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口腔期需求

新生寶寶習慣以口腔探索世界,因為口腔是全身神經細胞發展最快的地方。如果口腔期需求得不到滿足,日後就可能造成悲觀性格,很難對外界建立起信任感,而過度滿足則可能導致放縱、依賴的性格。因此,必須充分瞭解口腔期寶寶的發展特性。

TIPS:合理滿足很重要
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髮展理論中,將0~18個月這段時間稱為“口腔期”。寶寶在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吸吮、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動獲得滿足和快樂。如果這個時期的口腔活動受到限制或是過度放縱,就容易造成性格偏差,在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喜歡嘮叨、批評別人、悲觀、過分依賴、有潔癖等,這些統統被視為“口腔性格”的特徵。
滿足3大需求
就口腔期寶寶而言,這一時期生活快感的滿足主要來自3方面:口腔的快感、消除飢餓的快感、母親懷抱的快感。
方法1 滿足吸吮需求
通過吸吮的方式,寶寶不僅得到食物,更能獲得安全感。在寶寶出生後到1歲半期間,如果父母發現寶寶有這方面的需求,可利用安撫奶嘴來滿足。等到寶寶會走路之後,環境中的許多新奇事物會轉移他對奶嘴的注意力,所以無需過分擔心戒不掉奶嘴的問題。
由於探索需求旺盛,凡是能拿到的東西,1歲半以內的寶寶都喜歡往嘴巴裏塞,有時不免讓父母感到緊張。其實,當寶寶的嘴巴接觸到不同軟硬、大小及觸感的東西時,更能刺激他的感官能力發展,所以一般不要禁止。從更安全的角度去考慮,最好給寶寶佈置一個適合探索的環境,把環境中不安全的物品拿走,而寶寶有可能放到口中的玩具也要經常清洗,保持衛生。
方法2 建立飲食習慣
在寶寶開始長牙之後,就要訓練吃輔食,輔食的咀嚼過程也是在滿足寶寶的口腔需求。這時需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固定的用餐時間、不偏食、願意嘗試不同口感的食物、專心進食等。由於咀嚼是口腔期寶寶滿足需求的方式之一,所以吃輔食能協助寶寶順利過渡到固體食物階段,會轉移他對乳頭、奶嘴及奶瓶的需求,也就不會產生對奶嘴過度依賴而戒不掉的情況。
方法3 不要吝惜擁抱
許多人認為寶寶一哭就抱並不好,容易養成過分依賴的個性,其實並不是這樣。請不要吝惜擁抱寶寶,當他真的需要擁抱時,父母的擁抱與安撫不但給寶寶帶來溫暖的關愛,更能增進他對世界的信賴,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對於一生的發展都極為有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224&prev=4236&next=4120&l=f&fid=22




*********************************************************************

初生兒吃奶嘴 有益哺乳

作者: 【中央社波特蘭卅日專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日 上午12:06
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醫院最新研究發現,讓初生嬰兒吃奶嘴,有益增進哺乳;相反的,小寶寶在痛苦時卻沒奶嘴可吃,將造成哺乳量減少十一%。
許多新手媽媽經常面臨是否給初生兒吃奶嘴的問題,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醫院研究人員針對二○一○年六月至二○一一年八月之間所出生的二二四九名初生嬰兒的統計資料分析發現,新生嬰兒如果經常有奶嘴可吃,將有助於增進他們的哺乳量。
相反的,如果完全不給嬰兒吃奶嘴,尤其是小寶寶在痛苦之中卻沒有奶嘴可吃,將造成哺乳量減少大約十一%。
這項研究結果將在今天於波士頓舉行的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主持這項研究的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醫院杜爾能貝契爾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凱爾說,醫護人員經常建議家長不要給新生兒吃奶嘴,一般社會大眾也認為吃奶嘴可能對餵母乳產生負面影響。
但他表示,從院內母嬰室的奶嘴使用情形中發現,限制寶寶吃奶嘴將會造成哺乳量減少,並且增加配方奶的餵食。
凱爾說,這項研究的主旨在於促進各界的討論與對話,並且鼓勵科學界進一步探究使用奶嘴與哺乳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118&prev=4120&next=4074&l=f&fid=22




*********************************************************************
*********************************************************************
不少寶寶有重複及固定性的行為舉動,包括有事沒事吸吮大拇指、將東西往嘴裡塞、總是喜歡父母親抱著、出門時
一定要有心愛的玩偶陪伴等等,這些行為在在讓爸媽們感到好奇甚至產生困擾,有鑒於此,我們整理出寶寶最常見
的五大癖好,幫助爸媽們了解這些癖好的原因何在以及解決的方法!

癖好1:喜歡吸吮大拇指寶寶在子宮內就已經有吸吮的動作,出生之後,0到1歲的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在這個階段中,吸吮的動作能使他
得到滿足與快樂,這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
當寶寶接觸到新環境或是受到驚嚇、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尿布濕等等,因而產生不安、焦慮和緊張時,寶寶就會
尋求能夠安慰他們的方式─吸吮大拇指。
此外,當爸媽因為工作過忙等原因忽略寶寶的需求,造成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寶寶時常感受不到爸媽的關愛;
或是爸媽給予寶寶的環境刺激不夠多,也同樣會使得寶寶感到無聊,都會使他吸吮大拇指來排解無聊。
只要不是吸吮動作太不雅觀;吸吮的動作導致牙齒外觀產生不正常的歪斜、咬合不正;手指頭吸吮到長繭、變形;
或是寶寶因吸吮到看不見的病菌而感染病菌之外,爸媽不妨讓寶寶享受一下吸吮的快樂唷!

對策:1.以其他物品取代大拇指:若是寶寶吸吮大拇指已經帶來指頭以及牙齒不正常的影響,可藉助其他可供吸吮的玩具
幫助寶寶不再吸吮大拇指,例如安撫奶嘴、奶瓶、磨牙餅乾等等。


2.找出寶寶焦慮的原因:在寶寶焦慮不安時,父母應該要找出原因,這些因素有可能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害怕陌生
的環境等等,再找出原因後再適度地安撫寶寶,或是解決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覺舒適、安心,就能夠減少吸吮的
情況。


3.提供豐富的環境:多元且豐富的環境,例如床邊有寶寶喜歡的多種玩偶讓寶寶玩,或是天花板上懸吊許多高低不
一、色彩繽紛的吊飾,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等等,這些色彩繽紛、有趣的環境能夠給予寶寶許多刺激,讓寶寶對
於環境感到好奇、好玩。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當爸媽和寶寶互動良好,即使爸媽不在寶寶身邊,寶寶仍可感到安心。要達到這樣的關係,
必須要多些親子互動,包括親子共讀、手指謠(這指的是以一般琅琅上口的童謠,再配合手與手指動作的遊戲)、和
寶寶說話、唱歌,並且多陪伴寶寶等等,讓寶寶感到愉悅安穩,自然就會減少吸吮的行為。

癖好2:喜歡將東西往嘴裡塞喜歡吸吮的寶寶,為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當他的手能夠靈活運用之後,他會想嚐嚐身邊接觸到的物品的滋味,並
開始透過各種感官的接觸來滿足其需求,這使得他對於週遭的環境、物品、玩具產生無比的好奇心,尤其是到了寶
寶的牙齒生長期,更會想要找東西來咬。於是,寶寶看見地上有東西就撿起來吃、或將掉在地上的布偶娃娃往嘴裡
放、啃咬黑色電線、玩弄媽媽的衣服等許多被大人視為惡作劇的行為便產生了。

對策:1.給他乾淨衛生的玩具:給寶寶乾淨的玩具或是磨牙器、固齒器讓寶寶吸咬,但是必須定期消毒,而給寶寶看的書
籍、玩的玩具,也必須耐咬,例如塑膠材質的書籍封面。

2.提供衛生安全的活動環境:寶寶對周遭的事物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他會這個摸摸、那個摸摸、或是把東西拿
起來吃一吃、舔一舔,這對寶寶來說充滿樂趣。因此,爸媽必須要提供寶寶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例如移除危險
物品以避免寶寶碰觸;電燈、電器的開關、插頭、電線等常在寶寶視野可及之處,很容易引起寶寶注意,也要做好
相關的防範措施以避免他去碰觸;而家俱、地板以及任何寶寶可能接觸的物品都應定時清潔,才能避免寶寶感染到
病菌。


3.轉移寶寶注意力:寶寶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爸媽可以陪寶寶一起探索週遭的一切事物,讓寶寶多用觸覺、聽
覺、視覺等等不同感官去探索,激發更多種玩法,而不只是用嘴巴去嘗試。

癖好3:戀物寶寶喜歡舒服的感覺,因此會常常撫摸柔軟的東西,或是讓寶寶感到愉悅的物品,而寶寶也會特別喜歡這些物品。
但爸媽們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些物品對寶寶的意義。
父母親也可能在不經意中給了寶寶許多安撫情緒的東西,例如隨手可得的小被子、柔軟的毛巾、枕頭、絨毛娃娃等
等,這些安撫寶寶情緒的物品可以帶給寶寶安全感,使得寶寶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依賴這些物品。另一方面,在親子
關係變得太過緊張時,引起寶寶的情緒不安,也可能導致寶寶尋求一些東西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寶寶戀物的行為如果不太嚴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寶寶,多數的寶寶不會有後遺症,在長
大後與外界接觸、並適應生活之後,寶寶就會慢慢感到安心,而邁向獨立之路。
但是,寶寶戀物情形如果到了幼稚園時仍然戒不掉,甚至影響到寶寶的社交行為,那就比較嚴重了。

對策:1.尊重孩子的戀物行為:無論寶寶因為何種理由養成戀物行為,戀物行為可讓寶寶產生安全感,若是爸媽強制改
正,會使寶寶更加的慌張不安,更難戒除他的戀物行為。

2.訂定戒掉癖好的規則:慢慢引導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並訂定規則,例如父母親想要寶寶戒掉奶嘴的習慣,可以
從每天都吸奶嘴,到後來慢慢減少吸吮奶嘴的時間,等寶寶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再改成三餐後及睡前才能吸吮奶
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戒掉癖好。

3.以正面態度幫助寶寶:爸媽應以正面態度來幫助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例如寶寶有愛吃奶嘴的習慣,爸媽可以告
訴寶寶「你已經長大了,是大姐姐了,大姐姐不需要奶嘴了喔!」而寶寶慢慢也會調適自己,戒掉戀物的習慣。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每個寶寶的氣質不同,爸媽應視寶寶的氣質尋找最符合寶寶的互動方式,並且多和寶寶互
動,而寶寶則會經由親子互動得知父母親是愛他的,並產生安全感,對於物品的依賴度也會比較少。

癖好4:非做不可的固定動作、姿勢或行為特定的動作和姿勢,是寶寶做某件事之前的一個儀式,經過這個特殊的儀式,寶寶就會覺得很安全。在寶寶成長過
程中,或許會出現許多的固定姿勢或動作,而最常發生的就是喝奶姿勢以及如廁行為。
喝奶時,寶寶可能會希望一定要在媽媽身上喝、固定姿勢哺餵、要感到舒適、甚至要求氣氛等等。如果換了他人來
餵或是改變了環境,寶寶會因為感覺和以前不同而產生不安。
在如廁行為方面,父母引導寶寶上廁所時,從前習慣包尿布的寶寶,會對改換成脫掉尿布在馬桶上解便這個行為產
生排斥的心態,因此他會堅持一定要包著尿布才願意解便,或寶寶已經解便在褲子裡感到不舒服才告訴爸媽。其原
因是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語言能力也尚未發展完全。
有些寶寶可能還有一些固定行為,例如偏食、左撇子等等,爸媽要知道的是:寶寶喜歡在環境中找到他自己熟悉的
感覺,這使得他產生固定的動作和習慣,因此爸媽們不必太過擔心。若是爸媽想要改正寶寶這些習慣,也需要慢慢
地進行喔!

對策:1. 步驟簡略:在訓練的過程中,引導的步驟不要弄得很複雜,例如父母可能想先用玩具引誘孩子玩,再進一步引
導孩子上廁所,進廁所後又叫孩子認真上廁所不要玩玩具,但孩子一方面想玩玩具也不想上廁所,結果爸媽又急著
要孩子趕快上廁所,這樣的引導步驟過於繁瑣會使得父母及孩子都很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明清楚現在要做什
麼,想出讓父母及孩子都簡單易懂的步驟,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行為,抓住規律之後可以減輕寶寶的不安及焦慮,
以避免寶寶產生其他特定的姿勢和行為來尋求安全感。

2.訂出規則並加以堅持:寶寶有時候會想要逾矩,測試爸媽的界限,若標準定得不一,且爸媽不夠堅持,寶寶就會
不知道如何和爸媽互動。例如父母今天要寶寶一定要吃青菜,寶寶就開始大哭想試試他不吃青菜父母會怎麼樣,如
果爸媽今天心情好允許寶寶不吃青菜,但隔天心情不好就生氣罵寶寶,要求他一定要吃青菜,這樣一來,會讓寶寶
對於是否吃青菜這行為不知所措,也不清楚爸媽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訂出規則、堅持原則、並耐心對待寶寶,不要
因為寶寶的舉動不宜而對寶寶發脾氣,才不會對寶寶造成不好的影響。

3.與其他父母討論:新手爸媽可以和別的爸媽分享育兒經,彼此討論、分享、交流各種經驗與想法,藉以重新教育
自己的寶寶。


4.利用繪本教導寶寶:爸媽可利用繪本找出想改正寶寶習慣的主題,和寶寶一起分享討論,寶寶會經由故事中學
習,慢慢改正自己的習慣。


5.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爸媽不要給予寶寶負向的行為觀念,否則會給予寶寶不安的情緒以及負向的想法。爸媽應多
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有進步成長的動力。例如當寶寶控制不住解便在褲子裡,父母不要急著罵寶寶,而應該告訴
他:「你現在知道要解便之前的感覺了嗎?下次再有這種感覺出現時,記得要趕快告訴媽媽,才不會再讓自己不舒
服喔!」當寶寶做出正確的行為時,就可以稱讚寶寶:「你很棒哦!你已經學會了在馬桶裡便便了呢!」

癖好5:總是要人抱抱抱永遠不嫌少!寶寶讓爸媽抱著時可以聞到爸媽身上的香味,感受到爸媽的愛,從抱抱中,寶寶和父母之間流動
著愛意。
1到2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走路,那時候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加上寶寶自身對走、跑、跳的感覺非常強烈,例如開始
喜歡到處走走,到沙堆上跳跳、更喜歡跑來跑去給別人追等等,寶寶很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走路的階段,感覺很自
由、有趣,所以當寶寶開始跑、跳時,他不喜歡爸媽一直抱著他。除非寶寶有累了、走不動等生理上的需求才會要
爸媽抱他,爸媽則可視情況抱起寶寶。到了2、3歲,寶寶習慣了走路的感覺,走累了就不想要走了,開始想要爸媽
抱他,這時候爸媽則應該訓練寶寶獨立走路的習慣。
如果是父母每次寶寶哭就抱他,或是怕寶寶跌倒而不讓寶寶走路,就有可能會讓寶寶習慣讓爸媽抱他。另外,和父
母依附關係不良的寶寶,一旦離開爸媽身邊,便會感到不安與焦慮。因此,一方面很想往外探索,但是一方面又不
敢離開爸媽的身邊,便常吵著要爸媽抱他,以尋求安全感。

*何謂依附關係?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的理論。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和孩子共同互動產生的,依附關係良好的寶寶,與母親
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但當母親回來時則
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 若是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不良,與照顧者的關係可能會有以下兩種
類型:1.「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
母親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
則加以反抗。2.「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
親的接觸。

對策:1.找出寶寶要人抱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寶寶累了、餓了、或是不想走了,因此爸媽帶寶寶外出時也應注意是不
是到了寶寶平常休息的時間,若寶寶真的需要休息,則可視情況抱抱寶寶或是休息一下。若寶寶感到腳酸,則應注
意寶寶鞋子的舒適度,挑選適合寶寶的鞋子才能減輕寶寶的負擔。
2.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可以再多走幾步,再過十分鐘我再抱你唷!」利用循序漸進的方
式引導寶寶自己走路。走了一段路之後也可給予寶寶獎勵,讓寶寶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走路這件事情。父母若怕寶
寶太累,也可以改用手牽著寶寶的方式,或是休息一下再繼續走,父母的支持鼓勵是安撫寶寶最有效的方式。
3.保持良好依附關係:寶寶若是和爸媽們依附關係不良,就必須思考和爸媽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爸媽應該給
予寶寶安心的感覺,讓寶寶充滿安全感,才能再去面對外在的世界。

結語

跨文化研究發現,不管在哪個文化,這個年紀的寶寶幾乎都會有這些癖好,而寶寶會有這樣的習慣也是自然產生
的,爸媽不必太過憂慮和緊張。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共同學習,把這些癖好當作是寶寶成長
過程中自然的歷程,並接受它們,同時多加強一些親職的技巧來幫助寶寶加以戒除。假以時日,在爸媽們有原則、
並加以堅持且有耐心的陪伴與教導下,寶寶的癖好應會慢慢減少而終至消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073&prev=4074&next=4029&l=f&fid=22






******************************************************************************
如何戒了寶寶的癮?
文/廖麗文老師

奶瓶、奶嘴成了父母搪塞孩子不要哭鬧最好的小幫手,而孩子心裡的依賴,藉著吸吮奶瓶或奶嘴,可以獲得舒適與滿足。現在父母要孩子一下子丟掉這個滿足生理心理需求的「伴」,的確需要下點功夫才行! 依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人類自出生到一歲是所謂的口腔期,在這個階段,嬰兒對外界環境主要是靠嘴巴吸吮的動作可讓嬰兒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此,在一歲以前,孩子抱著奶瓶或奶嘴不放是很自然的現象,而這種習慣會延至兩歲左右。慢慢隨著孩子副食品及其他方面興趣的增加,孩子會逐漸地放棄使用奶瓶或吸吮奶嘴的習慣。
但是,三歲以後,孩子還是抱著奶瓶不放,或者不斷吸吮奶嘴時,父母則需先找出孩子為何會抱著奶瓶或者吸吮著奶嘴不放的原因。千萬不要馬上強制孩子改變抱奶瓶或吸吮奶嘴的習慣,否則更會加強孩子心理不安全,甚至出現其他不良的替代行為,如:吸手指、咬指甲、咬嘴唇等。父母還是要先找出真正的原因之後,方能對症下藥。
孩子無法戒奶瓶的原因
※父母平日過忙的疏忽
※家中多出一位弟妹,父母把關愛轉移到弟妹身上的關係
※孩子長期和父母分離被冷落
※父母之間感情不和諧
※父母過度溺愛,管教方式不一致
太急著改正適得其反
孩子吸手指其實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嬰兒期正值口腔期,嬰兒經由吸吮的動作,可以獲得滿足和安全感,而幼兒吸手指,正是這種需求的延續。
有些父母因為太緊張或糾正的方法不恰當,反而增加孩子心裡的負擔,所以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在態度上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孩子,要先了解孩子吸手指的原因,如此,方能有效解決。
另外,孩子在喝奶期間,媽咪餵奶的方式不適當,或過於急迫想改正孩子抱奶瓶或是吸吮奶嘴的習慣,孩子在沒有滿足口腔吸吮慾望的情形下,日後當孩子焦慮緊張時,他就會用吸手指的方式來減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父母讚美自然戒癮
其實孩子只是需要父母的愛
有時,父母基於對孩子的愧疚心理,會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例如:購買一些小玩偶,玩具來取悅孩子,反而造成孩子對那些小玩偶的依賴,有的孩子離不開一條毯子,一個小玩偶甚至抱著睡覺,連出門都要帶著,殊不知孩子的這份依賴是代表他們需要父母的愛。
因此,也提醒天下父母,物質上的滿足並不代表愛,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溫暖的關愛。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 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7.asp







*******************************************************************************

口腔期 = 病菌感染危險期?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38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腸胃科主任 陳志成
 
家中的小寶貝老是愛把手放到嘴巴裡?任何他能抓到的東西,都先送入口中慢慢「品嚐」?外出時,寶寶經常亂爬亂抓,之後又一直吃手,會不會將病菌吃下肚?其實家長只要以平常心面對這些現象,即可幫助寶寶度過這段成長必經的時期。
Baby總是愛把東西放到嘴巴裡!
Q.為什麼會有口腔期?
簡單來說,口腔期就是指喜歡將任何物品都塞到嘴巴裡的時期。每一個嬰兒都會擁有口腔期的階段,不但愛將各種物品往嘴巴裡塞,也會吃手、甚至吃腳。
陳志成主任指出,嬰兒會「藉由嘴巴來探索世界」。探索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對食物的辨認、探索環境、探索與母親之間的關係等,比方嬰兒會用嘴巴去尋找母親的乳頭,不僅想要求得口腹的飽足,也想獲得心理的滿足,進而建立親情關係;此外,嬰兒也會運用同樣的道理去認識世界,所以口腔期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階段。
Q.口腔期會維持多久?
關於口腔期出現與結束的時間點,其實眾說紛紜。陳志成主任表示,一般02歲都有可能。有些小孩比較快就脫離口腔期,約1歲前即會結束。口腔期僅為成長的過渡期,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Q.大人需要制止嬰兒吃手嗎?
許多家長都曾經有過這種經驗:看到嬰兒將自己的手或是其他物品塞到嘴巴裡時,都會大叫「不要這樣做,很髒!」然後加以制止嬰兒的動作。其實家長不用反應過度。
倘若長期抑制嬰兒出於本能地吃手或利用口腔進行探索,會使嬰兒口腔期無法獲得滿足而悶悶不樂,甚至會與照護者處於緊張的狀態,長期下來也可能會影響到往後的心理發展。因為對嬰兒來說,「用嘴吃手或其他物品」是非常自然的本能,他無法了解「為什麼不行」。
Q.外出時,正值口腔期的嬰兒更易遭受病菌攻擊?
出門在外郊遊踏青或去公園遊玩時,嬰兒若在草地上滾來滾去,又咬又躺,會不會很危險?家長如果擔心的話,只要在草地上鋪一張墊子,即可隔絕草地上可能存在的病菌。
另外出外踏青時,最好讓嬰兒穿長袖與長褲,以免被蚊蟲叮咬。不過嬰兒若是出門在外時吃手,會不會也將病菌吃下肚?陳志成主任表示,其實並不是因為吃手而生病,重點為手是否乾淨?如果手是乾淨的,吃手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所以保持勤洗手的習慣很重要。如果外出時沒有水可以洗手,可以帶一瓶自來水,隨時替嬰兒沖一下手。另外切記不要讓嬰兒拿太小的物品往嘴裡送,以免發生意外。
Q.如何幫助嬰兒度過口腔期?
家長不用太緊張,毋須過於擔心嬰兒會不會把病菌吃下肚。「口腔期是自然的現象,仍然要讓嬰兒在口腔期獲得滿足」,才是家長應抱持的觀念。陳志成主任表示,倘若所有的環境與物品都清潔得過於乾淨,反而無法刺激身體產生抗體,一旦暴露在污染源中,人體反而更易生病。因此其實不用擔心微量細菌的存在。
如果家長依然不放心讓嬰兒吃手,可以藉由互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陪他玩耍或看繪本等。
保持勤洗手的習慣。如果外出時沒有水可以洗手,請攜帶一瓶自來水,隨時替嬰兒沖一下手。
若是嫌嬰兒送入口中的物品不乾淨,可以選一個家長覺得安全的東西給他,例如安全玩具、安撫奶嘴、固齒器等,都是較為安心的選擇。


陳志成
學歷:臺大醫學士
 公共衛生碩士與博士
經歷:前衛生署駐非洲專員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Takemi Fellow
現任: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胃腸科主任
  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821&prev=19824&next=19820&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