聰明與否又有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先天因素是來自爸爸媽媽各一半的基因,然而後天因素則取決於營養攝取的調養。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腦部發育的營養素有六大類,包括蛋白質與熱量、鐵、鋅、銅、魚油與膽鹼。

0~6個月
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都來自母奶,一般認為腦部發育需要磷脂質、白脂質與氨基酸,餵母奶的媽媽可以多吃植物性的腰果、核桃及深海魚類。喝配方奶的寶寶要注意在營養上,尤其是鐵、銅、鋅等營養成分需比例完整。

6個月~1
6個月大可以吃副食品的寶寶,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五大類營養素都需要,DHA的營養可從魚類獲取,加上魚肉好消化,相當適合小孩食用。

媽媽可以熬煮稀飯,加絞肉、搭配蔬菜,也可混合糙米、白米,與排骨一起熬煮,蔬菜可選含鐵質較多的深 綠色蔬菜為主,例如菠菜、綠色花椰菜;至於肉類如牛、羊、豬,也可以鮭魚、鮪魚取代,甚至可加一顆蛋黃,增加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
寶寶開口說話,良好的神經系統發育是關鍵。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以滿足神經系統發育的需求。

α乳清蛋白含有豐富的色氨基,能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菸酸,有助於促進寶寶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幫助他更好的接受外界的刺激並進行說話。

DHAAA
DHA有助於寶寶的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的發育,寶寶可從日常飲食中獲取一定的量,但很難攝入足量的DHAAA。為了更好地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父母應為寶寶選擇按比例調配的配方奶粉。

1歲到5

張凱忻醫師說:「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父母最好都能給予各種不同的刺激,包括觸覺、味覺、嗅覺、味覺、聽覺和運動統合等,透過刺激來平衡腦力的發展。」

已經可以吃一般食物的孩子,偶爾也可以喝一些嬰幼兒專屬的配方奶,著重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補充,不必全部改為一般奶粉。
   
小孩每餐主食,大約約一碗的飯量、一兩的肉量,及半碗青菜。水果每天需要一到二份。家長每周可讓孩子吃一到兩次深海魚,另外豆腐湯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除了紅肉外,黃豆製品也含有優質蛋白質,其中豆腐就有助於腦部發育的重要元素銅

多補充水果

蘋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與鋅;香蕉所含的葡萄糖可延緩葡萄糖釋放的速度,有助於穩定大腦營養供給;至於草莓、藍莓或蔓越莓,都是很好的抗氧化物,可提供腦細胞修護。

家長錯誤迷思

很多家長都以為家中小孩,已經學會說話,只是遲遲不肯開口說話,醫師提醒家長應及早發現原因,不然反而會延誤孩子學習。

寶寶哭就是肚子餓?

張凱忻醫師說:「寶寶會哭聲,並不一定是肚子餓,其中包含很多含義。家長應該根據寶寶哭聲及肢體動作,去了解寶寶哭的涵義,了解寶寶需求。」

大人說話就是在學習?

不少家長在帶孩子時,以為自己跟朋友們聊天,孩子聽到大人們講話就是在學習說話,張凱忻醫師說:「家長應常跟孩子說話,說話時也要讓孩子看著自己的口型,讓他們能模仿,加強說話的學習。」

只用奶瓶餵流質食物?

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口腔運動有很大的關連,張凱忻醫師說:「寶寶在吃副食品時,應用湯匙餵食練習咀嚼糊狀食物,訓練口腔運動,9個月大後,可開始試著餵食半固體食物,慢慢變成餵食固體。」


張凱忻
現職: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畢業
經歷: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康和產後護理之家小兒科駐診醫師

資料來源http://www.mababy.com.tw/knowledge/article.aspx?aid=7E7448BB944FC7DD






**********************************************************************

如何和孩子進行增進語言能力的遊戲
文字遊戲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但是當孩子在玩文字遊戲的時候,主要是想在遊戲中得到快樂,而對於是否會在語文上有所進步並不大關心,所以若有大人從旁幫助和參與,將有助於孩子達到邊玩邊學習的效果,這樣孩子語言能力進步將會發展的更快,那我們要如何和孩子進行增進語言能力的遊戲呢?在玩文字遊戲的時候,孩子們喜歡有節奏感的言語、喜歡有押韻的詩歌,就像是在唱歌跳舞一樣,而越簡單的詞句越容易讓孩子容易朗朗上口,下文將告訴父母們更多幫助孩子增進語言能力遊戲的方法。
一、 遊戲中不要一直要求孩子說話準確
  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要有反應,但不是一直在糾正孩子的發音或文法,父母可以常常正確的說出孩子發音不準的某個字,孩子自然會因為熟練而學會正確的發音。如果在遊戲中一直要求孩子說話的精確度,會讓孩子受挫而失去學習的慾望。
二、 常常跟孩子說故事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
  大聲閱讀文章或故事會加深孩子對文章的印象,當你讀到一半時不妨問一下孩子對故事的看法,比如說父母正在念"三隻小豬"的故事時,父母可以改編一下故事,把結局改成三隻小豬都被野狼給吃掉了,然後問小孩「怎麼辨啊?」「房子都不堅固怎麼辨啊?」然後讓孩子來改一下結局,讓結局成為孩子喜歡的樣子。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孩子練習說說話,也可以增進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 鼓勵孩子多發言
  常常和孩子聊天,讓孩子說出看到了什麼、誰在做什麼事情。此外還可以想些唱歌、念詩的遊戲讓孩子玩,並且可以加入動作或其他的技巧讓遊戲更有趣。另外背景聲音也是父母應注意的,因為背景音樂也會對孩子說話能力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如電視機、音響發出的聲音,在孩子發言時這些聲音會讓孩子不太注意自己或父母的話語,而且會擾亂孩子的情緒和說話。





****************************************************************
如何幫孩子學說話?
人類有說話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利用語言做為溝通的工具,在動物界中是獨一無二的。溝通是語言的最大功能。與人接觸就是溝通,把自己的意思傳達出去,接收別人的訊息。所以它是雙向的。而語 言有許多不同的型式、說話、文字、手勢、符號等都是,學說話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般是在一歲前後,開口說出第一個字。人之所以不是一出生就可以說話,是因此時大腦還沒有成熟,神經的結 構還不夠完全。出生以後,大腦及神經網絡快速的成熟及增加,再配合完好的聽覺系統及發聲器官,構成學習說話的基礎。另外,環境的刺激,認知能力、情緒及杜會性的發展,也是幾個決定因素。
  雖然學說話的時間是在一歲左右,但是就個別而論,又有許多差異。這些差異會因為身體的成熟速 率,教養方式及態度,父母與孩子間溝通程度,及環境是否吵雜等造成。例如,女孩的語言發展比男孩早,家中排行老大的語言方面的弟妹要好,雙胞胎或三胞胎的語言發展比一般為晚。生長在大家庭中 的孩子的語言比小家庭的稍差。

  除去以上的正常差異,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而還不會說話時,就應注意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1)智能不足,           (2)耳聾,腦性麻庳或發展遲緩,
(3)社會文化的剝奪,      (4)嬰兒期自閉症,
(5)選擇性不語症。
這些 原因中最多的是智能不足,其次是耳聾、腦性麻痺或發展遲緩這項。

   語言的發展過程是複雜的,到目前為止它的發生還不能用單一理論解釋完全。但是幫助孩子學說話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首先要瞭解語言的正常發展模式,利用增強的原則,選用適當的增強物來給予刺激。在教導的過程耍有耐心、恆心,不時的稱讚與擁抱。這些看似簡單,卻是不可忽略的。

  世界上的語言儘管都不相同,但是它的發展次序都一樣,先能發出不同的單音,多音串,然後是單字、片語及句子,文法結構在五歲左右可發展完成。而兩歲到五歲之間是語言論自由快速發展的時期。一歲到兩歲間,理解能力增加快速,應懂一些單字及遵照指示做拍拍手,再見等動作。一歲半前後模仿能力也增強,學大人做家事,玩洋娃娃,拿起梳子學梳頭髮等。這是正常語言發展的大致過程。

  至於增強物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小零嘴,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在他模仿出大人的音或動作以後,立刻給他,並且稱讚他。要注意的是小零嘴一次不要給太多,量少才可吸引他做第二次的練習。玩具給他把玩一會兒,可再拿回來繼續練習。增強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覺得說話是件快樂的事情,激起他主動練習的興趣。實質的增強物在訓練的初期不可少,當孩子有進展之後,可慢慢減少次數,轉用口頭的讚賞。

除了以上的原則,實際教導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拿不同的發聲玩具給他聽,給他玩。讓他從中區辨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以加強區辨及記憶的能力。

語言轟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做法是將環境中有關人、事、物的事情一一告訴孩子,同時加重 「關鍵字」,例如想告訴他一件東西的名稱,就將這個名稱講得慢些,特別清楚,及聲調稍高,並且重覆多次。大人有時像在實況轉播,有時像在自言自語,讓孩子置身在一個充滿有意義話語的環境中,有利於理解力的增加。

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字音清晰,語句簡單,而且速度放慢,做一個好的說話的榜樣,便於他的模仿。

多和孩子玩發音遊戲,一歲以內的嬰兒有一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在他愉快,吃飽之後喜 歡不斷發出聲音,這時就可以和他一起玩,模仿他的聲音。

可利用一些手勢或身體動作來幫助瞭解,例如揮手表示再見,雙手合掌攏動手腕表示魚,兩手指輕輕 滑過兩頰表示貓,兩手放在頭上,向前彎曲手指代表狗等。

聽吩咐做動作訓練:給他一個簡單的指今,如拍拍手、點點頭等,要他能做出所要求的動作。有時 候,大人可以先做給他看,讓他模仿,或直接帶著他做。

多做吹、吸、及舌頭運動如舔、伸等。使唇部肌肉運用更協調,舌頭的運轉更靈活。

常帶孩子出去玩,外面的刺激和家中的不同。擴展他的經驗,一一講給他聽。

仿說練習,模仿是學習語言不可缺少的步驟。先從單字疊音開始,如「鞋鞋」、「杯杯」等名詞。以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優先,後是圖片。選擇孩子能懂的。當出現仿說時,便要大量的給刺激。

短句練習: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媽媽、鞋鞋」, 這時候,大人所給的也是以兩字句為主。然後進入表達需求簡短句,如「我要吃」等。

在孩子還不能把意思表達完全的時候,應替他把意思說出來,把完整的句子說一遍給他聽。文法也要 是正確的。

多製造機會給他表達,可以拿他想要的玩具吸引他的興趣,以口型或小聲提示,要他說出東西的名 稱,或是一個句子。

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也要孩子注意我們的嘴型,眼睛看著我們。

唱兒歌、唸童謠、及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有時候提示一點,讓他接下去講。在 說故事時,可以配合動作或手勢,誇張一點沒有關係。唸故事書上的內容時,可以模仿圖片中的動 作,不一定要逐字宣讀,用他能聽得懂的句子,稍微變或添加。

玩辦家家酒遊戲,可訓練交談對話,角色扮演。遊戲中還能學習形容詞、連接詞、情緒表達等。

穿珠子、剪貼及摺紙活動,可以學習上、下、內、外、前後次序等概念。

孩子在說話時,大人要表示有興趣,而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催促他快點,也不要笑他說得不好,是個結巴子,給他多點時間。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更重要的是把握一歲半到兩歲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減少情緒行為的問題。若是懷疑到孩子對聲音沒有什麼反應,眼睛不愛看人,或整個發展遲緩時,應及早就醫來診。


以上”如何幫孩子學說話”資料由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心智科提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7663&prev=7667&next=7662&l=f&fid=67








********************************************************************************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轉貼)


前言:您是否發現,小寶貝最近一直發出ㄚㄚ的聲音,好像有話要說?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可以給寶寶哪些刺激呢?家長和寶寶說話時,語氣和聲調又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尚未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懂得利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和爸媽溝通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寶寶約兩個月大時,就已經知道利用笑聲和哭聲和爸爸媽媽溝通,發展到八~九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接受語言刺激!到了一歲左右,寶寶大約已經可以了解二十至一百個單字的意思。到了約十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語言發展更加快速,能了解的單字更多,也會懂得開始運用簡單的單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寶寶約兩歲時,他們便懂得將單字作簡單的結合,利用短句或是將將幾個字合併使用,這時期寶寶的學習能力就像一塊大海棉,會無限吸收接收到的訊息,因此這時候家長和小朋友間的相處更加重要!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
     06個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則表示,根據科學研究,胎兒在約五個月大時就發展出聽覺,而此時胎兒最常聽見的聲音是媽咪的心跳聲。但是因為胎兒在子宮中被羊水包圍,因此科學研究推測,即便是胎兒在羊水中聽見其他的聲音,其聲音也會像大人在游泳池內一般,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聲音。當寶寶約1個月大時,由於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情緒,作為和外界溝通的方式。到了約四~五個月時,寶寶便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和媽咪說話,譬如像是尖叫,或是隨意發出的各種聲音,大人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寶寶隨意發出的聲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些都是寶寶的情緒語言!


◆ 69個月
當寶寶成長到約六個月大時,寶寶會發出的聲音更多了!他們不只會利用哭聲來表達情緒,也開始會懂得利用簡單的音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臨床心理師許美雲表示,這時期的寶寶已經懂得情緒表達,家長剛開始可能還不能了解寶寶的意思,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在無理取鬧,家長可以藉由寶寶的表情和動作,來判斷他想表達的情緒。


◆ 912個月
當寶寶約八~九個月大時,寶寶已經懂得利用「語氣」和不同的音調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也懂得利用聲音和手勢和大人溝通。這時期的小朋友大約可以記住簡單的名詞,譬如他們會知道電話是什麼東西,或是茶杯是什麼?當家長問寶寶,電話在哪裡時,他們也可以指出電話的位置,雖然可能還不能清楚的說出物品的名稱,但是已經能知道物品代表的意義。

◆ 12
當寶寶一歲左右大時,他們已經了解許多簡單的單字和短句,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建議,這時期家長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爸媽首先要取得寶寶的注意,與寶寶面對面進行目光接觸。用簡單、熟悉的字詞和短句,並且要儘量用柔和的聲音,最好伴著有意義的肢體手勢來幫助寶寶明白語句的含義。例如要表達掰掰時,晦跡上揮揮手的手勢。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此外,家長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

方法1:從認識五官開始
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方法2:圖畫卡 說故事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家長常犯的說話錯誤
◆ 使用疊音字和寶寶說話
經常可以聽到大人對小朋友說:「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呀?你要不要吃糖糖、喝水水呀?」大人或許會以為用這樣的說話方式,可以拉近和寶寶之間的距離,或是這樣說話,才是「小朋友的語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其實這樣的說話方式是錯誤的!家長在教導小朋友說話時,只要按照平常的詞彙即可,譬如「喝水」,就不要教「喝水水」;吃飯,不要說「吃飯飯」;你好漂亮,而不是說「好漂漂!」。盡量在日常生活中,以一般的對話,讓寶寶自然學習說話的技巧和文法。


◆ 沒有隨時矯正發音
我們常會覺得小朋友講話的聲音聽起來有點「臭拎待」,因而又會學小朋友講話的方式去和他們說話。事實上,當小朋友發音不準確時,大人應該要講一遍正確的發音,讓寶寶趁機學習正確的念法。假使大人又故意學小朋友的發音和他們說話,時間一久,小朋友就會認為這種錯誤的發音才是正確的,如此一來便會增加日後語言矯正的難度。

◆ 不讓小朋友說話 逕自插嘴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因為還無法正確發出單字的音節,因此經常會出現口齒不清,或是少漏講幾個字的情形。這時候,家長應該要先耐心聽完小朋友說話,鼓勵小朋友慢慢說,不要心急,而不是逕自猜測寶寶的意思,或是大聲訓斥小朋友:「你到底要講什麼啦!快點講啦!」。假使旁邊有其他的小朋友講話講得比較好,講得比較不好的寶寶可能在心急之下又會讓語意更加含糊,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告訴寶寶:「沒關係,你慢慢說,你想說什麼呢?」而不是逕自先理會其他說得比較好的小朋友,因為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影響小朋友說話的意願,以及語意表達的順暢度。

◆ 用CD來代替自己和孩子說話的機會
您是否發現,寶寶喜歡和CD中的卡通人物對話,勝過和把把媽媽說話呢?因為現今的家庭多半為雙薪家庭,家長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說故事給孩子聽,於是就會購買許多卡通光碟或童話故事光碟,讓光碟中的卡通人物代替媽咪和寶寶說話。但是藉由這種學習方式,寶寶只能單方面的學習,而無法得到雙向的溝通和成長,無形當中,孩子和父母間的互動也相對變少了。
寶寶的聽覺發展
聽覺是人類最原始的感官知覺之一,寶寶在一出生後便有一定程度的聽覺能力,包括會對聲音有反應、會試著尋找聲源等等。聽覺在胎兒時期就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在懷孕末期,胎兒對媽咪講話的聲音、外界的一些聲響已經非常敏感,寶寶甚至會覺得在媽咪子宮中所聽到的聲音,是具有安定力量的!因此,當寶寶哭泣、不開心時,只要媽咪放一些孕期中常聽的音樂,寶寶的情緒就能逐漸緩和!

結語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代表著寶寶不僅更能了解媽咪的想法,同時也是幫助家長更能了解寶寶的情緒表達。期望家長都能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心,來包容孩子,即便工作在忙碌,也不要放棄和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像是床邊說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定能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文章取材:200804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dldavid.pixnet.net/blog/post/23796457-%E5%A6%82%E4%BD%95%E5%B9%AB%E5%8A%A9%E5%AF%B6%E5%AF%B6%E8%AA%AA%E5%BE%97%E4%B8%80%E5%8F%A3%E5%A5%BD%E8%A9%B1%EF%BC%9F(%E8%BD%89%E8%B2%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