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啟蒙教育~ 三歲以下幼兒的啟發

啟蒙教育~ 漫畫對三歲以下幼兒的啟發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 蕭湘文
很多家長在寶寶三歲半或四歲時就讓他們開始念幼稚園,讓幼教老師做啟蒙的關鍵人物,卻忽略了三歲以前的寶寶,不僅已經開始接受外在環境所給予的刺激,也開始學習成人的行為和反應,並開始形成自我。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寶寶,父母應該更多用一些心思啟發與刺激寶寶的反應。一般而言,幼兒出生後六個月的腦部重量為成人的5%,二歲半時為成人的75%,到了五歲即為成人的90%。在腦細胞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更必需藉由外在環境的視覺符號來刺激其思維。
漫畫圖像的啟發

由於三歲以下的幼兒對文字的認知還不夠,其視覺的反應與刺激往往來自圖像。漫畫圖像與一般圖片的不同在於,漫畫是一種不拘形式與題材,用誇張、變形或扭曲手法所繪畫的漫畫圖像,它可能是簡單線條的組合,也可能是沒有比例的誇張內容,沒有大小、遠近、比例或色彩等要求,所給予的視覺刺激是一種簡化的圖形象徵;而一般圖片的影像往往趨向於寫實,與真實生活經驗

相近,所反映呈現的是實體造形,缺少思維上的聯想空間。
不論是有趣的漫畫造型或豐富的圖片,均會刺激幼兒的視覺反應與符號思維,這點可以從幼稚園周遭牆壁所繪製五顏六色迪士尼卡通人物,或童話故事的主角如:唐老鴨、米老鼠、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圖像,及掛許多相片、孩子的繪圖等的裝飾應證。然而由於圖像傳達的寓意往往重於文字,所以需要大人解釋給孩子聽。大人對一般圖片的解說,會傾向於圖片內容所呈現的實物介紹;至於對漫畫的詮釋,則可隨大人的聯想力與創造力呈現多種解釋,進而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瞭解很多事情,這也是漫畫的主要功能之一。

「試探性問話」啟發「創造性思考」

所以當我們發現三歲以下幼兒拿著蠟筆塗鴉時,不論是簡單線條,或簡化的人、動物、魚、房子、花草等圖畫,都是幼兒根據其意象,在完全自主性與獨特性的特質下所繪畫的漫畫。此時家長不妨也跟著幼兒塗鴉,用試探性的問話啟發孩子告訴你,他所畫的漫畫是什麼,透過幼兒的視野看世界,家長也會有另一番收獲。最怕的是家長用簡答題問幼兒,例如「這個圈圈好漂亮,是不是媽咪的頭?這個框框是不是電視機?」這樣的問題已把孩子的思維限定,只會抹殺漫畫聯想的特質。

其實漫畫圖像一直是人類常用的溝通語言,圖形象徵的建立有助於幼兒右半腦功能的發展。因為人的右半腦可說是一種圖像化的思考,主管非語文的認知、影像、藝術欣賞與表現等,對想像力、創造力的啟迪很有助益。透過親子間對漫畫圖案的溝通交流,更給予幼兒運用視覺意象的表達機會,這也正是透過漫畫最重要的學習過程。

就幼兒而言,家長不妨多利用一些漫畫圖案刺激幼兒視覺。皮亞傑(Jean Piaget)曾說:「孩子所見所聞越多,則會越想多見多聞。」如何透過漫畫影像的學習進而激發兒童的視覺發展與認知,以產生「創造性的思考」,是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期值得注意的課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3/mamabox/s3mama01_11.asp




***************************************************************
啟蒙教育~ 家有學語兒的語言發展遊戲1-3
採訪/曾鈺斐
攝影/彭鏡蓉
示範演出/母:王惠達 子:王韋翔
  每位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第一次聽到親愛的小寶貝說出「媽、媽」時,心中必然流露一股興奮莫名的情緒。在此提供幾則由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出版部總編輯余治瑩設計的遊戲,供所有家長參考,希望它們能帶動家長們更多的創造力,教孩子學文化語言。
遊戲一:看圖畫說故事


適合年齡:1—2
準備材料:有故事情境的圖畫或月曆
遊戲步驟:
1
媽媽將圖畫給孩子看,但不急於說給他聽,而是先讓他摸一摸、看一看,甚至玩一玩,然後鼓勵他說出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2
如果小朋友說不出來,媽媽再一一指著圖畫中的圖,引導小朋友先說出語詞,再說出句子,然後學習說出故事。

遊戲二:玩布偶說故事
適合年齡:1歲半—3
準備材料:玩偶數隻及故事書一本
遊戲步驟:
1
媽媽先唸故事書給小朋友聽。
2
等小朋友熟悉整個故事之後,可以鼓勵他藉著操作玩偶,讓他說演故事。
3
如果寶寶不按故事書的情節演出也沒關係,可以鼓勵他照著自己的想像力編故事,主要是讓寶寶學會說出完整的段落來。

陪著孩子成長與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且不用花很長的時間就能做到。但是,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用心,與他有互動才能得到效果。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
啟蒙教育~孩子畏懼、緊張從社會發展特徵討論
親職教育工作者 羅華珍
  孩子容易膽怯、怕生,常有家長並不重視,或以為天性如此不以為意!當然也有些家長因此覺得臉上無光,綜合種種容易緊張、怕生、害怕表現的問題,我們不妨從幾方面來探究原因,對症下藥。
從幼兒期社會發展的特徵討論
  1. 反抗:
    對抗大人權威的一種心理。三歲是人生第一個反抗期,由於此期的幼兒自我中心性強,不喜歡大人處處限制、命令等強烈的要求,所以,常出現「反抗性」的行為。所以,孩子出現的不合作是因為一種反抗心理,那麼父母親就應該對平日的言行做一番檢討,避免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以免造成物極必反的情形。

2.模仿:
  1. 嬰兒從出生約在36個月時期,已經具有模仿成人聲調、語氣、表情的能力;到了幼兒時期,模仿的行為更是處處可見,看到電視廣告的詞句,也能朗朗上口,聽見大人的言談也會模仿著說。小明一天在院中對蝴蝶說:「你怎麼可以壓在花朵上呢?那樣花花會痛痛喔!快快走開,不可以站在花上面。」像小明如此童言童語不免令人發笑,但成人語氣的對白,正十足地反映著生活的寫照。
    因此,善於利用孩子模仿的能力,糾正不良習慣,大人並以身作則扮演好具有影響力的角色,才不致於使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
  2. 競爭:
    在團體活動中競爭性的遊戲,或比較性的言談可能影響孩子自我表現的意願。在23歲幼兒時期,對競爭性的感受較弱,但在團體中,如果老師特別誇讚或批評時,也可能出現高興或妒忌的心理,而到了3歲左右,由於受到大人可能的暗示或對自我意識的加深,就會希望得到更多的注意或讚賞。
  3. 友伴:
    在幼兒時期,由於社會行為所引起的行為動機常出現在友伴相處性。比方說,有些孩子十分開朗,在友伴中不僅能相互接納更能夠十分愉快,但有些則因適應能力的不同,出現打架、不合群的行為,幼兒為表現與眾不同出現偏差行為。所以,良好的社會適應及友伴互動,更能增進幼兒敞開心門,露出自信。
  4. 希望認同:
    在美術課時,每當老師要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時,總會有小朋友將畫好的作品翻面遮住。此時幼兒其實內心仍是十分希望受到重視獎賞的,可是卻害怕同儕的恥笑。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份創作泉源的表現如都能受到尊重,相信每位幼兒都是十分樂於將作品和大家分享的。因此,大人應對幼兒良好行為多給予正向剌激,多給予鼓勵及掌聲,對幼兒生活中害羞情緒的改善,定有相當的助益。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3/mamabox/s3mama01_5.asp






***************************************************************************
遵守「吃--玩--睡」的循環

許惠珺◎著

我們帶新生兒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他建立固定的作息,按照「吃-玩-睡」的循環,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奶,餵完奶後陪他玩半個小時左右,然後送他上床小睡。三個月內的寶寶,我們家的餵奶時間是早上六點、十點、下午兩點、六點、晚上十點,半夜不餵奶(請參考下一章: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固定作息讓媽媽寶寶都安心
作息固定後,父母可以預知寶寶的行為,寶寶也有安全感,因為知道父母會怎麼做。比如說,父母會知道寶寶正常的哭是什麼樣子,可以判斷寶寶是不是大便了等等,也可以更快、更準確地看出寶寶的異狀(這一點很重要,有助於找出真正的健康問題)。至於寶寶則會知道接下來會怎樣,不會總是被迫面對新的挑戰,這對寶寶很重要,因為挑戰勢必會自然地接踵而至。

吃:定時餵第一餐,四小時餵一次
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餵第一餐,餵奶時間間隔四個小時。在剛開始建立固定作息的一週內,寶寶很可能會提早餓,想要喝奶,我們會看情形,如果實在撐不到四個小時,至少會等三個小時再餵。幾天下來,寶寶提早餓的情況會改善,大約一週內就可以適應每四個小時喝一次奶。

溫柔喚醒睡過頭的寶寶
新生兒很愛睡覺,常常到了餵奶時間還在睡。我們會在餵奶時間快到時,先把寶寶的房門打開,拉開窗帘,放點輕音樂,然後把寶寶抱起來,溫柔地叫醒寶寶,搓搓手腳,用濕毛巾擦擦臉,或是給寶寶洗個澡。我們會盡量按餵奶時間餵奶,把白天的作息固定下來,因為這是寶寶晚上一覺到天亮的一大關鍵。

玩:餵完奶後玩半小時
白天每次餵完奶後,我們會陪寶寶玩半個小時左右,抱他、逗他、親他、對他說話唱歌、擺動他的手腳,不只是抱著而已,還會跟他互動,給他充分的注意和關愛,滿足他情感上的需求。玩半個小時之後,確定寶寶已經拍好嗝,換上乾淨的尿布,我們就送他上床小睡。

睡:讓寶寶學會自己入睡
寶寶白天小睡時,我們會把房間的窗簾拉上,光線越暗越好,並且保持安靜,不放音樂。如果寶寶一上床就哭,我們不會立刻抱他,因為知道已經滿足寶寶的所有需要,寶寶現在只是在表達他「想要」什麼|他想要我們繼續抱他、繼續陪他等等,但我們知道他「需要的」和「想要的」可能是兩回事。寶寶此刻「需要」學會自己入睡,這不是玩耍和抱抱的時刻。固定作息最棒的一點是,寶寶的需要會在適當的時刻得到滿足,這種做法讓寶寶在身心方面都能健康地成長。
如果我們擔心寶寶大便,會進去檢查,但不會哄他、抱他,否則會變成在訓練寶寶用哭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我們家每個孩子在一歲前,都是單獨睡在自己房間的嬰兒床,因為干擾比較少,睡眠品質就會比較好。如果不得已,大人必須和寶寶睡同一個房間,可以利用家具或窗帘來區隔寶寶和大人的空間,至少要做到寶寶上床睡覺後,房間保持安靜,燈光照不到寶寶。像我們過年回娘家時,如果必須和寶寶睡一個房間,會在充當嬰兒床的遊戲床旁邊圍一條床單,來區隔空間和光線。

經過上述的訓練,我們家每個孩子不管白天或晚上都能自己入睡,不需要人哄,也不需要父母在旁邊陪睡。我們家四個孩子在一歲以前都是白天小睡兩次,一次至少睡兩個小時,晚上則連續睡十二個小時,也沒有出現白天睡,晚上就睡不好的情形。


如何出版
《這樣做,寶寶超好帶》

(資料來源:如何出版社 提供)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5882891








***********************************************************************
居家就能幫助寶寶潛能開發
「你家的寶寶有沒有上潛能開發的課程?」彷彿成了這幾年許多爸比媽咪見面時的問候語。究竟寶寶有沒有必要上潛能開發課程?開發了右腦,寶寶的人生真的會有什麼不同嗎?有沒有辦法居家也能幫助寶寶早日「長智慧」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說法吧!
【採訪撰文/黃薇潔】
 
右腦開發 EQ、創意滿分
左腦主要是發展語言、分析以及邏輯的部份,右腦則是空間、與情緒控制有關。一開始會提出全腦開發的論點是因為普遍認為學習歷程中左腦佔了較大比例,例如語文、數理、思考能力,提出右腦開發是希望能夠將左右腦均衡發展。陽昇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詹明娟表示,右腦較發達的人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對於藝術、美學的直覺會較左腦發達的人來得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謝佳芝指出,2歲以前的寶寶右腦的發展會比較好,2歲之後因為後天環境的關係,寶寶開始運用語言、邏輯的機會越來越多,左腦的發展狀況也將慢慢地追過右腦。
左腦是掌管與人溝通的語言部份,但是右腦發展狀況卻是聽出話中語氣的重要關鍵。假如用諷刺或是較兇的語氣說「你好棒!」,右腦受傷的人是聽不出來其實話中有話的,他能理解說者的語意,卻無法感受語氣的含意。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指出,有一項測驗將綠色的字印在粉紅色的紙上,右腦發育良好的人能夠看出綠色的字,但右腦受傷的人則無法辨識出綠色的字。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不論是以哪種形式來作潛能開發的動作,都應將全腦活動視為,是學習如何在理性當中培養柔軟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感性當中培養精準。
閃卡、字卡與潛能遊戲 想像力、創造力滿分
所謂閃卡是將字與圖像結合,經由重複再重複的預習方式,訓練小朋友對該字體與圖像產生連結,進而增進孩子的想像力、記憶力等多種用途。著名嬰幼兒研究專家Robert C. Titzer博士便曾研發出一套教材,讓寶寶每天收看約20分鐘的光碟,光碟內容則是文字與圖像穿插播放,在他的孩子親身體驗後,表示他1.5歲的寶寶已經能認得許多單字(單字而非字母),而且他同時認為孩子認得單字的意思。
字卡是運用圖像、字體將文字的黑白空間比例分辨清楚,也能夠訓練到孩子的觀察力以及分辨能力,也就是給予寶寶一個抽象的符號,但卻能夠讓寶寶連想到許多圖案,但最好要選擇寶寶已經認識的具體物。例如文字的「杯子」被記憶之後,寶寶便能自然而然地想像到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各自使用的不同的杯子,開啟了寶寶的聯想力。但如果是一邊圖片一邊文字,寶寶很容易會依賴圖片,看了圖後將文字記憶起來,對寶寶而言只是在玩對應遊戲,較難訓練到其他能力。
但是媽咪必須先知道您的寶寶正在發展的階段是屬於哪一類,適合哪一種遊戲!3歲以下的寶寶首重的是動作、探索、動機的發展,培養寶寶的冒險、探索的精神,往後也比較能夠激起孩子學習新事物的興趣。當寶寶的刺激不夠,也許未來就會比較內向或是安於現狀。因此比起單純的字卡,若能再結合圖像、顏色、觸覺的設計,或是讓文字、圖像與生活中的物品相結合,多面向地給予孩子刺激,對於寶寶的發展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一件。
潛能提升道具 自己DIY
3歲以前的寶寶可以先以建立基礎的空間、形狀等視覺觀念以及手眼協調為主,或是訓練他們的肌肉、粗大或精細動作等,認識字形可以等到寶寶年齡稍大一些後再進行。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以下的寶寶,應該以生活化的教導方式為主,不需要特意買教材、買產品,一開始可以讓她嘗試握、摸一些家中軟的物品,譬如衛生紙、小抱枕、布偶,然後進階到材質較硬的如遙控器、口紅等物品,或是會發出聲音的塑膠袋、手機,一開始讓寶寶觸覺感受每種才值得不同感覺,等到稍大之後便可以和他玩聲音記憶,看看他是否能分辨不同材質物品所發出的不同聲音。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建議媽咪,在寶寶1~2歲之間,可以多念一些故事書給他們聽,一方面念故事書可以訓練掌管語言的左腦,另一方面,故事書內的圖畫也同樣能夠令他們的小小腦袋將圖片與整個故事產生連結。而2歲之後的寶寶也可以開始讓他們玩一些簡單的拼圖遊戲,或是一個可以將各種形狀的立體圖形丟入桶子的玩具,或是當寶寶邁入3歲時,媽咪也可以設定某種圖案,然後請寶寶找出在10張左右的圖片中,找到一模一樣的圖片,都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視覺觀念、空間觀念。
或者,媽咪可以在圖畫紙上畫一個蘋果(或其他形狀簡單)的圖案,在圖案上面貼上雙面膠,接著交給寶寶一些碎紙片,請寶寶將碎紙片貼在圖案裡頭,也可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
學鋼琴也能刺激右腦發展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最近有研究指出,4歲左右的孩子若學習鋼琴,也能幫助右腦的開發。原因在於學習鋼琴必須認識符號的空間、琴鍵位置的記憶,對於訓練孩子空間觀念都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媽咪可以以此觀點出發,發明許多屬於妳與寶寶潛能開發遊戲及互動,誰說訓練寶寶右腦開發一定得花大錢呢?
提高寶寶記憶力的方法
寶寶的專注力總是非常短暫,該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逐步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呢?謝佳芝職能治療師建議,每次和寶寶玩字卡或圖像遊戲時,可以掌握每次遊戲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一天可以反覆數次,但是若寶寶顯現不耐煩或恍神的表情,就要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休息一下,等過了1、2個小時後再玩一次。而每一次的遊戲內容都不要和上次的遊戲內容差太多,甚至重複也沒有關係,主要是要讓孩子熟悉兩者相關連的字與圖的形狀,因此遊戲內容也不宜太複雜。
詹明娟執行長提供3種能夠提高寶寶記憶力的遊戲方式:
1.取走法
桌上擺放了5樣物品,讓寶寶看仔細之後取走其中一樣物品,看看寶寶知不知道哪一樣東西被拿走了,或是拿走了幾樣物品。
2.填充法
A桌上擺放5樣物品(擺放的圖案、位置可以自由變化,增加遊戲時的樂趣),取走其中兩樣,並請寶寶用同樣物品填補空位。
B將一張紙切成均等的8塊(裡頭各自有著不同圖案),8個空間中可以隨機取走某幾塊,請寶寶記憶取走的那幾塊裡面有哪些圖案。
3.複製法
上述的均等的8塊圖案排列好順序位置後,請寶寶記憶後,由媽咪負責弄亂(甚至可以多添加幾片不在8片圖案中的其他圖片),再請寶寶複製原狀。
*遊戲難度應由淺入深,以免孩子太快遭遇挫折而不願意玩,寶寶若答對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
另外,帶著孩子一起到大賣場的時候,也可以先跟寶寶說今天會要買哪些他喜歡吃的食物,請他帶妳去拿;也可以請孩子幫妳拿連續兩樣的東西,譬如「請你幫媽咪拿拖鞋跟毛巾來好嗎?」,讓他能在生活中慢慢留心身旁的事物。或者是晚上問問孩子記不記得今天中午吃了什麼?早上吃什麼?慢慢將記憶回朔的時間拉長,同時也將難度默默提升,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訓練記憶力的方法。
3歲定終身?把握學習黃金期
長輩時常會說,寶寶的個性與發展在3歲就定型了。對此,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3歲前的寶寶的學習過程,都是隨著刺激在發展,不是那麼地規律、有調理,體內的神經元會往旁枝不斷地發展許多通路,而人的神經細胞間會有突觸,4歲之後,這些突觸便會開始排出不被需要的神經元廢物,經過裁減後神經元會較為通暢,讓寶寶的反應更加靈敏。3歲是否真的定終身呢?事實上,人的大腦就如同電腦硬碟般會不斷地重新整理,規列更新更快的秩序,思考時也會更有效率更快。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之前的時間點固然很重要,但若能夠不斷地給予刺激的環境,每一個年齡層也都應該不斷學習、求新求變。2歲之前的寶寶帶進教室讓她學習課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寶寶3歲之前,家長扮演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替寶寶規劃一個良好的居家教育環境,並且每天騰出時間與孩子互動遊戲、陪伴,都能明顯看見良好的效果。
左腦與右腦間存在著胼胝體,約在4歲左右,左右腦與胼胝體的連結已經非常良好,所以在給予寶寶學習上的刺激時,謝佳芝物理治療師認為,應該是以均衡原則,兼顧左右腦,才是比較平衡、適當的狀態。因此學習黃金期,應該不單單只是在3歲的時候,即使到了成年,也依然能夠開發自己未知的領域,學習新知識,別將寶寶的未來侷限“學習黃金期“了!
營養攝取足夠 學習效率百分百!
睡眠充足(一天睡滿10~12個小時)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外,現在孩子的營養問題不在於食物不足,而是營養攝取不對。謝佳芝職能治療師特別提到,維他命攝取不足的情形尤其常見,因此幫助寶寶攝取均衡的維他命也是家長們的重要功課。另外鐵質不足,血液含氧量不夠也可能會使得腦部帶氧量不夠,進一步造成寶寶的的思考能力運作緩慢。詹明娟執行長也補充表示,高糖分的飲料也會因為多醣體而使得學習時的專注力降低,建議應以自然、原味、清淡的食物為主。
如果寶寶有偏食狀況,別忘了替寶寶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及鐵質!鐵質的攝取需要從深綠色蔬菜以及肝臟類食物、紅肉中獲得,如果寶寶很抗拒吃上述食物的話,媽咪可就得多費心,想辦法也要讓孩子吃進肚裡,才能頭好壯壯喔!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9月號383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022&next=2005&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