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玩樂器 閱讀有效率

作者:葉興台編譯  出處:台灣立報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音樂家受益於高頻率的 腦活動,讓他們透過眼耳所處理的資訊,比非音樂家更有效率,建議中小學應增加更多音樂教育。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音樂家受益於高頻率的腦活動,讓他們透過眼耳所處理的資訊,比非音樂家更有效率,建議中小學應增加 更多音樂教育。
研究發現,腦裡理解音樂的部分,被稱作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對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而言,他們腦裡的這個部分反應很快,更能從眼耳等感官接收進腦裡的龐大資訊洪流中,挑選出微妙的模式。
美 國西北大學腦神經科學家和業餘音樂家尼娜‧克勞絲(Nina Kraus)也發現,腦裡的這個部分在閱讀上扮演重要角色。日前她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呼籲在中小學課程大綱裡增加更 多音樂課,幫助學生培養更好的閱讀和語言技巧。
克勞絲指出:「我們有強有力的論點,支持在中小學增加更多音樂課,我們的眼耳每秒接收數百 萬片的資訊,腦不可能全部處理,因此腦裡的感覺系統對所接收的訊號,會將之整理成規律性或模式。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更善於整理這些模式,因為他們學會從 旋律與和聲中辨識音符和音階。」
克勞絲指出:「若你越能整理音樂裡的模式,閱讀技巧就越好,這種說法很合理,因為單字和字母可組成很多模 式。」
克勞絲和她的研究團隊利用腦波圖,檢查音樂家和非音樂家的腦對不同的刺激如何反應,結果發現善於辨識和聲和掌握節奏的人,閱讀技巧 較好,他們的初步研究發現,音樂家的閱讀能力較佳。
研究發現,音樂家較能在餐廳、教室等吵雜的環境中辨識出他們想聽的聲音,因為他們的腦 善於從旋律和和聲中辨識出音符和音階。
她說:「音樂的經驗能增強每日的聆聽和語言技巧,我們在理解受過音樂訓練的腦所發生的變化上,獲得 很大的進步。」
克勞絲目前正在芝加哥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測試音樂訓練能否改善中小學生的閱讀技巧。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543





********************************************************************************
『種籽音樂低』--敲敲打打玩樂器
 低年級的小孩,對於教室裡的樂器非常有興趣...
從第一堂課開始就問我什麼時候可以玩?
這次總算讓大家等到了!

一開始我們先認識了學校可以用的樂器...有鈴鼓、蛋沙鈴、造型沙鈴、三角鐵、響板、木魚、手搖鈴、牛鈴、鐵琴以及各種可以互相發出聲響的木棒!

我請孩子先選一個最吸引你的樂器,接著請大家試著發出手上這個樂器最特別的聲音...

每個孩子都輪過之後,我們玩了一種節奏模仿遊戲...由我先開始。

我敲一個節奏,請每個小孩模仿敲出一樣的節奏,練習耳朵的敏感度!
這時就發現每個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記得我敲得節奏。
有小孩開始會大聲數:『一二三四...』想要記得我敲了幾下....
有小孩邊聽我敲邊點頭...有人的表情露出一種專注...有人則是跟著別人敲敲打打....

接著我請每個小孩都練習當最開始的那一個...
大部分的小男生很興奮,輪到他時都會敲得比較大聲,接著表現出一種『我是國王』的樣子...
而女生則是靜靜的等,輪到她時會輕輕的敲,然後露出一個靦腆的微笑...

模仿遊戲結束後,小孩很想要換玩別的樂器...於是我們進行了另一個遊戲!
請每個孩子重新選過自己手上的樂器,而且要跟左右兩邊的人不一樣。
聽到音樂時,跟著音樂開始敲打手中的樂器...
當你們聽到我說:『 換 』,你們要把手中的樂器,傳給你左邊的那個人。

就這樣遊戲開始了~小孩在這個過程玩到了所有的樂器。
遊戲到最後,每個小孩都在喊『 換 』,就這樣,我們讓樂器一直換下去...
每個小孩在換的過程,都露出開心的微笑。
***********************************************************************
種籽音樂低--破銅爛鐵之大合奏12/20、21以文找文

自從上週看完破銅爛鐵的影片後,這週我讓孩子嘗試拿週遭的東西當樂器來敲敲打打...
孩子拿回來的東西有:
掃把、板凳、鉛筆盒、石頭、調色盤、筷子、字典、羽毛球拍、水壺、遊戲王卡、卡盒、資料夾.....


於是我請每位孩子將自己選的東西,發出一個他認為最特別的聲音...
每個人輪完一圈後,我將孩子分成4組,每一組會敲不同的節奏,所以共有4種不同的節奏型態。

第一個練習是輪流敲奏:
當我說第1組時,第1組的孩子要敲出第1組的節奏,
當我說地2組時,換第2組的人敲出第2組的節奏,而第1組的孩子就停止敲奏,以此類推,順序不定。

第一階段的練習對大家來講很容易,孩子很快便能記住自己負責的節奏型態。

第二個練習是配對敲奏:
當我說第1組時,第1組的孩子就敲出第1組的節奏,接著我說第2組時,第2組的孩子要加進來並敲奏第2組的節奏,第1組的孩子還得繼續敲奏,也就是兩組人馬同時敲奏不同的節奏。以此類推

這階段的練習有一點點難了,因為加了別組不同的節奏,自己負責的部份很容易會被別組影響而混亂...

第三個練習是大合奏:
從第1組先開始,接下來各組依序加進來,製造出4種不同節奏型態的聲響。
這階段混亂的程度就更大了...一開始大家都還記得自己負責的節奏型態...
兩輪過後,就呈現一種浜拎磅啷脫序的節奏感!!

最後練習當我開始數5、4、3、2、1時,大夥可以盡情的敲奏手上的東西,
但當我說"停",孩子要立刻停止。

這個練習大家最厲害而且也最精準。

雖然只有短短的體驗,但感覺孩子都敲的很過癮呢!!
資料來源
http://blog.yam.com/panchanhuang/article/59207923
***********************************************************************
種籽音樂低--聽聲辨位找樂器12/7、8
今天我們玩了一個跟"猜領袖"很類似的遊戲,
我準備了幾種打擊樂器,分別是:鈴鼓、三角鐵、木魚、牛鈴、沙鈴、木棒...
把小孩分成兩組,一組負責當鬼,另一組負責拿樂器並依照我給的指令敲出聲音。

拿樂器那組的孩子,首先要先找出一個領袖,而領袖的工作就是負責變換節奏,
當領袖還沒有變換節奏之前,所有拿樂器的孩子都得敲著相同的拍子。
只要領袖一有節奏上的變化,其他的人也要跟著變,並敲出跟領袖一樣的節奏。

而當鬼的那一群,要負責聽出當領袖的是什麼樂器,並聽出領袖所在的位置。

除了樂器的聲音外,我們還有拍手聲作為干擾,讓當鬼的孩子能夠確實聽聲辨位找領袖。

遊戲開始,所有的孩子都很專心,因為樂器在敲打時的節奏速度非常快,
而領袖的變化也是非常突然的。

不只是當鬼的那群孩子要非常專心,連拿樂器的人也得認真聽出領袖真正敲擊的節奏才有辦法跟上。

玩了兩輪之後,當鬼的那群孩子開始討論如何迅速找出領袖的秘訣:
每個人分別認真聽不同的樂器,當你發現你聽的那個樂器有變化時,他應該就是領袖了。

而拿樂器那組的孩子也討論起領袖如何不會這麼容易被猜中...
除了專心之外,大家也分配好敲打樂器的順序,當領袖一有節奏變化時,其他人如何有秩序的依序敲打。

就這樣,兩組人馬各有各的破敵之法...真是了不起!!!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anchanhuang/article/59207265





**********************************************************************
『種籽音樂課』--耳朵感官
上週讓所有上音樂課的孩子用耳朵感受身旁所有的聲音~!
先讓低年級的小孩蒙著眼睛感受耳朵的厲害...


接著在帶孩子走到學校的幾個角落,
除了開發自己眼睛以外的感官外,也讓大家聽聽看每天圍繞在自己身旁的聲音有哪些...?

大樹屋...

有人聽到乒乓球的聲音、流水聲、籃球拍打聲、風吹在樹葉上的沙沙聲...


生態池...   小孩聽到青蛙聲、沖馬桶的水聲、蟬叫聲、腳步聲

小樹屋...  木頭地板聲、老師小孩上課聲、水聲、廚房炒菜聲、
拍照快門聲...

中高年級的孩子,我們帶去溪邊...
我告訴小孩,除了水聲、人聲之外的聲音,大家的耳朵還能夠聽到什麼呢

有人聽到風的聲音

有人聽到狗叫聲

有人聽到水流碰撞到石頭的聲音

有人還聽到車子的聲音!


雖然是大家熟悉的溪邊,但將一點點注意力放在耳朵上,孩子們的感受又不一樣了!
真好!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anchanhuang/article/57666640





************************************************************************
『種籽音樂一』--音樂與動物
上週讓孩子感受一種音樂想像活動...
我放一段音樂,大家要能夠說出什麼樣的動物在做什麼事...
一開始先練習簡單的,也就是從兒歌下手。
我分別彈了幾首兒歌:大象、小毛驢、三隻小豬和憤怒鳥。
孩子聽到都很興奮,一邊聽一邊唱!




接下來我給孩子聽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 ) 的作品
『動物狂歡節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
分別聽了:獅子、大象、烏龜、水族館。
孩子聽到後,開始模仿動物的樣子,有人模仿動物的叫聲...
有人演出動物的某種習性...

最後,我請大家把腦中想到的樣子畫下來...
大家的作品都很生動,而且很有自己圖特的樣子呢!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anchanhuang/article/5749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