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發燒怎麼辦?

38C,是孩子發燒臨界點,該不該退燒?怎麼退燒?

/陳永綺



常見的五種輔助物理降溫方式必要時才使用

物理性降溫方式,就是用一些方式處理身體表面,來達到「冷卻」的效果,如溫水拭浴、冰枕、冰毯或減少病人身上的衣物或被子,這種物理性的處理方式不建議當成第一線的退燒方法,主要適用在輔助退燒。

 

不適合物理性降溫的時機

如果發現用溫水泡澡會讓寶寶更不舒服、表情出現不高興、痛苦或是煩躁不安,甚至身體發抖打寒顫時,就必須立刻停止用這種物理性的降溫方式。

 

不過,目前的研究認為,發燒時僅需密切監測孩子體溫變化,以及觀察舒適的程度就可以。除非孩子有特殊疾病,無法承受高代謝率或出現非常不舒服的症狀,否則不需要積極用物理的方式來退燒。如需使用,最好在給予退燒藥三十分鐘後再嘗試,以避免干擾發燒型態。

如果發現用溫水泡澡會讓孩子更不舒服、表情出現不高興、痛苦或是煩躁不安,甚至身體發抖打寒顫時,就必須立刻停止用這種物理性的降溫方式。(詳見第二章發燒迷思)

不過,當父母親按時給孩子服用適當的退燒藥後,但孩子的體溫仍然無法適當的降下來時,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溫水拭浴:用於嬰幼兒效果較佳

簡單說就是幫孩子擦澡,也就是將孩子身上衣物解開,用約37℃左右的溫濕毛巾全身上下擦拭。這樣的處理,可以使孩子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熱散發出去,而且毛巾擦拭過後在身上留下的水氣,也會由身體表面蒸發,這樣也會吸收身體的熱氣,幫助熱氣快速散出。較小的嬰幼兒體表面積比例較大,體熱從皮膚散失也相對的較快,所以用這樣的方式效果很好,但是較大的孩童或是成年人由於體表面積較小,效果就比較不如預期。溫水拭浴只可作為輔助的退燒方法,或與退燒藥併用。根據研究,其與退燒藥併用時的療效,比單獨使用退燒藥來得好。



禁用冷水或酒精拭浴

冷水或酒精拭浴已經禁用,這是因為用這樣的方法會在極短時間內快速的降溫,對孩子非常不好。且高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孩子的反應會很劇烈、不舒服,甚至可能會引發抽搐。而且吸入酒精,也可能使孩童像喝醉了一般的昏睡或煩躁不安,干擾病情的判斷。

 

泡溫水澡:水溫應介於38℃至40℃之間

就是將孩子泡溫水並擦拭按摩身體,水的溫度最好是介於38℃至40℃之間。泡澡的原理與溫水拭浴相同,亦即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將身體的熱氣散發出去。泡澡主要是增加身體的血液循環,利用排汗的生理機制,將熱散出,來達到降低體溫的作用。所以,溫水泡澡,水溫要控制好,否則也會導致孩子汗排不出來,使體溫更高或是急速降溫,寒顫的症狀再度出現,讓身體更不舒服。

 

禁泡冷水澡

不能泡冷水澡,否則會出現反效果;冷水澡適合在中暑的情況,而不是發燒的情形。

冰枕:沒有表達能力的嬰幼兒不宜

冰枕是局部降溫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將冰枕放在孩子頭枕部,把冰枕當枕頭用。冰枕是利用傳導原理,藉由較低的物體接觸體表後,將身體的熱氣傳到溫度較低的一方來降低溫度。

環境:維持室溫於23℃至26℃間

室溫盡量維持在23℃至26℃之間,保持涼爽通暢。必要時可以將孩子安置在冷氣房中,或是用電扇繞轉著吹,但不要直接對著身體吹。這樣也可以幫助體溫散熱,也會使孩子感覺舒適些。



嬰幼兒常見之退燒藥物有哪些?

孩子發燒時,退燒處置,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目的。事實上,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是有利的。退燒的目的,主要不在於降體溫降到正常的溫度,而是在於降低、減輕不舒服的感覺與症狀,並期待增加孩子的舒服度。另一方面,也是在減輕爸媽們心理的焦慮。這樣的處理方式,在醫學的領域裡面,也是一種治療。醫護人員的主要職責,就是在監護與掌控嬰幼兒的疾病變化,以減少孩子身體負擔,並且盡力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何時該使用退燒藥?

前面經提過:適度的發燒其實是對身體有利的,退燒的目的是在降低、減輕不舒服以期增加孩子舒服感,並且也是減輕爸媽們的心理的焦慮。如果過度處理將增加身體不舒服,甚至增加肝腎的負擔與傷害。所以使用退燒藥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降低體溫,快速恢復正常體溫而已。因此,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使用過量造成危險。



退燒藥最主要作用 解除發燒不適

退燒藥常是以屬於非成癮性抗發炎止痛藥物為第一選擇,此類藥物包含非常廣泛,其中有阿司匹靈、普拿疼,以及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與類固醇藥等。一般的普拿疼為小兒科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藥,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普拿疼、依普疼等也是常用的退燒藥之一,此非成癮性抗發炎止痛藥物也廣泛的用在解除疼痛方面的治療。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作用於腦中下視丘下部的體溫中樞,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導致發汗,汗液排出幫助降低體溫,以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達到抗發炎作用。這些藥物依劑量的大小,對身體組織神經有抗發炎鎮痛與退熱的作用。而類固醇類的藥物作用很多,其中也包含有抗發炎與退熱的作用,不過,極少用於退熱上面。類固醇來降溫的害處是,會抑制細胞介質的合成,增加感染的機率。除非是頑強的高燒不退,其他藥物效果不佳時,才會考慮使用,所以不列入小兒科常用的退燒藥中,故不在此說明。

 

經由以上這些藥物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體溫又會高起來,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沒有解除的緣故。退燒劑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過度使用易造成肝腎傷害

所以,退燒藥的使用千萬不可以認為多服幾次或是將劑量增加,來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安全劑量與用法,超過一定的劑量後,有的藥物立刻就會出現中毒的現象,有的則是慢慢的出現肝腎的傷害。

 

不當使用易造成體溫過低

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急著想退燒,往往會無心但不當的使用過多的退燒劑,使得孩子體溫低於36℃,全身冰冷的症狀出現。如果發現孩子體溫過低時,不可以再服用退燒藥物,應以保暖與補充營養水分為主。

 

必要使用退燒藥的情況

★ 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先天代謝反應異常的病人,因為發燒導致代謝反應的過度負擔,可能使身體無法承受,進而引發心肺衰竭或休克等嚴重疾病。

★ 部分三個月至六歲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發燒導致熱性痙攣。如果有癲癇病史的孩子,發燒時更容易引起癲癇發作,尤其是嬰幼兒更容易引起。這雖與發燒所導致的熱痙攣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仍然是會增加癲癇發作,體溫超過38℃時,就可考慮使用退燒藥。

★ 發現孩子有身體酸痛、頭痛、意識不清、頭暈、倦怠等不舒服的症狀時,也可考慮適度的使用退燒藥。 





*********************************************************

發燒的話題

/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蔡銘哲
發燒是人體對疾病的眾多生理免疫反應的一環。它是"疾病"所產生的"症狀"
甚麼是「病」?  像感冒、肺炎、腦膜炎、腸胃炎等等,叫做病。
甚麼是「症狀」? 像是發燒、頭痛、吐、拉、咳嗽、流鼻水等不舒服的現象,叫做症狀。
不同的病,可能產生相同的症狀。像是頭痛,可能是一般感冒,也可能是高血壓、偏頭痛等其他問題。發燒更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他的病因就有很多可能,輕重不一。

因為生病的免疫反應,發燒體溫要上升前,周邊血管會收縮,這時病人會覺得冷,甚至發抖、打寒顫,痠痛。很多人常常誤以為是哪裡的冷氣太強,讓人生病發燒。或是婆婆怪媳婦,讓小孩吹風涼到才發燒。其實這種冷的感覺,就已經是生病的症狀了,跟發燒基本上是同一回事。
體溫到達高峰,不管是因為藥效,或是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周邊血管會擴張,開始流汗,將熱排出體外,體溫才會慢慢下來。這時病人會覺得熱。
症狀對人體傷害不大,會傷害人體的是病程的進展。以發燒為例,它就像家裡火災時,嗡嗡作響的警報器一樣。真正破壞房子的是火本身。發燒可以視為一種指標,協助我們知道疾病進展的情況,它本身不具危險性。
那為什麼大家對發燒有種莫名的恐懼呢?因為很多人相信,發燒會把頭殼燒壞。
這點倒是中外皆然。
美國的研究,1980年有約一半的家長相信如此,隨著醫學常識的普及,2000年剩五分之一。其實,發燒之後,腦袋有後遺症,是因為造成該次發燒的"",有侵犯到中樞神經所造成,譬如說腦炎,腦膜炎等。並不是發燒這個"症狀"造成的。若是發燒的病因,不會影響神經系統,那麼該次的燒,不管幾度,不管幾天,腦袋都不會有事。長玫瑰疹就是很好的例子,玫瑰疹的燒,動輒3940,常常是三、四天才會退,病程走完之後,頭殼一點都沒壞。
不過少數(3%)小小孩,因體質特殊,如果病毒感染,發燒太高,會有熱痙攣的情況。這也不是代表燒壞腦袋了。雖然有百分之二、三十的這種小孩,會再復發,不過長期發展、智力不受影響。
動物實驗及有些人類研究顯示,厲害的感染時(敗血症,要住加護病房的那種情況),有發燒的病人存活機會較高。這顯示發燒其實是人體免疫系統啟動的正常現象,不足為懼。
發燒本身對人既然沒有傷害,那退燒有沒有壞處呢? 研究顯示在,小孩一般感冒的燒,使用退燒藥並沒有壞處,而且可以讓小孩子覺得舒服一點,精神、活動力、胃口,都比不用退燒藥的人好。所以大可不必,潔癖似地堅持不用退燒藥。當然,畢竟只是治標,發燒維持的時間,並不會縮短(該燒幾天,不會因用退燒藥而改變)
有家長常常會問,發燒時要怎麼幫小孩穿衣服呢? 當體溫逐漸上升時,病人會覺得冷,可以加衣服。當體溫不再上升,或開始逐漸降下時,人會覺得熱,應該少穿。所以在不會表達自己會覺得冷或熱的小小孩,不建議用冰枕,因為在發燒前段,病人是會覺得冷的,用冰枕會讓不適加劇。
因為發燒畢竟只是一個沒有傷害性的症狀,所以就沒有所謂幾度以上,一定要用藥;或不到幾度,還不能用藥,以免體溫掉太低的問題(即使沒有發燒,吃退燒藥體溫一 樣不會掉。) 退燒的藥物有許多種,以塞劑效果最迅速確實,所以常保留在很高燒時用。要不要打退燒針呢?醫生自己或小孩生病,應該絕少有人打退燒針的。這樣您懂我意思了 吧!如果燒一直不退,一定要找醫師討論。醫生會根據燒的高度,天數,伴隨的症狀,來調整我們的判斷和建議。





*****************************************************
熱性痙攣
臺大醫院小兒部 翁妏瑾 醫師 / 李旺祚 醫師
        熱性痙攣通常是指六個月至五歲大的嬰幼兒在發燒時,全身產生抽搐的現象。在小孩發生痙攣的原因中,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熱性痙攣有明顯的家族傾向,一般熱性痙攣的發生率約3%左右,但在某些國家如日本則可高達9%。約三分之一的嬰幼兒發生第一次熱性痙攣後會再復發,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小孩以後可能會發展成癲癇。
        熱性痙攣的發作通常在開始發燒的二十四小時內發生,有些小朋友則是在抽搐送醫後,量體溫才發現有發燒的情形。若要診斷熱性痙攣,臨床上必須排除其他造成痙攣的可能性,尤其是腦膜炎、腦炎、或者電解質不平衡等。因此,當小朋友第一次發生熱性痙攣時,必須依賴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詳細的問診以及神經學檢查,必要時更應進行腰椎穿刺取得脊髓液做檢查。
        臨床上可將熱性痙攣分成單純型和複雜型兩大類。一般而言,單純型的熱性痙攣,病童的抽搐常在幾分鐘內會自行停止,並不會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因此,父母只須保持冷靜,將病童的頭偏向一側,使口水異物順利流出,以防嗆到,不可強行撬開病人口腔或塞入任何物品,更不要強行約束病童。此外要保護小朋友的頭部,避免碰撞,觀察並紀錄發作狀況,且就近送醫。
  熱性痙攣的長期治療一直以來便有不少爭議。積極的為小孩降溫似乎並不能完全降低熱性痙攣復發的可能。預防性的藥物治療一般認為也是不需要的。大部分的小兒神經科醫師可能會同意,只有當嬰幼兒熱性痙攣發生的頻率很高,或是反覆抽搐的時間較長,或是父母對小孩的抽搐雖經一再解釋仍高度焦慮時,才會考慮投以預防性藥物。
  臨床上一個重要且留待解決的問題是,那些熱性痙攣的小孩以後會發展成癲癇。過去的研究顯示,約15%癲癇小孩曾經有過熱性痙攣;而許多癲癇症候群也都被認為與熱性痙攣有關。最近一些臨床與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顯示,有些基因與熱性痙攣的家族傾向有關。解開這些基因缺陷的謎,一定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認識熱性痙攣的特性,及它與其它癲癇症候群的關係。這正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也許在將來這些研究會改變目前我們對熱性痙攣的處理模式。



********************************************

小兒發燒 拒當藥罐子

(擷取自新生報)
H1N1新型流感正流行,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發燒就緊張,黑豆水等民間偏方紛紛出籠。醫藥專家昨天說,有時小兒發燒反而會提升免疫力,家長不要先急著退燒。
長期以來兒童用藥潛藏許多問題,景康藥學基金會與台灣兒科醫學會合作執行衛生署委託的兒童用藥安全計畫,發現大人常有看病及用藥迷思,導致開愈多藥的醫師,往往愈受歡迎,結果卻可能使得孩子變成小小藥罐子。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有的家長一見寶寶發燒,馬上讓他們睡冰枕、擦冰水;見到孩子吃退燒藥後,體溫又燒上來,急抱著上醫院拿更多藥、打退燒針。結果孩子生一場病,吃了一堆藥,沒吃完的藥也剩一大堆。
李秉穎說,其實孩子只要沒有神經症狀,例如抽搐、痙攣、驚醒啼哭等,家長不要太擔心孩子的腦袋會燒壞。因為國內外研究顯示,有時兒童發燒現象反而會提升免疫力,刺激身體產生具有保護力的物質,家長或照護者不必因此而憂心過度。
臺大臨床藥學研究所副教授林慧玲指出,最佳的「兒童用藥安全策略」是針對病狀,審慎用藥,避免不熟悉兒童疾病的醫師亂槍打鳥、多重用藥。6歲以下孩童應請兒科醫師看診後,再適當使用必要藥品,避免自行用藥。
許多藥品缺乏兒童製劑,林慧玲提出兒童用藥知識,她說,如需一次使用半顆或1/4顆藥片者,可在先用切藥器正確分割再給藥。學齡前兒童吞不下整顆藥錠或膠囊,除非特殊劑型,可在給藥前將藥片剝成數片、磨粉或在磁湯匙內加水軟化壓碎,或將膠囊內容物倒出再餵食。
另外,餵孩子吃藥有些技巧,例如:讓幼童在舒適的環境下用藥,讓小孩選擇給藥順序或地點,絕對不要採取脅迫或打罵的方式餵藥;也可在給藥後用些飲料去除味道。
林慧玲強調,民眾用藥前要了解「是什麼藥?」、「為什麼使用?」、「如何使用?」、「使用多久?」、「注意事項?」這5個問題一定要問清楚。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6&prev=27&next=5&l=f&fid=6







******************************************************************************
寶寶熱呼呼 媽咪心好疼
咳嗽、流鼻涕,寶寶感冒發燒了,真是急壞了爸爸和媽媽,心裡又急又心疼,該怎麼辦呢?
靜下心來,不要慌張
看到寶寶生病,爸爸媽媽的心情一定很不好受,但是不管再怎麼不知所措、心亂如麻,都得靜下心來,不要慌張,因為你緊繃的情緒不但對寶寶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嚇著寶寶,讓他更沒有安全感。
減輕寶寶發燒的不舒服
  • 通常爸爸媽媽會對寶寶「發燒」這件事比較緊張,擔心寶寶會燒壞了腦子,但其實發燒是身體正在對抗入侵病毒所產生的反應,因此如果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沒有消除,寶寶仍然可能會再度發燒,所以爸爸媽媽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太過緊張。
  • 寶寶發燒時,應儘量讓寶寶在安靜、空氣流通且室內溫度在20--24℃之間的環境中好好休息,且避免將寶寶包得密不透風,好讓體熱能夠散發出來。
  • 除了讓寶寶多喝開水、果汁或電解質飲料外,並應持續觀察寶寶的體溫,38℃以上可以讓寶寶睡冰枕或水枕,38.5℃以上應依照醫師的指示餵寶寶吃退燒藥,如果體溫在39℃以上,則除了吃退燒藥以外,還可以讓寶寶在26--32℃的溫水中泡澡,以減輕寶寶不舒服的感覺。但如果體溫一直無法降下來,還是必須趕緊到醫院尋求醫師的協助。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asp








********************************************************************
嬰兒發燒 別亂推斷是長牙
2008/04/29
【元氣周報/夏嘉玲/編譯】 老一輩有種說法,嬰兒發燒無需太緊張,有時發燒只是正在長牙。然而專家發現,嬰幼兒長牙時雖然體溫會略為上升,卻不一定會高到發燒的程度,嬰幼兒發燒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狀,不能掉以輕心。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2000年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專業期刊「兒科學」發表論文指出,針對125名4個月到周歲大嬰兒的研究顯示,這些嬰兒在牙齒即將冒出來的約8天長牙期間,都有比較愛咬、流口水、摩擦牙齦、臉上起疹子、食慾不振等症狀,但這些小朋友的體溫,可都沒高過攝氏40度。
後來另有一項針對6到30個月大嬰幼兒的研究,結論也說長牙與體溫上升、甚至發燒無關。這篇論文也發表在「兒科學」期刊。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當年這項研究指出,婆婆媽媽切勿輕率地認為嬰幼兒的疾病症狀,全當成了長牙,要推論嬰幼兒的發燒不是因生了其他重病前,起碼要先確定,小朋友「真的」在長牙!
【2008/04/28 元氣周報】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915EpGmfQE4Sxi8.eAitYw--/article?mid=105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099&prev=4105&next=4098&l=f&fid=53






**********************************************************************

寶寶高燒 身體發警訊

【聯合報/廖文評/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帶著發燒孩子跑醫院,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心疼寶寶的父母親,莫不希望有特效藥快速退燒。但事實上,發燒並不完全只有壞處,以下是大家對於發燒常見的迷思,希望幫助大家以平常心來看待幼兒發燒。
Q1:「人體為何會發燒?」
A:體溫調控中心在腦部,清晨體溫最低,傍晚較高。生病時,腦部會刻意讓體溫高一點,以應付外來病原的入侵,因為發燒時,免疫力會提升,有利於身體與病菌作戰。發燒這個指令是大腦發出來的,家長們應把它當警訊,而不是視發燒為仇敵,非得立即退燒不可。
Q2:「發燒時,為何會發抖或手腳冰冷?」
A:腦部把體溫調高的過程,人體會感到寒意,便藉由顫抖現象增加熱量,同時周邊血管收縮減少散熱,所以四肢會冰冷。這些是發燒時常見的生理現象。
Q3:「燒好幾天了,到底是甚麼病?」
A:幼兒發燒常見原因有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中耳炎、尿道感染等,較少見的為腦膜炎、疫苗接種反應等。
Q4:「為何幼兒較容易發高燒?」
A:幼兒腦部發展尚未成熟,對體溫控制力弱,加上本身抵抗力較差,所以即便是一般的感冒或病毒感染,也常見燒到39或40度以上。
Q5:「發燒會不會燒壞腦袋?」
A:生理上來說,腦部耐受的溫度極限為攝氏42度,過高會破壞腦細胞,引起昏迷,甚至死亡。但除了少見麻醉藥過敏、藥物反應或感染重症外,一般感冒發燒極少達此溫度。事實上,發燒本身並不會燒壞腦袋,唯有腦膜炎、腦炎等腦部病變會破壞腦細胞。
Q6:「寶寶高燒時出現眼睛上吊,還有全身痙攣,該怎麼辦?」
A:高燒合併全身痙攣的病症稱為「熱痙攣」,發作時很嚇人,但經過適當處理之後,很少會留下後遺症,除非是痙攣時間過久或短時間內反覆發作。若您的寶寶有此種症狀,建議儘速送醫。
Q7:「醫護人員怎麼看待幼兒發燒呢?」
A:醫護人員眼中,發燒只是疾病症狀之一,如同咳嗽、流鼻水、腹瀉等,不是疾病全部。
退燒也不是治療的全部,醫師著眼發燒背後的原因,即疾病本身,唯有清楚病程未來發展方向,方能擬定治療計畫。有些家屬只看疾病表象,一味要求醫師退燒,如此只治療發燒這個症狀,此為雙方認知上的差異。
Q8:「燒燒退退,還會再燒多久?」
A:一般常見感冒或病毒感染,燒燒退退現象,會持續3至5天,甚至會持續一周或更久,視病因與體質而定。耐心等待與觀察,也是治療上很重要的一環。
Q9:「幼兒發燒時,如何照顧?」
A:幼兒發燒時,需保持室內通風、注意水分營養補充,勿讓患童穿太厚的衣服妨礙散熱。冰枕可幫助降溫,但不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幼兒。上述方法無效時,可用溫水浴降溫,但切勿用酒精擦拭或冰水浴。
建議聽從醫師指示,準備退燒藥水或塞劑,幼兒高燒不適時,間隔4至6小時適度給予退燒藥,可減輕不舒服感。
但家長要清楚,退燒藥對病程本身並無影響,往往藥效過了會再燒起來,因為疾病尚未痊癒。所以,耐心等待,持續觀察幼兒精神狀態、活動力與食欲才是最重要的,別因為反覆發燒而亂了分寸。
Q10:「甚麼情況下,需盡快就醫?」
A:只要是3個月內嬰幼兒發燒、幼兒食欲活動力減退、有煩躁不安、嗜睡、劇烈頭痛或頸部僵硬症狀、或者出現喘或呼吸困難,請儘速就醫,切勿拖延。
總之,發燒只是一種症狀,多關懷您的寶寶,耐心與醫師合作,病好了燒自然會退。
【2009/02/10 聯合報】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759&prev=3782&next=3754&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