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書V.S.專注力~故事書V.S.閱讀習慣
故事書V.S.專注力
有一回,我從書店買了五本新書回家,當時三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很興奮地在客廳沙發上排排坐,準備聽我唸新的故事書;剛巧這時孩子的爸爸租了一捲錄影帶,也準備進房間去看他的電影,一個家、兩個空間,各自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結果,看完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爸爸,走到客廳時驚訝地大叫:「你們三個人怎麼還坐在這裡講故事啊?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們一樣坐這麼久!」
三歲的孩子,可以連續聽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不離開位子,這意味著什麼?
除了故事很好聽、他已經愛上聽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這個孩子很專心。
*聽故事是培養專心的好方法
「專心」在孩子未來的學習過程中,重不重要?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在上課、畫畫或從事各種學習時,都能展現專心的習性,因為在聰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談時,能專心的孩子,在學習上就事半功倍了許多。然而,專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範圍之外。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回房做功課,卻對孩子會不會專心寫完功課似乎無計可施;我們可以約束孩子的外在行為,卻無法規定他們的腦袋要想些什麼。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藉由唸故事書給他們聽,來慢慢培養他們的專心度,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長期的培養與練習,無法一蹴可及。我們可以視孩子天生的氣質和興趣,慢慢將聽故事的時間拉長,從一次十分鐘、十五分鐘,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聽故事,都要我們唸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時,這些聽故事的機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專心的習慣。
*靜態的閱讀,更能養成專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的兒子看電視也很專心啊?」
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曾提及:「電視螢幕是每秒二十四張的連續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資訊。」聲光音效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時是無法派上用場的。但是聽故事對小孩來說,由於他們面對的只有許久才翻一頁的繪圖,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的活動,將會需要較久的專注力。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這類靜態呈現、又需要專注力閱讀的書本,反而總是讓電視或電玩來填補生活的空檔和休閒,等到入學後,父母才發現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十分棘手,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疏忽呢?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對於他們的功課,我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協助或加以督促。看看小三女兒的期中考,光是國語一科,八課的生字就有一百多個,如果她沒有專心的學習能力,實在很難去應付當今如此多樣的學習環境,而且還能每天快快樂樂去上學。
故事書V.S.閱讀習慣
會彈琴的人,可以用音樂豐富生活;會畫畫的人,可以用創作滿足人生;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彈琴、畫畫似乎可以靠後天練習養成;那麼愛上書、喜歡閱讀呢?坊間好像沒有這樣的才藝班,要教養出這種孩子,於是變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願望。父母送孩子學才藝、學語文,時間、金錢花得無怨無悔,那麼更重要的閱讀習慣,又該如何養成呢?
*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體會閱讀之樂
書和孩子不是天生就會互相吸引的,我們幫孩子唸故事書,就跟商品在做廣告一樣,只要廣告播得夠久、夠好,我們就會愈發認同這項產品的可信度;同樣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發現書本帶給他們的愉悅感覺。
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的秘密在哪裡?就是父母要不間斷地幫孩子唸故事書,而且從愈小開始愈好。就這麼簡單嗎?沒錯,而且這是父母最積極主動的做法。「積極主動」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們不能只是聽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爺送我們一個天生愛書、喜歡閱讀的孩子而已。
「沒學過注音符號,就直接去上小學」—我為什麼對兒子這麼有信心,敢讓他輸在起跑點?其實,對從小飽聽故事書的孩子來說,故事裡豐富的背景知識和語彙基礎,就是讓他們得以從容面對各種學習的根本;而他們在學前對語文長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對他們的信心來源。
當孩子熟悉了注音符號之後,我還是繼續唸故事書給他們聽。由於聽力會走在閱讀力之前,三歲的孩子可以聽五歲程度的故事書;五歲的孩子,則可以聽國小程度的故事書。會不會認字的「技巧」並不是重點,對書本有沒有「熱忱」才是關鍵。技巧可以靠短時間密集學習,但熱忱可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了。
*別光「叫」孩子看書,請直接拿書「唸」給孩子聽
女兒在完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學二年級才真正開始主動閱讀書本裡的文字,面對這麼久的「自動自發醞釀期」,換成是大多數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號學了這麼久,怎麼還是光看圖、不讀字呢?」「老師規定的圖書館借書,明天就要還了,怎麼連看都還沒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書,請直接拿起書本「唸」給孩子聽。所有優良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我們持續地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旦將「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一回,我從書店買了五本新書回家,當時三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很興奮地在客廳沙發上排排坐,準備聽我唸新的故事書;剛巧這時孩子的爸爸租了一捲錄影帶,也準備進房間去看他的電影,一個家、兩個空間,各自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結果,看完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爸爸,走到客廳時驚訝地大叫:「你們三個人怎麼還坐在這裡講故事啊?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們一樣坐這麼久!」
三歲的孩子,可以連續聽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不離開位子,這意味著什麼?
除了故事很好聽、他已經愛上聽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這個孩子很專心。
*聽故事是培養專心的好方法
「專心」在孩子未來的學習過程中,重不重要?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在上課、畫畫或從事各種學習時,都能展現專心的習性,因為在聰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談時,能專心的孩子,在學習上就事半功倍了許多。然而,專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範圍之外。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回房做功課,卻對孩子會不會專心寫完功課似乎無計可施;我們可以約束孩子的外在行為,卻無法規定他們的腦袋要想些什麼。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藉由唸故事書給他們聽,來慢慢培養他們的專心度,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長期的培養與練習,無法一蹴可及。我們可以視孩子天生的氣質和興趣,慢慢將聽故事的時間拉長,從一次十分鐘、十五分鐘,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聽故事,都要我們唸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時,這些聽故事的機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專心的習慣。
*靜態的閱讀,更能養成專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的兒子看電視也很專心啊?」
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曾提及:「電視螢幕是每秒二十四張的連續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資訊。」聲光音效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時是無法派上用場的。但是聽故事對小孩來說,由於他們面對的只有許久才翻一頁的繪圖,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的活動,將會需要較久的專注力。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這類靜態呈現、又需要專注力閱讀的書本,反而總是讓電視或電玩來填補生活的空檔和休閒,等到入學後,父母才發現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十分棘手,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疏忽呢?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對於他們的功課,我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協助或加以督促。看看小三女兒的期中考,光是國語一科,八課的生字就有一百多個,如果她沒有專心的學習能力,實在很難去應付當今如此多樣的學習環境,而且還能每天快快樂樂去上學。
故事書V.S.閱讀習慣
會彈琴的人,可以用音樂豐富生活;會畫畫的人,可以用創作滿足人生;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彈琴、畫畫似乎可以靠後天練習養成;那麼愛上書、喜歡閱讀呢?坊間好像沒有這樣的才藝班,要教養出這種孩子,於是變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願望。父母送孩子學才藝、學語文,時間、金錢花得無怨無悔,那麼更重要的閱讀習慣,又該如何養成呢?
*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體會閱讀之樂
書和孩子不是天生就會互相吸引的,我們幫孩子唸故事書,就跟商品在做廣告一樣,只要廣告播得夠久、夠好,我們就會愈發認同這項產品的可信度;同樣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發現書本帶給他們的愉悅感覺。
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的秘密在哪裡?就是父母要不間斷地幫孩子唸故事書,而且從愈小開始愈好。就這麼簡單嗎?沒錯,而且這是父母最積極主動的做法。「積極主動」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們不能只是聽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爺送我們一個天生愛書、喜歡閱讀的孩子而已。
「沒學過注音符號,就直接去上小學」—我為什麼對兒子這麼有信心,敢讓他輸在起跑點?其實,對從小飽聽故事書的孩子來說,故事裡豐富的背景知識和語彙基礎,就是讓他們得以從容面對各種學習的根本;而他們在學前對語文長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對他們的信心來源。
當孩子熟悉了注音符號之後,我還是繼續唸故事書給他們聽。由於聽力會走在閱讀力之前,三歲的孩子可以聽五歲程度的故事書;五歲的孩子,則可以聽國小程度的故事書。會不會認字的「技巧」並不是重點,對書本有沒有「熱忱」才是關鍵。技巧可以靠短時間密集學習,但熱忱可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了。
*別光「叫」孩子看書,請直接拿書「唸」給孩子聽
女兒在完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學二年級才真正開始主動閱讀書本裡的文字,面對這麼久的「自動自發醞釀期」,換成是大多數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號學了這麼久,怎麼還是光看圖、不讀字呢?」「老師規定的圖書館借書,明天就要還了,怎麼連看都還沒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書,請直接拿起書本「唸」給孩子聽。所有優良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我們持續地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旦將「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悅讀難題
文/鄭依琳
「閱讀等於悅讀」,你覺得的確如此嗎?目前大部分的家長或教師都能認同閱讀的重要,但是,要孩子「悅讀」,仍會面臨一些小麻煩,該怎麼解決呢?
★狀況一:孩子雖然學過注音符號,但是看故事書還是要家長念,怎麼辦?
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是:孩子年紀可能較小,對注音符號拼字不熟悉,理解速度慢,但又急於看懂;孩子也可能較無自信,擔心理解有誤,因此想依賴成人。
☆建議:學習任何語言都有過渡期,因此當孩子對注音符號尚未熟稔前,理解速度自然較慢,家長不需要心急,還是可以陪著閱讀,協助孩子發展認知能力,順便增進親子情感。陪讀時,可用遊戲增加閱讀趣味,引發孩子主動閱讀的興趣。
1. 看圖說話:讓孩子看繪本的封面,先從「故事名稱」以及「封面設計」中,構想、自編可能的故事內容,使孩子先對故事產生興趣,再一起閱讀,效果往往更好。
2. 對話表達:為了幫助孩子試著自己拼字,建議選一本對話有趣的故事,由家長念敘述句,遇到對話時,讓孩子念,除了練習拼音外,也可以隨故事情節練習語調的抑揚頓挫。這類練習對孩子的說話、朗讀能力很有幫助。一段時間後,漸漸減少家長念讀的部分,增加孩子朗讀的內容,逐漸放手,讓孩子慢慢跟上來。
★狀況二:孩子只看圖片,不愛看文字,排斥字數多的故事書,怎麼辦?
色彩豐富、構圖新穎的圖片,本來就比文字更能抓住孩子的目光,況且圖片提供孩子想像空間,要孩子較喜歡文字的確要有方法。
☆建議:剛開始最好不要挑選純圖片的繪本,以免孩子對文字產生疏離。孩子通常對於小巧的設計接受度較高,家長不妨從小本的故事書開始,讓孩子閱讀短文,可針對孩子感興趣的議題,提供相關類別的故事。至於百科類的故事書,因為內容比較豐富,文字、圖片、表格設計比較複雜,建議小三以上再提供閱讀。
★狀況三:孩子不喜歡寫閱讀學習單,想到要寫學習單,寧願不讀書,怎麼辦?
☆建議:「寫作」是一項學習者需要主動思考、轉譯想法,並建構文字的歷程,也就是說,「寫」是需要訓練的。所以,讓孩子寫學習單,是希望透過書寫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記錄下來的大意、佳句以及啟示中,掌握閱讀成效,了解孩子閱讀理解的力。因此,妥善設計「閱讀紀錄單」是重點:
1. 簡化學習單:對年紀小的孩子,書寫文字的比例應減少,填空式的學習單,通常孩子較容易接受,也易於完成。
2. 邊寫邊畫:讓孩子將印象最深的頁面或情節用圖畫表達,同時,透過繪畫內容和孩子討論,誘導孩子在畫面旁增加文字補充,往往可以引發他們更豐富的想法。
★狀況四:孩子總是寫不出故事大意,怎麼辦?
☆建議:對孩子而言,「故事大意」比「心得感想」還要難寫,因為感想可依感覺書寫,大意卻不能隨心所欲,需要運用歸納的能力,因此,許多孩子常寫出缺乏組織、整理的文字。
1. 討論後再下筆:可以讓孩子與其他孩子,或者與老師、家長討論故事主要情節,透過經驗分享再記下內容。
2. 幫孩子抓大綱:可以和孩子討論故事的主要情節,例如「主角」、「開頭」、「困難」、「結果」,再讓他們依據綱要回答問題,這比讓孩子憑空寫出一段文字要容易多了。
★狀況五:家裡有一堆書,但孩子只愛看漫畫,怎麼辦?
☆建議:市售漫畫良莠不齊,教師、家長往往因為漫畫的文句簡短、缺乏修辭、內容暴力煽情等因素,反對孩子閱讀。所以,這是一個必須正面處理的問題。
1. 討論漫畫的價值:孩子真的很愛看,就需要讓孩子知道漫畫的本質與家長的顧慮。漫畫是運用圖片來表達跳躍的情節,所以常出現誇張手法;字體小,對視力有不良影響;另外,看漫畫就像看電視、上網一樣,需要有所規範,以及約法三章,例如,讀漫畫就要搭配一定比例的文字書。
2. 挑選好漫畫:目前市面上還是有許不錯的漫畫作品,透過漫畫方式,呈現科學、歷史的知識。如果能夠透過篩選方式,提供孩子閱讀,也是比較積極的作法。
3. 為漫畫寫學習單:讓孩子整理出漫畫情節,描述主角的遭遇,這個作法會產生一些有趣的效應。有些孩子寫出來了,我們可以檢視孩子看的漫畫是否逾越了孩子的心理程度;另外,這方式會讓孩子發現,有些漫畫情節鬆散、不易整理的特性,是不利思考組織的。
閱讀是重要的基本能力,透過閱讀,我們希望孩子能建立更豐富的知識系統,培養他們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孩子把「閱讀」視為「悅讀」,需要大人稍微「加油添醋」來提起孩子的興趣,這一方面得由家長和教師多花心思。
每一本書,都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總愛讓他們坐在腿上,我會一邊熱情擁抱他們,一邊不疾不徐唸著一個又一個故事。有一回,已經讀小一的兒子依偎在我身旁聽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麼地對他說:「咦!你還記得小時候,姐姐去上學以後,你總是坐在我腿上聽故事嗎?」
然後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溫小時候的甜蜜時光。只是「歲月不饒人」,小一的兒子即使個子並不特別高大,但他的頭就是會硬生生擋在故事書前面,讓我唸起來挺彆扭的,但我們倆都捨不得離開這份溫暖回憶,就還是這樣把故事書給唸完了。
如果幫孩子唸故事書是「愛的時間」,以一天一本來計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這一千本相當於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時間,也就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然後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溫小時候的甜蜜時光。只是「歲月不饒人」,小一的兒子即使個子並不特別高大,但他的頭就是會硬生生擋在故事書前面,讓我唸起來挺彆扭的,但我們倆都捨不得離開這份溫暖回憶,就還是這樣把故事書給唸完了。
如果幫孩子唸故事書是「愛的時間」,以一天一本來計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這一千本相當於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時間,也就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請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地互動交流
我們常有機會聽到父母對子女的抱怨或無奈:「這孩子很不聽話,我好說歹說,他老是當耳邊風,根本管不動!」「老師對這孩子很頭痛,我也是威脅利誘、用盡各種方法,為什麼他還是我行我素呢?」
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於孩子聽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平時和子女的對話與交集都是哪些內容。如果親子之間不交集則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責罵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調太過快速,和子女的溝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對話,這樣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靈相通,並且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愛呢?
當孩子興高采烈告訴我們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正想著公司的業績數字;當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剛完成的圖畫與我們分享時,我們可能正在洗碗。現代的父母已經愈來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不至於會說什麼「好煩,走開!」之類的話,卻可能不自覺地用「嗯!啊!」應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們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結果,常常就變成了「不了了之」。日復一日,親子之間真正的交心互動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卻從來沒有人發現,「愛的庫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雖然他是個愛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總是以孩子為重,開車帶孩子到處玩,但有一回我還是提醒他與孩子的互動太少了,這當然招來了他的抗議。我說:「你雖然陪著他們,但是在家裡時,你就像個活動家具;出門去玩,又變成了開車的司機。仔細想想,孩子已經九歲了,你真正放下工作與雜務,靜靜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互動交談的時間,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應該要一起下盤棋、一起騎車去兜風,而不是他拼圖,你在旁邊看報紙;他騎車,你還是在旁邊看報紙。
我們常有機會聽到父母對子女的抱怨或無奈:「這孩子很不聽話,我好說歹說,他老是當耳邊風,根本管不動!」「老師對這孩子很頭痛,我也是威脅利誘、用盡各種方法,為什麼他還是我行我素呢?」
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於孩子聽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平時和子女的對話與交集都是哪些內容。如果親子之間不交集則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責罵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調太過快速,和子女的溝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對話,這樣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靈相通,並且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愛呢?
當孩子興高采烈告訴我們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正想著公司的業績數字;當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剛完成的圖畫與我們分享時,我們可能正在洗碗。現代的父母已經愈來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不至於會說什麼「好煩,走開!」之類的話,卻可能不自覺地用「嗯!啊!」應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們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結果,常常就變成了「不了了之」。日復一日,親子之間真正的交心互動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卻從來沒有人發現,「愛的庫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雖然他是個愛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總是以孩子為重,開車帶孩子到處玩,但有一回我還是提醒他與孩子的互動太少了,這當然招來了他的抗議。我說:「你雖然陪著他們,但是在家裡時,你就像個活動家具;出門去玩,又變成了開車的司機。仔細想想,孩子已經九歲了,你真正放下工作與雜務,靜靜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互動交談的時間,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應該要一起下盤棋、一起騎車去兜風,而不是他拼圖,你在旁邊看報紙;他騎車,你還是在旁邊看報紙。
*「愛的庫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唸故事書,慢慢累積這些「愛的庫存」,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或許還感覺不到它對教育子女的影響力,但等到有一天,我們要在生活中教導孩子規矩、或是設下父母的規範時,就會發現我們給孩子愛的庫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當我要為孩子立下規矩時—早上自己起床、自動寫完功課、每餐吃青菜、飯前不吃零食、在7-11不買玩具、不看電視、不玩電玩〈可憐的孩子,族繁不及備載〉…,不只是毫不費力,而且他們願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過我的想像。
孩子犯錯當然是難免的,但不管錯誤大小,道理只要解釋過一次、甚至不用說第二次,他們就不會再犯了。「我輕輕地說,他們重重地聽」,不用威脅、不用利誘,孩子卻不會將我的話當耳邊風,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就是「愛的庫存」。
別以為這些愛的庫存得浪費我們好多時間去累積;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孩子都會感受於心,而且一定會在某方面回報給我們。
愛孩子的方式很多,親吻、擁抱、買玩具、吃大餐、出國渡假...;但是,千萬不要錯過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它同時兼顧了關愛和教育的功能,這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卻可以透過唸故事書達到一舉兩得的雙重效果。愛孩子的父母們,有誰願意錯過它呢!
如果父母能藉由唸故事書,慢慢累積這些「愛的庫存」,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或許還感覺不到它對教育子女的影響力,但等到有一天,我們要在生活中教導孩子規矩、或是設下父母的規範時,就會發現我們給孩子愛的庫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當我要為孩子立下規矩時—早上自己起床、自動寫完功課、每餐吃青菜、飯前不吃零食、在7-11不買玩具、不看電視、不玩電玩〈可憐的孩子,族繁不及備載〉…,不只是毫不費力,而且他們願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過我的想像。
孩子犯錯當然是難免的,但不管錯誤大小,道理只要解釋過一次、甚至不用說第二次,他們就不會再犯了。「我輕輕地說,他們重重地聽」,不用威脅、不用利誘,孩子卻不會將我的話當耳邊風,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就是「愛的庫存」。
別以為這些愛的庫存得浪費我們好多時間去累積;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孩子都會感受於心,而且一定會在某方面回報給我們。
愛孩子的方式很多,親吻、擁抱、買玩具、吃大餐、出國渡假...;但是,千萬不要錯過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它同時兼顧了關愛和教育的功能,這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卻可以透過唸故事書達到一舉兩得的雙重效果。愛孩子的父母們,有誰願意錯過它呢!
***********************************************************************************************************
還給孩子閱讀權
文/陳翠宜
前不久,到朋友開的繪本館買書,聽到一個母親向朋友要幾份最近的新書介紹給女兒參考,不禁佩服這個母親的用心。
那個母親離去後,我對朋友說:「那個媽媽好用心,為了幫孩子選書,跟你索取書訊。」
朋友不以為然的說:「她是為了幫女兒完成讀書心得報告,才來要資料的。新書書訊除了有書籍的『大意』外,心得報告上需要填寫的『項目』也都有,很好用;最重要的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多本書的進度。」
聽完這番話,讓我回想起孩子讀小學時寫讀書心得的經驗,不禁惴慄。
當時,為了推動學生閱讀風氣,學校實施「書香滿校園學士進程」計畫:「讀完五十本書並做成閱讀紀錄簿,裝訂成冊,給予階段性獎勵。五十本書為『小學士』,一百五十本書為『小碩士』,三百本則晉級為『小博士』。」得到榮譽的學生,將會被公開表揚。
我和孩子平日就有閱讀習慣,剛好藉由學校的活動借力使力,除了可以增進孩子的閱讀量,還可以為他爭取榮譽,何樂不為?
於是,我說動孩子努力執行得獎計畫。
為了讓孩子早日晉級,我除了帶孩子逛書店找好書,自己也常跑圖書館幫孩子借書回家。就這樣,孩子念小四時,順利晉級為「小碩士」。
當孩子把「小碩士」的獎狀帶回家時,他的臉上並沒有得獎的「喜悅」;更令人不解的是,孩子竟然在獎狀上畫了「一坨大便」。
我問孩子:「怎麼了?」孩子說:「媽媽!我喜歡看書,可是我不喜歡寫心得!」當時我想,都已經快要達成「小博士」的閱讀量,中途放棄多可惜,為人父母的虛榮襲上心頭,我刻意忽視孩子的心聲,用了許多說服策略,迫使孩子無奈答應。
這件事過後不久,有一天我翻閱了林秀兒的《動態閱讀GO!GO!GO!》,受其中革命性的兒童閱讀觀念啟發,才驚覺自己差一點謀殺了孩子的閱讀樂趣。
這本書提到孩子可以擁有的「兒童十大閱讀權利」:
1不參與閱讀互動的權利。
2不讀完一本書的權利。
3不做讀書心得的權利。
4再讀的權利。
5選擇書籍的權利。
6選用閱讀方法的權利。
7決定閱讀意義的權利。
8呈現閱讀意義的權利。
9運用閱讀意義的權利。
10批判閱讀意義的權利。
這些觀念,突然像十枝飛箭,同時命中我的心。
是啊!孩子已跟我提過不喜歡寫心得,我卻一味堅持爭取得獎的立場,要他繼續下去。我未顧及孩子的感受,硬生生的把閱讀該有的單純快樂,變成義務與得獎工具。頓時,我體會到孩子寫心得的「苦」與「煩」。
在孩子閱讀過程中,大人得用邀請的態度,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當主角,允許孩子自行決定以什麼樣的參與態度、方式來學習。
之後,我再也沒有要求孩子寫閱讀心得。少了壓迫,孩子重燃「悅讀」樂趣;現在已升國三的兒子,還是會主動去逛書局,多元的「閱讀」與「越讀」,開拓自己不同的視野。
當我聽到孩子以「聊書」的方式和我分享閱讀發現,我的內心滿是欣慰與感動。還好,當初因為自己的閱讀,讓我及時省思,還給孩子閱讀的權利,也讓他找回閱讀最單純的幸福與滿足。
以上的十點真的很重要,看到也有熊熊驚醒的感覺,切記切記!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11448&next=11447&l=f&fid=27
故事書的插圖,是美育的最佳教材
※本文摘自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女兒在兩歲半時,我曾經用坊間流行的方式,以字卡教她認國字,這是一種藉由孩子對圖像的記憶,每天做三次、每次練習幾分鐘的簡單方法,而女兒也在短時間內就神奇地認得了許多國字。我原本還驚訝於女兒的「聰明」,但後來與朋友談起,才知道大多數孩子都能靠這種方法快速認字。
但是,我那經營幼稚園的母親所說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做法。
她說:「觀察幼稚園裡那些認字、讀字能力發展較快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專注於閱讀文字,而忽略了繪圖的欣賞。」母親只是將她觀察到的正反兩面情形告訴我,而我當下就打住了教女兒讀字的工作。
但是,我那經營幼稚園的母親所說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做法。
她說:「觀察幼稚園裡那些認字、讀字能力發展較快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專注於閱讀文字,而忽略了繪圖的欣賞。」母親只是將她觀察到的正反兩面情形告訴我,而我當下就打住了教女兒讀字的工作。
*經典童書的插圖,就像一座「書本美術館」
我為什麼不再教孩子讀字了呢?因為在德、智、體、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難教導給孩子的;但故事書中的繪圖,其實就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繪本童書,那一頁頁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插圖,就像是把美術館的名畫搬到眼前一般。當我一頁唸過一頁時,有時文字較多的頁數會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幾本故事書唸下來,就等於陪著孩子逛了一趟美術館。而且,只有學齡前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對於「書本美術館」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膩—有經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厭倦。
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要比閱讀文字更為優先,因為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多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著繪圖看個不停。所以我當然很想好好把握這個階段,讓他們多欣賞美的東西。
我為什麼不再教孩子讀字了呢?因為在德、智、體、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難教導給孩子的;但故事書中的繪圖,其實就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繪本童書,那一頁頁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插圖,就像是把美術館的名畫搬到眼前一般。當我一頁唸過一頁時,有時文字較多的頁數會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幾本故事書唸下來,就等於陪著孩子逛了一趟美術館。而且,只有學齡前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對於「書本美術館」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膩—有經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厭倦。
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要比閱讀文字更為優先,因為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多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著繪圖看個不停。所以我當然很想好好把握這個階段,讓他們多欣賞美的東西。
*技巧可以速成,美育的感受卻必須發自內心
送孩子學音樂、學畫畫,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為孩子做的美育投資。然而美育是一種感覺教育,而非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彈琴、如何畫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發自內心,對這些事物產生感覺與熱情。
技巧可以靠著練習養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覺則是完全無法量化的東西。喜歡畫畫的孩子,即使是隨手塗鴉,也可以對自己的創作愛不釋手,這是美育;兩歲的孩子喜歡玩石頭、排樹葉,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也是美育。只要孩子能發自內心,對事物產生感覺和感動,都是美育。兒子唸小一的時候,會對著照片裡朋友剛學步的孩子說:「娃娃好可愛喲!」這也是美育。
父母幫孩子唸故事書,就等於在為美育播種。孩子愛這個故事,就會在心裡產生感覺;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繪圖,就是美的欣賞。孩子當然無法用言語告訴父母他感覺到了什麼、欣賞到了什麼,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會這樣在一本一本的故事書中累積出來了。
雖然我不想陷父母於俗氣的功利目標之中,但若真要從實際的狀況來觀察,目前各企業的求才趨勢,對國外MBA的需求比例確實已大降,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卻反而大增。某個暑假時,有機會帶唸小二的女兒和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去紐約訪友,我很想趁機重遊大都會博物館,卻又顧慮到這麼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藝術作品?沒想到在我詢問之下,他們竟毫無異議地說要跟我去。
當時博物館正在舉行美術大師馬諦斯的特展〈其實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但欣賞應該不限於專業〉,入口大廳則有自動導覽的耳機可以租借。許多展覽作品前都有一個編號,只要對著耳機輸入編號,它就會開始介紹這件作品的歷史淵源、創作動機或是藝術家的生平事蹟等,每則介紹的長度約是七、八分鐘不等。而當孩子要求我租耳機給他們聽時,我心裡根本不相信他們聽得下去。
還好,我給了孩子機會。從頭到尾的一個半鐘頭裡,他們倆完全不理會我,一選到自己喜歡的畫,就逕自輸入編號聽了起來,還不時和我分享他們聽到的解說〈我並沒有租借耳機,一來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聽這些東西;二來則是覺得待會兒就可以接收他們不想聽的耳機了〉。其中有一幅名畫四周擠滿了人,只見兩個個頭很小的孩子,鑽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們倆帶著耳機,而且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幅畫,表情專注而肅穆。這一幕不僅震撼了我,連周圍的大人們也覺得訝異,紛紛對他們投以感動的眼光。
不要問我,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有這種欣賞的能力與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爺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讓孩子錯過故事書。
送孩子學音樂、學畫畫,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為孩子做的美育投資。然而美育是一種感覺教育,而非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彈琴、如何畫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發自內心,對這些事物產生感覺與熱情。
技巧可以靠著練習養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覺則是完全無法量化的東西。喜歡畫畫的孩子,即使是隨手塗鴉,也可以對自己的創作愛不釋手,這是美育;兩歲的孩子喜歡玩石頭、排樹葉,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也是美育。只要孩子能發自內心,對事物產生感覺和感動,都是美育。兒子唸小一的時候,會對著照片裡朋友剛學步的孩子說:「娃娃好可愛喲!」這也是美育。
父母幫孩子唸故事書,就等於在為美育播種。孩子愛這個故事,就會在心裡產生感覺;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繪圖,就是美的欣賞。孩子當然無法用言語告訴父母他感覺到了什麼、欣賞到了什麼,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會這樣在一本一本的故事書中累積出來了。
雖然我不想陷父母於俗氣的功利目標之中,但若真要從實際的狀況來觀察,目前各企業的求才趨勢,對國外MBA的需求比例確實已大降,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卻反而大增。某個暑假時,有機會帶唸小二的女兒和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去紐約訪友,我很想趁機重遊大都會博物館,卻又顧慮到這麼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藝術作品?沒想到在我詢問之下,他們竟毫無異議地說要跟我去。
當時博物館正在舉行美術大師馬諦斯的特展〈其實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但欣賞應該不限於專業〉,入口大廳則有自動導覽的耳機可以租借。許多展覽作品前都有一個編號,只要對著耳機輸入編號,它就會開始介紹這件作品的歷史淵源、創作動機或是藝術家的生平事蹟等,每則介紹的長度約是七、八分鐘不等。而當孩子要求我租耳機給他們聽時,我心裡根本不相信他們聽得下去。
還好,我給了孩子機會。從頭到尾的一個半鐘頭裡,他們倆完全不理會我,一選到自己喜歡的畫,就逕自輸入編號聽了起來,還不時和我分享他們聽到的解說〈我並沒有租借耳機,一來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聽這些東西;二來則是覺得待會兒就可以接收他們不想聽的耳機了〉。其中有一幅名畫四周擠滿了人,只見兩個個頭很小的孩子,鑽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們倆帶著耳機,而且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幅畫,表情專注而肅穆。這一幕不僅震撼了我,連周圍的大人們也覺得訝異,紛紛對他們投以感動的眼光。
不要問我,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有這種欣賞的能力與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爺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讓孩子錯過故事書。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9424&prev=9425&next=9370&l=f&fid=27
***************************************************************
***************************************************************
***************************************************************
***************************************************************
閱讀與功課ㄉ不同
養過小孩的爸媽都知道,只要對孩子說:「快去唸書!」孩子就會逃之夭夭,反之,說:「我們去玩吧!」孩子就會開心的立刻跑過來。為了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種遊戲、閱讀不是在做功課。
在赫享受閱讀的祕訣也在於此──把閱讀視為是遊戲的一種。
爸爸先以身示範、愉快的看書,只要一有空就拿起書來讀。
以開心的心情閱讀或唸書,能讓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把快樂的感覺和經驗合併儲存,使記憶更持久,這也是為什麼被迫看書、會記不住書中內容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以愉快的心情看書!
但,要怎麼樣才能愉快、開心的閱讀呢?在此分享我的親身經驗。
打開孩子的眼界
因持續閱讀而考上首爾大學的瑟琪和考上哈佛大學的朴媛熙,她們兩人的唸書方法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幼兒期開始,父母就把字或圖畫做成圖卡,貼在冰箱、天花板、牆壁上,刺激她們的視覺、打開了她們的眼界。
我也常常利用可以刺激孩子視覺的圖畫或道具。舉例來說,看新聞的時候,電視畫面的下方會出現報導內容的大綱,若出現如「賞花」或「總統」等字彙,我會用手指指著這些字,大聲的唸給在赫聽。這樣的方式讓在赫覺得學單字很有趣。
外出的時候,利用路邊的告示牌學習單字也很好玩。例如我會問孩子:「在赫,恩惠藥局在哪裡?」、「媽媽小吃店在哪裡?」然後玩猜單字遊戲。透過好玩的遊戲,能引起孩子學字的興趣。
但是,請不要急著想教會孩子子音、母音,應該等孩子感到好奇時,再一步步教他,否則,反而會有反效果。
大聲朗讀
一起和孩子大聲朗讀!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將會有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和樂趣。就像唱歌一樣,放鬆心情、大聲唸書的感覺很好,還能提高孩子的字彙量及構成句子的文法能力。
在赫雖然還小,但是非常勇於表達意見,顯示他的語言能力不錯,這是因為他常常大聲朗讀書本的結果。
人是需要語言的動物。可以將語言組織得很好,就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我家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表達能力特別好,實際上大部分的孩子只要透過大聲朗讀,都可以提高字彙量和表達能力的。
選擇適合孩子程度的書籍
為了讓孩子一直都喜歡閱讀,首先就是不能讓孩子對閱讀感到厭倦。要做到這點,爸爸必須知道孩子正在讀什麼書、閱讀程度在哪裡。
有一次,在赫問我一本我從來沒聽過也沒看過的書,我因為不清楚,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之後,為了和孩子產生共鳴,可以彼此分享心得,於是我把他可能閱讀的書全都看了一遍,甚至於連比他現在的程度稍難一點的書也都看完了。孩子長大的速度真的非常驚人,你很難確定哪一天他會突然開始看起這些程度更高的書了。
要孩子喜歡閱讀,挑選適合孩子程度的書非常重要。
讓閱讀繼續延伸,培養孩子的理解力、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為了讓孩子喜歡閱讀,雖說爸爸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是看到很多爸爸買了很多書、一昧的要求孩子看,我卻反而替這些孩子感到難過。
連大人看到那麼多的書,都會哀聲嘆氣了,更何況是孩子呢?在學習上,不管再怎麼好的方法,只要讓人感到厭煩或枯燥,都無法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還有,不管什麼樣的方法,只有父母每天都做得到,這個方法才有效。有些爸爸聽到我的建議,便卯起勁來一整天唸書給孩子聽,這樣不但得到反效果、讓孩子感到厭煩,最後爸爸自己也累垮了,一次之後再也不想唸書給孩子聽了。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爸爸只要每天抽出幾分鐘,以愉快的心情唸書就好了。如果早上沒時間,利用孩子睡前十分鐘也可以。這樣不但能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孩子也會因為感受到爸爸的愛而安心入睡。
請記住,父母絕不能因自己先覺得累了半途而廢。持續以愉快的心情唸書給孩子聽,才能確實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
在赫享受閱讀的祕訣也在於此──把閱讀視為是遊戲的一種。
爸爸先以身示範、愉快的看書,只要一有空就拿起書來讀。
以開心的心情閱讀或唸書,能讓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把快樂的感覺和經驗合併儲存,使記憶更持久,這也是為什麼被迫看書、會記不住書中內容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以愉快的心情看書!
但,要怎麼樣才能愉快、開心的閱讀呢?在此分享我的親身經驗。
打開孩子的眼界
因持續閱讀而考上首爾大學的瑟琪和考上哈佛大學的朴媛熙,她們兩人的唸書方法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幼兒期開始,父母就把字或圖畫做成圖卡,貼在冰箱、天花板、牆壁上,刺激她們的視覺、打開了她們的眼界。
我也常常利用可以刺激孩子視覺的圖畫或道具。舉例來說,看新聞的時候,電視畫面的下方會出現報導內容的大綱,若出現如「賞花」或「總統」等字彙,我會用手指指著這些字,大聲的唸給在赫聽。這樣的方式讓在赫覺得學單字很有趣。
外出的時候,利用路邊的告示牌學習單字也很好玩。例如我會問孩子:「在赫,恩惠藥局在哪裡?」、「媽媽小吃店在哪裡?」然後玩猜單字遊戲。透過好玩的遊戲,能引起孩子學字的興趣。
但是,請不要急著想教會孩子子音、母音,應該等孩子感到好奇時,再一步步教他,否則,反而會有反效果。
大聲朗讀
一起和孩子大聲朗讀!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將會有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和樂趣。就像唱歌一樣,放鬆心情、大聲唸書的感覺很好,還能提高孩子的字彙量及構成句子的文法能力。
在赫雖然還小,但是非常勇於表達意見,顯示他的語言能力不錯,這是因為他常常大聲朗讀書本的結果。
人是需要語言的動物。可以將語言組織得很好,就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我家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表達能力特別好,實際上大部分的孩子只要透過大聲朗讀,都可以提高字彙量和表達能力的。
選擇適合孩子程度的書籍
為了讓孩子一直都喜歡閱讀,首先就是不能讓孩子對閱讀感到厭倦。要做到這點,爸爸必須知道孩子正在讀什麼書、閱讀程度在哪裡。
有一次,在赫問我一本我從來沒聽過也沒看過的書,我因為不清楚,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之後,為了和孩子產生共鳴,可以彼此分享心得,於是我把他可能閱讀的書全都看了一遍,甚至於連比他現在的程度稍難一點的書也都看完了。孩子長大的速度真的非常驚人,你很難確定哪一天他會突然開始看起這些程度更高的書了。
要孩子喜歡閱讀,挑選適合孩子程度的書非常重要。
讓閱讀繼續延伸,培養孩子的理解力、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為了讓孩子喜歡閱讀,雖說爸爸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是看到很多爸爸買了很多書、一昧的要求孩子看,我卻反而替這些孩子感到難過。
連大人看到那麼多的書,都會哀聲嘆氣了,更何況是孩子呢?在學習上,不管再怎麼好的方法,只要讓人感到厭煩或枯燥,都無法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還有,不管什麼樣的方法,只有父母每天都做得到,這個方法才有效。有些爸爸聽到我的建議,便卯起勁來一整天唸書給孩子聽,這樣不但得到反效果、讓孩子感到厭煩,最後爸爸自己也累垮了,一次之後再也不想唸書給孩子聽了。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爸爸只要每天抽出幾分鐘,以愉快的心情唸書就好了。如果早上沒時間,利用孩子睡前十分鐘也可以。這樣不但能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孩子也會因為感受到爸爸的愛而安心入睡。
請記住,父母絕不能因自己先覺得累了半途而廢。持續以愉快的心情唸書給孩子聽,才能確實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