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何謂「病毒疹」?

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與護理
::: 病毒疹 :::
何謂「病毒疹」?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
哪些病毒會造成病毒疹,該如何治療?
從剛剛的說明就可以知道,這只是一種臨床的症狀,所以只要引起這種臨床症狀的病毒都可以,我們常見的就有幾十種,像克沙吉氏病毒,有時候性病毒等等,林林總總的病毒,十幾種到二十種都有。以前常見的高燒四、五天後才起的皮膚疹子,我們特稱玫瑰疹。其實這些都是病毒疹裡面的一部份。
寶寶得到病毒疹時需特別注意什麼?
媽媽在發現小孩子燒退了以後,起了這種不痛不癢,全身發過的疹子時,這時候不要很緊張,而是應該很高興,剛有提到這通常是有抵抗力,引起免疫的反應,只是表現在皮膚方面,通常全身症狀都已經消失,病應該都已經好了,我們開玩笑說這叫做"放煙火",全身慶祝說我感染而且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有抵抗力,將來有同樣的病毒,我不怕他。所以反之,有些疹子出來,是會癢,小孩子很不舒服的狀況,抓得很厲害,或者是皮膚疹子開始出現的時候,全身症狀仍然存在,尤其是發燒,已經燒了三五天,皮膚疹子出來了還在燒,小孩子很不舒服,這個時候就要分別想,第一個,會癢的這些皮膚疹子會不會是過敏,會不會是藥物過敏,第二個是不會癢,但是仍然有全身症狀,這時候家長要請專業的醫護人員來看一下,會不會有其他的病變,不只是感冒而已,或者是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需要留意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yIqC42KQERUz1EPqXlwaYIn5/article?mid=6923




*******************************************************************
寶寶出疹子-病毒疹
處理方式
皮膚出疹子在幼兒是蠻常見的, 可造成皮膚疹子的病毒
有上百種, 如痲疹、德國痲疹、玫瑰疹、水痘、手足口症、
川崎症, 其餘不明病毒皆稱之為「病毒疹」。
• 多於三天自然會消退
• 疹子多於疾病的後期出現, 當看到疹子時, 表示此
病快要恢復了。
• 不需要塗抹任何藥物。
• 病毒感染多見有皮疹, 細菌感染少見有皮疹, 而病
毒的疾病多為會自癒的良性病。
• 有時寶寶已經打過預防針了, 為何還會出疹呢! 或
寶寶已經出過疹, 又為何還會出疹呢? 因為許多疹
子看來相似, 但卻由不同病毒感染所產生。
• 目前國內對於幼兒的保健都很重視, 許多預防接種
都在進行著, 所以只要確定寶寶是按時接種了, 應
該不會再得到同樣病毒的感染了。
資料來源http://www.cgh.org.tw/tw/content/depart/D100/DL/B0000000159.pdf




**********************************************************************
請關心病毒疹
http://www.cgmh.com.tw/chldhos/intr/c4f80/column.htm#19
亦可直接點選網站看 還有圖片喔
‧什麼是病毒疹?

這一型病毒疹表現紅色網狀花樣。

病毒疹由病毒所造成的皮疹。病毒就是濾過性病毒的簡稱,它是一種很小的微生物,以肉眼並無法察覺它的存在,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有辦法看到它。病毒疹其實很常見,舉例來說,腸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皮疹也是一種病毒疹;水痘則是另一種病毒疹。 病毒疹的潛伏期為數天到十數天之久,也就是說,被傳染後需要幾天的時間才會出現症狀。其傳染的方式,根據病毒的不同,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糞便等途徑傳染。通常皮疹本身並不會傳染。 病毒疹表現方式通常是小小紅色的斑點、丘疹、或水泡,散佈在全身或四肢,有時也會影響到口腔黏膜。皮疹可能有輕微的癢感。另外可能合併有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喉嚨痛、流鼻水、或合併淋巴結腫大的現象。感冒的症狀可能在皮疹出現之前、之中、或之後發生。大部份的病例,在 1 到 2 個星期之內,患者都會順利自行痊癒,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只有少數的個案,有可能發生腦膜炎、腦炎、心肌炎、關節炎、肝炎、以及血液學上的異常,只有這些少數的個案,才需要特別的觀察或者住院治療。 Go Top --------------------------------------------------------------------------------

‧那些病毒會造成病毒疹?
會造成病毒疹的病毒相當的多,根據統計,至少有50種以上,比較知名的如黏液病毒 (myxovirus) 所造成的麻疹、腮腺炎;腸病毒所造成的手足口病;泡疹病毒 (herpesvirus) 所造成的水痘等等。除了少數具有特徵的病毒疹可由臨床檢查區別出來,大部分的病毒疹是沒有辦法由臨床檢查得知那一類的病毒所造成的,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認是由何種病毒所引起。臨床上,僅有少數的病例,才須特別去檢查病毒的種類。 鑑別診斷:

這一個病患則呈現出紅色斑點的變化。

大部分病毒疹都會自行痊癒,那是不是代表病毒疹是一個不重要的疾病呢?其實也不盡然。有幾個看起來像是病毒疹的疾病,一定要加以鑑別,才能放心診斷病毒疹:
1. 藥物疹:藥物引起的藥物過敏,有時候看起來也像是病毒疹的樣子,需要仔細的詢問病史、臨床檢查、以及配合實驗室的檢查才能得知。
2. 菌血症、斑疹傷寒 (typhus)、散佈性血管內凝集症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等都是嚴重的內科疾病,其進行的速度也是相當的快,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以便早日治療。
3. 血管炎:為紫斑的變化,與病毒疹之斑點有所不同。造成血管炎的原因也很多,需要進一步檢查。 Go Top --------------------------------------------------------------------------------

‧病毒疹要如何治療?
大多數的病毒疹症狀輕微,只須症狀治療即可。針對病患的症狀,給予退燒藥或者止癢的藥。少數的嚴重病例,才需要住院治療。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的疫苗可以防治病毒疹。 Go Top --------------------------------------------------------------------------------

‧得到病毒疹需要特別注意什麼?
1. 如果病患出現持續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活動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的現象,就應該特別注意,或者儘速送醫診治。
2. 請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如果病患需要上學,應該請假暫時不上課,以免傳染其他人。
3. 病患應該多加休息,適當補充水份;加強個人衛生,要常洗手。 Go Top --------------------------------------------------------------------------------

藥物疹篇

‧什麼是藥物疹?

藥物疹通常會影響一大片體表。

藥物疹,指的是藥物所引起皮膚的過敏反應,是藥物可能所引起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引起藥物疹的藥相當多,幾乎任何藥物都曾被報告有藥物疹的情況出現。有些人以為中藥藥性比較溫和,比較不會發生藥物疹,事實上還是有中藥藥物疹的病例。會出現藥物疹的藥仍然能被使用,主要是因為其發生藥物疹的機會太低(幾萬人或幾十萬人才發生一例),或引起的症狀並不嚴重,或者是沒有更好的藥可以替代,所以依然被認為是安全藥品。 大部分的藥物疹是症狀輕微的紅疹,偶而會有合併感冒或發燒的症狀,通常在停藥之後一兩個星期就會自然消退。然而,有極少數的情況,安全的藥品也有可能引起嚴重的藥物疹。其表現可為發燒、全身起紅疹、甚至水泡的出現、可能合併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淋巴結變大等情形。除了皮膚以外,另外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器官,包括影響肝腎功能。常見引起嚴重藥物疹的藥包括有抗癲癇製劑、抗痛風藥、磺胺類等。 Go Top --------------------------------------------------------------------------------

‧如何知道那一種藥過敏?
發生藥物疹最重要的事是找出引起藥物疹的藥,並且要隨身攜帶此藥名,以提醒不知情的醫生避開同樣的藥,以免歷史再度重演。而要確立藥物疹是由何藥引起,理論上,必須等到藥物疹消退之後,再使用同樣的藥,如果再起同樣的藥物疹,這樣才能知道是由何藥所引起。然而,臨床上並不能用這種實驗性的方法,而是要靠經驗去推論。一般說來,大部分的藥物反應通常在用藥後數天到數星期內出現,如果一種藥使用超過兩個月,而沒有任何問題,通常表示此藥引起過敏的機會很低;另一方面,如果持續使用某一藥物,而藥物疹卻逐漸緩解,則表示此藥與藥物疹無關。 Go Top --------------------------------------------------------------------------------

‧發生藥物疹要怪誰?

這一型藥物疹近看是一些膿泡及脫皮。

嚴重藥物疹在現代的醫療中,並無法事先檢查而預防,故無法事先預期何人會有藥物過敏,何人不會有藥物過敏。所以藥物過敏的出現,並不代表醫生開錯藥,而是代表個人的體質對於某一種特定的藥有不良的反應。萬一是嚴重的情況,有極少數的人,會危及到生命,可能因而造成患者或患者家屬的不諒解,而歸罪於原開處方的醫生,造成糾紛。事實上,這種無法預防的事,也不是醫生所樂見的情況。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醫生的責任在於盡其所能預防他所能預防的事;對於無法事先預防的情況,患者應尋求其他管道作補救。衛生署已成立一個通報系統,設置藥害救濟基金會(http://www.tdrf.org.tw) ,方便有需求的民眾諮詢,甚至有適當的補償。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525141&bid=4&r=2







*********************************************************************
什麼是「病毒疹」?
幼兒時期,許多的疾病都會出現皮膚的表現,其中一類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這類我們就通稱為「病毒疹」。由於病毒侵犯身體所產生的反應,表現在皮膚上,就呈 現各式各樣的疹子。有些病毒會有屬於自己特別的疹子,像是大家所熟知的水痘、麻疹、德國麻疹、手足口病(彩圖十七)、玫瑰疹之類,這類病毒感染有經驗的醫 師可以根據疹子的型態、分布和病程診斷出來。另外有一些病毒疹並沒有特徵,只是在發燒幾天後皮膚出現了紅色斑點(彩圖二),無法用肉眼區分是屬於哪一種病 毒感染。許多老人家一看到疹子,就想到出麻疹,事實上現在麻疹已經很少了。
有些家長知道是病毒疹以後,都會問:「是什麼病毒?」當醫師說:「沒辦法區別」時,家長會懷疑醫師的診斷能力。事實上病毒的種類相當多,甚至許多是屬於未 被發現命名的,而病毒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有的需1個月才有報告,曠日廢時。而大多數這類的病毒感染為良性的、自限性的,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不治療也多 會自己好。所以對於會出疹子,又沒有嚴重症狀的病毒感染,多觀察即可。
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病毒疹,大家可以參考本套書的《認識傳染性疾病》一書。
水痘
疹子由紅斑、凸起的丘疹、水泡、膿皰、結痂,依序變化發生,但又有快慢的差異,所以可以同時看到各階段的疹子是其特徵。分布以軀幹為主,之後向臉部、肩部、四肢蔓延。奇癢難忍,有時又會發燒、頭痛、倦怠、厭食,不舒服(彩圖二十九)。
玫瑰疹
常在發燒3~5天左右出現疹子,軀幹先出現紅色斑丘疹,很快的蔓延到四肢和臉。偶而伴隨厭食或不安,常常精神很好,出疹子後就退燒了。
手足口病或其他的腸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以手、足、口出現水泡為主,有的腸病毒感染只是出現非特異性的病毒疹而已。請參考第5章相關內容。
還有哪些疾病會出疹子?
除了病毒疹外,還有一些疾病也會出疹子。常見的像是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猩紅熱」、葡萄菌毒素造成的毒性皮疹、川崎病,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出現皮疹。
猩紅熱
發燒、扁桃腺紅腫、或有白色滲出物,皮膚出現紅色斑點,摸起來像砂紙一樣粗粗的。有些會有草莓舌、手肘皺褶處會出現特別的色素沈著(彩圖三十)。疹子消退的過程會有脫屑。診斷上可以靠喉嚨的細菌培養來確定,且須用抗生素治療,否則嚴重時會引起敗血症而致死。
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種黏膜皮膚淋巴腺疾病,病因不明。病人會高燒5天以上、出疹子(彩圖三十一)、頸部淋巴腺腫、眼睛紅、草莓舌、嘴唇乾裂(彩圖三十二)、手指腳 趾浮腫脫皮(彩圖三十三)。無法光靠疹子來診斷,必須配合其他的病徵。診斷條件需符合,並且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有些會有冠狀動脈的影響,可由心臟超音波 偵測。確定診斷時,一般建議使用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治療。詳細資料可以參考本套書的《認識心臟血管疾病》一書。
出疹子時要如何區別?
嬰幼兒的發疹性疾病相當多,許多時候也無法一眼就認定為何種疾病,而必須靠整個病情來診斷。所以如果家長可以注意到一些重點,就能提供醫師更有價值的資訊。家長需要觀察或留意下列事項:
1.有沒有發燒?是同時出現?還是先發燒再出疹子?發燒幾天後出疹子?或者出了疹子才發燒?
2.出現水泡嗎?水痘、手足口病一看到水泡,就知道了。
3.疹子的發展從哪一部位開始?擴散的方向?速度?疹子是分散還是會融合在一起?還在長新的疹子嗎?開始消退了嗎?消退後有痕跡嗎?
4.接觸的人中有沒有類似的狀況?
5.有哪些相關的症狀?

發疹不能吹風嗎?要如何照顧發疹的寶寶?
傳統觀念認為出疹子不可以吹風,作者認為重點應不在「風」,而是不要出入公共場所,少出門。因為許多疹子是傳染性的,出入公共場所會增加病菌的散播,而且 也擔心本身又受到其他病菌感染。而多休息是最好的「良藥」。所以孩子出疹子要請醫師診治,多休息、維持適當的水分與營養,依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並且保持皮 膚清潔。不要隨便塗抹藥膏或保養品,減少流汗以維持清爽。若真的很癢,可以服用止癢藥物,或使用藥膏。小寶寶要注意指甲的修剪,避免抓傷皮膚。

疹子千百樣,很難一言道盡。最好提供相關症狀,請醫師診治,針對個別疾病處理。即使一時無法判斷是何引起的,也不必慌張,「小心觀察,細心照料」是不變的「絕招」。

來自:http://www.mmh.org.tw/taitam/pedia/encyclopedia/book2-6.htm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inar/article/16986533







***********************************************************************

寶寶身上的紅疹

寶寶的皮膚怎麼了?

書田診所一般皮膚科主任 魏麗婷

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家有寶貝蛋的媽媽,關心寶寶的成長與健康。在工作上,我是一位皮膚科醫師,讓我更加注意寶寶的肌膚。因此,從女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便經歷了所有父母心中的疑慮與煩惱——包括女兒出生時,在產檯上便馬上詢問婦產科醫師:我女兒身上有沒有長「胎記」?滿月過程中則注意她那紅通通的小臉頰上,有沒有長了不受歡迎的「小痘痘」?有沒有討厭的「頭皮屑」?身上有沒有乾乾或濕濕的「皮膚炎」、病毒感染的「小水泡」?小屁屁有沒有「疹子」,以及全身有沒有發燒、紅疹、活動力降低細菌感染的警訊?有鑑於此,我記錄下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分享給所有身歷其境的父母們。

嬰幼兒常見皮膚病
胎記
胎記又稱為「母斑」,常見的有黑色素細胞痣、咖啡牛奶斑、太田母斑、蒙古氏斑、表皮母斑、脂腺母斑及各種血管瘤。其中蒙古氏母斑好發於孩童屁股、大腿處,呈藍灰色斑塊,長大自然會消退,是屬於良性病徵。黑色素細胞痣呈棕黑色斑塊,如果大小超過6公分且色澤不均,表面突起不平,則有惡性的傾向,必須儘早處理。表皮母斑、脂腺母斑則為頭頸部膚色突起的斑塊,只要診斷確定,最好即早切除,否則成年後有百分之十七的機會合併其他皮膚腫瘤。

此外,常見且最令許多父母擔心的是嬰幼兒身上的血管瘤。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坦的血色素斑,稱為燄色痣(Nevus flammeus)又稱酒色斑(Port-wine stain),這種血管瘤與生俱來,而且不會消退。臨床上可見皮膚表面呈現酒紅色的顏色,大小可從幾公分至覆蓋半個臉孔或整隻手臂。這種血管影響美觀至鉅,可以利用雷射處理。

第二種血管瘤稱為草苺狀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它是一種突出於皮膚表面,呈現草莓樣紅色的血管性腫瘤,大部份在出生或出生後不久出現,並且逐漸增大。長在臉部的病兆,可能會影響視力發育及臉部構造;而長在身上、四肢,則可能引起全身性紫斑溶血性疾病,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必須及早處理。然而大部份病灶經過二至七年的時間,會緩緩自動消退。
痘痘
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尿布疹
細菌性皮膚感染應提高警覺

另外,一些常見細菌性皮膚感染有:膿痂疹、猩紅熱、蜂窩性組織炎。臨床上有三大警訊:1.全身發燒、畏寒。2.皮膚紅疹。3.病灶疼痛、腫脹、活動力下降。此時父母應該提高警覺、迅速就醫,否則延誤病情會造成嬰幼兒全身性菌血症,導致死亡。由於此類疾病的傳染力高,必須留意家中其他嬰幼兒成員是否同時感染。

此外,病毒性的嬰幼兒皮膚感染,最常見的有單純性皰疹口部及陰部的感染、尋常性疣及軟疣。一般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會在嬰幼兒皮膚上產生小的水泡,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者,很容易併發全身性的的爆發性感染,必須當心留下後遺症。軟疣是表現在嬰幼兒身上,常出現一顆一顆紅色突起小斑塊,中央微凹形狀很像肚臍或火山的凹點,此種病傳染力頗高,必須儘早就醫。

每一位寶寶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讓這些小天使的肌膚安全、快樂的成長,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因此,當發現嬰幼兒的皮膚有異狀時,應尋求醫師的協助,讓皮膚科醫師成為寶寶肌膚健康的守護神。

http://www.baby-life.com.tw/baby-mother.com.tw/baby-life/2002/04/link-7.htm

網站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62401532





******************************************************************************

寶寶會發疹子的疾病
痱子:
現代家庭都有冷氣,小寶寶因為天氣熱而長痱子的機會不多,年輕的父母也可能不太知道甚麼是痱子?近幾年來,時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寶寶出生後,父母把寶寶包的太多,寶寶的額頭、頸部、甚至於身體的軀幹上有時會長一些痱子,父母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寶來看醫生。
標準的現象是除了身體出汗的部位有細細顆粒狀的疹子之外,寶寶並沒有過任何其它發燒、咳嗽等生病的症狀;也沒有接觸過藥物、食物造成過敏的可能。有經驗、年齡大的一點的醫生,一眼也看的出是痱子。只要教導父母改良一下照顧的方式就可以了。
另一種寶寶容易長痱子的情形是:當寶寶一生病發燒的時候,有些傳統的父母就拼命把小朋友包的一層又一層,如果問家長為甚麼包這麼多?家長的回答大概是:「外面有風」、或是說「他的手還是涼」。如果當時是夏天,家長又會說「車裡有冷氣」。時常會看到寶寶熱的的臉色發紅,滿頭是汗。
包個一、兩天,長痱子是很常見的;於是下一回來看診的時候,又會緊張的問:「是不是出麻疹」?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才是正常?基本上我們建議,不論大人、小孩,有生病、沒有生病,衣服只要穿到人感覺不冷就可以了,穿衣服的目的就是要保暖,但是穿的太多、太熱了出汗了,反而是太過之。
記得我自已在美國芝加哥的第一個秋季,天氣剛開始轉涼,大約在攝氏18度左右的時候,我就開始穿上毛衣出門,但是到了醫院,辦公室裡台灣去的醫師立刻私下警告我:不要穿這樣多,會被老外笑是「東亞病夫」的,果然看看四週的老外都穿短袖,自已也不好意思的敢快把衣服脫掉。以後就是看別人穿多少,向己也穿多少。外國人的衣服穿的是不多的,自己入境隨俗一段時間後,也逐漸有一種感覺:人真的不是那麼怕冷,有點涼的時候,抬頭挺胸吸一口冷空氣,身體也不會冷到會發抖,反而不穿太多衣服沒有擁腫的感覺,滿舒服的,也沒有因為穿的比台灣少而著涼感冒。
在寒冷的地方住過以後才感覺到我們在台灣的大多數人真的是太怕冷,而且是過度保護了。
給小寶寶的包的太多或穿太多衣服,不但容易長痱子,而且過度的保護會使寶寶的身體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變的弱不經風,有一點風寒就不適應,容易感冒著涼。
生病發燒時寶寶手腳發冷,那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在醫學上手腳的血管時常因為生病發燒時反射性的收縮而循環不良特別容易摸起來涼涼的,但是這一種手腳發冷的現象並不會因為身體穿的衣服或包的多就能改善,要變暖最好的方法反而是趕快為寶寶退燒,如果身體包的太多反而會使溫度更不容易散掉,甚至於發燒的更高。
最好的處理方法建議為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手腳很快就不冷了。
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最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忽然出現發高燒,溫度大多高於攝氏39、5至40度,但是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到紅紅的以外,並沒有其它咳嗽、流鼻涕之類的感冒症狀,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檢查起來除了喉嚨有紅腫之外,可能頸部的淋巴腺有一些腫大的現象,有的小寶寶也可以有點瀉肚子。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密密麻麻的小紅疹,疹子可以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造成玫瑰疹的病毒,以腺毒病(Adenovirus)及一部份的克沙其病毒(Coxsakie virus)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
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是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父母們常會為此嚇的不知所措。在醫學上如果只是玖瑰疹或感冒引起抽筋,而不是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是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的,父母不用過度擔心。關於發燒與抽筋的問題本書在另外一章中已經另做討論。
 
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疹
腸病毒除了造成手足口病、咽峽炎爺人談虎變色外,有許多腸病毒中間的克沙奇病毒在感染到小寶寶時,可以使小寶寶除了有感冒症狀外,也會有身體出疹子的現象。這些疹子大部份也是類似於玖瑰疹或痱子的樣子,但是差別是小寶寶同時可以有咳嗽鼻涕等感冒現象。疹子也是三天之內自動褪去。沒有甚麼後遺症。
麻疹
目前因為打預針,已經在都市裡很少見到麻疹,但是有鄉下仍然有人迷信出麻疹對寶寶身體好,而不肯打預防針的,所以仍然可以看到零散的病例。
由母親經胎盤傳給小寶寶的抗體大約到第六個月左右開始消失,這個時候寶寶就有機會得到麻疹。全世界先進國家的麻疹疫苗大多在寶寶滿十五個月大的時候與德國麻疹、腮腺炎一同接種,那時候的效果最好可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率,但是國內因為怕不到十五個月大有些寶寶就被傳到了,所以在九個月大時先注射一次,到滿十五個月大再打一次。
麻疹傳染到以後大約有七到十四天的潛伏期,早期的症狀,都是咳嗽、流鼻涕、發燒非常像感冒。可是症狀會愈來愈重,咳嗽、發燒會加劇,兩三天後在第一大臼齒旁的口腔黏膜上會出現醫學上稱之謂「克氏斑」的白色小點,同時眼睛也有發紅、怕光有結膜炎的現象。
大約是第四天開始出疹子,疹子是由髮際及頸部開始出,再向下出到軀幹到四肢。這時候嚴重的咳嗽很容易併發肺炎,此外腦炎、中耳炎也是這段高峰期容易出現的併發症。出疹到第三、四天以後可以看到上半身出的疹子是互相連接、融和在一齊的樣子;下半身的疹子則是是分散式。全部疹子大約在第七天才會消退,但是咳嗽可能會多持續一個星期才恢復。
麻疹的疹子在消褪了以後,長過疹子的皮膚會有髒髒的,有色素沉著而且有脫屑的樣子。
麻疹最大的問題是有許多併發症,除了在急性期出現的腦炎、肺炎、中耳炎之外,在恢復以後的幾個月到兩三年之間,都可能因為殘留在腦內的病毒再引起另外一型稱之為亞急性硬化型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的疾病,孩子的身體發育,智能,行動都因腦部受損退化而變的非常怪異,雖然發生的機會不多,但是醫學上仍非常注意。。
因為現在年輕一代的醫師看到的麻疹病例不多,時常會不認得這個病,這一種疹子是主要的特性是:出疹子的時候會同時有高燒、嚴重的咳嗽,眼睛發紅、怕光。
德國麻疹(俗稱風疹)
也稱三日疹,因為一般三天之內就消失,症狀不重,可能有點發燒,但溫度不會太高,有的人有點關節痛。
現在也像麻疹一樣,因為打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預防針很少見到,但是因為如果孕婦感染到德國麻疹可能會造成胎兒的畸型,在醫學上仍將此病例為重點監測的疾病。
出疹的地方最先出現的是在臉部,在一天內蔓延至全身,可能疹子會有點癢,疹子的分佈很均勻,不是呈融合性。
德國麻疹的潛伏期可以長達兩個星期主要的症狀除了發燒、出疹之外,淋巴腺會在明顯的腫大現象,尤其是後腦及耳後的淋巴腺最為明顯,大約要一個禮拜才會消失。
傳染性單核球過多症
這是一種所謂EB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狀也是發燒,出疹子,疹子的型狀是全身密密麻麻平均的細小疹子;但是會有明顯的淋巴腺腫大、甚至扁桃腺化膿。此外肝臟、脾臟也會出現腫大的現象。此種疹子年輕人較多,小嬰兒感染到的較少。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292&prev=293&next=291&l=f&fid=12






**********************************************************


寶寶長疹 別抹麻油、茶葉水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整理】
 問:我女兒剛滿三個月大,臉上的皮膚從出生開始就紅通通的,經常出現一顆一顆像是青春痘般的小紅疹。老人家說以前都是幫小嬰兒抹麻油,我說不過老人家只好讓女兒擦,結果女兒皮膚沒好轉反而更糟,似乎還會癢。有時會抓到破皮,粉嫩的小臉蛋常傷痕累累,不知道應該怎麼辦?(35歲,台南,家庭主婦)     
書田皮膚科診所醫師徐嘉琪答: 小嬰兒的皮膚很薄,僅成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各項功能都還沒有發展完全。剛出生的小嬰兒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只需要加強保濕,並用溫和的清潔劑洗澡,約莫4個月大以後紅腫就會自動退去。 民間流傳使用麻油、茶葉水等為寶寶清洗皮膚患部,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會影響寶貝皮膚的酸鹼值,容易對嬰兒皮膚造成傷害。若真的皮膚狀況很嚴重,建議還是帶嬰兒到皮膚科就診,簡單護膚及外用藥膏就可解決嬰兒皮膚問題。     
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主任洪克明答: 現在孩子生得少,家長都會過度保護,其實孩子皮膚癢時,千萬不要洗太熱的水,皮膚是最大的散熱器官,若平時包得太緊,會失去散熱功能。     有些家長擔心小孩冷,讓嬰兒洗很熱的洗澡水,不僅小孩皮膚紅通通,也會帶走皮膚表皮的保護油脂,這反而會讓孩子更癢更不舒服,有時也容易抓破皮。因此建議小孩洗澡的水溫要適中,平時也要盡可能加強皮膚保溼,可以紓緩小嬰兒不舒服的感覺。


全文網址: 寶寶長疹 別抹麻油、茶葉水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7209#ixzz2FTCz53dx
Power By udn.com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7209






*******************************************************************************
六種寶寶常見的疹子疾病
2013-03-05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05 期
作者:文/于靜芳;採訪諮詢/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宏謙醫師;部分參考資料/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長疹子也是寶寶身體出現異常的一種信號,不過媽咪們無須因為寶寶長疹而感到擔心,因為一般在幾天過後,長疹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通常醫師會根據寶寶長疹的顏色及模樣,診斷出所罹患的疾病種類,若在發高燒時,伴隨可疑的長疹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Part1.觀念篇

小寶寶長疹子,哭鬧不停,讓一旁的家長看得好焦急!本單元將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分析6種常見的長疹疾病,並教導家長面臨長疹症狀的預防措施及應對方法。

6種伴隨長疹症狀的常見疾病

1. 水痘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宏謙表示,經過2~3週的潛伏期之後,大多數病患會先出現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寶寶首先會開始發燒至37~38℃,約1天過後,臉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會出現紅色的疹子,第2天後,長疹的部位會開始化膿,3~4天之間,會擴散至頭部、口腔和性器官等各個部位。
依據時間的不同,會表現出紅色丘疹、水疱、膿疱、結痂的膿疱,異常搔癢是其特徵,有時會癢會痛,所以常會會因為騷癢而弄破水疱引發感染,甚至留下疤痕。水痘的皮疹會逐漸結痂,發燒的狀況也會逐漸改善,等所有水疱都結痂後便不具傳染力,通常得過一次後就會終生免疫。
引發原因
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通常由呼吸道吸入感染,但若弄破水疱直接接觸也可能會被感染水痘,傳染性強,尤其好發於9歲以下的小孩。
預防方法
1.疫苗接種
(1)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至少7年以上。而成人仍有部分於接種疫苗後感染水痘,但感染後的症狀較減輕微。
(2)接種劑量:出生滿12個月至未滿13歲接種一劑,13歲以上接種二劑,間隔4~8週。
(3)常規預防接種對象及時程:自2004年1月1日起,政府提供2003年1月以後出生且年滿12個月以上的幼兒免費接種。

2. 麻疹

潛伏期約10~14天,發病的初期有結膜炎與一些上呼吸道症狀,寶寶會先出現高燒、倦怠、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症狀。出疹子之前,在頰黏膜內側會出現克氏斑 。一般麻疹都是先從臉部開始出現紅斑丘疹,然後由上往下,漸漸蔓延到脖子、手臂、手掌、身體,最後是腿部、腳掌,麻疹大多不會發癢,常有一些小的出血點,疹子之間會互相融合而成為較大的斑塊,第三天後,會依出現先後次序開始消退,在恢復期會留下棕色的色素沉澱,並可能會出現脫皮現象。

沒有併發症的話,發燒與皮疹的病程約持續7~10天。診斷重點除了克氏斑以外,還有所謂的「3C」,即明顯「結膜炎」、「流鼻水」與「咳嗽」的症狀。麻疹病毒的致病力相當高,沒有麻疹免疫力的個體接觸到病毒以後,絕大部分都會發病。麻疹有時候會併發肺炎、腦炎等病症,在嬰幼兒時期特別容易發生併發症,也可能導致死亡。
引發原因
由麻疹病毒引起,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潛伏期7~18天,通常為14天,發疹之前後各4天最容易傳染。寶寶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但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預防方法
(1)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2)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3. 德國麻疹

感染德國麻疹臨床上病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維持3天。約有20%~50%並無明顯的發疹,有部分受感染的人會關節痛或發生關節炎,尤其是成年女性。而年紀越小的小孩,潛伏期越不明顯,初期可能是輕微的發燒與鼻咽炎,從臉部開始由上往下迅速蔓延出現紅斑疹,第二天會開始由上而下消失,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持續三天,不會有色素沉澱。
引發原因
由德國麻疹病毒所引起,可由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潛伏期約14~17天,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都會傳染。
預防方法
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均可產生永久性的免疫,媽咪懷孕可施打疫苗,有免疫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大約6~9個月內有媽媽的抗體保護。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德國麻疹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將近98%~99%的易感性宿主,可經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

4. 玫瑰疹

因其為玫瑰般色澤的疹子,因此命名為玫瑰疹。達到40℃的高燒會持續3~4天,伴隨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頸部或耳朵後面的淋巴結會開始紅腫。因為罹病的寶寶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的可能。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退燒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良好,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就會預測可能是嬰兒玫瑰疹。退燒以後,在臉部與軀幹會出現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較輕微,不會感到搔癢。無需進行特別治療,但會出現傳染的危險,所以須注意。
除了患病者年齡很小、燒很高、活力很好的特點以外,「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因為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的時候出疹子。初期玫瑰疹發作,容易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或其他病毒疹,必須根據特點做綜合判斷。

引發原因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以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最為常見,由於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體內有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所以較不容易罹病,但是當嬰兒6個月大之後,發病機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好發於6個月至2歲半的嬰幼兒身上,其潛伏期約5~15天。

預防方法
玫瑰疹全年都可能發生,以春、秋兩季發生機率最多,要特別注意。傳染途徑以飛沫傳染為主,病毒多在健康成人的唾液中,經由口腔、鼻腔或結膜黏膜進入嬰幼兒體內,進而發病。很少經由接觸傳染,所以並不容易造成大流行。

5. 腸病毒

腸病毒以「疱疹性咽峽炎」、「手口足病」都是最常見的典型症狀,疱疹性咽狹炎患童通常會發燒、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潰瘍,比較大的孩子通常會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有拒食的傾向。潰瘍持續1週左右。手口足症患童於手掌、腳掌、有些於手肘、腳膝蓋或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察,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口腔也會發生潰瘍。近期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因此許多家長會因為寶寶手上或腳上有一些紅疹而緊張求醫,其實,大多數腸病毒都是一個良性可自然痊癒的病程,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許多較嚴重的個案發生併發症則以腦炎、腦膜炎、心肌炎、出血性結膜炎為主,則需密切觀察。
引發原因
目前發現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71型腸病毒。腸病毒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潛伏期約3~5天,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候則會出現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預防方法
目前仍未研發出可應對的疫苗,而且通常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寶寶一年有可能得到2~3次腸病毒的感染。腸病毒經由飛沫傳染,例如噴嚏、咳嗽時所產生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亦可能是傳染途徑之一,所以會提倡多洗手、戴口罩的保護性措施。

6. 猩紅熱

3大臨床症狀為「咽頭炎」、「發高燒」、「皮膚疹」,有時伴隨著頭痛、嘔吐、腹痛等症狀,此時寶寶容易被誤診為一般感冒或腸胃炎,1~2天後,從頸部開始出現瀰漫性紅色點狀皮疹,向下蔓延到軀幹及四肢,皮疹有時候會有輕微癢感,皮膚摸起來會有點粗粗的觸感,尤其在頸部、腋窩、腹股溝處等皮膚皺摺處,紅疹更明顯,一般而言,患處非常搔癢,過了2~3天之後,舌頭會出現顏色像草莓一樣鮮紅的疹子,紅疹約3~4天開始消退,皮膚會開始脫皮,但不會留下疤痕。
皮膚以外的症狀,包括喉嚨紅腫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草莓舌合併嘴周泛白。在發病的頭2天,舌頭上覆蓋一層白色分泌物,中間散佈著紅腫的乳突,稱為「白色草莓舌」,發病的第四天會有白色分泌物脫落,舌頭變紅且發亮,稱為「紅色草莓舌」。有機會引致中耳炎、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等併發症。

引發原因
主要是感染了A型鏈球菌,10歲以下兒童為高危險群。A型鏈球菌可存活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子,透過飛沫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系統分泌物接觸而傳播。潛伏期約1~3天,一開始會出現咽頭炎、發燒、頭痛、嘔吐等情形,1~2天後開始出現紅色點狀皮疹,一般而言,紅疹約3 ~4天開始消退,會有脫皮現象,可持續1週至1個月。
預防方法
目前並無疫苗可以預防猩紅熱,但保持良好個人及環境衛生,可減低感染機會,當雙手被口鼻分泌物汙染後,應立即用清潔劑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若已感染,抗生素可有效治療猩紅熱。如出現猩紅熱的病徵,應儘早求診,並依照醫生的指示服用抗生素、退燒藥物,多休息和補充水分,有助於緩解症狀。

Part 2.照護篇

寶寶長疹時的應對方法

寶寶皮膚發疹的常見原因,其皮疹型態及合併症狀並非每個人都一樣典型,但如果只是單純皮疹而未合併其他不適症狀,小朋友活力也都正常,媽咪們可先自行觀察。
.確認是否因發燒而引起的長疹
首先應該測量寶寶的體溫,確認長疹是否因發燒而引起。因為有時在發燒時也會出現長疹的狀態。
.確認全身的長疹狀態
如果出現長疹的症狀,首先應將寶寶的衣服全部脫掉,從頭部開始,到耳朵、口腔、身體、腿部,一一確認全身長疹的狀態,因為這是找出引發
長疹病因的重要線索,才能在接受診療時對醫生說明情況,對治療產生幫助。

如何緩解搔癢症狀?

林宏謙醫師表示,首先,媽咪們必須先確認造成搔癢的可能原因,例如最常見的6種伴隨長疹症狀的疾病、接觸性過敏、食物過敏而引起的搔癢、藥物過敏造成的搔癢、皮膚乾燥造成搔癢、汗疹引發搔癢等,寶寶的皮膚細嫩,較易受外界環境及過敏原影響,因此也會有各種搔癢症狀,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會造成皮膚搔癢的原因很多,若搔癢症狀持續,仍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另外,在就醫前家長必須先仔細觀察小朋友搔癢時皮膚的表現,如果出現任何皮膚疹子,媽咪須記住疹子的外觀或拍照,提供醫師參考,因為皮疹外觀常會因時間而有不同變化。

如何緩解搔癢症狀?林宏謙醫師說明,由於搔癢的感覺會因為體溫升高而惡化,所以,「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有助於緩解癢感,可以適度的涼水冰鎮,在沒有傷口的狀況下,建議可沖冷水或隔著一層毛巾冰敷局部較癢的地方,或是使用痱子水或痱子膏,減少癢的感覺。另外,媽咪也要減少寶寶的活動量,因為體溫升高及流汗,都會加重搔癢感。媽咪最好不要幫寶寶擦拭成人的止癢藥膏,畢竟寶寶的皮膚不同於成人,坊間涼涼的藥膏常含有薄荷等成分,臨床上也偶爾會遇到使用藥膏止癢,反倒引發過敏的狀況,要特別留意!

哪些狀況必須緊急就醫?

皮膚長疹通常都不太有急需到醫院的狀況,除非是突發性的蕁麻疹,造成寶寶搔癢難耐而無法入睡,才需要就診打針以止癢,但若是皮膚疹合併身體其他不適症狀,如發燒、肚子痛、關節痛、喉嚨痛、眼睛黏膜充血泛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不停哭泣、皮膚疹起水泡或甚至產生水泡破皮,則有可能是水痘或嚴重型的藥物過敏等,需要儘速就醫!
治療皮膚長疹、搔癢的藥物,包含「類固醇」及「抗組織胺」,專業皮膚科或小兒科醫師會根據寶寶的臨床症狀給予最合適的治療,許多家長對於類固醇藥物有刻板印象,認為服用後會有月亮臉、皮膚變薄等副作用,事實上,這是早期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所留下的陳舊觀念!目前外用或口服類固醇仍是最有效及最安全的用藥,尤其大多數疾病僅需使用短期、低劑量的類固醇,就能獲得緩解,醫師會根據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劑量,待疾病改善後,便會將劑量調降或停用,幾乎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但若是家長不按醫師處方長期使用,就可能產生副作用!

治療藥物會不會對寶寶有副作用?

另外,抗組織胺也是相對安全的藥物,主要分成長效及短效的抗組織胺,長效一天服用1~2次,較無嗜睡的副作用,短效需服用3~4次,較易產生嗜睡,故醫師常常會搭配長短效的抗組織胺同時治療,如白天吃長效類型不嗜睡、睡前吃短效類型則可減少因搔癢而無法入眠的現象,專業醫師會給予寶寶最合適的抗組織胺,對病情絕對是有好處的。臨床上常看到家長因為過度害怕藥物副作用,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因搔癢難耐而將皮膚抓破,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需要更多藥物治療,反而讓寶寶難受更久,提醒家長們,在寶寶的身體或皮膚出現異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縮短病程,讓寶寶提早恢復健康!





資料來源http://www.mombaby.com.tw/article/%E5%85%AD%E7%A8%AE%E5%AF%B6%E5%AF%B6%E5%B8%B8%E8%A6%8B%E7%9A%84%E7%96%B9%E5%AD%90%E7%96%BE%E7%9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