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兒童病菌感染

‧食尚小玩家 2012/01/09

【撰文/曾鈺庭】





雖然說,小孩生病是不分季節的,但冬天氣溫變化大,許多病毒與細菌容易趁機入侵,加上今年過年長達九天的假期,將讓這些致病菌有機會南北大會串,提醒家長小心為妙,注意空氣流通、尤其做好個人衛生,簡單的勤洗手是預防疾病上身第一步。



安安是早產兒,最近因為咳個不停,呼吸急促,臉色已因用力發紺(紫),爸媽急得把她送醫院,醫師說她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造成細支氣管炎,必須住進加護病房……



流感病毒 大人小孩最常見

每次氣溫驟降,小兒科裡總是聽到孩子咳嗽聲此起彼落,甚至有媽媽著急地帶著發燒孩子求診。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邱南昌指出,冬季小孩較常見的感染症,以病毒居多,細菌性較少見,依感染部位大致區分為呼吸道感染症以及腸胃道感染症,另有少數人是致病菌引發的全身性感染。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包括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以及細菌性造成的感冒症狀,其中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具代表。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就是流行性感冒,邱南昌說,這不僅是小孩常見,就連老人家也都很常見,不過,幸好有疫苗可以提供保護,家長可以不必過於擔心流感對小孩的殺傷力太強。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常常是全身性的,但因年紀太小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發燒三至七天、咳嗽、鼻塞、流鼻水、食欲差、拉肚子、活力下降、精神倦怠等。嚴重時,可能併發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哮吼、肺炎或腦膜炎,有時會引起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吳文豪說,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很多種,世界衛生組織通常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前,就針對可能好發的病毒製作疫苗,這一季的流感疫苗便是以兩種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株與一種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株為主,不過每年病毒變異性約一到兩成,光靠疫苗無法完全預防感冒,但仍有六至八成的保護效果,同時每年流行的病毒也不大相同,所以還是得年年預防注射。



很多家長會擔心流感疫苗的安全性,「理論上是安啦!」邱南昌說,流感疫苗算是安全性高的疫苗,與其他疫苗相較下,它的副作用不見得比較多,「只不過因為在流感季節短時間內大量集中注射,在這段時間,如果小朋友出現問題,很容易被歸類為都是疫苗惹的禍。」



其實感冒時最好是多休息,醫師會針對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給予止咳藥、退燒藥;但若出現嚴重併發症則須住院觀察,並給予打點滴等支持性治療。





類流感病毒 會有沙啞、哮吼

吳文豪指出,冬季另一種常見的感冒是類流感病毒引起的,又稱為副流感,症狀與流感相似,只是比較輕微。由於它不是主流病毒,不會造成大規模流行,因此也不像流感可透過疫苗來預防。一般常見於四歲以下的小孩,以一至三歲的孩子為主要感染對象。

 如果要確定是否為流行性感冒,只要透過鼻腔黏膜快速篩檢,大約450分鐘便可得知結果。流感病程約五天,48小時內會出現高燒,隨後症狀會逐漸緩解,五天之後症狀若沒改善,最好趕快就醫。



「感染類流感病毒,初期會有發燒、流鼻水、聲音沙啞等症狀,較大的兒童還會喉嚨痛、吞嚥困難、乾咳,並伴隨呼吸急促的喘鳴。」邱南昌說,類流感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染,兒童、老人及抵抗力弱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邱南昌解釋,類流感病毒感染的位置主要在聲帶附近,因此容易造成聲帶腫脹、失聲,小朋友咳嗽時,家長可發現聲音是緊緊的,會發出像小狗叫聲的犬吠聲,也就是一般稱為「哮吼」(但它不是氣喘所引起的「哮喘」),而且大一點的病童說話聲通常是沙啞的。





呼吸道融合病毒 新生兒易感染

另一個常見的病毒感染,則是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危險群為兩歲以下,尤其是六個月以下的新生兒,較易被感染。邱南昌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專門攻擊細支氣管,造成細支氣管發炎,典型症狀是輕微感冒出現喘鳴、呼吸困難、胸肋凹陷、發燒、缺氧、倦怠、咳嗽、流鼻水。



邱南昌解釋,當細支氣管遭流感病毒、類流感病毒或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造成發炎時,小朋友因為吸不到空氣,嬰幼兒呼吸會變得更急促,此時,兩側胸肋骨下緣會出現凹陷,只能住院給予孩子氧氣協助。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疾病等都是細支氣管炎的高危險群,目前已有針對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引起細支氣管炎的特殊抗體,可避免因此而出現嚴重後果。



吳文豪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四季都可能會造成感染,但以冬季較多。幸好大部分的孩子經過治療,給予補充水分後,預期恢復的情況不錯。至於生病中的孩子,由於喉嚨的痰多,尤其在餵奶前後爸媽需要多幫孩子拍背,才能幫助孩子把痰排出。





腺病毒 冬末春初病例多

吳文豪指出,腺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有,但冬末春初病例明顯增多,主要是因為飛沫傳染,患童出現的徵兆有扁桃腺發炎、化膿、咽喉疼痛以致無法吞嚥、發高燒等,常見的併發症為結膜炎、肺炎、中耳炎等。



他說,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看似感冒卻不是感冒,但病毒大都侵襲人類的結膜、黏膜等軟組織,造成呼吸道感染,進而引發發燒、咳嗽等症狀。目前沒有特效藥可殺死腺病毒,只能給予症狀治療。腺病毒流行期間,應避免讓孩童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





腸病毒 手足口病是明顯症狀

最近的腸病毒很特別,去年幾乎延燒了一整年,原本應到冬季時就該休兵了,卻仍有小規模的流行,以及零星重症傳出。

吳文豪說,腸病毒有很多型,出現的症狀類似感冒,會發燒、喉嚨痛、頭痛、嘔吐、咽峽發炎,因此而致無法進食、口水無法吞嚥,最明顯的是手足口病,在手臂、膝蓋、腳掌起水泡,屁股也會有紅點,以及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三歲以下幼童有較高機率併發腦膜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





肺炎鏈球菌 病情猛烈靠疫苗保護

除了病毒感染會造成肺炎,在眾多細菌感染中,邱南昌認為以肺炎鏈球菌最嚴重,由於此菌群有多種血清型,從盛行率、感染後造成的嚴重度等也各有不同。與流行性感冒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是高危險群,目前有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提供危險群使用。



肺炎鏈球菌造成的症狀包括,中耳炎、敗血症、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等,但感染速度可說是來勢洶洶,急性惡化。在治療上,近年來發現,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有明顯增加,「能盡早打疫苗,就能降低孩子感染的威脅!」這是許多兒童感染科醫師的看法。



目前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隨著血清型不同,台灣從最早引進的7價疫苗到目前的13價都有,家長有多種選擇。邱南昌認為,隨著流行病學的改變,流行的菌種也不同,建議早年曾打過7價肺炎球菌疫苗、五歲以下的小朋友,最好還是再補打一劑,才能有足夠的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對年紀愈小的小朋友威脅愈大!」邱南昌提醒,由於各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不同,分別針對五歲以下小朋友提供不同肺炎疫苗注射,但家長千萬不要等到孩子符合資格才讓他接種,在經濟許可下,最好按照專家建議的期程,從出生兩個月就開始預防注射,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 造成幼兒腸胃炎

冬季最常見到的腸胃道感染症,主要是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與腺病毒所引起的。其中輪狀病毒侵襲對象是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又以六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為主,至於諾羅病毒則對各個年齡層的小孩都有危險。



吳文豪指出,幼兒冬季常見的腸胃炎,大約有五成是輪狀病毒腸胃炎,這也是全球兒童最常見的腹瀉病毒。三歲以下的兒童感染機率最高,高峰期是六個月到兩歲,較大的兒童與大人則以諾羅病毒比較普遍。這兩種病毒所引起的病狀幾乎相同,只是諾羅病毒病程較短



輪狀病毒腸胃炎的典型症狀是先嘔吐,過一段時間,開始發燒、拉肚子,病情來勢洶洶,一不留神,很快就會脫水威脅生命。提醒家長觀察孩子的重點在於,如果只是嘔吐,但孩子的活動力並未下降,也沒有頭痛、發燒等情況時,只需持續觀察就好。一旦活動力下降或出現抽筋時,最好趕快就醫,當排除其他感染病因後,以及腦波檢查正常,通常恢復情況都不錯,家長不必太過擔心會留下癲癎的後遺症。



邱南昌指出,輪狀病毒目前已有口服疫苗可預防,雖然輪狀病毒的種類眾多,但只要感染過某一型病毒的人,對該病毒就有終身免疫效果。而根據調查,台灣地區五歲以上的小朋友,九成以上都有抗體,因此,超過六歲的小朋友就可以不必再靠疫苗保護。



至於諾羅病毒,目前並無疫苗可預防,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有感染機會,只是大人抵抗力較強,不見得會發病。而由於腹瀉是腸胃炎典型的症狀,必須要特別注意脫水情況。





勤洗手、打疫苗 是最佳防疫方式

邱南昌說,無論是呼吸道或是腸胃型感染症,致病菌都有可能經由吸入飛沫或是空氣而被傳染,其實,飛沫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可能某人帶有病毒或病菌,打個噴嚏飛沫掉在桌面上,被下一個人用手摸到後,若他沒有洗手就去抱孩子,便有機會把病菌傳給小孩。因此勤洗手是最好的防疫方式。



此外,邱南昌建議,抱小孩前後,一定要洗手;不建議帶小孩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空氣流通不好的地方。



至於有疫苗可打的疾病,醫師建議能預防接種就接種,小朋友有公費流感疫苗,而肺炎鏈球菌或輪狀病毒也有自費可用。「無論是公費或自費,疫苗都有效。」除了輪狀病毒疫苗是口服外,其他疫苗都是注射型。



邱南昌認為,能及早預防就應先給孩子保護力,因為嬰幼兒的抵抗力很低,最需要保護,而臨床上嚴重病兒往往也是在這些小小兒身上。









【完整內容請見《食尚小玩家》2012年第41期】




********************************************************

兒童病菌感染





********************************************************

口腔期 = 病菌感染危險期?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38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腸胃科主任 陳志成
 
家中的小寶貝老是愛把手放到嘴巴裡?任何他能抓到的東西,都先送入口中慢慢「品嚐」?外出時,寶寶經常亂爬亂抓,之後又一直吃手,會不會將病菌吃下肚?其實家長只要以平常心面對這些現象,即可幫助寶寶度過這段成長必經的時期。
Baby總是愛把東西放到嘴巴裡!
Q.為什麼會有口腔期?
簡單來說,口腔期就是指喜歡將任何物品都塞到嘴巴裡的時期。每一個嬰兒都會擁有口腔期的階段,不但愛將各種物品往嘴巴裡塞,也會吃手、甚至吃腳。
陳志成主任指出,嬰兒會「藉由嘴巴來探索世界」。探索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對食物的辨認、探索環境、探索與母親之間的關係等,比方嬰兒會用嘴巴去尋找母親的乳頭,不僅想要求得口腹的飽足,也想獲得心理的滿足,進而建立親情關係;此外,嬰兒也會運用同樣的道理去認識世界,所以口腔期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階段。
Q.口腔期會維持多久?
關於口腔期出現與結束的時間點,其實眾說紛紜。陳志成主任表示,一般02歲都有可能。有些小孩比較快就脫離口腔期,約1歲前即會結束。口腔期僅為成長的過渡期,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Q.大人需要制止嬰兒吃手嗎?
許多家長都曾經有過這種經驗:看到嬰兒將自己的手或是其他物品塞到嘴巴裡時,都會大叫「不要這樣做,很髒!」然後加以制止嬰兒的動作。其實家長不用反應過度。
倘若長期抑制嬰兒出於本能地吃手或利用口腔進行探索,會使嬰兒口腔期無法獲得滿足而悶悶不樂,甚至會與照護者處於緊張的狀態,長期下來也可能會影響到往後的心理發展。因為對嬰兒來說,「用嘴吃手或其他物品」是非常自然的本能,他無法了解「為什麼不行」。
Q.外出時,正值口腔期的嬰兒更易遭受病菌攻擊?
出門在外郊遊踏青或去公園遊玩時,嬰兒若在草地上滾來滾去,又咬又躺,會不會很危險?家長如果擔心的話,只要在草地上鋪一張墊子,即可隔絕草地上可能存在的病菌。
另外出外踏青時,最好讓嬰兒穿長袖與長褲,以免被蚊蟲叮咬。不過嬰兒若是出門在外時吃手,會不會也將病菌吃下肚?陳志成主任表示,其實並不是因為吃手而生病,重點為手是否乾淨?如果手是乾淨的,吃手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所以保持勤洗手的習慣很重要。如果外出時沒有水可以洗手,可以帶一瓶自來水,隨時替嬰兒沖一下手。另外切記不要讓嬰兒拿太小的物品往嘴裡送,以免發生意外。
Q.如何幫助嬰兒度過口腔期?
家長不用太緊張,毋須過於擔心嬰兒會不會把病菌吃下肚。「口腔期是自然的現象,仍然要讓嬰兒在口腔期獲得滿足」,才是家長應抱持的觀念。陳志成主任表示,倘若所有的環境與物品都清潔得過於乾淨,反而無法刺激身體產生抗體,一旦暴露在污染源中,人體反而更易生病。因此其實不用擔心微量細菌的存在。
如果家長依然不放心讓嬰兒吃手,可以藉由互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陪他玩耍或看繪本等。
保持勤洗手的習慣。如果外出時沒有水可以洗手,請攜帶一瓶自來水,隨時替嬰兒沖一下手。
若是嫌嬰兒送入口中的物品不乾淨,可以選一個家長覺得安全的東西給他,例如安全玩具、安撫奶嘴、固齒器等,都是較為安心的選擇。


陳志成
學歷:臺大醫學士
 公共衛生碩士與博士
經歷:前衛生署駐非洲專員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Takemi Fellow
現任: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胃腸科主任
  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