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過敏兒恐激增 孕期開始先預防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23日 上午9:4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由於許多爸媽都有過敏體質,如何避免新生兒遺傳到過敏體質,不論是受孕前或孕期的調養,都成為近來許多龍年準爸媽們最夯的討論話題。醫師建議,除了飲食的選擇和外在刺激因素的避免,國外近來也有研究發現部分益生菌對降低新生兒發生過敏體質的效果,可以提供準爸媽們作為另一種參考。
亞東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陳家駿主任表示,皮膚及腸胃道過敏是幼童最常見的兩種過敏,產生過敏的原因,不外乎是遺傳與外界刺激誘發(如:食物誘發)而產生,特別是嬰幼兒腸胃道尚未成熟,無法有效分解奶蛋脂肪酸,外來的蛋白質易穿透腸道,進而讓身體產生抗體使幼童併發過敏,因此建議哺乳期的嬰兒能親餵母乳最佳。若父母選擇配方奶粉餵食,皮膚過敏兒可使用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若是腸胃道過敏者,則應選擇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陳家駿主任補充,面對過敏的幼童,其飲食上要同時兼顧排除過敏原與營養補充,台灣近5年來,常見過敏兒的家長嘗試使用益生菌來改善過敏,2012年5月,「BMJ英國醫學期刊」一項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將一株名為LGG的益生菌添加在完全水解蛋白奶粉中,高達94%過敏兒童可以降低如牛乳、雞蛋、小麥、花生、大豆等食物過敏原所引起的過敏反應。而這個研究特殊的部分在於直接用過敏原刺激兒童誘發過敏,再用益生菌LGG來改善,可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吳成玄也提醒,若準爸媽家族中有過敏遺傳因子,從懷孕期間便應開始有預防過敏的觀念,特別是有過敏體質的孕婦,容易在懷孕期間過敏症狀加劇,應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及刺激物,以免影響自己與胎兒,才是降低過敏遺傳的根本之道。
吳成玄醫師說明,降低過敏遺傳的方式,除了過去已知讓孕婦避開過敏因子外,近年來也有許多人選用飲食補充來改善過敏遺傳。根據2008年「臨床與實驗性過敏」醫學雜誌所刊載的一項芬蘭臨床實驗,發現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於懷孕4個月起使用兩株益生菌LGG、BB12至哺乳結束,除了能強化母乳中抗過敏的能力外,有部分寶寶亦可降低發生過敏體質的機率。因此,家長們除了考慮適度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調節體內發炎反應外,亦可利用益生菌調控體內免疫系統,以降低過敏遺傳發生率。
過敏童哺乳期母乳最佳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23日 上午12:23
今年適逢龍年,懷孕生子的媽媽特別多,但如果父母有過敏體質,深怕會遺傳給新生兒,亞東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陳家駿主任表示,面對過敏幼童,飲食上要排除過敏原並注意營養補充,建議哺乳期的嬰兒能親餵母乳為最佳。
陳家駿主任解說,幼童最常見的兩種過敏為皮膚及腸胃道過敏,其原因除遺傳外,就是食物誘發產生,因嬰幼兒腸胃道不成熟,奶蛋脂肪酸無法完全有效分解,外來的蛋白質易穿透腸道,進而讓身體產生抗體使幼童併發過敏,因此建議親餵母乳為佳。
陳主任補充,台灣近5年來,常見過敏兒的家長嘗試使用益生菌來改善預防過敏發生率。在2012年5月,根據「BMJ英國醫學期刊」一項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將名為LGG的益生菌添加在完全水解蛋白奶粉中,高達94%過敏兒童可降低如牛乳、雞蛋、小麥、花生、大豆等食物過敏原所引起的過敏反應。這個研究特殊的部分在於直接用過敏原刺激兒童誘發過敏,再用益生菌LGG來改善,可供醫界及家長們作參考。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吳成玄表示,根據2008年「臨床與實驗性過敏」醫學雜誌所刊載的芬蘭一項臨床實驗,過敏體質的孕婦於懷孕4個月起使用兩株益生菌LGG、BB12至哺乳結束,有部分寶寶可降低發生過敏體質的現象,同時強化母乳中抗過敏的能力。
吳成玄醫師提醒,若準爸媽家族中有過敏遺傳因子,就可能導致新生兒有過敏症狀,因此需要從懷孕期間開始預防,懷孕期間應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及刺激物,才是降低過敏遺傳的根本之道。
**********************************************************
孕媽食用益生菌 降低寶寶過敏率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30日 上午9:0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害怕家裡也有過敏兒嗎?每天經常過著黑眼圈、打噴嚏、咳嗽、皮膚發癢,嚴重點還伴隨著消化不好,時常拉肚子,是小兒科常見的老病號,面對這個致病率不高,不時伺機而動的「過敏體質」,令許多父母相當頭痛,到底面對寶寶的過敏體質,家長們要如何迎戰,才能減緩家中小寶貝過敏發作的機會?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簡怡雯指出,寶寶出生時,腸道裡是沒有任何的菌種,經過父母餵食奶品或五穀雜糧後,寶寶的腸道才會開始出現菌類。這些細菌有好菌與壞菌之分,當好菌多於壞菌時,就能提升免疫系統,疾病感染的機會就能降低;相反的,若大腸桿菌等壞菌佔滿大腸,就容易造成寶寶的過敏體質,連帶影響寶寶的消化系統。家長們如何知道寶寶腸道的菌是好是壞呢?簡怡雯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常常睡不好,甚至伴隨便秘或腹瀉,就要懷疑,是不是腸道壞菌在作祟!
那麼,該如何提升寶寶的免疫能力,降低過敏發生的機會呢?簡怡雯指出,過去知道婦女在懷孕期間少食用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便能降低寶寶過敏的機率;最近新的臨床研究更發現,孕婦在孕期中食用益生菌,可以藉由提升孕媽自身免疫力,來達寶寶免疫力的強化,進而降低寶寶過敏體質的發生。換言之,如果家中有過敏史或自身有過敏體質的孕媽,除了盡量少吃會引發過敏的食物,不妨可在懷孕期間食用益生菌,或選用添加乳鐵蛋白、初乳蛋白及木瓜酵素等成份的益生菌,讓寶寶在孕媽胎中就能調整體質,增強消化功能,降低寶寶日後過敏發生的機率。
益生菌也是一種細菌,會受到環境及時間的影響,而降低壽命,簡怡雯建議,益生菌購買後最好直接放置冰箱冷藏,避免陽光直射以免變質。
想要提升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好菌的攝取外,簡怡雯提醒,準爸媽家族有過敏遺傳因子,從懷孕期間便應開始有預防過敏的觀念,特別是有過敏體質的孕婦,容易在懷孕期間過敏症狀加劇,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及刺激物,最重要是配合生活作息的正常、均衡飲食的調理,才是達到增強寶寶免疫力的最根本作法。
********************************************************
過敏嬰兒的飲食─低過敏奶粉及副食品添加的方法 張雅婷 醫師
『我的寶寶是不是有過敏體質ㄚ?』,『我的寶寶是不是牛奶過敏ㄚ?』,這是健兒門診和諮詢電話最常聽到的問題。 過敏疾病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造成的!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父母雙方沒有任何的過敏家族史,下一代發生過敏的機率是19%,若其中一方有過敏的症狀則比率提高至32%,若雙方皆有相同的過敏症狀,則小朋友發生過敏的機率可高達84%。
然而先天的不良,可藉由後天的保養來預防或減輕過敏的痛苦。因為要引起過敏症狀,仍然要環境中有過敏原存在。因此,要預防或治療過敏疾病,最主要的條件便是減少與過敏原接觸的機會。
21世紀的嬰兒夢幻食品─母乳
食物是造成後天性過敏的主因。食物引起的過敏,在新生兒的發生率大約是2-6%。通常是以牛乳蛋白的嬰兒配方奶粉引起最為常見。
一般正常的胃腸道應該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抵擋外來的蛋白質入侵,例如:消化液的分解力、完整的粘膜及粘液層的保護以及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A(IgA)來中和外來的抗原。然而嬰兒的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消化液分泌較不足,免疫球蛋白分泌極低,再加上嬰兒期的胃腸道黏膜對完整蛋白質的通透性比成人大腸壁穿透性較高,這些因素造成愈早接觸牛奶蛋白愈容易過敏。也因此在嬰兒時期發生過敏性胃腸炎的機會會比成人更為普遍。
所以在面對有過敏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時,寶寶出生後,建議以母乳為主要的第一選擇,至少餵食四到六個月。因為母親乳的免疫球蛋白A可以幫忙對抗由腸道進入的原體和過敏原,而且也不會有牛奶中的過敏原。出生第一年的飲食也要以低過敏的食物為主,副食品的添加則需延後半年,或延至一歲以後才開始。如此,應可遏止過敏原活躍起來。
到底什麼情形會懷疑是牛奶過敏呢?
一般而言,食物過敏的主要症狀還是腸胃道的症狀為主。小寶寶對牛奶過敏最先出現的狀包括腹瀉、噁心及嘔吐,通常父母親會對腹瀉較為敏感,但是嘔吐則反而容易疏忽了。所謂腹瀉,除了稀便外,也包括一天解便的次數,但是次數通常不會超過五次。如果小寶寶喝下牛奶不久後便出現上述的症狀,更是可以支持為牛奶引起的過敏。不過嚴重一些的小病人,甚至會出現血絲及黏液便!
但是,牛奶過敏除了上述腸胃道的症狀外,皮膚則是另一個容易出現症狀的部位,主要的症狀以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為主。如果您家的小寶寶在幾個月大時逐漸出現皮膚的的症狀,而且家中其他成員又有著明顯的過敏疾病史,則建議應該作進一步的檢查。
什麼是低過敏奶粉?
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降低過敏現象的配方奶粉。一般認為,蛋白質水解到分子量小於1000個道爾頓(Dalton)就不太會成為過敏原,完全水解配方就是指奶中的蛋白質~99%都被水解到小於1000個道爾頓。水解程度介於其中的就叫部分水解配方。水解蛋白嬰兒奶粉主要的原理是將牛乳蛋白經過水解(hydrolysis)或超濾法(ultrafiltration)的處理,使達到降低引起過敏免疫的反應。
水解蛋白嬰兒奶粉有兩種:一種是部分的水解蛋白嬰兒奶粉(partial protein hydrolysate formulas): 蛋白質水解後其蛋白的分子量大於3500道耳頓(3.5KDa)稱之,適用於預防高發生率的嬰兒。對已經診斷是牛乳蛋白過敏的嬰兒效果不如預期故不建議使用。
另一種為高度水解配方奶粉(Extensively Hydrolyzed Formulas):蛋白質水解後其蛋白的分子量小於1500道耳頓(1.5KDa)稱之,一般都用作治療性飲食(therapeutic diet )來降低牛奶蛋白過敏(cow's milk allergy )。不過價錢昂貴,而且口感不是很好,所以不是很普遍。
如果是高發生率的寶寶出生時,仍應以母乳為主食,再配合部分的水解蛋白嬰兒奶粉,如此預防過敏的疾病已是相當好的效果,在經濟上的負擔也不會過重。
那改為羊奶呢?
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國際知名醫學刊物以及歐洲過敏及臨床免疫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logy,1997 )仍認為: 羊奶與牛奶的casein 的胺基酸序列仍有太多相似性(similarity ),會造成相互反應性( cross reactivity )。因此對於牛奶過敏的寶寶, 絕大部份對於羊奶也會過敏, 這些寶寶大約佔了所有寶寶的3%左右。 甚至有的小朋友沒有牛奶蛋白過敏,卻會對羊奶過敏。因此並不是每一位對牛奶過敏的小朋友皆適合改用羊奶治療。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2000年曾做提出建議如下:
1. 預防過敏兒最好餵哺母乳,且最好持續到一歲甚至一歲以上。對高危險群嬰兒,若母乳不足時,可用低敏配方奶粉來補充。
2. 餵母乳時,母親應禁食花生,堅果(杏仁,胡桃等),同時應避免食用蛋,牛奶,魚等。高危險群嬰兒,六個月以後,才開始食用固體食物,一歲以後才開始食用乳酪製品,兩歲以後才開始吃蛋,三歲以後才開始食用花生,核桃,以及魚類。
3. 母親餵母乳且禁食上述食品時,應考慮補充礦物質(鈣)及維他命。
4. 母親懷孕時,不需要限制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但可能需要避免「花生」。
怎麼添加副食品?
敏兒通常建議餵食母乳或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至少到滿六個月大後才開始添加副食品,而添加副食品的原則如下:添加的食物初期應以低致敏食物為主,例如果泥、蔬菜泥、米飯;而高致敏食物(如蛋白、有殼海鮮、核果類的食物)則較晚(約一歲後)再添加,而且一次以添加一樣為原則,然後觀察幾天,沒有出現過敏或不適的症狀(如皮疹、腹瀉等)後才可再添加另一樣。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46&prev=47&next=45&l=f&fid=6
********************************************************
如何正確診斷過敏疾病? 魏之明醫師
過敏疾病起因於本身體質已經致敏化的個人(sensitized individual), 急性或慢性暴露於特殊的過敏原, 而這些過敏原可以經由吸入, 食入, 接觸或注射進入個人體內而導致原本健康確有過敏體質的人產生跟隨他們一輩子的過敏反應。 這些症狀最常影響的器官包括鼻子, 眼睛, 呼吸器官, 皮膚或腸胃道這些第一線會直接暴露到外界致敏原的器官。 所以病史的詢問上面, 對於診斷這些疾病異常重要, 例如症狀出現的時間和常見易致敏物質暴露的時間關係, 之後再藉由適當的實驗室診斷或過敏物質的刺激實驗(allergen challenges)來作最後正確的診斷。
關於過敏病史的詢問方面, 可以診斷百分之九十的過敏疾病, 不用靠任何簡查 !
要病人述說出過敏症狀出現的時機, 和持續多久的時間, 症狀出現之前有無暴露到常見的過敏原, 還是症狀對於治療的效反應如何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過敏病人通常會有不同的過敏疾病, 所以對於其他常見的過敏疾病如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結膜炎, 氣喘, 蕁麻疹以及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也要詳細詢問。過敏的家族史也很重要, 因為它們是導致小孩過敏體質的重要因子。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也顯示: 當小孩的雙親有一人過敏的話, 小孩有50%的機會過敏。若雙親都有過敏體質, 小孩過敏的機會將有66%的過敏機率。
而一般常見的過敏兒有一些常見的特色如: 這些小孩常常會揉鼻子, 揉眼睛, 所以常在鼻樑上會看到增厚的表皮。 眼眶周圍常因附近黏膜常在發炎腫脹所造成靜脈血鬱積而導致黑眼眶 (過敏病童有60%有此種現象)。或是用舌頭用力頂住上顎搔抓所發出的怪聲。
如果症狀斷斷續續, 就要懷疑花粉, 貓毛, 狗毛, 食物接觸和引起的過敏症狀。 吸入性抗原例如: 花粉和黴菌胞子是戶外過敏原的主要原因, 且常常會隨著季節變化(戶外的過敏原濃度因而不同)導致病童症狀的波動。如果病童的症狀是屬於全年無季節性的話, 則室內居家環境的過敏原則要列入首要考慮。如台灣最常見的塵蹣, 貓毛, 狗毛, 蟑螂腳和黴菌等。
不同年齡的兒童也會有不同的過敏原。如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是因食物過敏而引起, 母親餵食母乳但是卻食用高過敏食物, 六個月以前接觸副食品等。而台灣人去美國後引起的花粉熱則是要經過數個季節甚至於數年才會發生。
居家環境的改善也很重要。如家中有無地毯(因為它是過敏原的藏身之處)? 家中有無養寵物或床上有如絨毛玩具? 有無居家成員抽煙? 居家環境有無排放刺激性氣味的工廠等。均可由此推斷小孩症狀是否導因於過敏。
而之前各個醫師的診斷和處理的藥物和病情的改變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是用抗過敏藥物或減敏治療而導致症狀改善的話, 更可以確定就是過敏性疾病, 有可能需要長期服藥和追蹤, 至少三個月以上不用外加藥物而症狀不變至改善, 才可以減藥或停藥, 否則會更不易控制過敏症狀。
實驗診斷方面, 是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 !
可以抽取周邊血驗取血中嗜伊紅性白血球的數目, 通常如果大於450/mm3 則過敏的機率大增。因為他們會由周邊血至目標器官, 釋出大量發炎物質而導致過敏的症狀。而血中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的昇高, 也可以作為輔助診斷。因為它們是誘發過敏反應的抗體。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最易升高, 再來是氣喘, 其次是過敏性鼻炎。但是約有一半的過敏病童血漿中的IgE抗體會在正常範圍內。所以測定過敏原特異性IgE就顯得更重要。通常是用過敏原的濃縮粹取物質和病童的血漿進行反應, 之後再加上帶有螢光物質的抗人類IgE抗體與之相結合, 加上洗去多餘帶有螢光物質的Anti-IgE Ab, 就可以由螢光的強度來判定抗原特異性IgE抗體的多寡, 進而了解體內對某些特殊過敏原的IgE強度, 通常也和臨床症狀相關。隨著科技的進步, 此種套件的穩定性和正常數據就會被定出。所以就有臨床醫師常說的過敏原檢測如: 偏向定性的MAST反應 (針對台灣常見的過敏原作出1+到4+的強度) 和偏向定量的CAP反應(CAP1:食物性, CAP2:吸入性, CAP3:黴菌性過敏原)。
對過敏原的皮膚試驗一般很少在作。原因在於一方面比上述這些方法來的危險(過敏反應強的可以導致休克), 但是如果病人已經有發生休克性的過敏反應但仍然不知道過敏原為何時, 尤其是一些食物, 昆蟲螫傷, 藥物或乳膠過敏等一般上述過敏原檢驗又測不出來時, 皮膚試驗(skin prick test)就有其必要性。且測試過程中要有專科醫師備急救藥物在現場以備不時之需。而皮膚試驗的原理就在於過敏性的IgE抗體會在肥大細胞(mast cell)的表面上, 而他們有一部份會在皮下聚集, 所以當過敏原放至針尖進入皮膚表皮層以下時, 就會誘導第一型立即性過敏反應, 通常會在30分鐘內發生。皮膚試驗陽性反應通常會出現浮腫的癢疹, 周圍繞著一圈紅斑, 通常紅腫處直徑大於15mm就是有意義的過敏原。如果臨床上已經有病史說明對某過敏原過敏, 但是皮膚試驗是陰性, 則可以再作皮下測試(可以更具敏感性, 且所用的過敏原只要skin prick test的百分之一。但對食物過敏是不建議使用 (因為容易引發過敏性修克)。
小兒過敏性疾病的診斷, 有賴各位家屬的早期發現, 即早找小兒過敏專科醫師診斷和治療。以期達到早期控制症狀, 減緩疾病惡化的可能性。
********************************************************
》益生菌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
方旭彬 醫師/ 臺安醫院 - 小兒科(uho健康生活網)
數百年前的保加利亞人常喝發酵乳,而當地的人也比較健康長壽;後來俄國的Dr.Metchnikoff首先以科學方法提出乳酸菌的生物療效,因而得到1908年的諾貝爾獎,他提出假說認為發酵牛乳中的某些乳酸菌能中和下消化道中的有害細菌,進而能促進人類的健康,後人尊他為乳酸菌之父。近三十年來,科學家對於這一類能促進人體健康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酵母菌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市面上許多優酪乳和乳酸菌製劑紛紛出籠,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其實,餵哺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的β型乳糖無法完全轉變吸收,易被腸內菌發酵產生酸性環境(這也是餵母乳寶寶大便較稀較酸的原因),所以腸道環境有益於乳酸菌繁殖,其中特別是比菲德氏菌的量,要比餵哺嬰兒配方的寶寶高。而這些乳酸菌,可能在對抗病菌入侵腸道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嬰兒配方無法取代母乳的優點之一,也就是說,不需額外添加乳酸菌,就可以在寶寶出生後,創造一個自然而較健壯的腸道環境。
至於目前益生菌的補充方式,主要可分下列幾種:
一、經由優酪乳等牛乳發酵食品攝取。
二、活菌冷凍乾燥粉末添加於嬰兒配方或牛奶中。
三、以膠囊等藥劑形式給予,通常菌量較多。
現今益生菌在臨床上面臨的問題,包括:哪一種菌最有效?最能抵擋胃酸和膽汁的重重破壞到達腸道?怎樣的形式和製劑最有效?怎麼樣穩定製劑裡的菌株?吃多少?多久吃一次?吃多久才有臨床療效?還有危險性如何?這些問題正由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探索中。
一般說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優酪乳等是一種自然攝取的方式,其中的益生菌和低乳糖,對於腸胃不好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而言,不失為補充乳類製品中豐富鈣質的好方法。至於一歲以下的嬰兒,還不能喝優酪乳,最好的方式就是餵哺母乳,或者由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益生菌,以後天方式彌補無法餵母乳創造有益乳酸菌腸道環境的缺憾。如果有嚴重的腹瀉或醣吸收不良等適應症,就應該給小兒科醫生檢查確定後,開給更高菌量(每次一百萬至十億隻菌不等)的益生菌製劑。至於危險性方面,到目前為止,只有零星個案報告的菌血症或鰴菌血症發生在嚴重免疫缺陷或癌症轉移的病人,所以基本上說起來,益生菌作為生物治療劑是相當安全的。
到底益生菌對嬰幼兒的健康有什麼幫忙呢?到目前為止,有研究證實的如下:
另外有人在給予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時,同時給予乳酸桿菌L.GG,發現給予乳酸菌可以促進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也就是增強了腸子局部的免疫反應。在治療嬰兒腹瀉方面,近來有許多關於應用益生菌治療嬰幼兒腹瀉疾病的研究,例如將含乳酸桿茵L.GG之發酵乳或冷凍乾燥粉給予急性腹瀉的兒童,可以縮短水瀉的天數,同時增加對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另外利用酵母菌加入口服電解液中治療急性腹瀉,也可以減少糞便的排出量和腹瀉天數。至於對便秘及躁動性腸道症候群的療效,根據Tufts大學Sherwood gorbach教授的說法:到目前為止,益生菌的治療效果並不好。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述所提的各種益生菌適應症,有其特別有效的菌種,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益生菌製劑,昂貴但不見得已經有嚴格的臨床研究證實。而醣類不耐症或腹瀉,仍必須經由醫生診斷,循正規的治療(包括飲食和藥物),並在需要時配合使用益生菌才有幫忙,而非只依賴乳酸菌就會有效。總之,益生菌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總體而言是正面的,而如何真正不花冤枉錢而能正確運用益生菌來促進嬰幼兒的健康,則有賴於家長正確的認知,與充分和醫師溝通配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7&prev=28&next=26&l=f&fid=6
其實,餵哺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的β型乳糖無法完全轉變吸收,易被腸內菌發酵產生酸性環境(這也是餵母乳寶寶大便較稀較酸的原因),所以腸道環境有益於乳酸菌繁殖,其中特別是比菲德氏菌的量,要比餵哺嬰兒配方的寶寶高。而這些乳酸菌,可能在對抗病菌入侵腸道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嬰兒配方無法取代母乳的優點之一,也就是說,不需額外添加乳酸菌,就可以在寶寶出生後,創造一個自然而較健壯的腸道環境。
至於目前益生菌的補充方式,主要可分下列幾種:
一、經由優酪乳等牛乳發酵食品攝取。
二、活菌冷凍乾燥粉末添加於嬰兒配方或牛奶中。
三、以膠囊等藥劑形式給予,通常菌量較多。
現今益生菌在臨床上面臨的問題,包括:哪一種菌最有效?最能抵擋胃酸和膽汁的重重破壞到達腸道?怎樣的形式和製劑最有效?怎麼樣穩定製劑裡的菌株?吃多少?多久吃一次?吃多久才有臨床療效?還有危險性如何?這些問題正由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探索中。
一般說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優酪乳等是一種自然攝取的方式,其中的益生菌和低乳糖,對於腸胃不好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而言,不失為補充乳類製品中豐富鈣質的好方法。至於一歲以下的嬰兒,還不能喝優酪乳,最好的方式就是餵哺母乳,或者由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益生菌,以後天方式彌補無法餵母乳創造有益乳酸菌腸道環境的缺憾。如果有嚴重的腹瀉或醣吸收不良等適應症,就應該給小兒科醫生檢查確定後,開給更高菌量(每次一百萬至十億隻菌不等)的益生菌製劑。至於危險性方面,到目前為止,只有零星個案報告的菌血症或鰴菌血症發生在嚴重免疫缺陷或癌症轉移的病人,所以基本上說起來,益生菌作為生物治療劑是相當安全的。
到底益生菌對嬰幼兒的健康有什麼幫忙呢?到目前為止,有研究證實的如下:
- 雙醣(如乳糖、蔗糖)不耐症。
- 預防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瀉。
- 預防與治療嬰幼兒腹瀉。
- 治療短腸症嬰兒之小腸細菌過度增生。
- 降低齲齒的發生。
- 加速牛奶蛋白過敏的復原並減少異位性溼疹的發生。
另外有人在給予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時,同時給予乳酸桿菌L.GG,發現給予乳酸菌可以促進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也就是增強了腸子局部的免疫反應。在治療嬰兒腹瀉方面,近來有許多關於應用益生菌治療嬰幼兒腹瀉疾病的研究,例如將含乳酸桿茵L.GG之發酵乳或冷凍乾燥粉給予急性腹瀉的兒童,可以縮短水瀉的天數,同時增加對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另外利用酵母菌加入口服電解液中治療急性腹瀉,也可以減少糞便的排出量和腹瀉天數。至於對便秘及躁動性腸道症候群的療效,根據Tufts大學Sherwood gorbach教授的說法:到目前為止,益生菌的治療效果並不好。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述所提的各種益生菌適應症,有其特別有效的菌種,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益生菌製劑,昂貴但不見得已經有嚴格的臨床研究證實。而醣類不耐症或腹瀉,仍必須經由醫生診斷,循正規的治療(包括飲食和藥物),並在需要時配合使用益生菌才有幫忙,而非只依賴乳酸菌就會有效。總之,益生菌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總體而言是正面的,而如何真正不花冤枉錢而能正確運用益生菌來促進嬰幼兒的健康,則有賴於家長正確的認知,與充分和醫師溝通配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7&prev=28&next=26&l=f&fid=6
********************************************************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的關係
|
張淑華 醫師
|
家有過敏兒是父母頭痛的問題,病程上表現為長期反覆性的發作,過敏來源有可能是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原,如家塵螨或其他呼吸道病毒等。表現方式在嬰幼兒多為奶類蛋白過敏引起之異位性皮膚炎及腸胃道症狀,食物過敏在大小孩則較常以全身性症狀表現(皮膚和呼吸道如氣喘),吸入性過敏原則較常以呼吸道疾病表現。
除了傳統的症狀治療及減敏治療之外,有沒有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甚或預防方法呢?最近,在過敏的議題上,興起了一股「衛生理論」,大意是說:在人生早期減少病菌的感染,反而會促進免疫系統偏向過敏體質的發展。而益生菌也在這種觀念及幾個研究證實下,更確立它在疾病治療及預防上的重要地位。那麼,「益生菌」是什麼東西呢?所謂「益生菌」,是指可在人類腸道內繁殖且不具致病性,反而對人類健康有所助益的細菌。此類細菌通常為乳酸桿菌或分支桿菌等可發酵乳醣之細菌。傳統上這些益生菌早已被證實可改善小孩的一般急性腸胃炎,尤其是LGG(乳酸桿菌的一種)對小孩的急性病毒性腹瀉,可降低嚴重度及縮短病程,也可減少因抗生素使用引起之腹瀉以及旅行者腹瀉。至於它用於過敏疾病的治療及預防則是較新的概念。研究證據顯示,對於嬰幼兒食物過敏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腸胃道症狀,LGG的投予可有效且較快速改善皮膚炎及胃腸發炎的情況。若懷孕期間及寶寶出生後餵食母奶期間,母親服用LGG,則具有預防嬰幼兒發展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且嬰幼兒腸道的促發炎因子也會下降。
看起來,益生菌功能多多,為什麼它可以在似乎不相干的幾種疾病都有療效呢?詳細的機制不十分清楚,但推測與以下幾種有關:第一,它可刺激及調節腸胃黏液的分泌;第二,它可抑制其他菌種的生長;第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其中以免疫系統的調節最為重要。
目前看來似乎益生菌被用於過敏的防治頗具前景,但是否可防治所有的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或者不同的益生菌也許對不同的過敏疾病有效?這些都需要繼續研究。目前只有LGG被證實與異位性皮膚炎及胃腸道的關係。總之,益生菌在整個過敏性疾病所扮演的角色有待釐清,未來發展的空間是很大的。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的關係(2)
|
林家楣 醫師
|
益生菌與過敏保養
益生菌 (Probiotics) 已被證實是腸內的有益細菌,可以清除壞菌,也能改善人體免疫能力。人體腸胃內細菌種類可能超過500種,經過長期與人類共同演化,其中的奧妙才正要開始探討。益生菌 (Probiotics)的定義是含有足量可以改變宿主胃腸道菌叢而產生有益健康效果的活性微生物製品。其中乳酸桿菌或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最被廣泛地使用。研究證實其可以耐胃酸及酵素,容易附著在結腸黏膜及在腸道中繁殖。益生菌 (Probiotics) 的作用機轉:藉由刺激乳酸導致腸PH值下降,產生有助於更多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產物以及提昇宿主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兒童過敏疾病起因可能是由於早期新生兒的胃腸道免疫失調以及無法建立正常健康的消化道微生物環境。出生不滿一個月新生兒的免疫反應由Th2組織介素支配控制。然而,在未滿週歲期間,非過敏之新生兒的免疫反應會轉變為以Th1組織介素為主的免疫反應,其因於長期暴露於各種不同的感染性抗原所造成。在患有過敏體質的新生兒身上,此種轉變情形會減弱。一位學者 (Strachan) 在 1989年提出了衛生假說:過敏疾病流行的增加趨勢乃歸因於衛生和生活居住情況的改善,抗生素的使用, 以及家庭規模較小等因素,以致在幼齡時暴露於有微生物的環境減少了。使從嬰兒期的Th2主導轉換成Th1反應的情況消失。
胃腸道的微生物與過敏疾病
新生兒的胃腸道是無菌的,但經過一整年之後會殖滿了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來源有:產道、懷孕期母親所攝取的食物、生產方法(自然產或剖腹產)、懷孕的週數、營養的來源(母奶或配方奶)、抗生素的使用等。大腸是微生物繁殖的主要位置。這些微生物的種類超過五百種,其中包括了類細菌結構、乳酸菌、腸桿菌、鏈球菌、bifidobacteria、梭狀芽孢桿菌等等。在產後初期,這些微生物與先天及後天性免疫力的活化作用有關:胃腸道中無微生物的動物,其胃腸淋巴細胞會減少,免疫球蛋白種類不足。而帶有共生微生物繁殖存在的胃腸道會使免疫球蛋白增加、產生自然抗體、使免疫細胞在消化道黏膜滲透浸潤以及在Peyer淋巴小結生發中心的形成。在胃腸道黏膜共生的微生物有助於寄主的保護性黏膜屏障,其藉由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及侵入人體。共生微生物經由競爭性抑制、限制病原體接進入、營養物、新陳代謝基質的產生。 胃腸道黏膜屏障的破壞會導致抗原運輸以及顯露量增加、引起致敏作用而產生過敏疾病。檢查過敏孩童的排泄物顯示益菌的生長有延遲。過敏孩童與非過敏孩童胃腸道微生物的比較:非過敏性患者---乳酸菌以及bifidobacteria較為常見 , 過敏性患者---金黃色葡萄球菌較為常見 。
益生菌與過敏疾病之治療及預防
許多研究已証明了益生菌可以應用在過敏疾病的預防及輔助治療。過敏體質的人,嬰幼兒時期多以異位性濕疹表現,在長大過程中大多數會改善,然而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則逐漸明顯,出現久咳或流鼻水等症狀。
乳酸菌在預防方面的應用,2001 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對過敏高危險群孕婦及其新生兒在週產期給口服乳酸菌各一個月,可將寶寶濕疹的比率從四十六%減少到二十三%。且沒有觀察到任何的不良反應。研究追蹤更發現,這群小孩在四歲時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也明顯下降。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且孕婦的過敏性鼻炎或癢疹也同時獲得改善。
在寶寶出生後的照顧方面,餵母乳至少四個月,並配合媽媽避免食用高致敏性食物,可以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生(四十七%降到十五%)。服用乳酸菌可以有效減少過敏抗體,並減少腸道中壞菌的比率。連續使用四個月的乳酸菌,也可以使先天缺乏γ-干擾素的人(像是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增加分泌。此外服用乳酸菌也可以使血中的IL-10(一種Th1組織介素) 增加 , 減少過敏。
此外,濕疹的幼兒使用六週的乳酸菌後,可以改善小腸的屏障功能,而使濕疹症狀獲得改善。如果寶寶已經發生異位性濕疹,餵母奶仍是最好的選擇,可減少濕疹的嚴重程度。也可以使用高度水解的特殊配方奶治療,至於換奶之外添加乳酸菌有沒有更多好處,則還沒有定論。國外曾對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新生兒給予乳酸菌治療,並未出現不良反應,然而仍期待有更多的安全性報告出爐。
在寶寶出生後的照顧方面,餵母乳至少四個月,並配合媽媽避免食用高致敏性食物,可以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生(四十七%降到十五%)。服用乳酸菌可以有效減少過敏抗體,並減少腸道中壞菌的比率。連續使用四個月的乳酸菌,也可以使先天缺乏γ-干擾素的人(像是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增加分泌。此外服用乳酸菌也可以使血中的IL-10(一種Th1組織介素) 增加 , 減少過敏。
此外,濕疹的幼兒使用六週的乳酸菌後,可以改善小腸的屏障功能,而使濕疹症狀獲得改善。如果寶寶已經發生異位性濕疹,餵母奶仍是最好的選擇,可減少濕疹的嚴重程度。也可以使用高度水解的特殊配方奶治療,至於換奶之外添加乳酸菌有沒有更多好處,則還沒有定論。國外曾對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新生兒給予乳酸菌治療,並未出現不良反應,然而仍期待有更多的安全性報告出爐。
********************************************************
台灣的主要過敏原:塵蟎
塵蟎是屬於蜘蛛綱的甲殼類動物,成蟲的長度還不到1釐米,
牠的蟲體和排泄物都會存在家庭和公共場所
(例如學校教室和交通工具中)而和人體接觸。
到底這種小蟲是怎麼侵入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而引起疾病呢?
塵蟎是台灣最重要引發氣喘,鼻炎,濕疹的過敏原。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過敏兒童在血液中可以檢查到對塵蟎的過敏反應。
甚至在百分之五十沒有過敏症狀的人身上,
也可以找到對塵蟎過敏反應的現象。
原來塵螨是塵土中最重要的室內過敏原來源。
由於塵螨與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和特應性皮炎關係密切,除螨非常必要。
小編和各位媽咪們分享控制塵螨的方法:
一,降低室內相對濕度。
將相對濕度控制在50%以下是控制螨及其過敏原水平最常用的方法。
最近研究顯示,室內使用高性能吸濕機和空調機降低相對濕度
和螨的總量既實用又有效。
二,是使用包裝套。
用特殊的防螨材料包裝床墊和枕頭是減少暴露于塵螨及其過敏原的有效方法。理想的材料應該是舒適、透氣的織物,
這樣的織物可滲透蒸汽並能阻止螨和螨過敏原通過。
三,是床上用品的清洗、烘幹和幹洗。床單、枕套、毛毯、
床墊套每周用高於55度的熱水洗一次可殺死螨和去掉絕大多數螨過敏原。
如果溫度大於55攝氏度時間維持10分鐘,滾動烘乾機可殺死所有螨。
每天洗頭也是控制塵螨過敏原的好方法。
四,地毯、窗簾和家庭裝飾的更換。
地毯、窗簾和家庭裝飾織物積聚了碎屑殘片,為螨繁殖提供了理想棲息地。
在潮濕地區,應將地毯換為硬面。
窗(布)簾或遮光簾應換為百葉窗,家庭裝飾織物
應換為乙烯樹脂或皮革墊,家具可用木製家具。
五,是地毯真空吸塵。地毯應該每周真空吸塵一次,
並經常更換吸塵器的集塵袋。
另外,也建議降低家庭中的水氣來源。
水蒸氣是無孔不入的,尤其如果室內空氣不夠流通的話,
高量的水蒸氣就會停留在室內很長的時間,
成為床墊,棉被,枕頭,窗簾,沙發裡家塵蟎生長的原因。
現代的室內配置經常將臥室和衛浴連接在一起。
這樣雖然在生活機能上較方便,一次洗澡所產生的水氣,
卻足以供應臥室裡的家塵蟎好幾天的需要。
所以和臥室相離的衛浴設備應該要設置獨立的通風口,
而且和臥室間要加以區隔。
洗過澡後,一定要把水霧瀰漫的浴室和乾燥的臥室間的門關閉。
避免大量的水氣進入家塵蟎容易生長的臥室中。
其他產生大量水蒸氣的地方如廚房,也應該注意通風及避免潮濕。
趁著天氣好~快動手打掃家裡~把家中塵蟎都趕出家門吧!!
*******************************************************
食物過敏「食」在要命
◎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保健網
林小弟弟是位7歲的國小一年級學童,經常因為鼻子過敏來求診,最近因為經常在吃完香蕉之後,內耳及喉嚨發癢與嘴唇發麻,雖然有一度被懷疑神經質後,經轉診到過敏科門診才確定診斷病症是食物過敏及花粉所引起,經過適當的飲食治療及藥物治療之後,這些症狀很快獲得改善。
- 螃蟹(83.08%)。
- 蛋白(24.23%)。
- 牛奶(22.45%)。
- 蝦子(21.40%)。
某些食物在人體體內引起不良的反應,並非皆經由免疫系統(IgE)來調控,當碰到有食物過敏症狀的困擾時,利用過敏原抽血檢測方式,尋找可能引起食物過敏的過敏原,衛生局呼籲父母親千萬別輕忽食物過敏的問題,因此,氣喘過敏高危險群學童最好儘早抽血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找出自身過敏的食物,以利避開食用。
臺北市政府提供抗食物過敏四個小撇步如下:
- 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
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例如有些義大利麵、冰淇淋、餅乾中會使用蛋,對蛋過敏的人也可能對這些食物過敏,儘量少吃標示不全、不清楚的食品。 - 少吃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目前已知 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會誘發氣喘,有氣喘過敏疾病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 - 只吃新鮮的海鮮
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 - 多吃蔬果
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能預防發炎反應,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氣喘過敏患者應該避免一些像是柑橘類的果汁、牛奶、巧克力牛奶等可能引發氣喘的飲料,因為這些都含有防腐劑和色素。均衡而完整的飲食菜單則可以防範發生氣喘。
********************************************************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媽媽帶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才發現,原來阿國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覺得牛肉營養為阿國進補,卻在無心當中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阿國易疲倦感冒不舒服而影響情緒。
鄭乃源醫師表示:「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頭痛、失眠、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鄭乃源醫師補充說。
鄭乃源進一步說明,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的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外食內容十分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是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聯安2千名被檢測出有食物過敏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的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直到透過檢測才發現竟是食物惹的禍!
為避免青少年本身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不當引發慢性食物過敏引發不良的影響,鄭乃源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的青少年、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應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除食物過敏檢測外,還要加上血液、X光、腹部超音波、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才知道如何避開造成體內免疫失衡的食物,掌握目前健康狀況,以免因為慢性發炎影響發育與學習。 ( 本文擷取自悠活生活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28&prev=266&l=f&fid=6
*********************************************************************
*********************************************************************
*********************************************************************
*********************************************************************
請問教養專家~~免疫力篇
影響孩子免疫力的因素有哪些?
Q: 影響孩子免疫力的因素有哪些?
A: 在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免疫疾病中,影響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遺傳,而另一個重點則是環境。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表示,過敏疾病必須要先有遺傳體質再加上環境有過敏原才會有影響。不過也不要忽略環境的因素,如果空氣中、土地或食物含有毒素及致癌物,還是可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力。
環境因素包括外來的病原體;某些病原體就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例如前幾年造成全球恐慌的SARS病毒。而壓力也是影響免疫很重要的因素,十多年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壓力會影響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長期在壓力下不僅人容易生病、感冒,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以及氣喘、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癌症等,都和壓力有關。而生病、進行手術、受傷等情況發生時,也會對人形成重大壓力,進而影響免疫力。
再者,天氣變化、溫度下降或上升、濕度改變,或像沙塵暴等環境的變化,也會使人的免疫力產生變化,誘發疾病。
此外,現代人偏食,喜歡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影響到某些營養的吸收,營養偏差或不足也會影響免疫力;例如缺乏維他命A、維他命C及B群、礦物質鋅、鎂……都可能影響到白血球的功能,或影響細胞產生干擾素的保護作用,或對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等。而食物中如果含有黃麴毒素、黴菌或是鉛、砷、鎘等重金屬污染時,都會抑制免疫,因此食物的選擇也很重要。
益生菌真的有助於免疫力嗎?
Q:益生菌真的有助於免疫力嗎?
A: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益生菌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表示,益生菌確實具有調整免疫的作用,不過目前醫界也只把益生菌當成一個輔助的營養項目,而非「治療」過敏疾病的藥物。
徐世達表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益生菌的定義為「能促進食用者健康的微生物」,和其他市面上常標榜具有調整免疫功效的保健食品相較,有更高的公信力。但是要注意的是,菌種也很重要,益生菌的菌種不同,保健作用也不同,所以要選對益生菌。
從一九九○年起,益生菌就被拿來治療副傷寒、沙門氏菌,除了利用個別抗微生物試劑的特異性療法以外,益生菌也被視為腸胃炎的非特異療法之一。醫師用的非特異療法有四種,一是蠕動抑制劑,如征露丸;二是吸附劑,如胃乳把毒素吸附;第三種是抗分泌性腹瀉藥,例如阿斯匹靈;第四種就是益生菌。
徐世達說,益生菌甚至在早產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幫助,有研究發現給與益生菌,可以大幅降低早產兒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為什麼喝母奶對孩子的免疫力有幫助?要喝多久?
Q:為什麼喝母奶對孩子的免疫力有幫助?要喝多久?
A: 母奶含有優質的蛋白質,世代的演化,讓母親為新生兒準備最適合、最需要的營養成分。母奶中含有最健康的脂肪酸比例,讓寶寶最易消化吸收;母乳中也有很多活性的消化酵素,能保護寶寶的消化道,而且隨著嬰兒的狀況,母乳的組成會跟著變化來滿足寶寶的需求。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過去以為必須食用特殊奶粉的早產兒,如果能喝母奶,母奶中的各種活性成分能讓早產兒更健康。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說,母乳中含有很多適合寶寶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細胞,而且這些免疫球蛋白、免疫細胞可以通過寶寶腸道不被破壞,直接進入寶寶的腸道,在寶寶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前,幫助寶寶對抗各種病原體的侵犯。台灣醫界目前都鼓勵媽媽至少餵母奶餵到寶寶滿六個月大,尤其是寶寶有過敏體質時,更應該餵久一點。但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餵母乳至少兩年,而歐洲國家甚至更建議餵到三歲。
在雙薪家庭的台灣,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餵母乳很難持續那麼久。徐世達建議,能餵多久就餵多久,而且餵母乳期間,單讓寶寶喝母乳最好。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曾有一篇臨床研究報告發現,新生兒單喝母乳四個月以上,有助於延緩寶寶過敏疾病的發病時間,以及預防過敏發作。為了寶寶的健康,媽媽餵母乳要更加油。
有必要在寶寶的飲食中添加營養補給品嗎?
Q:有必要在寶寶的飲食中添加營養補給品嗎?
A:都不用!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表示,如果寶寶喝的是母奶,營養就很足夠,只要六或九個月大以後再添加營養均衡的副食品。如果喝的是配方奶,也沒有必要額外添加鈣粉或維他命滴劑,徐世達提醒,配方奶模擬母乳的營養組成,裡面所提供的鈣或維他命都夠了,如果隨便亂加,反而有可能增加嬰幼兒結石的風險。
配方奶常見添加DHA,真的對寶寶的腦部發展有幫助?
Q:配方奶常見添加DHA,真的對寶寶的腦部發展有幫助?
A: DHA是一種重要的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腦細胞發育的重要物質,也是寶寶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母乳中含有豐富的DHA,對寶寶的營養攝取是首要的選擇。
體內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主要是由食物中直接攝取,這些食物包括:魚類(尤其是深海的魚類)、蛋、肉與藻類,或是從食物中攝取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與α–亞麻油酸後,經過肝臟轉化而成。
根據近幾年的醫學研究報告,餵食母乳寶寶的血液中與腦中DHA的量,的確比餵食配方奶的寶寶高。尤其是對早產兒而言,添加DHA或直接餵食母乳對發育有明顯的幫助;然而在腦部認知功能的發育上,幫助則不明顯。
到目前為止,各種研究報告並沒有一致認同,配方奶粉中添加DHA,對足月寶寶腦部的發育有顯著的影響。不過,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現在的嬰兒配方奶粉多少都添加了這些成分。
要注意的是,過度添加長鏈脂肪酸,例如超過總脂肪量的六○%時,會減少必需脂肪酸的吸收,增加引發缺乏必需脂肪酸疾病的罹患率。
過度攝取膽固醇,會增加心臟血管的疾病。因此,添加DHA不宜過量。
孩子要到幾歲時,才適合做過敏原檢測?過敏原檢測的方式與原理是什麼?
Q:孩子要到幾歲時,才適合做過敏原檢測?過敏原檢測的方式與原理是什麼?
A: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說,任何年齡都可能產生過敏反應,故任何年齡都能測。
有些人從出生後利用臍帶血檢測免疫球蛋白E抗體(IgE)總量,以及特異性IgE的陰性或陽性來預測寶寶會不會過敏。先解釋胎兒在子宮的情形,由於胎兒有一半的遺傳是來自於父親,人體本來會排斥異體,但因要成功孕育下一代,母親子宮內的環境必須形成過敏免疫反應,而非正常免疫反應,才不會讓胎兒被媽媽排斥。所以寶寶不管有無遺傳到過敏體質,剛出生時的免疫反應皆是以過敏的免疫反應為主。由於只有IgG可以由母體經胎盤傳至子宮內胎兒,所以臍帶血檢測IgE若呈現陽性反應時,表示胎兒在子宮內接觸到經由胎盤傳送的環境過敏原產生致敏化後,才會自行產生IgE或特異性IgE抗體。
而出生時臍帶血檢測IgE即使為陰性,並不代表日後不會累積產生IgE或特異性IgE抗體,甚至以後產生臨床過敏疾病。以塵蟎過敏為例,研究發現,對塵蟎過敏者在兩歲前檢測,只有四成多抗體為陽性,但到了八歲,抗體為陽性者則會接近八成。但是臨床過敏病的形成,不只是需要IgE呈現陽性,還需要遺傳到個別器官組織的異常,再受到環境過敏原的作用後才會產生。因此徐世達建議,孩子有臨床症狀時,再去做過敏原檢驗比較有意義。
目前的過敏檢測有三種:第一種是血液半定量檢驗法(MAST),可以同時測量三十六種過敏原,包括二十種吸入性和十六種食入性的過敏原,優點是檢測項目較多,但是敏感度較差。
第二種是血液定量檢驗法(CAP),雖然只可檢測十種以下吸入性或食入性過敏原,及一些較少見的過敏原,但優點是經由實驗室進行酵素免疫分析,敏感度較高。第三種是最傳統的過敏原皮膚測試,將過敏試劑點在皮膚上或打到皮膚內,二十分鐘後根據皮膚紅腫程度判讀是否過敏。
有時抽血會驗不出特異性IgE抗體陽性,但臨床反應有過敏症狀時,醫師會進行過敏原皮膚或黏膜測試。徐世達表示,這是因為IgE抗體的量本來就很小,血液中游離的IgE抗體有時檢驗不出來,但這少量的特異性IgE抗體大都可能黏在皮膚或黏膜的肥胖細胞上,因此可以做皮膚及黏膜等的過敏原測試,獲得陽性確定。
另外,現在很多人做所謂「慢性過敏」的IgG抗體測試,徐世達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人吃進任何食物,都會產生IgG抗體,這是人體自然的反應,所以不必擔心。
坊間的深海魚油是否隱含重金屬污染的風險?如何避免買到危險的深海魚油?
Q:坊間的深海魚油是否隱含重金屬污染的風險?如何避免買到危險的深海魚油?
A:為避免買到危險的深海魚油,以前專家總是呼籲家長:選擇大廠、有信譽、有知名度的廠家會比較安全。但是自從塑化劑風暴點亮了半世紀以來最大的食品安全紅燈後,我們已經不能相信哪些東西吃了是絕對安全的,對深海魚油的污染疑慮也是如此。因此,對於食材的安全,目前的建議是:不要偏重於某一種成品,攝取要適量且多樣性,經常更換,不要一成不變的只選擇單一品牌。如果可以,儘量以新鮮的魚肉來攝取需要的營養素;魚的種類也要多樣化,不要只選擇一種魚長期的食用。
如果孩子對陌生或特殊氣味的海鮮不容易接受時,可以改變料理方式如製成魚漿、魚丸等,儘量著墨於口感上,色香味俱全,讓孩子能接受而願意進食。除非是絕對偏食的孩子,才考慮選擇替代品。如此較能夠正向的得到食物的營養讓身體健康,也能儘量避免各種食物中殘留的有害物質傷害到孩子的身體。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癢、長疹子就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Q: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癢、長疹子就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A:寶寶的臉上要有紅疹、還是頭皮有厚厚如同痂皮般脫屑、或起水泡才叫異位性皮膚炎?小嬰兒的皮膚問題多,家長不是杯弓蛇影過度擔心,就是輕忽孩子的病情。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詹融怡表示,新生兒很容易產生嬰兒濕疹,或是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問題,有些症狀和異位性皮膚炎非常相似難以辨認,而且異位性皮膚炎要符合反覆發作的特質,因此在出生六個月內,醫師通常不會下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
異位性皮膚炎在嬰兒和幼兒期的症狀及發作部位略有不同,詹融怡表示,嬰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在臉、頭部及四肢深側,症狀是皮膚泛紅及發癢的疹子,摸起來皮膚會粗粗的。
等寶寶再大一些到兩、三歲,或四、五歲時,好發的部位會轉移到手肘凹窩、膝蓋後面的凹窩,或脖子等容易出汗的部位。
異位性皮膚炎的外觀就是濕疹樣,濕疹有多種樣貌。詹融怡說,有些症狀比較輕微,是皮膚有紅疹,摸起來粗粗的、會癢;急性期則可能看起來像是在「流湯」,這是因為皮膚發炎得厲害而滲出組織液,如果小朋友因為發癢而搔抓破皮,甚至可能會出現細菌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個特性是會好了再發、好了再發,反反覆覆發生;第二個特性則是會有家族性過敏體質,無論是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無論是父系或母系家族,只要有人有過敏,下一代罹患的機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