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兒童膽怯心理怎麼形成的

一、 交往欲受抑製
  孩子出生以後,需要與別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後擴大到親友、鄰居和小夥伴,並由此逐漸產生出和別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組織合理的交往活動非常重要。
  
二、 自主性發展受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到3歲之間,是實現自主性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表現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提問,愛模仿,愛做遊戲,並產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得頑皮、不聽話,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也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 “第一個反抗期”。如果家長未認識到這一特點,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膽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長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為習慣,家長采取了責備或取笑的方法,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怯心理。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313.html







孩子不合群父母要反思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願參加同齡小朋友的遊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膽子太小!”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就會使孩子從主動學習變為被動學習,從而更加依賴父母。”廣州眾慧教育谘詢有限公司資深心理谘詢師黃家良說。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擬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鼓勵他們去嚐試,而不是禁止、阻撓。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育造成不利影響。
  黃家良說,要鍛煉孩子的膽量,首先要在安全的範圍內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對灶台上的火感興趣,建議家長拿著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讓他感覺一下高溫再收回來,隨後問問孩子痛不痛,告訴他離火更近手會更痛,所以不要隨便玩火,等長大了再學用火,這樣既不會讓孩子過於害怕,又能讓他們了解火的危險性。
  其次,要注意親身示範。沒跳過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緊張,即使看人家跳得高興,自己也不敢嚐試。若是家長先跳給孩子看,再把孩子帶上一起跳,在這個過程中教導他、幫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學會並喜歡上這樣的遊戲。
  專家提醒,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麵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隻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314.html




 

寶寶咬東西為心理問題所致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咬東西,抓起什麼就喜歡往嘴裏塞,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愛咬人。朝陽區婦幼保健院李傑主任醫師提醒家長,孩子愛咬人、咬東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緒問題,家長要注意疏導。
  
專家分析,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兒園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還喜歡咬東西甚至咬人,那麼這可能暗示出他們有情緒上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

因此如果孩子喜歡咬東西、咬人,家長應該首先尋找原因,看寶寶為什麼愛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動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媽媽抱別的寶寶的時候,或是感到不高興的時候,會通過咬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疏導寶寶的壞情緒外,家長還可以提醒孩子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例如讓寶寶知道他不開心可以告訴大人,不一定非咬東西。
  
專家還提醒,一旦咬人、咬東西成了孩子的一種經常性行為,就有必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必要時還要帶寶寶去看醫生。如果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咬了,也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例如在寶寶被咬傷後應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傷處,止血之後可用冷敷法。如果咬破了皮膚,最好帶孩子看兒科醫生。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