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衰弱」遊戲,可以給孩子的頭腦帶來強烈的
◎ 本文摘自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撲克牌遊戲中,有一種玩法稱為「神經衰弱」,就是從扣在桌上的五十二張牌中,找出同數字的牌的遊戲。這種遊戲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愛,而孩子們所以喜歡,是因為他們與成人玩這種遊戲時,對方多半甘敗下風的緣故。
孩子在這遊戲中,往往可以表現出令成人自嘆不如的能力,他們並不是個別記住某幾張牌的位置,而是將所有紙牌的排列作整體性的把握。 換言之,成人多半是記住「右邊角落第二張」、或「中央附近靠左的牌」,而孩子則是將整個牌的排列當作一種形態,作直覺性的把握,所以他們並不需要去想,而是反射性地指出來。 這種類似動物性本能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各種智慧能力的擠壓而愈來愈小。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孩童時代充分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直覺上、記憶上通常比一般人優秀。 對成人而言,玩上述的遊戲所需的集中力,可能真的會使自己變得神經衰弱,因此,這種遊戲對孩子的頭腦當然會成為一種強烈的刺激,同時,它對培養直覺性把握以及立即採取行動的機敏性,也非常有效果。當然,如果孩子要利用分析的方法去記住每一張牌的位置也可以,這同樣也能成為很好的頭腦訓練。 |
*****************************************************************
下棋時,應禁止孩子說「等一下」
★本文摘自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下棋時,每下一個子,都必須在腦海中盤算一番,因此下棋具有訓練腦力的作用。而出手前先喊「等一下,讓我想一想」,作用就減去一半了。
很多人在下棋的時候,往往動不動就喊「等一下,讓我想一想」。這種人多半缺乏深謀遠慮,正如老年人和小孩子,事前沒有充分去思考,就衝口說出或動手去做。
心理學上將人分為行動型與熟慮型兩種,而經常說「等一下」的人,多半是屬於行動型。因此,父母有需要讓孩子了解,在行動前就該先在腦中思考每個步驟,不要動輒要求他人「等一下」。
很多人在下棋的時候,往往動不動就喊「等一下,讓我想一想」。這種人多半缺乏深謀遠慮,正如老年人和小孩子,事前沒有充分去思考,就衝口說出或動手去做。
心理學上將人分為行動型與熟慮型兩種,而經常說「等一下」的人,多半是屬於行動型。因此,父母有需要讓孩子了解,在行動前就該先在腦中思考每個步驟,不要動輒要求他人「等一下」。
****************************************************************
給孩子玩具時,數量不要一定
※本文摘自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在成人的世界裡,一個人往往同時被要求進行好幾個工作,以我自己為例,我一方面在大學授課,一方面還要進行幼兒教育、地震時的心理學等研究,甚至還必須應傳播界的邀請四處演講,經常需要用頭腦。而忙碌的優點也就在這裡——不斷地接受新鮮事物的刺激,才能使頭腦活潑。
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應該在這方面多想辦法。例如,給孩子玩具的方法,不妨經常變化,給予新的狀況,讓孩子的頭腦做各種思考,這種作法,對孩子的頭腦而言,可說是一種最重要的活性柔軟劑。
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應該在這方面多想辦法。例如,給孩子玩具的方法,不妨經常變化,給予新的狀況,讓孩子的頭腦做各種思考,這種作法,對孩子的頭腦而言,可說是一種最重要的活性柔軟劑。
*****************************************************************
玩具或道具不要太多
一位長年居住在國外的朋友感慨地說,日本的父母,可能是天底下最喜歡給孩子買玩具的父母。至於外國人,除了聖誕節或生日之外,絕不會給孩子買玩具。動不動就買玩具給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散漫,任何事都不會認真去思考,缺乏集中力。因此,對外國的孩子而言,聖誕節、生日是他們最快樂的日子。
如果說買玩具給孩子會造成孩子性格散漫,那麼做父母的簡直是無所適從了。而事實上,擁有太多玩具的孩子,性格的確容易改變,凡事缺乏耐心,不會自己想辦法玩,好好地排遣時間。就因為玩具太多了,不僅不是玩玩具,反而是被玩具玩,一旦陷入玩具堆中,整個頭腦就僵硬,動彈不得了。
從孩子的發展階段來看,只有三、四歲的孩子會出現缺乏玩具的情形,一旦過了五歲,即使沒有玩具,也可以自己想辦法玩。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需要玩具了,如果給他們太多玩具,反而會防礙孩子頭腦的自然發展。
總之,玩具與道具應該盡量減少,孩子在缺乏的情況下,才會發揮自己的創意,創造出需要的玩具與道具。
如果說買玩具給孩子會造成孩子性格散漫,那麼做父母的簡直是無所適從了。而事實上,擁有太多玩具的孩子,性格的確容易改變,凡事缺乏耐心,不會自己想辦法玩,好好地排遣時間。就因為玩具太多了,不僅不是玩玩具,反而是被玩具玩,一旦陷入玩具堆中,整個頭腦就僵硬,動彈不得了。
從孩子的發展階段來看,只有三、四歲的孩子會出現缺乏玩具的情形,一旦過了五歲,即使沒有玩具,也可以自己想辦法玩。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需要玩具了,如果給他們太多玩具,反而會防礙孩子頭腦的自然發展。
總之,玩具與道具應該盡量減少,孩子在缺乏的情況下,才會發揮自己的創意,創造出需要的玩具與道具。
※本文摘自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
改變玩具的放法,也可以使孩子的頭腦活潑化
「孩子是遊戲天才」,這句話確實說得很好。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孩子們都能想出有趣的玩法。
休假時,如果帶孩子到他們原本不想去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他們眼中發出燦爛的光芒。他們可以將一棵路樹、一彎小小的溪流、一朵小花當成素材,提出各種新鮮有趣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如果給他們設定完全不同的情況,就可以更加滿足他們的創造欲,使想像力無限地伸展。
而這些並不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例如,心理學者常用的創造性開發訓練法之一,有所謂的「核對單」。就是在找出開發新製品的構想之前,先為製品設定一種基本形狀,然後根據這種基本形狀,加以「倒放」、「縮小」、「加大」、「增加斜度」,而想出各種不同的形狀。
將這種方法應用在孩子的遊戲上,效果也很好。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很有趣,當他看見倒放的三輪車時,就會去踩踏板,把它當作臨時的飛機;看見了為便於大掃除而拆下來的桌腳,就拿來當投圈的目標。由此可見,只要將玩具的放置方式改變一下,立刻可以變成另一樣玩具,而使得一件玩具有多種玩法。
休假時,如果帶孩子到他們原本不想去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他們眼中發出燦爛的光芒。他們可以將一棵路樹、一彎小小的溪流、一朵小花當成素材,提出各種新鮮有趣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如果給他們設定完全不同的情況,就可以更加滿足他們的創造欲,使想像力無限地伸展。
而這些並不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例如,心理學者常用的創造性開發訓練法之一,有所謂的「核對單」。就是在找出開發新製品的構想之前,先為製品設定一種基本形狀,然後根據這種基本形狀,加以「倒放」、「縮小」、「加大」、「增加斜度」,而想出各種不同的形狀。
將這種方法應用在孩子的遊戲上,效果也很好。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很有趣,當他看見倒放的三輪車時,就會去踩踏板,把它當作臨時的飛機;看見了為便於大掃除而拆下來的桌腳,就拿來當投圈的目標。由此可見,只要將玩具的放置方式改變一下,立刻可以變成另一樣玩具,而使得一件玩具有多種玩法。
****************************************************************
給孩子玩具時,不要附送說明書
小孩子經常會異想天開,做一些大人想不到的事,說一些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話。這證明了孩子的頭腦比大人有彈性,可以作多方面的思考。
為了使孩子的頭腦更有彈性,買玩具給他的時候,不妨把說明書收起來,不要告訴他玩法與作法,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效果會很好。
當然,每一種玩具都各有不同的玩法與作法,而這玩法與作法都是大人在自己思考範圍內想出來的。例如,某些組合玩具,如果不了解它的組合法,就只是一大堆不成形的零件,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然而,這一點完全是大人杞人憂天,孩子有孩子的看法,他們可以憑自己想像、摸索完成玩具。不要一開始就認定這個零件與那個零件有什麼關聯,或者拘泥於零件的特性、機能等等,能夠不按照說明書、不經思考、迅速地把玩具組合起來,效果比較大。這時候,如果孩子做出與大人所認定的形態不同的成品,也不要大驚小怪,應該給予鼓勵與評價。
孩子能依自己的方法完成作品,就表示他有很好的構想。因此,大人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依照說明書去組合玩具的態度,是需要改變了。
為了使孩子的頭腦更有彈性,買玩具給他的時候,不妨把說明書收起來,不要告訴他玩法與作法,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效果會很好。
當然,每一種玩具都各有不同的玩法與作法,而這玩法與作法都是大人在自己思考範圍內想出來的。例如,某些組合玩具,如果不了解它的組合法,就只是一大堆不成形的零件,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然而,這一點完全是大人杞人憂天,孩子有孩子的看法,他們可以憑自己想像、摸索完成玩具。不要一開始就認定這個零件與那個零件有什麼關聯,或者拘泥於零件的特性、機能等等,能夠不按照說明書、不經思考、迅速地把玩具組合起來,效果比較大。這時候,如果孩子做出與大人所認定的形態不同的成品,也不要大驚小怪,應該給予鼓勵與評價。
孩子能依自己的方法完成作品,就表示他有很好的構想。因此,大人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依照說明書去組合玩具的態度,是需要改變了。
◎ 最好少給孩子完成的玩具
最近,孩子們的玩具花樣愈來愈多了,而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那些只需要稍微組合一下就能玩的半成品。這種情形和我們小時候以樹葉或路旁小石頭替代玩具來玩的情景比較起來,真令人有隔世之感。不過,如果站在創造性的層面來說,這實在不是值得高興的現象。
對孩子來說,自己身邊的一切無一不是玩具。他們可以配合各自的興趣,賦予石頭、木塊不同的角色與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創造的幼芽就長出來了。
相反的,不需要動任何腦筋,不需要智慧就能完成的玩具,對孩子而言不但無益,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對孩子來說,自己身邊的一切無一不是玩具。他們可以配合各自的興趣,賦予石頭、木塊不同的角色與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創造的幼芽就長出來了。
相反的,不需要動任何腦筋,不需要智慧就能完成的玩具,對孩子而言不但無益,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
孩子熱中於玩耍時,任何人向他說話都好像在製造雜音
人類的腦力具有無限發揮創造力、表現力、判斷力的可能性,但除非他對對象具有徹底的集中力,否則就無法實際發揮這些能力。
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全神貫注於某件事,以培養集中力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熱中於遊戲時,父母無意的忠告、建議或責備等,都是破壞集中力的大敵。換言之,當孩子悶不吭聲、埋頭在做一件事時,無論是出發點再好的話,都會成為破壞孩子集中力的利器,使孩子變成一個精神渙散、無法集中心思的人。
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全神貫注於某件事,以培養集中力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熱中於遊戲時,父母無意的忠告、建議或責備等,都是破壞集中力的大敵。換言之,當孩子悶不吭聲、埋頭在做一件事時,無論是出發點再好的話,都會成為破壞孩子集中力的利器,使孩子變成一個精神渙散、無法集中心思的人。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
|
***********************************************************************
讓寶寶愈玩愈聰明
玩得高興 玩出創造力 讓寶寶愈玩愈聰明!
|
採訪撰文╱施娟娟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 職能治療 復健職能治療組長 黃恢濤 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張玲芬 |
玩具已經成了爸媽哄騙寶寶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僅如此,玩具還能刺激寶寶的身心發展,甚至能協助治療發育遲緩的孩子,但市面上玩具種類繁多,價格也高低不一,爸媽們該如何為寶寶選購玩具?看完本文您就有正確的概念囉!
玩具重點在好玩!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復健職能治療組長黃恢濤表示,玩具是具有可玩性的器材,它是個媒介,而寶寶透過這個媒介來「玩耍」,所以玩具的重點在於有吸引力、好玩,而不同的月齡、年齡的寶寶喜歡的玩具類型也不同。當寶寶覺得好玩,樂在其中,並且進一步去探索怎麼玩時,也刺激了他的腦部以及各種感官的發展。
適當的刺激才有意義
黃恢濤指出,玩的方式以及玩具都必須要依據寶寶的身心發展狀況做選擇,若是刺激給的不恰當,就會有反效果,黃恢濤比喻,那會像電腦當機一樣,例如四個月的寶寶根本無法了解到下圍棋的樂趣!而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張玲芬教授也表示,挑選超齡的玩具給寶寶,不僅引發不了寶寶的興趣,甚至會造成他的挫折感。因此,只有選擇適齡適性的玩具才能給予寶寶適當的刺激,幫助他的身心發展。 同樣地,一次給予太多刺激也會有反效果!黃恢濤表示,在玩耍時只要能給予寶寶一、兩種不同的刺激即可,不需要一次給予過多刺激,否則寶寶的大腦也會負荷不了。但整體的玩具類型最好能多樣化,刺激寶寶不同的感官發展,且動態、靜態的活動都進行,這樣才能知道寶寶在各方面的發展是否正常。 變化材質又可變出新把戲! 任何玩具類型只要改變了材質,對寶寶來說又是新的玩具,多讓寶寶碰觸不同材質的玩具或物體可以刺激他的觸覺發展喔! 玩具DIY 爸媽可自行製作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例如利用現成的小盒子,將小東西放在裡面,當搖動盒子時就會發出聲音。或是使用珠珠作成小球,同時在裡頭放入一個小鈴鐺,那麼這個小球既可滾動,寶寶用手搖動時還會發出聲音。 買玩具勿貪小便宜,也非貴就好 張玲芬教授指出,有些爸媽認為玩具是消耗品,喜歡買便宜的玩具,但是重點應在於玩具是否安全,是否對於寶寶的學習有幫助,同樣地,玩具也並非貴就是好!設計上是否安全,並能能夠刺激寶寶的學習成長才是真正決定的因素。 寶寶需要多少玩具? 黃恢濤指出,在每個階段可為寶寶準備三到五個玩具,每一次可讓寶寶玩兩到三個,讓他有選擇,且玩膩了某個玩具再改玩其他玩具。等到他膩了,再換其他玩具,再下一次,就可以再拿出第一次給他的玩具,嘗試新的玩法。而隨著他的身心發展的變化,同樣的玩具也能產生不同玩法。
另外,黃恢濤指出,玩具雖有設計好的玩法,但寶寶經常會自行發展出不同的玩法,有些家長會加以制止,但事實上玩具的玩法沒有對錯與否,重要的是寶寶覺得好玩,在玩的過程當中,也一樣會刺激到他的身心發展。
結語
爸媽除了掌握上述玩具選購原則之外,也得觀察、了解寶寶的個性特質,才能找到寶寶喜歡的玩具。另外要提醒爸媽的是:可別放著寶寶一個人玩,陪他玩才能讓玩玩具的過程更有樂趣喔!
**************************************************************
遊戲中學溝通
文/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看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有空都願意拿書念給孩子聽,這是很可喜的現象。不過,遊戲還是孩子的天職,遊戲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父母除了念書給孩子聽,還須帶他去跟別人玩。
有個孩子,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懷裡親子共讀,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是一個愛看書的乖孩子。五歲進了幼稚園,老師卻說他過動,愛打人推人。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玩。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在公寓長大,不懂得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在幼稚園中,跟其他孩子玩時,他便去拉人家,或把玩在一塊兒的另一個孩子推開,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這時母親才驚覺: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裡是錯的,孩子需要從小學習跟別人相處。
這個母親之前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因為現在社會太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車子多、壞人多、空氣髒,如果帶到公園玩,一個不留神,被壞人抱走就糟了;加上公園的玩具是共用的,她認為不衛生,不如讓孩子在家玩樂高。所以,她的孩子長到五歲,才第一次經驗團體生活。想不到,在公寓中單獨與母親互動的那一套,在團體不適用,於是孩子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以肢體接觸去溝通,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
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描述過一個部落孩子的童年,他說:「三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加入遊戲團體了,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解釋遊戲規則,也會告誡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例如,搶別人的東西,或愛打人會被驅逐出團體。所以孩子的『社會化』,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一開始時,年長的孩子會容忍年幼孩子的行為,但是容忍有上限,再犯就不跟他玩了。從團體遊戲中,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是規則,一定要遵守。」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孩子的社會化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的。
遊戲除了學習團體生活之外,還教孩子類化已學到的規範。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嬰兒的腳踝上綁一根絲帶,絲帶另一端綁在搖籃上面的走馬燈上,當嬰兒醒來踢腳時,走馬燈就轉動,嬰兒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關係,會一直踢,並咯咯的笑。但是一旦換了不同顏色或花樣的走馬燈,或把嬰兒床從臥室移到客廳,他們就不知道套用原來的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轉以取樂。
實驗者更發現,只要在嬰兒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看不同種類的走馬燈,或在幾個不同環境練習踢動,嬰兒就會知道套用類似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獲得樂趣。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多樣性的刺激,對他學習的彈性(類化)是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情境相似,那麼在這個情境中行得通的,在另外一個情境下,也應該可以。缺乏了這樣的彈性,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互動的方式,在外面跟小朋友就不可以。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跟別人玩。書本帶給他知識,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
在發展的理論上,「遊戲」甚至比「讀書」還重要,因為人品也比知識重要。現代社會,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而領袖力則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培養出來。
*************************************************************
木工敲打 帶著走的能力
文/陳澤佩 信誼實驗托兒所所長
不要小看孩子的能耐,只要在生活裡多提供一點參與操作的機會,小小的木工活動,就是最好的學習素材,也能培養出其他才藝不可取代的能力。
從小,只要一看到父親在更換紗門,就會蹲在一旁觀看,有一次,父親讓我試著敲釘…,之後,父親的工具箱中就多了一把小鐵鎚,讓我有機會可以在小木頭上敲敲打打。長大後,當我成為幼教老師,我發現有很多的孩子也跟我小時候一樣,對於工具著迷,但取得代之的是塑膠鐵鎚與螺絲起子,於是,透過木工的課程,希望孩子也可以體驗一下「大人」的工具。
不可能的任務 孩子做到了 在計畫木工課程之初,曾擔心過這樣的課程是否安全?孩子有能力進行這些活動嗎?這些工具是否適合孩子使用?當透過《小布做木工》這本書介紹了木工的工具並提醒了操作時的安全與規則後,我看到孩子們專注地握著鐵鎚,仔細地把小鐵釘敲進軟木塞板中,然後他們告訴我:「老師,妳看我敲進去了!」 他們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因為怕鐵鎚敲到自己的手;他們比我想像中的有自信,因為他們有能力敲進第一根鐵釘,還跟我要了第二根;他們比我想像中的還要熟悉工具的使用,因為這些尺寸正適合他們。 咚咚咚!從基本功夫開始
孩子們從基本功夫開始練起,他們嘗試用鐵鎚敲釘子、羊角鎚拔釘子、用十字起子拴鎖、用砂紙刨光…,接著,孩子們製作平常用得到的小椅子、吊衣架、彈珠台和可以上鎖的寶物盒。
在製作小椅子的過程中,因為所選取的材料與尺寸不同,有的孩子在製作之前就選取四根相同長度的木條當作椅腳,有些孩子則是隨意選取,在他們發現椅腳的高低不同時,淇淇決定用鋸子截鋸過長的木條;祥祥則決定拿小木片來增加椅腳的高度,讓小椅子保持平衡。 過程中,也發現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解決問題能力與方法。 孩子學會計畫、執行、修正 除此之外,孩子們也在創作每一件作品之前,先討論想法、畫設計圖,然後執行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就會再討論並進行修正。 在製作彈珠台時,孩子們發現在玩的時候,彈珠並不會向下滾動,於是,有人提出夜市的彈珠台都是斜斜的想法,我們把一邊抬高後發現,這樣的角度會讓彈珠滾到所設計的得分溝槽中。 但當每個人的彈珠台都接近完成時,又有人發現,彈珠發射時並不順暢,於是,老師提供了一個玩具彈珠台讓大家觀察,觀察後發現原來旁邊必須加裝一個斜板,才能讓彈珠順利滾動。 從操作學會帶得走的能力 孩子們除了學習木工製作所需的基本技巧之外,他們也透過同儕間互相幫忙,學習合作;他們嘗試計畫並執行,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學會了帶得走的能力。 其實,在家中有大人的引導和看顧下,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修理東西、拆解組裝的過程,或是提供孩子嘗試使用這些工具的機會,這些,也都是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會遇到且可以學習的能力。
***************************************************************
和孩子一起用「好心情」玩遊戲
※本文摘自 不必大吼大叫教好孩子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人物:小可(三歲)、約翰(六十歲,小可的爺爺) 小可愉悅的笑聲迴盪在浴室中,當中摻雜著爺爺低沈的聲音,他正模仿汽艇的馬達聲。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沒有比洗泡泡澡更好玩的事了。但如何讓孩子在皮膚還沒變皺之前,結束泡澡時間呢? 「現在馬上起來!」(接著上床睡覺)這句話大概嚇不了人,而且這種方式多半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泡澡成了靜坐抗議,或是讓小鴨、汽艇變得更吸引人。小可的爺爺也知道這個問題。 身為孫子的「啟發者」,他使用了兩個方法:加一些冷水進去。如果不舒服的感覺還無法讓小傢伙離開澡盆,還有一招就是──慢慢把水放掉。 1.在玩汽艇第一回合時,爺爺不動聲色地拉開塞子。遊戲繼續:汽艇繼續前進。「衝呀!衝呀!」興奮的小可並沒有發現澡盆的水位緩慢、持續地下降。然後水變冷了,小傢伙開始覺得不舒服。 2.在不舒服變成尖叫之前,爺爺已經準備好下一個遊戲。用毛巾擦乾身體之後,就是「噴射機」時間。「好耶,噴射機!」小可的眼睛又亮了起來。他知道這個儀式,洗完澡後吹風機會繞著他的身體轉圈。 3.讓孩子自己覺得遊戲與實際情形融合。澡盆裡的水流光之後,還剩一些泡沫,告訴他汽艇與鴨子要回到岸上休息睡覺了。爺爺用毛巾很快地把小可裹住,開始噴射機遊戲。
深度評論
一直到出生為止,人都是在水中生長的;我們可以說人就是「在水中製造的」。澡盆對孩童來說是一種經歷,並非只是單純的洗滌而已,所以大部分的孩童(除了那些怕水的孩子之外)都不會自願離開澡盆,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避免孩子在「再生」的過程(從水中到陸地)中產生挫折感,大人的纖細感就很重要了。 基本(特別是耐心)原則是──讓小傢伙心甘情願。更具體一點,就是絕不可直接馬上把他從澡盆中抓出來!強迫是絕對禁止的! 要把小傢伙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有個可行的方法:把這個地方變得不那麼吸引人或較不舒適,而讓另一個地方變得有趣。澡盆太吸引人了,所以這兩個步驟都得使用:水變得不那麼舒服,例如變冷或流光了。這時把吹風機變成噴射機,或是把浴巾變成躲貓貓遊戲的道具,「登陸」就會變成是件有趣的事了。
啟發技巧
「啟發者」以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活動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請您觀察孩童的節奏。您會發現有一些被打斷的「活動」,其實是他在幾分鐘之內自己就會結束的,因為小傢伙也是喜歡有計畫的。
童言童語
四歲的丁丁跟著父母去旅行,參觀新天鵝堡。導遊解說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因為神祕的原因而溺斃。丁丁若有所悟地說:「我知道為什麼了。國王一定是掉進馬桶裡,但是他沒有帶泳圈,所以淹死了!」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人物:文希(二十八歲)、她的女兒小佳(六歲) 「為了回饋消費者,適合全家大小享用的脆笛酥今天大特價……」大賣場裡不斷廣播著特價訊息。超市對成人與小孩都有無比的吸引力。如果您知道自己到這裡的目的,也準備了採購清單,那就還好。 文希是一個具有啟發式教養概念的母親,她在採購時一直注意讓女兒小佳有事可做。一會兒讓她從架上拿自己喜歡喝的優酪乳,一下子讓她比較不同牌子布丁的價錢。但小佳最喜歡的是推手推車。手推車是給大人用的,小佳還不夠高,但她又覺得那些塑膠製的兒童手推車「太幼稚」了。要順利推動成人用的手推車也是需要技巧(甚至需要訓練)的,尤其滿載的手推車不容易轉彎,有時還會碰到正在卸貨的堆高機,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你還不會,我來……」如果您這樣說,那就錯了。 文希決定伸出一隻「無形的手」。小佳的手伸直,剛好可以抓住推車的把手,文希則走在推車前面,一隻手拿著購物清單,一面看著貨架上的物品,另一隻手則不露痕跡地抓住推車的前緣,控制推車的方向。「媽媽妳看,我已經能推大車了!」小佳興奮地說。文希露出微笑,讚美女兒。
深度評論
每個人的個性(羞怯、信賴、自我意識等等)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受環境所影響? 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研究。目前大部分的專業文獻指出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激進的論點指出教養與個性毫無關聯。不管怎麼樣,以鼓勵的方式來提昇自信總是好的。自信基本上是根植於成功。身為孩子啟發者的大人應該努力去激發孩子的自信,像上述例子中,文希在超市不露痕跡地「控制方向」,就有這種效果。但要注意,那隻「無形的手」是用來協助激勵孩子,絕不可做為刻意欺騙的工具。
啟發技巧
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自信」與「成就」兩種不同的面向,都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即使孩子沒有達成目標,也應該以積極的回饋來讚揚孩子的「投入」。生命是一場馬拉松,想要抵達終點的欲望,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加速衝刺。
童言童語
「寶貝,不是說好蛋糕要分一半給媽媽的嗎?你怎麼全吃了呢?」 「媽咪,我知道妳在減肥,所以我幫妳把它解決了!」 |
資料來源
**********************************************************************
家事訓練 體會幸福滋味
文/Bubu
我從很小就開始做家事。記憶中,鄰家媽媽看到我童年瘦弱的身形以跪姿貼地,用雙手展開一方抹布擦拭家裡的地板時,會心疼的笑勸母親,不該這樣「折磨」我;那些媽媽說,女孩子就該把手腳保養得漂漂亮亮,以後才不會沒人要。
母親總是掛著一臉篤定的笑容,胸有成竹的反過來勸那些媽媽:「什麼都學、什麼都會做的孩子,將來比較幸福。」
母親口中的「幸福」,我還沒有真正長大時,就已經在生活上嘗到各種事物的好滋味。
比如說,我比其他孩子更早體會到閱讀與實作的連結。
家裡的書架上,母親有許許多多的日文期刊與食譜。雖然小時候還看不懂日文,但翻閱美麗的圖片時,總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情。爸媽儘管很忙,卻總是耐心的聽我提出各種疑惑,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從不禁止我做任何嘗試。
母親提點我動手做的要領,交代我凡事要小心;父親則未雨綢繆的提醒我,萬一意外發生,哪一種狀況該如何處理。於是,我的成長在信任與教導的齊頭並行中,逐日隨著生活的腳步,自自然然的往前進。我也因此發現了閱讀、詢問與動手探索的無限樂趣。
或許因為自己有過這種成長經驗,小女兒Pony也是看著我整面牆的各國食譜長大。從小,當她進廚房展開各種試做時,如果不特別要求幫忙,我也樂意給她獨自探索的自由。我告訴自己,父母的經驗是用來備詢或討論的,而不是強勢的指導他們該如何按照自己認為的標準程序進行。我曾經體會那股冒險的興奮與摸索嘗試所得的啟發,所以我把它視為給孩子重要的教養。
在凡事速成的社會,父母很怕孩子因為摸索而浪費時間,常常在無形中強奪他們許多思考的機會,也剝削了更多創意的可能。所以,每當我看到凡事攬下來自己做,或忍不住把孩子動手的工作重做一次的父母,我就更加珍惜爸媽從小在家事教育中給予我自信與自尊的教養。
回想起來,當我二十幾歲決定自行創業的時候,在規畫從無到有的運作實體,以及同時進行諸多瑣事,卻不會感到慌亂,能自然而然的周延思考,我相信是因為從小到大,在無數的家事磨鍊中,獨自策畫並完成工作的經驗,給了我創業最基本的養成教育。
任何家事訓練,都可以是訓練自立與培養責任感的好機會,不過,也跟所有的學習一樣,不能希望今天耕耘,明日收穫。教導孩子做家事,等於在教導他們如何愛生活、愛工作,也在教導他們感受自己對別人、對家庭的貢獻,孩子有了這種積極生活的健康情緒,自然能體會我母親所說的「幸福」。
◎本圖文摘自 家長學苑電子報 244期
***********************************************************************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好孩子育兒網
*******************************************************************************
快樂童年不打烊─孩子應擁有遊戲的權利
「孩子」與「玩」是密不可分的,玩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培養、人格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能幫助孩子在身心發展達到最佳狀態。透過「正確的玩」,孩子不僅可以享受玩的樂趣,也能從玩當中主動學習。因此,身為父母親的您,應要開始重視孩子「玩」的能力!
Q1:「玩」可以培養孩子哪些能力的呢?
A: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玩,可以在遊戲當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玩伴一起玩可以幫助孩子的社交能力、語文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透過玩具的分享可以讓孩子學到分享的概念;當遊戲遇到困難時,孩子需要解決問題才能讓遊戲繼續,這個過程能增進孩子解決問題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然而,孩子在遊戲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透過遊戲也能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挫折,培養挫折容忍力。
Q2:如何讓孩子「正確的玩」?
A:「正確的玩」是讓孩子主動性、創造性的玩,從玩的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適時適量、不過度、無暴力、不上癮。玩的方式有很多,您可透過孩子與同伴一起玩或是親子共玩,讓孩子透過玩來學習。
Q3:看電視、打電動也算是一種「玩」嗎?
A:看電視或打電動是「被動的玩」,非孩子主動性、創造性的「玩」。建議您,若要讓孩子看電視與打電動需注意適時、適量的原則,並且注意電視節目與電玩遊戲的挑選,避免暴力、色情等危害孩子身心之電視節目或電玩遊戲。
Q4:需要主動幫孩子選擇玩伴嗎?
A:在孩子玩伴的選擇上,父母需漸漸從主導的角色轉為幕僚,年紀較小的孩子與玩伴互動的機會可由家長安排,當孩子越大,可徵詢孩子意見後作安排,讓孩子同時擁有同齡以及混齡玩伴的相處經驗。在孩子與玩伴的互動上,父母親需注意不過度干涉孩子與玩伴的互動,當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面臨問題時,若孩子需要協助時才主動介入。
Q5:什麼是play group(遊戲團體)?
A:由於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孩子面臨到缺乏玩伴的危機,因此play group應運而生。透過多個家庭的加入,以組織化的方式進行,小組成員輪流到每個成員家裡,由當次負責的媽媽設計並帶領活動,活動內容可以是說故事、勞作活動、戲劇表演等,讓孩子有固定的玩伴一起長大。
Q6:在play group(遊戲團體)中孩子發生衝突要如何處理?
A:play group(遊戲團體)若要成功地經營,家長們需要訂下團體規則,並且讓孩子們清楚知道在play group中需要以何種態度與行為和其他孩子相處,家長們亦可從自身做示範。而當孩子在play group中發生衝突時,家長可依小組規則所討論出的統一處理方式做處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535&prev=20536&next=20534&l=f&fid=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