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兒語

兒化語言意義
寶寶在1至兩歲時,常常喜歡用單詞或簡單句表達自己的想法,如“糖糖”、“蛋蛋……要”。細心的爸爸媽媽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時期所用的語言,一般只有名詞和動詞。有時候一個詞可以表示多種意思,名詞也會作為動詞來用。這種現象只在寶寶1~2歲時出現,所以又稱“兒化語言”。
  
有一些大人在聽到剛會說話的孩子說出兒化語言時,會覺得很好玩,會不由自主學著孩子的樣,也用兒化語言來同孩子的說話,這是不可取的,這種低水平的語言交流是不利於孩子語言發育的。一旦孩子習慣了與用兒化語言來說話時,他們以後就很難擺脫兒化語言,稍長大些,還是用兒化語言來和同齡孩子說話時就顯得很幼稚,聽上去再也不覺得好玩了,這時候家長還要花上一定的時間來糾正孩子的兒化語言。
  
從寶寶的語言發展過程來看,在1~2歲的時期,和寶寶的語言發展相呼應,爸爸媽媽完全也可以用兒化語言,不必急著使用規范語言。這時期兒化語言意義有:
  
和寶寶處在平等的基礎上,給寶寶一種受尊重的感覺,有利於將來培養寶寶的自信;更容易和寶寶交流;重點突出名詞和動詞,有利寶寶通過全腦將物體或動作和詞彙聯系起來,對周圍環境進行分化;有利於快速記憶,增加寶寶的詞彙量。
  
但是寶寶從2歲開始就應該慎用兒化語言,學習用比較複雜的句子表達想法,與此相對應,此時爸爸媽媽就最好使用比較規范的語言,給予寶寶更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規范語言有以下這些意義:
  
當寶寶長到兩歲以後,就應該逐漸使用規范語言,這是因為: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范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范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口齒清晰、表達清楚的寶寶才能與人很好地進行交往。成人的日常會話常常是寶寶的模仿對象,只有自然的、規范的對話才能給寶寶良好的示范。既然兒化語言和規范語言各有各的用處,爸爸媽媽就不要急於使用規范語言,只需讓寶寶順其自然地發展。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74.html







**********************************************************************
語言發育方面的兒科專家
雖然寶寶們學語言的速度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遵循一個基本規律(不過早產寶寶可能會慢幾周或幾個月)。如果你的寶寶好像在通常年齡的幾周後都沒有達到某些 語言發育的裡程碑,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也許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寶寶真的在某方面發育遲緩,早發現,早治療,就不會讓他以後的學習和交流技能受影響了。
http://blog.yam.com/nursingmam


  請記住,語言發育方面的時間範圍非常寬泛,你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小障礙。比如,你也許會發現,寶寶一邊在想接下來該說什麼,一邊考慮吸引你的注意力時,一句話中的某個詞,他可能會重復說上好幾遍。注意,這和口吃不是一回事。事實上,只要寶寶在該上一年級的時候,能夠說話清楚,就說明他發育正常。不過,一般說來,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你覺得有什麼不對頭,一定要找醫生咨詢。畢竟,你最了解自己的寶寶。所以,你要密切觀察寶寶是否有以下發育遲緩的跡像。

  *如果你的寶寶有以下情況,建議你帶他去看語言發育方面的兒科專家*


4-6
個月
# 4
個月大時:不會模仿爸爸、媽媽發出的聲音
# 6
個月大時:不會笑或大聲叫


8-10
個月
八九個月大時:不會用聲音吸引你的注意力
# 9
個月大時:還沒開始牙牙學
#
滿10個月時: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
#
九十個月大時:不懂怎麼讓你知道他是高興還是煩躁


12-15
個月
#
滿12個月時:不會做揮手、搖頭之類的肢體語言
# 12
個月大時:還不能發出一兩個聲母(比如pb等)
# 12
個月大時: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與你交流
#
滿15個月時:不明白不行再見之類的詞,也不做反應
# 15
個月大時:會做的肢體語言(比如擺手、指東西等)還不到6
# 15
個月大時:會說的詞不足13


18-24
個月
#
滿18個月時:連610個詞都不會說
# 18
20個月大時:還不會用手指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天空飛過的小鳥或飛機
# 20
個月大時:會說的聲母還不足6
#
滿21個月時:不會回應簡單的指令
# 21
個月大時:不會假裝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給自己梳頭、給娃娃喂飯等)
#
滿24個月時: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
#
滿24個月時:不知道常見家庭用具(比如牙刷、電話、筷子等)的功能
# 24
個月大時: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或學別人說話
#
滿2歲時:不會按照要求指出身體部位


30-36
個月
#
滿30個月時:即使自己家裡的人也沒人能明白他
#
滿36個月時:不會說簡單的句子,不會問問題,也不能讓陌生人明白自己


3-4
   
#
滿3歲時:不會說短語
#
滿3歲時:聽不懂簡短的指令
#
滿3歲時:對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興趣
#
滿3歲時:和爸爸或媽媽分開時特別困難
#
滿3歲半時:經常不能把話說完整(比如不會說回家,只會說
#
滿4歲時:說話還經常結巴
#
滿4歲時:基本上還是不能讓別人完全聽懂他說的話。





***************************************************************
抓住語言關鍵期!
美語的國際化,讓台灣兒童學美語的情形逐漸普及,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美語教材,及大街小巷的美語補習班、雙語幼稚園,父母一定很心動吧!但是,究竟該何時讓孩子學美語呢?「學習美語,及早開始」這樣的廣告詞,是真有道理的嗎?或許我們可以從人類的語言發展上,來解讀這一個疑問!

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
  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語言呢?很多美語標榜美語教學的補習班、兒童教材、甚至是幼稚園,都把「語言關鍵期」當作賣點,告訴父母:「你的孩子一定要在幾歲以前學英文,才能把英文學好。」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語言關鍵期的科學基礎,都是關於母語學習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第二語言的學習。而所謂的「語言關鍵期」,主要的關鍵有二:

一、發音器官
  人類的發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展一樣,在青春期前皆處於發展狀態,具有相當大的彈性。一旦過了青春期,發展便漸漸趨穩定,彈性也會逐漸減少。因此,就語言發音而言,若一個孩子從小接觸數種語言,並有充分的機會可以「用」這些語言,那麼他的發音器官自然會配合這些語言的發音系統調整形狀,進而發出這些語言需要的各種聲音。

  大部分人,如果是過了青春期才學習另外的語言,由於發音器官已經成形,缺乏彈性,因此在發音上會有一些限制,於是產生所謂的腔調問題。但這並不表示青春期以後就不可能學好另一種語言,只是說明了成人在發音上會有限制,需要花費更多工夫才能達到孩童時期所擁有的發音彈性。

二、腦神經學
  科學家在50年代發現,大腦內有專門控制語言學習的區域。精神醫學家做實驗發現,因車禍傷及大腦主司語言區域的成人與孩童,會暫時失去語言能力,但經治療之後,孩童語言能力的恢復狀況比成人更為迅速。科學家因而推論:孩子語言學習的能力比成人更好。但這僅是推論,尚未經過更確切的數據證明。不過近年來,「三歲定終生」的說法甚囂塵上。根據腦神經醫學的說法,大腦神經中有幾億個細胞,連結成龐雜的網路;而這些腦神經細胞會在三歲時發展達最高峰,如果在三歲前沒有給予大量刺激,部分腦神經細胞就會因為無用而萎縮。

  依照這個說法,三歲前給孩子各種豐富的刺激,的確可以激發腦細胞成長,雖然不見得立竿見影,但卻為日後的學習與發展儲備潛力。如同種草一樣,均勻地在每個地方澆水,每個地方的草都會長,只是有些地方的草長得慢,有些地方則長得快;但如果是有些地方有澆水,有些地方沒澆水,那麼,缺水的草自然只有枯萎的命運了。

  所以,就發音器官及腦神經細胞而言,學習語言確實有所謂的關鍵期,超過這個時機,便需要花更多工夫才能學得好。不過,請記住,這都是針對母語發展所建立的理論基礎。而在不同年齡階段開始學第二語言,其實是各有優劣,倒不一定越早開始越好。重要的是,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您對他的期望都要符合他身心靈的發展,才最重要!


本文修改自:《學前教育月刊》19992月號,主講/張麗雪,p.5-8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