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認為在懷孕滿三十七週以上所產下的嬰兒為足月兒,由此可知,在滿三十七週以前就生下來的嬰兒即為早產兒。當一個媽媽即將生下一個早產兒時,她的第一個疑問通常是:「為什麼會早產?」雖然早產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有下列危險因子的,比較容易有早產的問題發生:前胎有流產或早產的病史、母親子宮有問題(如:子宮頸閉鎖不全)、未成年或高齡產婦、母親有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多或過少、母親抽菸或酗酒、早期破水、母親有娠妊毒血症、多胞胎、胎兒先天異常等。
早產兒的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他們因為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未成熟,因此特別容易面臨下列幾個問題:
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當早產兒一生下來,就必須面臨要用不成熟的肺臟來呼吸,但因為肺部還沒有成熟,因此它們所分泌的肺部表面擴張劑也不足,所以肺泡無法維持擴張的狀態而很容易塌陷,造成所謂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目前,已有許多證據證實產前母親使用類固醇,能有助於早產兒肺部的成熟。因此,只要是在懷孕二十四到三十四週之間,有生產的可能性的話,通常產科醫師會給予母親產前類固醇,來剌激胎兒肺部的成熟,以減少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發生。
早產兒呼吸暫停
早產兒因為腦部的發育還不成熟,常常導致早產兒會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臨床上,可見到完全沒有呼吸的動作達二十秒以上,或雖沒有超過二十秒但伴隨有血氧下降及心跳減慢的現象,常常需要外在的剌激才會回復自發性的呼吸。
體溫不穩
早產兒的皮膚,比起足月兒來,是又薄又不成熟,而且表面積又大,因此,很容易由皮膚喪失過多的水份及體溫,再加上早產兒體內貯存的肝糖不夠,無法在身體需要時提供足夠的熱量,因此常容易出現體溫偏低的現象。
容易感染
皮膚其實是我們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而早產兒這種不成熟且過薄的皮膚,就很容易遭受到病菌的侵害。另外,他們常需點滴注射或呼吸器的輔助來維持生命,更提供病菌入侵的另一個管道。而一旦病菌侵入體內,因為他們沒有功能成熟的免疫系統來幫忙對抗這些病菌,因此很容易發生感染的問題。
腸胃道不成熟
一般我們吃完東西,需要靠腸胃道來消化吸收,身體才能得到足夠的養份。而早產兒因為腸胃道不成熟,不只蠕動慢,而且消化能力也不好,再加上容易發生壞死性腸炎,因此餵食的進度必須由少量且低濃度開始,再慢慢視消化情況來增加。
腦部及眼睛的不成熟
因早產兒常會發生血壓不穩及血氧偏低的情況,需要給予輸液、升血壓劑及氧氣,有些甚至需使用呼吸器。這種生命徵象的不穩定及外在藥物的給予,對正在成熟中的腦部及視網膜都是一種傷害,嚴重的話會造成腦室內出血、腦室旁白質軟化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其實,早產兒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問題,說穿了就是因為他們身體的器官都還不成熟的關係。因此,若要減少早產兒的併發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早產,而一旦早產避免不了的話,就必須和有經驗的新生兒醫療團隊密切的配合,才有機會讓這些早產兒能平安、順利的長大,健健康康的回到父母的懷抱。
早產兒居家照護重點
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副教授 王銘賢
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週而出生的嬰兒,近年來,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得早產兒都能接受以往太過昂貴的新生兒加護醫療,加上教學醫院新生兒醫學科技的精進和護理專業的改良,不但增加了極低體重兒(出生體重少於1,500公克)的生存率,而且也提高了早產兒正常生長發育的機會。
回家初期的適應期
早產兒在醫院快要出院時,通常餵食很好,吃、睡都有一定的作息,體重持續增加。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醫院明亮、吵雜的環境,在從醫院到居家生活的轉折期,可能會變得比較躁動不安,因此剛回家時,父母不妨將家中的溫度調整和醫院一樣,光線調亮些,播放音樂或講話聲音;等早產兒習慣以後,再改變回原來的居家環境。
事實上,早產兒在回到家的前幾週,經常睡得不規則、餵食較緩慢,而且比父母所預期哭的次數更多,因此早產兒父母要比照顧正常嬰兒更有耐心。
早產兒居家照顧的注意事項
下列幾項要點是早產兒父母在照顧孩子時應注意的:
一、以「矯正年齡」評估生長發育曲線
早產兒出院回家後,不論是生理的成長或動作的發展,都會比同時期出生的正常嬰兒慢,所以我們要以「矯正年齡」來評估早產兒在嬰兒時期的生長發育。
「矯正年齡」就是以早產兒出生後年齡扣掉提早出生的月份,例如提早三個月出生的早產兒,在四個月時的矯正年齡只有一個月。大多數早產兒在一歲以前,就可以追上正常嬰兒的生長發育,極少部份的早產兒在二歲前,才追趕上正常嬰兒的生長發育。
二、提供良好的居家空氣品質
早產兒因為提早出生,肺部發育不成熟,罹患呼吸道疾病是最常見的問題。通常在住院期間,醫師會等到早產兒的肺部成熟到某一階段,可以自行呼吸了,才讓早產兒回家。回家後最重要是讓早產兒有一個沒有空氣污染的居住環境,以減少早產兒支氣管與肺部的發育障礙。因此,家中要禁止抽煙或有焚香的情形;若是家中有其他家人或兄姊感冒,也要遠離早產兒,以免造成感染。
三、避免造成感染
嬰兒出生後,自母體而來的抗體就逐漸下降;尤其是早產兒在出生時抗體就比較低,更快到達低點,而自己的抗體還沒有開始製造。因此,早產兒在6~12個月期間感染的危險性增加,居家照顧要特別注意感染的預防。早產兒由於免疫能力較差,照顧嬰兒時需勤洗手,以保持接觸嬰兒時的清潔;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餐廳等。但若天氣良好,仍可帶嬰兒到公園或空曠的戶外走走。另外,早產兒的預防注射是很重要的,因為早產兒必須完成所有的預防注射,才能發展出足夠的抗體反應。
四、給早產兒正常生長發育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許多早產的原因仍是不明,父母親不需在心理上有自責、罪惡感,倒是可以把這份關心放在協助早產兒還來不及準備的那一部份。和照顧足月兒一樣,也為早產兒提供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由於早產兒回家之初仍需要特別的保護,因此,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就是提供嬰兒感官刺激的主要人物。
早產兒出院回家後,其父母在適應獨自照顧早產兒的居家生活時,常說他們有害怕、失落、悲傷、緊張、自責、無助或憤怒的感覺,並有長期面對未知的惶恐。有些早產兒的父母很長一段時間都籠罩在壓力的情境中,這些情緒包括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意傷害嬰兒,家庭生活被擾亂,失去了所有的社交、外出活動……等。參加早產兒父母資料網和父母支持團體,可以讓父母在情緒上有一個紓發的管道,協助父母說出心中的困擾,學習對壓力的處理技巧,建立育兒的信心。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早產兒的餵食
作者: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為什麼需要餵食早產兒奶水?
早產兒奶水與正常的嬰兒奶水比較有下列的優點: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熱量高:每一百西西含八十卡,而正常奶水只含六十七卡。早產兒因其消化器官包括肝臟、胃腸道、及消化酵素的發育並未成熟,又需要有較多額外的營養來對抗外界諸多不良的環境及維持生長需求,所以在出生後的餵食,多予早產兒奶水為最適宜。
何時可以換奶(改換一般正常的嬰兒奶水)?
當體重長到三公斤以上時,此時其生理年齡應已如正常足月生產的嬰兒,基本上其胃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應都已健全了,此時可以逐漸換成一般正常的奶水了。
可否繼續餵食早產兒奶水?
可以。早產兒奶水優點很多:好消化、好吸收及含高熱量,應是很理想的嬰兒主食,但只有兩個缺點:1.價格較高,但是一般父母都不會太在乎這些微的差價,只要它確實是對寶寶健康上比較有益的食品就好了。2.購買不方便,因一般市面上,使用量少不普遍。
尤其在某些早產兒雖然體重已達五公斤以上,但仍可能有慢性肺部病變、心臟功能不佳、胃腸消化不良...等後遺症存留著,此時繼續餵食早產兒奶水也是絕對有益的。甚至臨床上一些嚴重的病兒,即使出生已經滿壹歲了,我們仍然建議以早產兒奶水為主來餵食,主要是著利於其好消化吸收及含高熱量及營養。
應如何去換奶?
原則是漸進的及緩慢的方式,每次換一點,約在兩週內完全改換過來。緩慢的改換,對寶寶的胃腸影響變動較少。
換奶太急促易導致︰
1.胃腸不適,以"腹瀉"為最多見,多是因為奶粉的濃度沖泡不當所致,而腹瀉對早產兒是很耗損身體的。
2.身體過敏",如容易皮膚癢、起紅疹;呼吸道過敏、氣管發炎、咳嗽等現象。此多為新奶粉與原有奶粉的配方成份相差過多所致。換奶的方式如下:
第一天調奶時,減少一小匙原配方奶粉,改換為一小匙新配方奶粉,若兩天內寶寶胃腸沒有不良反應,則第三天即可再進行第二小匙的更換,反之若有腹瀉則立即回復原來的沖調狀況。以如此的速度換奶,約壹到兩週即可完全改換過來了。
*何時可添加副食品?
當早產寶寶出生後的「矯正」月齡達四個足月時,就可以開始餵以副食品了,其方式也是漸進性的,一次添加一項新食品,其量由少漸增。當寶寶胃腸不好時,如嘔吐、腹瀉時,則暫時停止副食品的餵食,待胃腸功能恢復後再慢慢的增加。
* 「矯正月齡」:即出生後的月數扣除早產的月數。例如:寶寶現在已出生六個月,但原本是提早兩個月出生,則其矯正月齡應為(六減二)四個月。表示其體內的器官功能成熟度與正常四足月的寶寶相當,所以飲食方面亦大致相同處理。正常足月生產的寶寶也是在滿三、四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的。如果醫生認可,也可把時間提前或延後數週無妨。
早產兒所面臨的問題
呼吸系統不成熟:
•一旦與媽媽斷了臍帶關係之後,新生寶寶要能夠馬上建立獨立、且有效的呼吸循環系統。而早產兒能否存活在這世上,第一個決定因素就在於肺部的成熟度。
•早產兒肺部不成熟,缺乏表面活化素,導致肺泡擴張不全,無法得到充足的氧氣,因而會有呼吸窘迫症候群,也容易造成周產期窒息。
•目前有表面活化素之藥劑、或是振動式高頻呼吸器可以使用來幫助這些早產兒。但是一來太嚴重不成熟的肺部仍無法藉由給予表面活化素奏效,一來表面活化素的使用也有其副作用。
•呼吸系統的不成熟在中期還有表現在呼吸暫停的現象。早產兒的呼吸暫停肇因於呼吸中樞對於二氧化碳刺激呼吸的閾值較高、呼吸肌力不足,加上呼吸道易塌陷所致。簡化的說法就是早產兒常常會忘記了呼吸,血中氧氣濃度因而下降。
•後期的呼吸問題則是慢性肺疾病。其原因為高濃度氧氣的使用導致肺部的纖維化,肺功能因而降低,這也是少數早產兒回家後仍需持續使用氧氣的主要原因。
腦室旁腦室內出血:
•早產兒大腦的腦室旁有一神經原胚細胞聚集體結構,它富含脆弱的微血管、旁邊支持組織又非常薄弱、早產兒的大腦對於血壓調控功能也未臻成熟,加上他們易發生周產期窒息,這些因素讓此處非常容易出血。此處出血後進而往腦室內擴散,所以稱為腦室旁腦室內出血。
•腦室旁腦室內出血之後,血塊會慢慢被溶解吸收。但是如果血塊堵住了腦室內腦脊髓液的通路,抑或是出血的血液成份影響腦脊髓液的吸收,則會造成出血後水腦現象。
•水腦的形成則會壓迫到旁邊正常的腦組織,因此須手術引流,以免影響到日後正常腦組織的發育。
•早產兒除了容易發生腦室旁腦室內出血之外,也是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高危險群。也就是位於腦室旁的神經容易因缺氧、缺血而死亡。在影像檢查上會顯現腦室周圍有開洞現象。而腦室周圍恰為運動神經通路之所在,因此若發生了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則將來腦性麻痺的機率會增加。
開放性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在母體內是必需存在的構造,出生後則漸漸關閉。
•早產兒因時間未到,導管組織未成熟,故持續開放此導管的比例較高。然而,早產兒的心臟只有一丁點大,若要多一條血管的負擔,便很容易心臟衰竭。此時也會同時影響到呼吸與腸胃的功能。
•目前用藥物治療幫助其關閉之比率約七、八成,仍有一部分須靠手術將其關閉。
腸胃消化系統不成熟
•如果早產兒能順利的餵食,那麼他能出院的機會就很大。在身體不舒服時,全身的血液會做重新分配,而腸胃的循環系統在自然法則下是可以被犧牲的,像我們身體不舒服胃口就不好一樣。就因如此,早產兒的腸子容易因各種因素而發生壞死性腸炎,甚至腸穿孔,同時引發敗血症的機會很大。早產兒若不幸發生這併發症,其死亡率很高。
•即使沒有發生壞死性腸炎,早產兒的腸胃也因蠕動方式未成熟,無法有效的將食物往下送、胃排空時間延長、加上胃食道括約肌鬆弛,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大人發生胃食道逆流會感覺後心窩灼熱,而早產兒則以逆流上來的胃酸刺激迷走神經,引發呼吸暫停、心跳減緩、血中氧氣濃度降低。
•另一攸關成熟的問題即是口咽的協調能力。也就是說早產兒要能夠學會一邊喝奶一邊呼吸。這能力一般約到三十四週大時才成熟。常見早產兒一喝奶就嘴唇發紫。早產兒要是因為上述種種原因,無法順利進食,則必須靠高營養的點滴維生。而這高營養的點滴卻又是另一些併發症的開端,如膽汁鬱積性黃膽、肝脾腫大、感染等。
易受感染•人體對抗外來感染的第一道防是皮膚。早產兒皮膚很薄,體內的免疫能力也不夠,因此早產兒很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脅。
•一旦有感染,其表現並不會明顯,進展卻又很快速,常讓醫療人員有兵敗如山倒、功虧一簣之感受,迫使臨床醫師常在有任何風吹草動之際就用上廣效性抗生素。這結果則會讓早產兒身上的細菌產生抗藥性。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會因視網膜不成熟及不適當的氧氣給予,產生過氧離子,而使早產兒如果因生命所需得使用高濃度氧氣,或是本身因上述因素常常血中氧氣濃度不穩定,則易產生過氧離子,讓正在發育中的視網膜血管不正常的增生,嚴重的話會引起視網膜剝離。
•治療方面可以用雷射或是開刀。
早產兒住院期間的照顧 儘少觸摸 :微量接觸、避免不必要之碰觸,將治療集中,也要注意避免粗暴的醫療行為。 寧靜時刻 :近來強調的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寧靜時刻,則是考量到子宮內環境是安靜的人性化照顧。 監測與處理 :早產兒非侵襲性的生命徵象監測與及早處理生命徵象的變化,是醫護人員照顧上的重點。 母乳是早產兒最佳的食物:早產兒對於母乳的耐受性較佳,較易餵食得順利。母乳的成份也有對抗感染之功效,因此對於早產兒而言,母乳是最佳的食物來源。 避免感染 :避免早產兒受到感染是很大的挑戰,如果感染的機會降低,相信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也會降低。 維持穩定的生命徵象:維持穩定的生命徵象最為重要,避免血壓、血中氧氣濃度之起伏過劇。
慢性肺疾病
呼吸器的儘早移除
加強肺部清潔
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限制水份攝取量/足夠之營養
避免氣管痙攣
避免呼吸道感染 早產兒呼吸暫停
原因:呼吸中樞不成熟、呼吸肌肉力量不足
觀察呼吸、心跳、血中氧氣濃度
發生呼吸暫停時,可輕觸以刺激呼吸
使用氧氣及藥物
發生頻率高時,會使用呼吸器輔助
謹慎調整氧氣,避免血中氧氣濃度波動過劇
出血後水腦
•會自然回復
•要控制抽筋
•嚴重的話,需做腦室引流
•放置腦室腹腔導管有腹脹、胃口下降、 腹股溝疝氣、感染 的合併症•應及早復健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運動神經通路經過--影響運動神經發展
•應及早復健 口咽協調能力
•吃是小小孩最費力的工作!
•約34週左右才能口咽呼吸協調
•口咽不協調會引起唇色發紫、 血中氧氣濃度降低
•可採用口胃管餵食、慢慢餵食、餐中排氣、及氧氣的使用
胃食道逆流
•原因:胃食道括約肌不成熟及胃排空延長
•胃酸逆流→刺激迷走神經→呼吸暫停→心跳減緩→血中氧氣濃度降低
•可少量多餐、餐中排氣、高坐姿右側臥 或趴睡、藥物、手術治療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定期追蹤
•雷射治療
•開刀治療
早產兒出院前之準備
•輕鬆面對:早產兒在加護病房住了兩、三個月後,體重穩定成長,當移出保溫箱後,則開始出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父母親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常擔心那麼小怎麼照顧?其實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父母都能勝任。所以在出院準備期,父母應以輕鬆心情面對,以建立自信心。
•家屬的接觸--袋鼠式護理--撫摸與擁抱:家屬的撫摸與擁抱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正面的影響。在國外甚至早產兒還在使用呼吸器的階段,便鼓勵家屬做袋鼠式護理,讓早產兒被懷抱在父母的胸前。所以早產兒的父母不用怕碰觸您的小寶寶。
•餵奶--注意吞嚥動作 、唇色、 拍背打嗝:在出院前的學習重點在於了解您寶寶的習性,也增進彼此之了解。學習餵奶、洗澡的技巧,及觀察小寶寶嘴唇的顏色。
•醫療方面:是否須帶氧氣回家?若是需要,則出院前得準備租用氧氣製造機、大小筒氧氣、不斷電系統、發電機與氧心跳監測器。
•復健計劃:要了解您小寶寶的復健計劃為何?以期在家也能為您的寶寶持續加強復健。
•居家環境: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最好能有溫度、濕度的控制。
•限制訪客:限制訪客的數目、避免帶到公共場所與隔離家中生病成員則能減少他們受到感染的機會。
•避免抽煙:尤其是有帶氧氣回家的個案。
•寫日記:回家之後,會有一段時間的相互適應期,畢竟居家是與加護病房不同的作息環境與照顧者。最好可以幫寶寶準備一本記事簿,幫寶寶寫日記。一方面是將來溫馨的回憶,一方面也可以將問題集中,在回門診時請教醫師,而不至遺漏。
•諮詢:新生兒加護病房都是二十四小時開放諮詢的,因此,萬一有急事都可以打電話求援。
早產兒出院後常見的問題及照顧
感染
•預防感染--限制訪客、少到公共場所、隔離生病的探訪者
•可哺餵母乳 增強免疫力
•若發生呼吸急促,可調高氧氣濃度
•應儘速就醫
慢性肺疾病
•依醫護人員指導,給予氧氣使用
•依醫護人員指導,給予藥物的使用
•避免呼吸道感染
血管瘤
•草莓狀血管瘤是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所致。
•可以長在身體各處、也無一定的數目,六個月大之前會增生擴大似草莓狀。
•一歲之後,開始從中央變白而漸漸消退,至五、六歲左右消失。
•如果不是數目過多,通常不用理會。
•照顧上要避免感染與出血。
疝氣
臍疝氣
•導因於腹肌筋膜發育不良。
•一、二個月內會覺得越來越大,而後至兩、三歲消失。
•一般說來,腸子不會因臍疝氣而卡死,故不用特別去處理。
•照顧上則避免讓其哭得太厲害。
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不同於臍疝氣,它的通道狹窄,有時後腸子會卡死在此,而有腸子壞死之虞。
•早產兒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比起足月兒高得多,因此父母在換尿布時,都應檢查腹股溝位置。
•若是小朋友有突然的哭鬧不安、腹脹的狀況也須特別注意這地方。有此狀況則須儘速就醫。
藥物
•鐵劑--每天奶量達700cc以上時,可停
•多種維生素--每天奶量達700cc以上時,可停
•支氣管擴張劑--氧氣停後
•消化劑--症狀改善後,可停
胃食道逆流
•早產兒因胃與食道間的括約肌較為鬆弛,易有胃食道逆流。此現象會隨年紀成長而隨之成熟。
•處理的方式會根據其嚴重程度而定,可以採少量多餐、餐中即排氣、餵奶後直立或右側躺方法來幫助。
•可讓嬰兒坐汽車安全座椅,以維持高坐姿
•稍厲害者則可使用藥物。如今已很少須要到開刀的程度。
預防注射
•基本上只要體重夠,早產兒的預防注射是根據出生後的年齡來施打。
•卡介苗(BCG)要在體重>2500 gm後,才能接種
•B型肝炎疫苗(HBV)要在體重>2200gm後,才能接種
•而一些新出額外的預防針,如:百日咳 、B型嗜血桿菌疫苗 、流行性感冒疫苗、水痘疫苗,是否須要注射,則最好請教您寶寶的醫師。
視力檢查
•早產兒的視網膜病變會追蹤至視網膜的血管長成為止,一般在約至原本的預產期後兩週(42週)左右。
•早產兒即使視網膜無病變,他們將來近視、弱視、斜視的比例都較高。
•通常在矯正年齡半歲到一歲間會做一次視力評估,然後每年會繼續追蹤視力。
•若有異常,需早期做視力矯正。
聽力檢查
•早產兒也是聽力障礙之高危險群。
•在矯正年齡三個月左右會安排聽力檢查,以早期偵測、早期治療,以免影響日後的語言發展。
生長發育
•評估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須以矯正年齡來推斷。
•有些早產兒會有所謂的趕上期,而一歲前能否趕上則是重要關鍵。
•家屬的認知態度會對早產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生長發育的評估主要在於能早日發現發展遲緩兒,而及早讓早期療育介入。
•國內早產兒的追蹤結果:
•追蹤至矯正年齡兩歲
•神經與心智動作發展
•正常或輕度異常:69.7%
•中度異常:11.3%
•重度異常:18.9%
•危險因子
•出生週數<=28週
•出生體重<=1000公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3235&prev=13236&next=13201&l=f&fid=70
*********************************************************************************
美國研究:早產及出生體重不到2000公克,自閉症風險高達一般孩童的五倍!
根據外電報導,今天最新發表於美國小兒科期刊,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
出生時早產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的嬰兒,罹患自閉症的機率高達5%。研究人員追蹤862名孩童的出生至青少年時期。這些孩童於1984至1987年出生在新澤西州3個郡,出生體重介於500克至2000克;之後長期追蹤發現5%出生體重較輕的孩童遭診斷出自閉症,相較下,一般孩童罹患自閉症的比例為1%。
早產兒容易出現身體問題或者認知障礙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這個研究卻是把體重的界限與自閉症危險性清楚標示的第一個研究。
研究領導人
她並表示:「這些兒童的認知問題可能隱含潛在自閉症。」因此這些小孩若被懷疑有自閉症傾向,應該帶小孩儘早接受評估。
上述研究的出處為:
Pediatrics 2011; peds.2010-284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17, 2011, doi:10.1542/peds.2010-284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7,
201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174&prev=4186&next=4172&l=f&fid=63
********************************************************************************
早產兒居家照護重點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08&prev=223&next=106&l=f&fid=36
在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0多萬個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的比例約佔8%~10%左右,所幸多數的早產兒只要用心呵護,多半還是能夠順利出院,重回家庭舒適的懷抱。
面對即將要回家的小寶貝,家長們雖然開心,卻擁有更多不安……;因此,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用心呵護你的小寶貝,讓他(她)在家中也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出院篇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後約3天左右即可和媽媽一起出院,但早產兒由於身體各器官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留院密切觀察數日甚至數月。那麼,早產兒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專職護理師陳珮臻表示,醫院將評估寶寶及家長的狀況是否達到以下標準,才放心的將寶寶交還給家長。
寶寶的部分
1.接近預產期前的2~4週(當時體重約達到2,200~2,300公克左右)。
2.在開放的環境中能維持正常且恆定體溫。
3.進食狀況正常,體重平均每日增加20~30公克左右。
4.孩子的生命現象穩定、睡眠及排泄狀況都正常。
家長的部分
:1.是否已學會基本照護技巧,如洗澡、餵食、奶瓶消毒等照護技巧。另外,對於部分返家後仍需特殊需求照顧技巧的孩子,是否也已學會其照護技巧,如抽痰等。
2.在體溫維持的部分,知道何謂正常體溫,以及體溫過高或過低的處理方式。QA
Q.何謂早產兒?早產兒是指妊娠週數20週以上、未滿37週出生的新生兒。
.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不管妊娠週數多少,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新生兒。
.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新生兒。Q:什麼是正常體溫?A:是指「肛溫為37~38℃,腋溫為36.5~37.5℃。」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坊間有許多測量體溫的工具,對於家中1歲以下的小朋友基本上建議家長盡量以測量「肛溫」為主,因為肛溫比較接近核心體溫的溫度,除非小朋友合併有嚴重腹瀉的問題;另外,若是以「腋溫」的方式進行測量,一次測量的時間至少要維持5分鐘。
必備用品篇
可愛的寶貝終於可以回家了,家中是否要像醫院一樣,隨時準備好氧氣筒已備不時之需呢?陳珮臻護理師表示,一般而言,寶寶若沒有呼吸系統上的問題,是不需要特別備氧氣在身邊,通常需要備氧氣在身邊的孩子,住院中會表現出特別的症狀,如進食時會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平日呼吸狀況不穩定等。
面對這些用氧需求較高的病童,在醫院方面會請社工協助租借儀器的部分,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可以回家的早產兒多數都像常態性的孩子一樣,父母不妨換各角度想,就如同一般嬰兒室的寶寶回家一樣,不用特別準備醫療器材在身邊,只不過居家環境衛生方面應多加注意。
1.環境溫度的維持:室內的溫度盡量維持在26~28℃;濕度:50~60%。
2.盡量不要養寵物。
3.家中應禁止吸菸。
4.維持通風良好的環境。QA
Q:3C家電要不要?A:很多家長都會問道:「空氣濾淨器、除濕機、電暖氣等,是否一定得買?!」陳珮臻護理師回答說:「首先應視家中情況是否真的需要?次要則應評估家庭的經濟狀況,畢竟這些家電也算是一筆花費,並非非買不可。不過若你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建議家中還是準備一臺除濕機,此外,如果能養成每週至少打掃2~3次,避免家中的灰塵堆積,那麼,空氣濾淨器的需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家中觀察篇
早產兒.在家觀察重點如下:
寶寶的標準體重,6個月之前的寶寶,平均每月體重增加範圍大約在600~1,000公克。6個月~12個月之間,每月至少應增加0.4公斤左右。
.飲食方面
寶寶有穩定的奶量增加,每天平均體重約增加20~30公克。
.瞭解寶寶生長曲線
常態來說寶寶如果吃的好、睡的好,體重、身高及頭圍應該都會合理增加,這中間寶寶如果突然出現體重、身高及頭圍等,一下子增加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家長都應該特別小心,必要時應帶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重視寶寶各項發展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發展遲緩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每位家長更應該充分瞭解寶寶各時期的發展重點,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提醒每位家長,並不是所有的早產兒發展都會比別人慢,也不是時間到了孩子就一定會,另外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評估是依其“矯正年齡”的,而非以早產兒的出生年齡來看其發展,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QA
Q:何謂矯正年齡?
A:是指從預產期往後算方為「矯正年齡」。
舉例一:31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8週了。矯正年齡應為:提早出生的週數
(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出生後的週數)=(31-40) + 8=?-1週。
舉例二:34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10
週。則其矯正年齡應為:(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 +(出生後的週數)=(34-40)+ 10 =+ 4
週。Q:寶貝.日夜顛倒正常嗎?A:如果你曾經帶過小寶寶,你一定會發現到寶寶的作息,常有日夜顛倒的現象,你知道嗎?一般新生兒在8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間維持長段的睡眠,但是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日夜的區別,在出生6個月大時才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早產兒住院的時間較長,對於醫院吵雜且無日夜的區別的病房環境已經習慣,因此返家初期當然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適應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陳珮臻護理師強調,家長在期待寶寶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前,首要條件是家長本身生活作息也要正常才行。
戶外活動篇
早產兒由於抵抗力較弱,因此,盡量不要去人多及通風不良的環境,如:百貨公司、擁擠的餐廳等。
避開人潮擁擠場所
一般而言,醫護人員會建議去流通性比較大的場所,如:公園、學校操場、郊外等。陳珮臻護理師說:「選擇公園散步時,也要避開人潮,除了擔心飛沫傳染的問題外,由於中國人比較好客,看到可愛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去摸,身為家長的你很難去拒絕,小寶寶很有可能因此被傳染感冒等問題。」
出國旅遊先經醫師評估
至於,出國旅遊是否可行?陳珮臻護理師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反問家長,一定非去不可嗎?因為機艙也算是密閉的環境,另外還有擔心艙壓的問題,若真的非去不可,最好事先先請醫師評估;坐飛機時應讓寶寶吃奶嘴或喝點水減輕艙壓的困擾。」QA
Q.預防接種要注意什麼?A:預防接種是一控制或根除傳染病流行重要的一環,因此早產兒也和一般足月兒一樣,必須接受預防注射,以避免發生嚴重的疾病。
卡介苗
但是有些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其免疫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建議像「卡介苗」這類的活性減毒疫苗,須等寶寶體重達到2,5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才可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
至於「B型肝炎疫苗」則是寶寶體重達到2,2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就可以施打了。另外若無重大疾病,其他的預防接種疫苗,則依其早產兒出生實際年齡按時接種疫苗即可,不需考慮其體重問題。
對於母親為HbeAg(+)、HbsAg(+)或是HbsAg之效價?2,560者,則寶寶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不論其體重多少,都應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生病篇
早產兒.生病怎麼辦?
早產兒生病時,醫師會建議將寶寶帶回給原來的「住院就診醫師」檢查;若寶寶沒有住院的情況而是從嬰兒室直接回家,那麼會建議給固定預防接種的醫師檢查;這些醫師會比較清楚孩童的整個身、心發展狀況。
其次,家長更要考慮「寶寶安全」問題,若小寶寶突然出現呼吸喘或發黑等緊急事件,家長應以孩子的安全為顧慮,先找就近的醫療院所處理,必要時再轉診治療。
留意寶貝的身心發展
陳珮臻護理師表示:「有些許早產兒會有發展上的問題,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寶貝的發展狀況,多與孩童互動並給予必要的刺激,此外,在照護上盡量不要假他人之手,以免錯失寶貝的發展時機。」若對早產兒照護上有疑慮,不妨多多利用“早產兒諮詢專線”將有專人為你做詳盡的解答。QA
Q:早產兒該如何選擇醫師?
A:早產兒的醫師選擇,應以「新生兒專科醫師」為優先考量,並不適合選擇耳鼻喉科及內兒科等醫師(診所)。主要是因為耳鼻喉科方面的病人其呼吸道的疾病較多,容易引發感染等問題,而內、兒科方面多半還是以內科為主,因此也比較不適合早產兒。Q:早產兒追蹤門診?A:「早產兒追蹤門診」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提供,追蹤條件是在全國21所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婦幼醫院、國泰總院、永和耕薪醫院、新光醫院、台北榮總、台北長庚、三軍總醫院、台北馬偕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山醫院、台中榮總、成大醫院、新樓醫院、奇美醫院、台南市立醫院、郭綜合醫院、衛生署台南醫院、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醫院、高醫附設中和醫院等),出生的早產兒或是在出生後7天內轉診的早產兒,對於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含1,500公克)的早產兒,提供「早產兒門診追蹤」,其追蹤時機分別為矯正年齡6個月、矯正年齡12個月、矯正年齡18個月、矯正年齡24個月各做一次心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專職護理師陳珮臻
早產兒的餵食及腸胃問題
主講人:成大醫院小兒腸胃科 楊耀榮醫師
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低下者前二年的成長追蹤報告
- 出生體重愈低者,在四個追蹤年齡 (滿6個月、12個月、18個月及24個月)之體重也愈低
- 與足月兒相較,出生體重低下的極低體重兒在前二年生長中均呈現統計上有意義差別之體重、身高及頭圍偏低現象
台灣早產兒聯合追蹤小組 (88年成果報告)
新生兒餵食問題
- 小孩子不吸(牛)奶怎麼辦?
- 怎麼每餐吃完都溢奶(吐奶 )?
- 大便一直都稀稀水水的怎麼辦?
- 小寶寶怎麼好幾天才大一次便?
- 小孩子腹脹怎麼辦?
溢奶和嘔吐
- 生理性溢奶
- 非生理性溢奶
- 膽汁性嘔吐
- 非膽汁性嘔吐
溢奶與胃、食道回流
- 生理性食道下括約肌閉鎖不全
- 吸入大量空氣
溢奶的照顧
- 保持平常心、安靜環境餵奶
- 分段排氣
- 少量多餐
- 餵完奶後直立抱30分鐘
- 藥物治療
嘔吐的區別
- 膽汁性嘔吐及非膽汁性嘔吐 : 阻塞部位不同
腸胃道問題及非腸胃道問題
先天性腸胃道疾病
- 兔唇、顎裂
- 食道閉鎖
- 腸扭轉
- 小腸閉鎖、狹窄
- 肛門閉鎖
- 臍澎出、腹裂畸型
- 巨結腸症
巨結腸症
- 某段大腸先天缺乏神經節,造成不能擴張蠕動
- 胎便延遲、腹脹、嘔吐
- X光、下消化道攝影、大腸切片
- 手術治療
腹脹的區別
- 胃腸脹氣
- 臟器腫大
- 腹水
- 腫瘤
胃腸脹氣的原因
- 奶洞太大或太小
- 餵食技巧不好
- 醣類消化不良
- 腸道阻塞
腹痛的原因
- 嬰兒腹部絞痛
- 腸胃發炎
- 腸道阻塞
- 牛奶過敏
嬰兒腹部絞痛
- 三周至三個月大
- 反覆發作腹痛及哭鬧
- 原因:神經系統未成熟、胃腸過敏
牛奶蛋白過敏
- 嬰幼兒慢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 可在餵食後三天到三個月內發生
- 餵食困難、腹脹、腹瀉、皮膚疹、腸道出血及解黑便
- 以母奶或水解蛋白奶粉餵食可避免
便秘:千呼萬喚“屎” 出來
- 大便次數變少或質地變硬
- 功能性或器質性
- 肛裂、食慾不振
便秘的治療
- 多餵母乳
- 添加米粉、麥粉或濃度增加
- 富含纖維質的副食品
- 多喝水份、兩餐間給予葡萄糖水
- 固定排便習慣
- 肛門刺激、軟便劑或浣腸劑
腹瀉的定義
- 一般定義: 以年齡為基準,排便次數增加或硬度變軟或兩者皆有。
- 定量定義: 一天中排便量增加超過10克/公斤/天,常併有水便(大人 200克/天)。
感染性腹瀉
- 當腹瀉是由於病菌的感染,包括病毒(virus)、細菌(bacteria)、或少見的原生蟲(protozoan)而導致時稱之。
沙門氏菌腸胃炎
- 食用污染水或食物,由糞口方式傳染
- 臨床可見發燒、嘔吐、黏液性腹瀉,可併有血絲及痙攣性腹痛
- 治療,以水分及電解質補充為最重要
- 抗生素在一般腸胃炎不建議使用,會延長細菌排空時間
輪狀病毒腸胃炎
- 易發生於六個月大至二歲嬰兒
- 以秋、冬二季為多
- 由糞口及呼吸道傳染
- 發燒、感冒症狀,繼發多次嘔吐,再發生水狀腹瀉
- 診斷可由大便檢查病毒抗原而確定
-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腹瀉時奶粉的選擇
- 母奶
- 一般配方奶粉
- 無乳糖配方奶粉
- 黃豆配方奶粉
- 水解奶粉
引用:http://140.116.58.191/chinese/neonate/homecare_01.htm
早產兒成長與營養
主講人:成大醫院新生兒科 林其和醫師
背景
成長測量為評估嬰兒健康情形的一項簡單但也是重要的檢查,尤其是對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畢業的低體重兒。低體重兒出院時有30-90%體重低於10百分位,此情況於一歲時仍有30-50%,甚至三歲時低於10百分位仍有30%。因此成長常是家長關心的問題。成長受出生時的體質、疾病嚴重度、營養補充量、家庭環境影響。此外,一些生長的小變化及可能是嬰兒生理或家庭環境變化的敏感指標。
早產兒成長的特性
分成四個階段:遲緩期、過渡期、追趕期、平穩期。
遲緩期
出生後生理性體重減輕
(脫水、限水、營養不足、消耗體力),其程度依早產週數而異。一般而言:出生體重2000公克則生理性體重減輕約5%,750公克則可降低15-20
%,發生期間約在出生後3天至4週。
過渡期
病情穩定、體重漸增。身高生長的速度似足月兒。頭圍則在出生後四週逐漸增加。
追趕期
到懷孕週數約36-46週時體重開始增加,每天可增加20-30公克甚或每天50公克;可持續幾個月(平均兩個月)。身高在出生後1.5-7.5個月生長速度最快。頭圍則到懷孕週數約30-40週時生長最快。
平穩期
一般6-9個月時達到,如出生體重極輕可能需3-5年的時間。身高需7.5個月-5年。頭圍於6-9個月。
成長評估
原則
- 體重、身高、頭圍,需繪於成長圖上評估。
- 必須以矯正年齡(由預產期起算)評估成長情形,矯正年齡至24個月;體重至24個月,身高至36-42個月,頭圍至18個月。
- 頭圍先追趕上、接著再身,體重最後。
- 體重、身高、頭圍的測定必須精確而且連續性的觀察才具價值。
- 於成長圖上的差距如超過兩條成長線則必須探討其原因。
影響成長的因素
一般有1/3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即過輕,極度早產兒或慢性肺疾病則會呈現成長遲緩趨勢。一般均位於成長曲線圖上的第3到第25百分位。
有些出生時屬於對稱型(symmetrical)的低體重兒,其成長潛力就不良,例如有先天性感染、先天異常等造成的對稱型低體重兒,其出生後即使營養補足卻依然表現低成長曲線。有些出生時屬於非對稱型(asymmetrical)的低體重兒,出生後營養補足則較有追趕成長的可能,例如:母親抽煙、雙胞胎、妊娠高血壓等因素造成的胎盤功能不良而導致胎兒發育較差。一般非對稱型低體重兒在出生後8-12個月內,體重會呈現較佳的生長速度;但身高生長的速度,不論是對稱型或非對稱型低體重兒,均需三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似足月兒的水準;然頭圍在出生後2歲半以前,非對稱型較對稱型低體重兒生長速度快。
營養
成長與營養的供給量及營養的品質相當的關係,但是成長的情形不一定完全單一營養因素所造成,尤其與早產兒本身住院時的併發症如壞死性成炎導致短腸症、慢性肺病變增加能量消耗、或黃疸症以致脂昉吸收不良等有關。
能量供應要以理想的體重為目標。例如:生下時體重1000公克、28週早產兒,於三個月後(40週)體重雖然只有2000公克,但仍需以3200公克的體重能量供給才能期待生長呈現追趕狀態。
是否需添加營養劑
- 早產兒食用母乳需母乳加強劑。
- 慢性肺疾病或心臟衰竭嬰兒、體重增加不理想時可添加多醣(polycose),中鍵脂昉酸(MCT)。
- 補血(鐵劑,Ferrosanol,1滴/kg/天),2-4mg/kg,不可與食物混合使用、以免影響藥物吸收。除體重低於1500公克早產兒,如嬰兒配方內以加搶體劑量至12mg/公升,而且餵食量足夠、可不必再添加。
根據外電報導,今天最新發表於美國小兒科期刊,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
出生時早產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的嬰兒,罹患自閉症的機率高達5%。研究人員追蹤862名孩童的出生至青少年時期。這些孩童於1984至1987年出生在新澤西州3個郡,出生體重介於500克至2000克;之後長期追蹤發現5%出生體重較輕的孩童遭診斷出自閉症,相較下,一般孩童罹患自閉症的比例為1%。
早產兒容易出現身體問題或者認知障礙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這個研究卻是把體重的界限與自閉症危險性清楚標示的第一個研究。
研究領導人
早產兒容易出現身體問題或者認知障礙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這個研究卻是把體重的界限與自閉症危險性清楚標示的第一個研究。
研究領導人
她並表示:「這些兒童的認知問題可能隱含潛在自閉症。」因此這些小孩若被懷疑有自閉症傾向,應該帶小孩儘早接受評估。
上述研究的出處為:Pediatrics 2011; peds.2010-284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17, 2011, doi:10.1542/peds.2010-284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7, 201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174&prev=4186&next=4172&l=f&fid=63
********************************************************************************
早產兒居家照護重點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08&prev=223&next=106&l=f&fid=36
在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0多萬個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的比例約佔8%~10%左右,所幸多數的早產兒只要用心呵護,多半還是能夠順利出院,重回家庭舒適的懷抱。
面對即將要回家的小寶貝,家長們雖然開心,卻擁有更多不安……;因此,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用心呵護你的小寶貝,讓他(她)在家中也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出院篇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後約3天左右即可和媽媽一起出院,但早產兒由於身體各器官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留院密切觀察數日甚至數月。那麼,早產兒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專職護理師陳珮臻表示,醫院將評估寶寶及家長的狀況是否達到以下標準,才放心的將寶寶交還給家長。
寶寶的部分
1.接近預產期前的2~4週(當時體重約達到2,200~2,300公克左右)。
2.在開放的環境中能維持正常且恆定體溫。
3.進食狀況正常,體重平均每日增加20~30公克左右。
4.孩子的生命現象穩定、睡眠及排泄狀況都正常。
家長的部分
:1.是否已學會基本照護技巧,如洗澡、餵食、奶瓶消毒等照護技巧。另外,對於部分返家後仍需特殊需求照顧技巧的孩子,是否也已學會其照護技巧,如抽痰等。
2.在體溫維持的部分,知道何謂正常體溫,以及體溫過高或過低的處理方式。QA
Q.何謂早產兒?早產兒是指妊娠週數20週以上、未滿37週出生的新生兒。
.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不管妊娠週數多少,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新生兒。
.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新生兒。Q:什麼是正常體溫?A:是指「肛溫為37~38℃,腋溫為36.5~37.5℃。」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坊間有許多測量體溫的工具,對於家中1歲以下的小朋友基本上建議家長盡量以測量「肛溫」為主,因為肛溫比較接近核心體溫的溫度,除非小朋友合併有嚴重腹瀉的問題;另外,若是以「腋溫」的方式進行測量,一次測量的時間至少要維持5分鐘。
必備用品篇
可愛的寶貝終於可以回家了,家中是否要像醫院一樣,隨時準備好氧氣筒已備不時之需呢?陳珮臻護理師表示,一般而言,寶寶若沒有呼吸系統上的問題,是不需要特別備氧氣在身邊,通常需要備氧氣在身邊的孩子,住院中會表現出特別的症狀,如進食時會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平日呼吸狀況不穩定等。
面對這些用氧需求較高的病童,在醫院方面會請社工協助租借儀器的部分,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可以回家的早產兒多數都像常態性的孩子一樣,父母不妨換各角度想,就如同一般嬰兒室的寶寶回家一樣,不用特別準備醫療器材在身邊,只不過居家環境衛生方面應多加注意。
1.環境溫度的維持:室內的溫度盡量維持在26~28℃;濕度:50~60%。
2.盡量不要養寵物。
3.家中應禁止吸菸。
4.維持通風良好的環境。QA
Q:3C家電要不要?A:很多家長都會問道:「空氣濾淨器、除濕機、電暖氣等,是否一定得買?!」陳珮臻護理師回答說:「首先應視家中情況是否真的需要?次要則應評估家庭的經濟狀況,畢竟這些家電也算是一筆花費,並非非買不可。不過若你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建議家中還是準備一臺除濕機,此外,如果能養成每週至少打掃2~3次,避免家中的灰塵堆積,那麼,空氣濾淨器的需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家中觀察篇
早產兒.在家觀察重點如下:
寶寶的標準體重,6個月之前的寶寶,平均每月體重增加範圍大約在600~1,000公克。6個月~12個月之間,每月至少應增加0.4公斤左右。
.飲食方面
寶寶有穩定的奶量增加,每天平均體重約增加20~30公克。
.瞭解寶寶生長曲線
常態來說寶寶如果吃的好、睡的好,體重、身高及頭圍應該都會合理增加,這中間寶寶如果突然出現體重、身高及頭圍等,一下子增加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家長都應該特別小心,必要時應帶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重視寶寶各項發展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發展遲緩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每位家長更應該充分瞭解寶寶各時期的發展重點,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提醒每位家長,並不是所有的早產兒發展都會比別人慢,也不是時間到了孩子就一定會,另外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評估是依其“矯正年齡”的,而非以早產兒的出生年齡來看其發展,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QA
Q:何謂矯正年齡?
A:是指從預產期往後算方為「矯正年齡」。
舉例一:31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8週了。矯正年齡應為:提早出生的週數 (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出生後的週數)=(31-40) + 8=?-1週。
舉例二:34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10 週。則其矯正年齡應為:(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 +(出生後的週數)=(34-40)+ 10 =+ 4 週。Q:寶貝.日夜顛倒正常嗎?A:如果你曾經帶過小寶寶,你一定會發現到寶寶的作息,常有日夜顛倒的現象,你知道嗎?一般新生兒在8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間維持長段的睡眠,但是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日夜的區別,在出生6個月大時才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早產兒住院的時間較長,對於醫院吵雜且無日夜的區別的病房環境已經習慣,因此返家初期當然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適應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陳珮臻護理師強調,家長在期待寶寶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前,首要條件是家長本身生活作息也要正常才行。
戶外活動篇
早產兒由於抵抗力較弱,因此,盡量不要去人多及通風不良的環境,如:百貨公司、擁擠的餐廳等。
避開人潮擁擠場所
一般而言,醫護人員會建議去流通性比較大的場所,如:公園、學校操場、郊外等。陳珮臻護理師說:「選擇公園散步時,也要避開人潮,除了擔心飛沫傳染的問題外,由於中國人比較好客,看到可愛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去摸,身為家長的你很難去拒絕,小寶寶很有可能因此被傳染感冒等問題。」
出國旅遊先經醫師評估
至於,出國旅遊是否可行?陳珮臻護理師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反問家長,一定非去不可嗎?因為機艙也算是密閉的環境,另外還有擔心艙壓的問題,若真的非去不可,最好事先先請醫師評估;坐飛機時應讓寶寶吃奶嘴或喝點水減輕艙壓的困擾。」QA
Q.預防接種要注意什麼?A:預防接種是一控制或根除傳染病流行重要的一環,因此早產兒也和一般足月兒一樣,必須接受預防注射,以避免發生嚴重的疾病。
卡介苗
但是有些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其免疫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建議像「卡介苗」這類的活性減毒疫苗,須等寶寶體重達到2,5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才可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
至於「B型肝炎疫苗」則是寶寶體重達到2,2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就可以施打了。另外若無重大疾病,其他的預防接種疫苗,則依其早產兒出生實際年齡按時接種疫苗即可,不需考慮其體重問題。
對於母親為HbeAg(+)、HbsAg(+)或是HbsAg之效價?2,560者,則寶寶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不論其體重多少,都應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生病篇
早產兒.生病怎麼辦?
早產兒生病時,醫師會建議將寶寶帶回給原來的「住院就診醫師」檢查;若寶寶沒有住院的情況而是從嬰兒室直接回家,那麼會建議給固定預防接種的醫師檢查;這些醫師會比較清楚孩童的整個身、心發展狀況。
其次,家長更要考慮「寶寶安全」問題,若小寶寶突然出現呼吸喘或發黑等緊急事件,家長應以孩子的安全為顧慮,先找就近的醫療院所處理,必要時再轉診治療。
留意寶貝的身心發展
陳珮臻護理師表示:「有些許早產兒會有發展上的問題,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寶貝的發展狀況,多與孩童互動並給予必要的刺激,此外,在照護上盡量不要假他人之手,以免錯失寶貝的發展時機。」若對早產兒照護上有疑慮,不妨多多利用“早產兒諮詢專線”將有專人為你做詳盡的解答。QA
Q:早產兒該如何選擇醫師?
A:早產兒的醫師選擇,應以「新生兒專科醫師」為優先考量,並不適合選擇耳鼻喉科及內兒科等醫師(診所)。主要是因為耳鼻喉科方面的病人其呼吸道的疾病較多,容易引發感染等問題,而內、兒科方面多半還是以內科為主,因此也比較不適合早產兒。Q:早產兒追蹤門診?A:「早產兒追蹤門診」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提供,追蹤條件是在全國21所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婦幼醫院、國泰總院、永和耕薪醫院、新光醫院、台北榮總、台北長庚、三軍總醫院、台北馬偕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山醫院、台中榮總、成大醫院、新樓醫院、奇美醫院、台南市立醫院、郭綜合醫院、衛生署台南醫院、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醫院、高醫附設中和醫院等),出生的早產兒或是在出生後7天內轉診的早產兒,對於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含1,500公克)的早產兒,提供「早產兒門診追蹤」,其追蹤時機分別為矯正年齡6個月、矯正年齡12個月、矯正年齡18個月、矯正年齡24個月各做一次心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面對即將要回家的小寶貝,家長們雖然開心,卻擁有更多不安……;因此,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用心呵護你的小寶貝,讓他(她)在家中也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出院篇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後約3天左右即可和媽媽一起出院,但早產兒由於身體各器官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留院密切觀察數日甚至數月。那麼,早產兒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專職護理師陳珮臻表示,醫院將評估寶寶及家長的狀況是否達到以下標準,才放心的將寶寶交還給家長。
寶寶的部分
1.接近預產期前的2~4週(當時體重約達到2,200~2,300公克左右)。
2.在開放的環境中能維持正常且恆定體溫。
3.進食狀況正常,體重平均每日增加20~30公克左右。
4.孩子的生命現象穩定、睡眠及排泄狀況都正常。
家長的部分
:1.是否已學會基本照護技巧,如洗澡、餵食、奶瓶消毒等照護技巧。另外,對於部分返家後仍需特殊需求照顧技巧的孩子,是否也已學會其照護技巧,如抽痰等。
2.在體溫維持的部分,知道何謂正常體溫,以及體溫過高或過低的處理方式。QA
Q.何謂早產兒?早產兒是指妊娠週數20週以上、未滿37週出生的新生兒。
.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不管妊娠週數多少,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新生兒。
.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新生兒。Q:什麼是正常體溫?A:是指「肛溫為37~38℃,腋溫為36.5~37.5℃。」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坊間有許多測量體溫的工具,對於家中1歲以下的小朋友基本上建議家長盡量以測量「肛溫」為主,因為肛溫比較接近核心體溫的溫度,除非小朋友合併有嚴重腹瀉的問題;另外,若是以「腋溫」的方式進行測量,一次測量的時間至少要維持5分鐘。
必備用品篇
可愛的寶貝終於可以回家了,家中是否要像醫院一樣,隨時準備好氧氣筒已備不時之需呢?陳珮臻護理師表示,一般而言,寶寶若沒有呼吸系統上的問題,是不需要特別備氧氣在身邊,通常需要備氧氣在身邊的孩子,住院中會表現出特別的症狀,如進食時會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平日呼吸狀況不穩定等。
面對這些用氧需求較高的病童,在醫院方面會請社工協助租借儀器的部分,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可以回家的早產兒多數都像常態性的孩子一樣,父母不妨換各角度想,就如同一般嬰兒室的寶寶回家一樣,不用特別準備醫療器材在身邊,只不過居家環境衛生方面應多加注意。
1.環境溫度的維持:室內的溫度盡量維持在26~28℃;濕度:50~60%。
2.盡量不要養寵物。
3.家中應禁止吸菸。
4.維持通風良好的環境。QA
Q:3C家電要不要?A:很多家長都會問道:「空氣濾淨器、除濕機、電暖氣等,是否一定得買?!」陳珮臻護理師回答說:「首先應視家中情況是否真的需要?次要則應評估家庭的經濟狀況,畢竟這些家電也算是一筆花費,並非非買不可。不過若你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建議家中還是準備一臺除濕機,此外,如果能養成每週至少打掃2~3次,避免家中的灰塵堆積,那麼,空氣濾淨器的需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家中觀察篇
早產兒.在家觀察重點如下:
寶寶的標準體重,6個月之前的寶寶,平均每月體重增加範圍大約在600~1,000公克。6個月~12個月之間,每月至少應增加0.4公斤左右。
.飲食方面
寶寶有穩定的奶量增加,每天平均體重約增加20~30公克。
.瞭解寶寶生長曲線
常態來說寶寶如果吃的好、睡的好,體重、身高及頭圍應該都會合理增加,這中間寶寶如果突然出現體重、身高及頭圍等,一下子增加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家長都應該特別小心,必要時應帶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重視寶寶各項發展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發展遲緩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每位家長更應該充分瞭解寶寶各時期的發展重點,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提醒每位家長,並不是所有的早產兒發展都會比別人慢,也不是時間到了孩子就一定會,另外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評估是依其“矯正年齡”的,而非以早產兒的出生年齡來看其發展,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QA
Q:何謂矯正年齡?
A:是指從預產期往後算方為「矯正年齡」。
舉例一:31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8週了。矯正年齡應為:提早出生的週數 (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出生後的週數)=(31-40) + 8=?-1週。
舉例二:34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10 週。則其矯正年齡應為:(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 +(出生後的週數)=(34-40)+ 10 =+ 4 週。Q:寶貝.日夜顛倒正常嗎?A:如果你曾經帶過小寶寶,你一定會發現到寶寶的作息,常有日夜顛倒的現象,你知道嗎?一般新生兒在8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間維持長段的睡眠,但是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日夜的區別,在出生6個月大時才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早產兒住院的時間較長,對於醫院吵雜且無日夜的區別的病房環境已經習慣,因此返家初期當然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適應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陳珮臻護理師強調,家長在期待寶寶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前,首要條件是家長本身生活作息也要正常才行。
戶外活動篇
早產兒由於抵抗力較弱,因此,盡量不要去人多及通風不良的環境,如:百貨公司、擁擠的餐廳等。
避開人潮擁擠場所
一般而言,醫護人員會建議去流通性比較大的場所,如:公園、學校操場、郊外等。陳珮臻護理師說:「選擇公園散步時,也要避開人潮,除了擔心飛沫傳染的問題外,由於中國人比較好客,看到可愛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去摸,身為家長的你很難去拒絕,小寶寶很有可能因此被傳染感冒等問題。」
出國旅遊先經醫師評估
至於,出國旅遊是否可行?陳珮臻護理師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反問家長,一定非去不可嗎?因為機艙也算是密閉的環境,另外還有擔心艙壓的問題,若真的非去不可,最好事先先請醫師評估;坐飛機時應讓寶寶吃奶嘴或喝點水減輕艙壓的困擾。」QA
Q.預防接種要注意什麼?A:預防接種是一控制或根除傳染病流行重要的一環,因此早產兒也和一般足月兒一樣,必須接受預防注射,以避免發生嚴重的疾病。
卡介苗
但是有些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其免疫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建議像「卡介苗」這類的活性減毒疫苗,須等寶寶體重達到2,5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才可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
至於「B型肝炎疫苗」則是寶寶體重達到2,2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就可以施打了。另外若無重大疾病,其他的預防接種疫苗,則依其早產兒出生實際年齡按時接種疫苗即可,不需考慮其體重問題。
對於母親為HbeAg(+)、HbsAg(+)或是HbsAg之效價?2,560者,則寶寶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不論其體重多少,都應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生病篇
早產兒.生病怎麼辦?
早產兒生病時,醫師會建議將寶寶帶回給原來的「住院就診醫師」檢查;若寶寶沒有住院的情況而是從嬰兒室直接回家,那麼會建議給固定預防接種的醫師檢查;這些醫師會比較清楚孩童的整個身、心發展狀況。
其次,家長更要考慮「寶寶安全」問題,若小寶寶突然出現呼吸喘或發黑等緊急事件,家長應以孩子的安全為顧慮,先找就近的醫療院所處理,必要時再轉診治療。
留意寶貝的身心發展
陳珮臻護理師表示:「有些許早產兒會有發展上的問題,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寶貝的發展狀況,多與孩童互動並給予必要的刺激,此外,在照護上盡量不要假他人之手,以免錯失寶貝的發展時機。」若對早產兒照護上有疑慮,不妨多多利用“早產兒諮詢專線”將有專人為你做詳盡的解答。QA
Q:早產兒該如何選擇醫師?
A:早產兒的醫師選擇,應以「新生兒專科醫師」為優先考量,並不適合選擇耳鼻喉科及內兒科等醫師(診所)。主要是因為耳鼻喉科方面的病人其呼吸道的疾病較多,容易引發感染等問題,而內、兒科方面多半還是以內科為主,因此也比較不適合早產兒。Q:早產兒追蹤門診?A:「早產兒追蹤門診」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提供,追蹤條件是在全國21所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婦幼醫院、國泰總院、永和耕薪醫院、新光醫院、台北榮總、台北長庚、三軍總醫院、台北馬偕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山醫院、台中榮總、成大醫院、新樓醫院、奇美醫院、台南市立醫院、郭綜合醫院、衛生署台南醫院、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醫院、高醫附設中和醫院等),出生的早產兒或是在出生後7天內轉診的早產兒,對於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含1,500公克)的早產兒,提供「早產兒門診追蹤」,其追蹤時機分別為矯正年齡6個月、矯正年齡12個月、矯正年齡18個月、矯正年齡24個月各做一次心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專職護理師陳珮臻
早產兒的餵食及腸胃問題
主講人:成大醫院小兒腸胃科 楊耀榮醫師
|
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低下者前二年的成長追蹤報告
台灣早產兒聯合追蹤小組 (88年成果報告)
|
新生兒餵食問題
|
溢奶和嘔吐
|
溢奶與胃、食道回流
|
溢奶的照顧
|
嘔吐的區別
|
先天性腸胃道疾病
|
巨結腸症
|
腹脹的區別
|
胃腸脹氣的原因
|
腹痛的原因
|
嬰兒腹部絞痛
|
牛奶蛋白過敏
|
便秘:千呼萬喚“屎” 出來
|
便秘的治療
|
腹瀉的定義
|
感染性腹瀉
|
沙門氏菌腸胃炎
|
輪狀病毒腸胃炎
|
腹瀉時奶粉的選擇
|
引用:http://140.116.58.191/chinese/neonate/homecare_01.htm
早產兒成長與營養
主講人:成大醫院新生兒科 林其和醫師
|
背景成長測量為評估嬰兒健康情形的一項簡單但也是重要的檢查,尤其是對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畢業的低體重兒。低體重兒出院時有30-90%體重低於10百分位,此情況於一歲時仍有30-50%,甚至三歲時低於10百分位仍有30%。因此成長常是家長關心的問題。成長受出生時的體質、疾病嚴重度、營養補充量、家庭環境影響。此外,一些生長的小變化及可能是嬰兒生理或家庭環境變化的敏感指標。 |
早產兒成長的特性分成四個階段:遲緩期、過渡期、追趕期、平穩期。 |
成長評估原則 |
影響成長的因素一般有1/3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即過輕,極度早產兒或慢性肺疾病則會呈現成長遲緩趨勢。一般均位於成長曲線圖上的第3到第25百分位。 |
營養成長與營養的供給量及營養的品質相當的關係,但是成長的情形不一定完全單一營養因素所造成,尤其與早產兒本身住院時的併發症如壞死性成炎導致短腸症、慢性肺病變增加能量消耗、或黃疸症以致脂昉吸收不良等有關。 |
是否需添加營養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