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47
媽媽多說話是第一個技巧
說話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而語言的發展,互動很重要,所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鼓勵媽媽們,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和寶寶說話,這是所有技巧的第一步。
技巧1、多說多唱,刺激寶寶溝通慾望
寶寶的聽覺一出生就很好,所以媽咪這時就可以多跟寶寶唱歌與說話,雖然寶寶還不會講話,但他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說話的聲音,媽咪跟寶寶說話與唱歌的次數愈多,寶寶聽覺的發展會更快,而且藉由聽覺的發展,寶寶會逐漸明瞭所謂的說話是怎麼進行的,之後會嘗試想要發出聲音跟你溝通。接下來就分不同的階段來談跟小小孩說話的技巧。
0~2個月:專注跟寶寶講話
曾經有一個關於媽咪與寶寶的互動實驗,當媽咪跟寶寶說話時,如果媽咪很專心的看著寶寶說,寶寶也會回看媽咪或是對著媽咪微笑,用微笑來誘使媽咪繼續跟他說話;但若媽咪說話時不看寶寶,分心想做其他事情,此時寶寶會產生沮喪感,就不會想跟媽咪再繼續互動。所以在0~2個月階段專注與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要讓寶寶感受媽咪有專心跟他說話,雙方視覺的接觸是必要的,媽咪可以托住寶寶的頭,讓寶寶的眼睛對著媽媽的眼睛(因嬰兒視覺尚未成熟,距離約20~30公分較佳)再開始說話,此外,微笑、擁抱、運用動作比較大的肢體語言和較高音較戲劇性的語調,都可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技巧2、敘述生活上的事給寶寶聽
涂妙如副教授說,其實哭是寶寶第一個語言,媽咪要馬上回應孩子的哭泣就是最佳的溝通,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互動,未來的語言溝通就會漸入佳境。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媽咪該說些什麼話?答案是敘述生活上的事,例如:「你今天喝奶喝得很棒會很快長大喔!」「媽媽現在正在幫你換尿布。」「我唱條歌給你聽」等等;也可加入此階段寶寶喜愛的有押韻與節奏感的兒歌和動作,涂妙如副教授舉自己與孩子互動的兒歌:打電話(捉起寶寶的小腳),喂!喂!喂!(搔搔寶寶的肚子),請到我家吃草莓(親一下寶寶),寶寶小時候很享受這條兒歌與動作,等孩子念小學了,有時還會要求媽媽要再玩打電話遊戲呢。
2~6個月:清楚的抑揚頓挫語調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會想模仿媽咪說話了,有時媽媽講了一段話後會發現寶寶吐吐舌頭,這就是想說話的表示,當然此時寶寶大都只能發出無意義的音,不過已經進入初期模仿階段,媽咪最好放慢說話的速度,說話時要有清楚的抑揚頓挫,讓寶寶可以聽到正確的發音,如果媽咪說話太快或是發音含混不清,寶寶一方面無法跟上媽咪的說話速度,一方面聽到含混的音,對未來說話會有不良影響。
技巧3、指物/圖命名,累積寶寶字彙量
此階段也進入多吸收新字彙為未來說話做準備的時候,涂妙如副教授建議這時可開始指物命名,也就是媽媽帶寶寶出去散步時,指著看到的花說:這是花,看到植物、昆蟲、建築等等都可以將其正確的名稱說一次給寶寶聽,在家裡洗澡時說:現在在洗澡,喝奶、尿尿等動作也可敘述給孩子聽。對於一些形容詞則可用動作與表情加強孩子的印象,像是很燙、很冰(冰的東西可給寶寶觸摸一下),也可加入以圖片圖案為主的布書、洗澡書來跟寶寶玩指圖命名遊戲,有不同觸感或是按壓會發出聲音的書也是很好的工具可善佳利用。
7個月~1歲:用成人的語彙和寶寶說話
經常會在公眾場合發現有些家長喜歡用疊字、寶寶的語彙和孩子說話,涂妙如副教授指出,像是車車、門門這種寶寶語彙建議家長在此階段就不要再說了,因為孩子不但模仿力強,且此時對語詞的理解力也快速,需要聽到正確的語詞。
技巧4、從事互動遊戲&親子共讀
可以和寶寶玩互動遊戲也可進行親子共讀,因為7個月大以後就可以坐在大人身上進行膝上閱讀活動。語言的發展,互動是很重要的,家長藉由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一方面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一方面讓寶寶自真實情境中去找線索,讓他可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事物做連結。
1~1歲半:不厭其煩地面對寶寶的重覆需求
不厭其煩是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具備的技巧,因為此階段寶寶會喜歡重複性的東西,像是要媽媽念同一本故事書給他聽,因為重複的故事情節會讓寶寶可預期,可預期就會期待某個字句的出現,寶寶甚至會模仿最後一個句子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寶寶得到滿足與安全感,也借由媽媽念故事的過程模仿真正說話的聲音。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以她知道的例子,就有孩子要媽咪念同一本書多達十幾次還不想換書,碰到這種情況,還是要請媽咪們繼續耐心的念下去。
技巧5、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回應寶寶
此外,寶寶也開始嘗試想用語言表達他的需求,但此時的句子多半不完整,媽咪可以視情況示範正確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水,媽媽可回應寶寶說:媽媽我要喝水,讓孩子理解正確完整的句子,但盡量簡短寶寶比較容易模仿。也建議媽咪在對寶寶說話時加入「形容詞+名詞」的用法,例如冰的牛奶、乾淨的手、髒的手等等。
2歲:不要馬上糾正孩子語法上的錯誤
2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之前儲存的能量會在這個時候傾瀉而出,這時要讓孩子多說,但切記不可嘲笑孩子的發音也不要立即糾正孩子說錯的語法,因為嘲笑與糾正會讓孩子退卻,不敢使用自己的語詞,進而造成不喜歡說話的狀況。
技巧6、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表達需求
媽咪要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喜愛說話的2歲,如果孩子的語法不對,媽咪可以示範說一次正確的語法,或是問孩子,「你是說+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或是對孩子說「你下次可以這樣講,然後說出正確說法」,也請孩子重述一遍正確的說法。
媽咪一定要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像是孩子想上廁所就要孩子說出:我要上廁所的句子。但若孩子咬字不清楚的說出需求時,家長最好不要立即回應,因為這樣會養成孩子日後說話不清楚的問題,等孩子咬字清晰的說出需求家長再回應,可讓孩子理解說話必須要說清楚才行。
技巧7、多念繪本、多說故事給孩子聽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聽情節複雜的故事,媽咪可以多念繪本給孩子聽,豐富他的辭彙,故事中的語詞若念起來很順口可以照著念,讓孩子享受文字的韻味,若是故事念起來很拗口,媽咪也不必勉強念,可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說一遍。除了喜歡聽故事2歲的孩子也喜歡聽大人對話,所以家長們要注意不可經常出現負面或是不好聽的字眼,孩子可像海綿般吸收得非常快。不過人難免有情緒,如果不小心讓孩子模仿了負面的語詞,當孩子日後說出這些語詞時,家長們可不要再次重複這些語詞,建議嚴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你剛剛說的話不好聽,我不喜歡聽到,孩子會理解的。
2歲以後:說話時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
最前面已經說過跟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到了這個階段,視線的接觸依然是重要的,請大人跟小小孩說話時都要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的說話,這樣可讓你們的對話進入美妙的境界。
技巧8、製造與同儕相處互動的機會
除了和爸爸媽媽說話之外,2歲以後的孩子也很需要與同儕對話,可增強其說話的動力也可練習團體互動,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當然若家中只有獨子,媽咪也可營造讓孩子多說一些話的機會,例如可以請孩子說故事給媽咪聽,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找出孩子熟悉的故事,媽媽說前半段請孩子接後半段。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3614&prev=3706&l=f&fid=22
**********************************************************************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你的孩子是否有出現「臭乳呆」的現象呢?其實這是臨床常見的構音異常所導致;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語言治療師林于倫指出,除了口齒不清外,孩子若未出現其他異常地方,就是單純的構音異常,可透過簡易的居家自行訓練方式,幫助孩子改善構音能力。
**********************************************************************
孩子說話「臭乳呆」 構音訓練可改善
作者: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1月21日 上午8:45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你的孩子是否有出現「臭乳呆」的現象呢?其實這是臨床常見的構音異常所導致;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語言治療師林于倫指出,除了口齒不清外,孩子若未出現其他異常地方,就是單純的構音異常,可透過簡易的居家自行訓練方式,幫助孩子改善構音能力。
包括舌根音化、舌尖音化和送氣不足等,都屬構音異常會出現的症狀;林于倫語言治療師說,像是舌根音化,主要是孩子易將舌頭後縮或舌根部用力,進而導致的發音不準確,這時可透過咬住吸管的方式,要求孩子以舌尖碰觸吸管,練習說話。
若孩子說話時,容易將舌頭往前伸,就易於導致舌尖音化的問題;林于倫說,這時家長可讓孩子含住一小口水,並讓頭部後仰,訓練孩子試著感受舌根用力的方式,而若為送氣不足的現象,則可透過衛生紙放在嘴巴前,但不將衛生紙貼在嘴唇上,讓孩子訓練發出氣音,透過衛生紙飄動,以助於修正發音。
孩子在口語表達上,若出現發音異常等言語較不清楚,可能會影響人際互動或社交生活;林于倫提醒,家長透過自行訓練後,若症狀仍無法改善,應盡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協助,進一步評估孩子是否有其他口腔功能等問題,以便有效改善孩子的構音能力。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jobabyjobaby/17710780
*******************************************************************************
*******************************************************************************
常和寶寶說話
胎兒更愛聽誰說的話?
胎兒更愛聽誰說的話?
在妻子懷孕時,丈夫應與妻子一道對小寶寶進行胎教。最簡單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對子宮內的胎兒講話。聲學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內最適宜聽中、低頻調的聲音。而男性的說話聲音正是以中、低頻調為主。
因此,父親堅持每天對子宮內的胎兒講話,讓胎兒熟悉父親的聲音,這種方法能夠喚起胎兒最積極的反應,有益於胎兒出生後的智力及情緒穩定。盡情地說吧!因為人的大腦一生(包括胎兒時期),可以儲存1000萬億個信息單位。
研究發現,沒有經過胎教的新生兒,對不熟悉的女性逗樂也會表現出微笑,而父親逗樂則反而會哭。這正是孩子從胎兒期到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裡,對男性的聲音不熟悉所造成的。為了消除孩子對男性包括對父親的不信任感,妊娠5個月後父親應對胎兒講話。應用平靜的語調開始,隨著對話內容的展開再逐漸提高聲音,不能一下子發出高音而驚嚇胎兒。
父親在開始和結束對胎兒講話的時候,都應該常規地用撫慰及能夠促使胎兒形成自我意識的語言對胎兒講話。
開場白的語言是,「寶貝(或者叫乳名),我是你的爸爸,我叫xxx,我會天天和你講話,我會告訴你外界一切美好的事情。」父親應將每天講授的話題構思好,最好在當天的「胎教日記」中擬定一篇小小的講話稿,稿子的內容可以是一首純真的兒歌、一首內容淺顯的古詩、一段優美動人的小故事,也可以談自己的工作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以刻畫人間的真、善、美。用詩一般的語言,童話一般的意境。
還可以是生活中的理想等等。如此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教學內容,定能智慧兩代人。對話結束時,要對胎兒給予鼓勵:「寶貝學習很認真,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願我對你講授的一切都能對你將來的人生有用。好吧,今天就學習到這兒,再見!」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愛溫夫婦進行胎教的實驗證明:只要父親一開口講話,胎兒就以動一下表示反應。十分有趣。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baby-well/article?mid=404&prev=405&next=387&l=f&fid=22
*************************************************************************************
常和寶寶說話好處多多
父母平時多和寶寶說話,將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專注!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玩具、讀故事書等,讓寶寶學習辨識並理解不同的聲音,以及話語傳達的不同意義,以提升寶寶語言發展,並促進其心智的發展。
從懷孕六、七個月開始,我的寶寶就會等爸爸下班跟他隔著肚皮說話,然後,將近一個小時我跟爸爸聊天的時間,也是一天中胎動最厲害的時間,從孩子出生至今,寶寶還是每天興高采烈的等爸爸下班,跟我們玩一個小時才算是做好每一天的親子功課,我相信跟孩子和諧親密的互動,一定會是孩子未來生命發展的助力。
寶寶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出聽力,聽覺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第一步,研究證實寶寶透過懷孕期的聽覺發展,從懷孕開始寶寶辨認母語的聲音,出生後在短短一年至兩年,迅速發展為聽得懂聲音的意義,讓許多家長想如何幫助孩子語言順利發展的方法。有人指出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常跟孩子說話,引導他體驗各種事物,有助提昇孩子的語言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其心智成長。
各月齡對聲音的反應
出生後的寶寶對聲音已經有很敏銳的反應了,喜歡聽輕柔的音樂,聽到熟悉的照顧者說話聲,情緒會安定下來,聽到突然的巨響會嚇到眨眼或睜大眼睛;一個月大的嬰兒會轉向聲音來源的方向,已經知道如果哭泣,能得到回應,或會有人來抱他,要時常叫他的名字,讓寶寶開心回應。
三個月後,大腦的視覺皮質已較能控制眼中所見,此時,寶寶會用眼睛追蹤人與動作,對著鏡中的自己或照顧者微笑;接著四、五個月,寶寶對生活周遭的聲音反應敏銳,像塑膠袋揉搓的窸窣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電話鈴聲、春節時期的鞭炮聲、大人的說話聲、電視廣告等聲音,都能引起寶寶好奇與注意,同時,他也逐漸能分辨聲音代表著不同的訊息;半歲前後的寶寶喜歡重複簡單的遊戲,例如:藏東西、躲貓貓等,一天內可以多玩幾次,他們可是樂此不疲。
七、八個月大的階段,寶寶大腦的語言路徑迅速成長,已經能發出韻母或聲母,模仿特定的音調,並開始結合視、聽、嗅、味、觸覺等感官對外界物品所建立的豐富概念,逐漸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例如:拍拍手、給我球;發展到十一、十二個月大,寶寶的記憶力已經很棒了,會進一步模仿大人說話,並且透過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進行調音,越來越能說出有意義的語彙。
親子對話遊戲促進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過程是先「聽」再「說」,滿一歲的寶寶在聽了一年後,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除了聽辨聲音的能力大增,對於語詞運用的觸類旁通也很有進展,例如:寶寶學會在圖鑑書上指著小狗說「汪汪」,看真的狗也會叫「汪汪」,已經有簡單的半具體的概念類化的能力。
面對不同階段寶寶,透過不同遊戲可以提昇其語言成長與發育喔!
·
· 0~6個月
遊戲名稱:叮噹!叮噹!歌謠鈴聲伴唱
準備物品:童謠音樂CD、有鈴聲的手搖玩具
引導小技巧:
1.讓嬰幼兒躺在床上或抱坐在大人膝上聽熟悉的音樂、童謠。
2.一起用有鈴聲的手搖玩具打拍子。
3.邊唸、邊唱、邊玩,還可加上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與按摩。
遊戲名稱:叮噹!叮噹!歌謠鈴聲伴唱
準備物品:童謠音樂CD、有鈴聲的手搖玩具
引導小技巧:
1.讓嬰幼兒躺在床上或抱坐在大人膝上聽熟悉的音樂、童謠。
2.一起用有鈴聲的手搖玩具打拍子。
3.邊唸、邊唱、邊玩,還可加上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與按摩。
·
· 6~12個月
遊戲名稱:「閱翻閱樂」親子圖書
準備物品:幼兒硬版或布質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引導孩子一起翻閱硬版或布質的圖畫書。
2.由大人唸給幼兒聽,觀察孩子有反應的地方,可停留或重複唸。
3.可邊唸邊玩,翻開、合上或遠、近變化,給幼兒不同的視聽感覺。
遊戲名稱:「閱翻閱樂」親子圖書
準備物品:幼兒硬版或布質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引導孩子一起翻閱硬版或布質的圖畫書。
2.由大人唸給幼兒聽,觀察孩子有反應的地方,可停留或重複唸。
3.可邊唸邊玩,翻開、合上或遠、近變化,給幼兒不同的視聽感覺。
·
· 1~2歲
遊戲名稱:頭兒、肩膀、膝、腳趾
準備物品:幼兒身體、五官的圖畫童書;「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CD。
引導小技巧:
1.教導幼兒指認身體各部份
2.放「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延伸其他有身體部位名稱的兒歌,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沒有…」,自己變換身體部位名稱。
遊戲名稱:頭兒、肩膀、膝、腳趾
準備物品:幼兒身體、五官的圖畫童書;「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CD。
引導小技巧:
1.教導幼兒指認身體各部份
2.放「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延伸其他有身體部位名稱的兒歌,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沒有…」,自己變換身體部位名稱。
·
· 2~3歲
遊戲名稱:認識事物
準備物品:嬰幼兒圖鑑書、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物。
引導小技巧:
1.隨時隨地教導幼兒生活的事物,(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2.一起翻閱圖鑑書,邊指邊唸圖案的名稱。
3.問孩子問題(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遊戲名稱:認識事物
準備物品:嬰幼兒圖鑑書、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物。
引導小技巧:
1.隨時隨地教導幼兒生活的事物,(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2.一起翻閱圖鑑書,邊指邊唸圖案的名稱。
3.問孩子問題(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
· 3~6歲
遊戲名稱:親子閱讀樂
準備物品:幼兒感興趣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讓幼兒坐在大人身旁或對面。
2.一起翻閱圖畫書,先引導孩子圖畫有些什麼東西或情景?劇中人物在做什麼?再說或唸故事給幼兒聽。
3.由孩子複述故事給大人或其他孩子聽。
遊戲名稱:親子閱讀樂
準備物品:幼兒感興趣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讓幼兒坐在大人身旁或對面。
2.一起翻閱圖畫書,先引導孩子圖畫有些什麼東西或情景?劇中人物在做什麼?再說或唸故事給幼兒聽。
3.由孩子複述故事給大人或其他孩子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baby-well/article?mid=538&prev=539&next=537&l=f&fi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