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別當完美媽媽,B+就夠了!

媽媽也是人,不必當超人!完美媽媽在子女眼中一定是最好的媽媽嗎?其實,不完美的B+媽媽,懂得先讓自己快樂,才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礎。你有A+媽媽的傾向嗎?有什麼解除A+媽媽罪惡感的祕方呢?
年輕時嗤之以鼻的育兒雜誌佔據客廳,書櫃案頭小說全換成食譜和親子教養書。衣櫃只留下方便哺乳的衣服,其他空間塞滿四處要來的孩子衣物……在意孩子看起來的樣子勝過自己。現在照鏡子,常常只為了確認趴在肩頭的孩子闔眼沒有……」三十七歲的黃宗嫻是高中老師,第二胎生了雙胞胎,留職停薪在家帶小孩。她說出當母親以後,整個世界只繞著孩子轉的心情。
「以前我想當A+媽媽:工作上要有表現,孩子也要照顧好。人生順序第一是孩子、第二是工作、第三是老公,沒有我自己。因為太忙碌了,我發現自己總是對老大說:『快快快!』有一天身體不舒服,交代兒子:『若是媽媽發生什麼狀況,你就打電話給誰誰誰……』兒子聽了,拚命點頭很害怕,覺得我生病都是他的錯,哭著對我說:『媽媽,我以後一定會很乖、一定會好好吃飯、一定不會忘記帶功課……』我愣住了,兒子一連講了十幾個都是對自己負面的評價。這和我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馳。我這個『A+』媽媽給孩子的壓力真的太大了!」兒子已經上大學的曉飛(化名)回憶起剛當新手媽媽時的龐大壓力,至今仍對大兒子充滿歉疚。
擺脫當完美媽媽的迷思
台灣二十五到四十四歲的婦女,四分之三以上都在工作。也就是說,現代的媽媽幾乎都是身兼二職:要負擔家計、追尋自己的工作成就;同時也要負擔傳統的母職責任。
不只現代職業婦女面對龐大的壓力,家庭主婦也有從A到A+的升級壓力。因為上一代的媽媽多半用本能帶小孩,但是現代媽媽孩子生得少,期望更高,拚命吸收育兒和教養的資訊,處在高壓、高焦慮的氣氛。大家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希望自己是超級A+媽媽,卻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其實,有這樣感受的媽媽,並不孤單。
「我拒絕當B+媽媽。當然要努力當完美的A+媽媽,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寶寶才一歲多的的翠軒(化名),平常上班工作很忙,寶寶由婆婆幫忙帶,週末才接回來。但是寶寶從出生到現在,身為上班媽媽,翠軒不辭辛苦的餵母乳。週末還親自下廚,幫寶寶準備好一週的副食品。
要當超級的A+媽媽太辛苦,甚至可能是為難自己的惡夢。事實上,不迷信完美的B+媽媽,懂得先讓自己快樂,才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礎。
九月份,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指出,擁有「超級媽媽」迷思的婦女較容易得憂鬱症。美國華盛頓大學長期追蹤的最新研究結果:現代母親要遠離憂慮症狀,最重要就是要擺脫當「超級媽媽」的想法。華盛頓大學社會系研究生卡崔納‧洛伊普(Katrina Leupp)在美國社會學年會發表最新研究結果。這份研究,追蹤長達三十二年、持續參與「美國國家青少年演變研究」的一千六百名職業婦女和家庭主婦。對照她們年輕時對母親角色的看法,和自己四十歲時的憂鬱程度。研究發現:拚命想在職場和家庭都完美演出的媽媽,比起拒絕完美媽媽迷思的女性,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而且,完美媽媽在子女眼中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媽媽。幼教專家李坤珊博士的新書《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中,女兒寧寧談到她和媽媽一起坐雲霄飛車時,第一次看到媽媽的恐懼,這樣的發現反而讓她學會重要的一課:完美如媽媽也會犯錯,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李坤珊的女兒寧寧從孩子的眼光,提醒所有母親不必做完美母親:「看到媽媽的脆弱,我開始用『一個人』的眼光去看她……我開始理解:媽媽需要我,就跟我需要她一樣。」
A+媽媽三大症狀和破解對策
無論是職業婦女還是家庭主婦都有可能是A+媽媽。
A+媽媽症狀一  孩子和工作擺第一,沒有自己。
許多好媽媽,往往沒有發現自己習慣燃燒自己;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和先生,剩下的才給自己。曉飛在廣播電台擔任主持人,也是一兒一女的媽媽。有一次驚覺,好久以來,自己沒有好好吃過水果。比方說每次切芒果時,都是把果肉好好切成小塊給家人,然後自己站在流理台前匆匆的把果核啃乾淨。
李坤珊在書中也回憶女兒三歲時,有一天,把午餐的剩飯推到她面前,天真的說:「媽媽喜歡吃剩飯!」讓她感到非常震驚。
然而,這樣沒有自己的生活,不但容易耗盡自己的心力,還有可能喪失愛人的能力。林口長庚精神科婦女身心醫學召集人蕭美君醫師分享,她常常問來門診的媽媽:「你好不好?」很多媽媽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甚至反問:「這重要嗎?」
蕭美君觀察,來門診的媽媽很多都是情緒跟著孩子轉,情緒高低起伏完全受孩子表現所左右。「長期的門診歷程後,有一天當這些媽媽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再跟著孩子轉,問題多半迎刃而解。」蕭美君提醒媽媽:「若連自己都不愛,還能怎麼愛別人?」
對策   一定要有個人的時間和空間
媽媽要照顧別人,必須不斷的付出;因此一定也要有自己獨處充電的時間。這也是許多職業婦女覺得自己比家庭主婦輕鬆的主要理由,至少上班的時候,可以好好的喝一杯咖啡。美國今日電視台和《親職》雜誌網站,在八月合作了一個職業婦女媽媽真心話調查,共有兩萬六千多位媽媽參與。媽媽們悄悄透露了沒有告訴別人的黑暗真心話:「其實,上班比帶小孩輕鬆多了!」調查中,三分之一的媽媽承認,工作雖然辛苦,卻是逃避全天候照顧小孩,一個完全正當的藉口。
「很多媽媽都說不可能有一個人的時間。但『個人時間』每天五分鐘也好!認真想一想一天中,有哪個片刻可以停下來,什麼都不做,坐在車上發呆也好,」蕭美君說。
A+媽媽症狀二  自信不足,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曾經私下針對來聽演講的媽媽調查,發現台灣媽媽普遍有「阿信」性格:有好的、成功的表現都不敢居功,覺得是運氣或者其他因素。但是,遇上家人和小孩有問題時,卻常常覺得都是自己做得不夠。
蕭美君指出,媽媽的焦慮和罪惡感常常來自於比較,根本的問題就在於自信不足。蕭美君舉例,只要孩子生病,媽媽都很容易歸咎自己沒有照顧好,卻不會去想,這是孩子長大獲得免疫力的必經歷程。
對策   告訴自己:「我很棒!」
面對容易陷入「阿信」負面情緒的A+媽媽,應該要時時鼓勵自己:「當媽媽真的很不容易,我已經很棒了!」就連擁有幼兒教育博士學位、又在幼兒園任教多年的李坤珊都深深感觸說:「自從自己生了孩子,當了媽媽以後,我就不敢再對媽媽們建議:『你要有耐心!』」
蕭美君建議媽媽要避免「自動化連結」,不要看到問題發生就立刻自動連結原因;應該要學習客觀的分析,造成問題的可能原因是哪些。試著寫下來,可能五○%是A原因、三○%是B原因……
A+媽媽症狀三  想要掌控、沒有彈性。
追求完美的媽媽習慣掌控,對於無法控制會感到焦慮。在專家的眼中,這樣的媽媽就是缺乏彈性,心裡設定了標準,就很難放下,把自己逼得很累,又容易對他人不滿。
沒有彈性的A+媽媽,爸爸的感受最辛苦。「老婆常常抱怨,每次我負責帶孩子去吃晚餐,就只會吃垃圾食物。但那是因為我只有『偶爾』帶孩子,開心一下有什麼關係。若都由我負責,我也不會天天給他們吃炸雞呀!」一位四十五歲、有一兒一女,在上市公司擔任經理的爸爸說。
「老婆常常抱怨我早上送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她寧願自己早起。其實,也不是每次都遲到,但是老被罵,我也就意興闌珊……」在台南開攝影工作室的蔡爸爸吐苦水。
對策   偶爾出槌,真的沒有關係
許多好媽媽,做得多、睡得少,總是幫家人設想過多,但這樣往往忽略了帶領孩子認識真實媽媽的機會。李坤珊指出,許多大人會說:「等孩子長大,就會了解爸媽的犧牲。」但這種為他人設想的能力,不是年紀愈大就會愈成熟,它必須藉由無數成長經驗的歷練和滋養,才會慢慢深刻;它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會變成處世原則的一部分。
有一項最新研究或許可以讓媽媽感到安慰:九成的父母承認曾經失控對孩子大吼;但孩子在父母情緒失控的過程中,反而可以學會情緒管理。美國達拉斯州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霍頓(George  Holden),針對達拉斯州三十六個志願參加研究的美國家庭進行長期觀察研究。
霍頓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父母情緒失控是正常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不能用言語汙衊孩子。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爸媽愛他們,只是情緒爆發乃人之常情。
B+媽媽,「夠好」就好
A+媽媽是一個迷思。那麼讓自己快樂也讓家人輕鬆的B+媽媽,又該具備哪些元素?楊俐容在《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書中,提出英國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夠好的父母」概念。溫尼考特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指出,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要能符合幾個原則,就是夠好的父母。
原則一   對自己坦承
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譬如,有些父母因為疲憊,往往希望孩子可以睡午覺或晚上早早入睡。如果父母無法釐清是自己或孩子的需求,就很容易出現父母堅持孩子早睡是為孩子好,但子女不領情,反而困惑和生氣。
原則二   恰當表達憤怒
「夠好的父母」能夠及時覺察並以恰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譬如在煩躁和憤怒的時候可以找人接手,或暫時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當孩子對父母有負面情緒時,父母也能理解這種情緒的必然性,體認這是情緒教育最佳時機,適當引導。
原則三   充分表達愛意
這也是親子關係最佳觸媒。只要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論管得緊一點或鬆一點,都會有不錯的結果。這對於孩子長大後的成就動機和人際關係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除了上述三個重要原則外,溫尼考特還提出另外三個原則,也值得父母深思:獨立自主,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重視溝通,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承認人的不完美,寬恕自己和孩子所犯的錯誤。
若是父母都能夠把「低標」—「夠好的父母」原則掌握好,釋放自己的壓力,其實可能更容易達到「高標」。因為,所有的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愛」卻是個難題。或許,從愛自己開始,我們都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向。
你是A+媽媽嗎?
以下選項是的請打勾
○1.吃芒果只啃芒果核,果肉都留給孩子吃。
○2.幾乎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
○3.想不起自己有什麼成就,引以為傲的成就都是孩子的表現。
○4.沒有可以談心、分享育兒甘苦的朋友和親人。
○5.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比方說,全母乳哺育、親手做晚餐和便當、陪做功課……若是無法達成會充滿罪惡感。
○6.相信教養書寫的都是事實,對照自己的窘況常常感到沮喪。
○7.只要孩子開心,自己就開心了。很久沒有問「自己」過得好不好。
○8.覺得沒有人可以分擔工作,先生照顧孩子總是會有問題、婆婆媽媽觀念落伍、保母笨手笨腳等。
以上的問題,若是有一半以上答案都是肯定,你很可能是自我要求太高的A+媽媽,真的很需要輕鬆一下,對自己好一點了!
解除A+媽媽罪惡感祕方
---給上班媽媽---
1. 寫下你上班的動機。不管是為了賺錢還是成就自己,若你確認目標都有達成,就不必有罪惡感。把這紙條收好,時時複習。
2. 遠離讓你覺得有罪惡感的人。不管是你公公婆婆還是鄰居,和無法認同你當職業婦女的人保持距離。
3. 偶爾休假當全職媽媽,排出一整天或提早幾個小時去接孩子,享受純粹當媽媽的快樂。
---給全職媽媽---
1. 每個星期務必排出專屬時間給自己,一個人去逛菜市場也好。
就算只有一個小孩,也要和先生、親友商量,這是應得的休假和充電。
2. 要有朋友,保持和外面世界的連結。不管是親戚、同學、前同事,找到和自己有類似處境的朋友,做為彼此的支柱。
3. 寫下全職媽媽的收穫:見證孩子每一個成長重要時刻、親子間無可取代的親密感、穩定的家庭生活……把紙條收好,低潮的時候複習。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012&page=9








***********************************************************************
「戒吼媽」的真心告白
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絕對不再對孩子怒吼,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轉機?榮獲美國《父母》雜誌2013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達成目標」部落格格主橘犀牛媽,已成功的當了400多天的「戒吼媽」。她大方分享了當淡定媽的10個好處。
為人父母,免不了會遇到「時不運轉」、孩子和你暫時天人不合的非常時期。走投無路時,不得已只好投出一、兩張齜牙列嘴的怒吼鬼牌,以速決眼前危機。
但最矛盾的是,當你自以為選擇了最便利的制暴武器——怒吼,卻沒想到「我是不是一個很糟糕的父母」的念頭和罪惡感,竟在火山爆發後排山倒海而來。

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絕對不再對孩子怒吼,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轉機?榮獲美國《父母》雜誌2013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達成目標」部落格格主橘犀牛媽,已成功的當了400多天的「戒吼媽」。她大方分享了當淡定媽的10個好處:
1.可以安心入睡,不再愧疚,也不用向老公抱怨自己又破功,更不用聽孩子淒訴:「你是世界上最兇最壞的媽媽!」「我最討厭媽媽!」
2.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觀眾。如果你只有私底下才會對孩子大吼,你會發現孩子隨時在檢視你是否言行合一。而他們的評價才是你最該在意的——在孩子面前當理性的父母,遠比「演」給陌生人看更重要。
3.孩子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永遠都聽話(否則就是生病或有事不太對勁)或不犯錯,有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成人也會犯錯,難道我們就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別人對我們大吼大叫?
4.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連成人都無法忍受總是照著別人說的做,怎能奢望孩子事事都跟我們心有靈犀。當孩子不聽話時,「暫時走開」冷靜過後再用新方式溝通,會比不斷吼他「快點收玩具!」更有效率。
5.狂吼無用。只會讓場面失控,況且孩子也聽不清楚你在罵什麼。
6.不再錯過重要親子時刻。小孩該入睡了卻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打擾到你珍貴的「獨處時光」。此時若你冷靜按兵不動,可能會有意外驚喜——他來其實只是想撒嬌,跟你說「我愛你」或「猜猜我有多愛你」之類的甜蜜告白。但你若馬上怒斥一句:「還不去睡覺,在這裡幹麼!」不但沒有驚喜,家裡還會多個心碎的小孩。
7.善用「還好」、「幸好」、「至少」,讓怒火轉彎。忍住不罵小孩真的很難,因此不妨把這三個轉念詞當成內心OS的新口頭禪,好比:「天啊,他把整瓶牛奶都打翻了……還好不是玻璃瓶……至少他是想幫忙」「天啊,我好累,幸好再過3小時就是睡覺時間……還好不是12個小時。」
8.多半問題不是出在小孩,而是自己。雖然這樣想可能會讓自己不太舒服,但請捫心自問,當你瀕臨失控時,是不是因為跟老公吵架、一堆代辦事項逼得你快發瘋、公事很忙、身心疲憊,而眼前這搞不定的小孩就是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是,下回快獅吼前要在心中對自己精神喊話:「○○,你是因為今天提案沒過又進度落後才覺得人生灰暗,你需要去吃大餐、做SPA,你不是真的跟孩子生氣,不需要大吼大叫。」
9.把自己顧好可不是普通的重要。你總是顧別人卻忘了自己,你對孩子的耳提面命:早點睡覺、多運動、多吃蔬果,也正是你所需要的(你的媽媽若逮到機會也會這樣說)。留點時間和自己的好友聊天、做自己喜歡的事,經常這樣「小寵自己」會讓你比較放鬆、心情愉快、容忍度提高,遇到突發狀況也更容易冷靜,對先生或太太說的話更好聽。
10.「戒怒吼」不僅自救還恩澤全家。當你不再怒吼,更會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因為你沒有失控。你和孩子會有更多機會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孩子也會因為不用跟你「比大聲」而情緒更穩定。
但光是戒掉怒吼不代表就天下太平,畢竟孩子還小,還有很多要學。但肯定的是,孩子大哭大鬧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據幸運的家長回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更重要的是,你會有更多餘力去感受,孩子對你滿滿的愛。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199







******************************************************************************

你在做反激勵嗎?

一個部門主管來抱怨:何先生,你昨天會議中對某一個部門的批評,太
嚴重了。那個主管傷心透了,已向我辭職,現在我好不容易安撫下來,
可不可以請您以後注意言詞,不要太犀利!

聽了這話,我大惑不解,印象中我對那個部門的報告相當滿意,我的發
言也當下肯定了他們,為何會有嚴厲批評的說法呢?這位部門主管告訴
我:你正面的肯定只有兩句,但其後的建議卻講了五分鐘,所有的建議
都代表了他們現在的不足,這不就是批評嗎?

我終於恍然大悟。我想起我與女兒的對話,有一次小女兒拿成績單給我
看,我說:怎麼成績這麼差,只有七十分。小女兒一臉無辜:可是老師
說我有進步耶!上次只有六十五分,進步不就是好的嗎?我只好閉嘴。

後來女兒出國念書,她告訴我,台灣和美國教育體制最大的不一樣是,
台灣用絕對標準,美國用相對標準。用同樣的例子,七十分的成績,美
國老師會說很好,有進步。但在台灣,家長會說:人家第一名八十分,
你怎麼只有七十分。

美國的老師不斷用正向的鼓勵,引導學生逐步變好,我女兒還告訴我,
在美國她最常聽老師說的話就是「Good Job!」(做得好 ),任何事、任何
時候,美國老師都不斷稱讚,美國學生在被激勵與肯定中,逐漸走出他
們自我學習之路。

我承認我是台灣人,對事情看法習慣用絕對的標準。看到七十分的成績
,想的不是有進步,想的是,怎麼不是八十分、九十分;想的是進步不
夠多,還差別人一大截。

因為想的是好還可以更好,因此我對那個部門的說法,難免就是「肯定
一兩句,但是建議一大堆」,聽到當事人耳中,當然就是不滿大於認同
,挫折大於肯定,羞辱大於獎勵,我是標準的反激勵主管!
反激勵是領導學中新興的話題,人人都知道激勵是主管的必修課,但是
不論修了多少激勵課,如果對激勵的基本原理,對事務評價的基本態度
不對的話,許多的激勵行為,都會變成「反激勵」,許多的主管每天都
在做反激勵的事,就像我一樣。

要避免反激勵,帝王原則就是要「相對標準看進步」,不要用「絕對標
準看不足」。美國人因為用相對標準看進步,因此,隨時都會由衷的講
出「Good Job」,人與人相處,也是隨時隨地互相鼓勵,「Good Job」
滿天飛。

台灣人太操切了,對成功有急迫性,對進步沒耐性,每天想的就是一步
登天,每天想的就是要過別人、攀登頂峰,對努力走一半的人沒耐性等
待,肯定的話,自然講不出口,出口的是怎麼做才可以更快、更好!說
來也許是一片好意,但要看當事人有沒有足夠的氣度來消受,消受不起
時,「反激勵」就出現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60&prev=361&next=359&l=f&fid=10






*****************************************************************************

懶人媽媽哲學

『超讚的一篇文章!!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世界好比一座舞台;今日有我主演,必要掌聲雷動。
 懶人媽媽哲學... (這篇很有意思.參考看看)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 「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 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 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
飯菜鐵定一掃而光,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
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
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
[10點半] 則帶入小數的概念;
「老 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
還包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
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
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
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
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
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
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
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 「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
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 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地步。
 我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 孩子要交的費用、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
林林總總,大家卻各自分工合作。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 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
也能在競 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54&prev=355&next=353&l=f&fid=10







*******************************************************************************

研究:稱職的母親,從關照自己的需求做起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母愛真偉大!研究發現,母子關係,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行為表現,也左右他的情緒發展。為了扮演母親的稱職角色,做媽媽的,無不戰戰兢兢……

母親節即將到來,英國公布了兩項和母親有關的研究成果。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日前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722







******************************************************************************


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文/小兒科醫院教授時毓民
只有獨生子女的家庭,如果爸媽採取溺愛和高度保護的教育方式,會使寶寶產生負面的性格發展,稱為「溺愛綜合症」。 
有的爸媽對獨生子女很溺愛,祖父母更是倍加保護和放縱,全家像眾星捧月般地把寶寶當作「小太陽」圍繞,可是一味遷就、過度保護,卻導致寶寶發生心理問題和多種不好的性格發展。

溺愛綜合症的六種徵兆
1.自私心理
家中一切以寶寶為主,家裡的甜點、水果等美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捨不得吃,盡量讓寶寶吃個夠。長久下來,寶寶便認為好的東西都應屬於自己的,獨佔玩具、獨享美食,自私的不得了。

2.膽小怕事
對寶寶的限制過多,爸媽因怕寶寶出事,不許他們獨自到外面玩,不許摸這個,不許碰那個,結果造成寶寶遇事不敢決定,膽小怕事。

3.性格孤僻
由於寶寶對外接觸少,家中又沒有小夥伴,因而只能與玩具、電視、電腦做伴,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4.小霸王
寶寶只要哭鬧,爸媽就會滿足他們的需要。到了商店,寶寶要買什麼,爸媽就買什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最後成了家中小霸王,蠻橫粗野,不講道理。

5.偏食
爸媽愛子心切,只根據寶寶的愛好為他挑選食物,結果造成寶寶挑食。不願吃蔬菜、水果的寶寶大有人在。這樣勢必使寶寶攝取的營養不平衡,經常感冒生病,體弱多病。

6.自理能力差
爸媽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寶寶太累,一切事情都由爸媽包辦,如洗臉、刷牙、餵飯,甚至寶寶的作業也由爸媽幫忙做。結果寶寶的自主生活能力極差,許多五、六歲的寶寶要媽媽餵飯,也等於造成寶寶日後克服困難的能力差,經不起打擊和挫折。

如何化解溺愛綜合症
爸媽要充分認識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的危害性,應樹立正確的愛子女觀念,採取理性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寶寶的愛要藏而不露,變保護為指導,堅持正面教育,當寶寶有優點時要及時表揚,有了缺點也要及時糾正。
對於寶寶合理的行為要強化,對不合理的行為不予理睬。培養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適當給他吃苦和克服困難的機會,當寶寶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此外,爸媽教育寶寶時不能一個唱黑臉,另一個唱白臉。全家教育寶寶的態度和方式要一致,共同採用民主的方式,有事和寶寶平等討論,使寶寶在正常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49&prev=350&next=348&l=f&fid=10






*******************************************************************************

親子互動重質不重量 職業婦女用對方式

許多職業婦女總是擔心對bobo的陪伴與照顧不夠,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不過,專家指出,只要多用心,並且用對方法,職業婦女也能有很好的親子互動品質!
職業婦女從生產、做月子、適應媽媽角色、把bobo交托給照顧者,最後自己再返回職場,只有短短2個月時間,如何做好角色轉換及調整生活重心,就成為許多職業婦女返回職場,在顧及工作品質的同時,也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親子互動‧「質」比「量」重要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生命教育組主任鍾美慧認為,0~3歲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刻,也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值得媽媽投注更多的時間與心力。
職業婦女一方面要顧及工作,又對孩子白天的生活狀況牽腸掛肚,的確比較辛苦。但研究發現,職業婦女的孩子,在語言發展、智能和親子關係上,和全職媽媽的小孩沒有明顯差別,鍾美慧表示,互動時間少並不表示會有親子互動不良的問題,只要用對方式,就算短短的時間,也可以創造好品質的互動。
孩子不在身邊‧如何感受你的愛
有時因為諸多考量,會將孩子托給在外地的長輩照顧,只有周末時才有機會見到bobo,互動時間又更少。鍾美慧指出,這會使日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及精力彌補這段時間的空缺,但若實際狀況必須如此,她建議媽媽以多種方式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建議1 每天通電話
每天給他1通電話,表達你的思念,這不但使週末的相聚時光成為甜蜜的等待,也讓媽媽不至於錯過他成長的點點滴滴。bobo還不會說話時,可透過電話讓他聽聽你的聲音;會說話之後,在通話時問問他一天中發生的事,有無特別開心或難過的事?
建議2 週末精心安排親子活動
週末時除了多跟孩子聊天之後,不妨去他喜歡的場所走走,或者是買份小禮物,表達你的關心和愛。
建議3 接回來後的用心與體諒
當bobo長大接回來一起住之後,難免會有一段適應期,他會不適應新的環境、想念阿公阿嬤等。鍾美慧提醒,要體諒孩子對前一個照顧者的思念,不妨請阿公阿嬤常常打電話來和他聊天;同時,媽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和孩子互動,讓他感受到你是值得信賴的照顧者。
各有優劣‧唯有用心
雖然需要兼顧工作與家庭,與孩子的互動時間也不多,但不是身為職業婦女者必然會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鍾美慧認為,職業婦女在媽媽角色上,是有劣勢,但也有全職媽媽所不及的優勢。
劣勢1 時間不足
晚上下班後還得張羅晚餐、洗衣、打掃……就算很想多和孩子互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甚至因加班晚回家,bobo都已經入睡,能夠互動的時間更是少得可憐。
解決方式:鍾美慧建議,試著調整工作時間,若白天的工作無法改變,至少讓晚上回家時光是屬於家人的。這時,「善用資源」就非常重要,尋求保母、長輩和家人的幫忙,讓回家之後的工作量降到最低。另外,回家後先陪孩子,至於那些瑣事,就等孩子入睡後再說吧!
劣勢2 工作壓力大
帶著工作的疲憊與壓力,回到家中,常常覺得心情不好而提不起勁,嚴重的還會遷怒孩子,變得沒有耐心。
解決方式:需要靠媽媽的自覺和自我提醒,在下班時告訴自己:「不要將工作情緒帶回家。」想一想bobo可愛的笑容、讓人驚喜的成長、對你的愛和依賴。這樣一來,與孩子互動不是責任,而是放鬆心情的幸福時光,互動品質自然提升。
優勢1 擁有豐富資訊
職業婦女因為工作的關係,處於資訊豐富的環境,對於新事物的學習也快。
善用之處:鍾美慧說,雖然有大半時間需要工作,但在育兒時遇到的相關問題,很容易透過網路、書籍、同事的分享等得到較佳解決方式。
優勢2 個人學習成長多
職業婦女有較多的時間處理育兒之外的事,透過學習不斷成長,個人成長的機會也較多。
善用之處:鍾美慧認為,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不斷學習成長會帶來成熟的生命、穩定的情緒,都為孩子樹立學習榜樣。
優勢3 短暫相處成為珍貴時光
因為相處時間較短,會使得相處時刻變得珍貴,甚至會有「看到孩子,一天的壓力煙消雲散!」之感。
善用之處:以愉快的心情和bobo互動,有時不妨透過影像,將相處的情形留下紀錄!
全職媽媽也要愛自己‧充充電
全職媽媽雖然與孩子相處時間多,可以照自己的方式教養孩子,但是若不懂得留些時間給自己,長時間下來,很容易有孤單、無成就感的感覺。鍾美慧給全職媽媽2個建議:
‧留點時間給自己:抽空請家人幫忙照顧孩子,自己去做一些想做、喜歡做的事,就算只有短短一個下午也好。
‧參加媽媽團體:透過社區、網路或是教會等,找同樣為全職的媽媽定期聚會,分享育兒的經驗與心情,孩子也有與同儕互動的經驗。
善用時間‧創造溫馨親子時光
何時才是親子互動最好的時機,鍾美慧認為,只要氣氛拿捏得宜,任何時間都能互動,但她特別指出,用餐、睡前和全家出遊等時間,是值得掌握的最佳機會。
用餐‧分享生活瑣事
她建議,若時間足夠,全家人最好一起用晚餐,用餐時通常心情比較輕鬆,這時不要看電視,只分享白天發生的事情。在晚餐桌上分享一天生活瑣事,養成習慣後,即使孩子長大,仍喜歡與家人分享生活種種的晚餐時光。
睡前‧分享心情
睡前則是和孩子分享心情的好時機,相較於晚餐,睡前更適合進行感性的分享,為孩子說一個溫暖的故事、表達你對他的愛,讓他在溫暖與愛的撫慰下進入夢鄉。
全家出遊‧創造好回憶
週末時間較充裕,是比較能和孩子完整相處的時光,這時不妨帶著孩子出遊,地點不需要很遠,但要符合孩子的需求,鍾美慧舉例,「動物園就比百貨公司更適合。」一同出遊,不僅創造與孩子新的生活經驗和話題,也有助於提升互動品質。
4個方式‧提升品質
只要媽媽多用心,互動品質必能提升,鍾美慧提出4個方式供媽媽參考。
方式1 回家不要忙‧陪伴最重要
如果工作真的占掉太多時間,連共用晚餐的時間都沒有,就將「陪伴bobo」列為回家後最重要的事。她建議,與白天的照顧者(長輩或保母)協商,請他在bobo的生活照顧上多幫忙,最好接孩子回來時,他已經吃過晚餐、洗過澡,你只要單純陪伴即可;至於家事,能以電器用品代勞的就別自己動手;還有請家人一起分擔家事也是必要之舉。
方式2 爸爸角色不可缺
鍾美慧認為,爸爸的參與有助於提升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品質,她舉例,許多孩子很喜歡的動作是媽媽做不來的,如讓bobo在身上翻滾、把他舉起來跑等,她強調「那種氣氛是絕對不一樣的!」當夫妻可以共同參與照顧孩子,營造出和樂的家庭氣氛,不但擁有良好家庭互動品質,也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方式3 只需「對話」‧不要訓話
鍾美慧笑著說,媽媽常常太急於當教導者,忘記傾聽才是進到孩子心裡最快的路,她提醒,聽聽孩子說什麼,對話過程中不要訓話,多用「你覺得呢?」「你想要怎麼做?」等開放性問句,引導他思考。
方式4 為孩子說故事
她分享自身經驗,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她每天都為他們說1個故事,一開始只是為了趣味,後來卻發現,說故事時間是孩子1天之中最期待的時光,她也透過說故事更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奇妙的是,當孩子長大,偶爾回憶起媽媽說的故事,都有「好幸福」的感覺。她說,說故事是親子互動很好的媒介,甚至從孩子出生就可開始了,若擔心自己不夠會「編」故事,念繪本也是很好的選擇!
用對方式‧增加效率
當然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也需調整不同的互動方式。
1歲之前‧擁抱與細語
鍾美慧表示,1歲之前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吸收與學習的能力卻像海綿一樣,此時,多擁抱與大量對話是不二法門。平時多觀察他的肢體動作,當他哭時,試著回應他:「你要喝水對不對?」除了能讓他學習表達需求外,也讓他覺得「媽媽了解我」。
她建議,母奶媽媽雖然需要擠奶,白天請照顧者瓶餵,但是晚上回家就盡量親餵,以增加和孩子的親暱感。
1~2歲‧引導孩子表達
孩子正值學步階段,陪著他練習走路,在他無法以言語說清時幫他補充。鍾美慧提醒,一定要多給孩子擁抱和對話,但此時更應多聽,了解bobo想表達的意思,並以具象的字眼回應澄清,問孩子問題,引導他以「好、不好」「要、不要」等「選擇式回答」表達想法。
2~4歲‧鼓勵孩子做決定
此時孩子開始尋求獨自與自主,有時甚至會不想被擁抱,媽媽不妨試著以更平等的方式與孩子對話甚至可以「意識會談」的方式,引導他分享想法,有時還能適時讓他做決定,例如問他:「我們今天下午要出去玩,你想要去哪裡呢?」
即使和孩子的互動時間真的有限,但是只要用心,敏感的bobo會很容易接收到你的愛!
意識會談
當孩子大約3歲左右,能夠表達想法,分享生活事件、討論問題或繪本故事時,鍾美慧建議可用「意識會談」方式引導他思考,協助孩子組織紊亂的想法、培養多元思考的習慣。意識會談分4個階段,媽媽可視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循著以下層次對話:
1. 客觀性問題:人、事、時、地、物等問題,如「故事中發生什麼事?」
2. 感受性問題:「你對這件事的感覺如何?」「你喜歡故事中的主角嗎??什麼?」
3. 經驗性問題:請他聯想生活中相似的經驗「你有和….….一樣的經驗嗎?」
4. 應用性問題:「你覺得你下次可以怎麼做?」
資料來源http://baby.qoos.com/?mod=show&id=369







********************************************************************************


給孩子一輩子的好禮物

孩子每天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倆經營出來的關係,就彷如圍繞在孩子身邊的空氣般,它無所不在,也分秒都存在,只是父母們常常會忘了他們時時刻刻在主宰著這空氣的品質。
夫妻關係是人類所有關係中最親密者。它可以很強固,也可以很脆弱;可以甜如糖蜜,也可以苦甚膽汁;可以以生命相許,也可以以生命相殘;可以背道而馳,也可以同心協力……夫妻倆要製造新鮮的空氣,讓小孩成長、茁壯,還是排放烏煙瘴氣,讓小孩受苦、萎縮呢?
在良好的夫妻關係中,由生活的點點滴滴裏,小孩深刻地體驗了愛是互相了解彼此尊重、互相效勞、承擔責任。他們看到了分享的喜悅加倍了,分擔的愁苦減輕了。他們也看到了愛是必須天天澆灌的,婚姻關係是必須一輩子去經營的;他們見證了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情上演的劇場。
夫妻兩人間的互動,更是小孩學習人際關係的範本:誠心誠意的溝通,可以增進情感及心靈上更深的契合;相敬如賓,讓小孩知道即使親如夫妻,也要彼此尊重;互相扶持,共同養育小孩,承擔家庭責任,責任讓小孩體認了夫妻是生命的共同體;而夫妻間偶發的過失、衝突及解決之道,則讓小孩見證了真正的人性和情緒的起伏,至於是雨過天更晴還是山洪爆發,那又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啦!
但願父母們彼此相待的眼神時時充滿著微笑,小孩會「珍藏」這些微笑,並「運用」這微笑背後的大道理追求美的人生!
*良好的夫妻關係,是父母送給小孩一輩子最值得珍藏或運用的好禮物,不是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38&prev=339&next=337&l=f&fid=10






*******************************************************************************

加強親子關係的良法
資深幼教專家 蘇愛秋
在這忙碌的社會,父母可能忙於工作、社交或尋求個人生活舒展空間,無形中疏忽孩子的需要與瞭解,過去沒能給孩子時間,如今想要給孩子時間,孩子都已嫌父母嚕嗦了。在此,願提供幾點意見,做為讀者策進未來的思考方向。
一、請把握擁抱的機會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應立即擁在懷中,接納他安慰地說:「我知道你一定很生氣或不快樂才會哭或打人,要不然你一定不會。」孩子會感到被瞭解而感動,能使不愉快情緒煙消雲散。事實上一家人如果時常擁抱,不但使彼此情感更融洽,連身心都會更為爽朗。
二、及早播下愛與尊重的種子
父母如希望受到孩子關愛與尊重,則必須先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愛與尊重的種子是未來待人處世基礎,必然為孩子帶來安全感、自信心、有禮貌、明是非、情緒穩定。
三、為孩子注入藝術的生命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完全一帆風順,接觸藝術陶治,不但能使情緒獲得紓解,更可使生活多采多姿。如果家中每天充滿音樂,提供孩子專用美勞桌、及各式工作材料,讓孩子自由揮灑;閒暇時帶孩子去欣賞音樂、戲劇、美術展等,讓藝術種子及早深植孩子生命中,相信孩子一定更加熱愛生命,以愉悅的心迎向燦爛的未來。
四、提供孩子跟寵物談話情景
孩子天真可愛之處,是把所有動植物、玩偶等,都當作是自己的朋友,紓發真實的感情。例如:
「小金魚!你天天都在游泳,會不會很累?」
「小娃娃!昨天我打針都沒哭,今天我幫你打針你也不能哭喲!」
不但能激發孩子同情心、獨立思考與創造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明察秋毫、觸類旁通的能力,還可透過情感投射作用紓解不平或不安的情緒。
五、及早去除孩子心靈害蟲
當孩子偏激固執時,勿當作:「這孩子有乃父之風,非常有個性」。孩子若頂嘴,也請勿誇他「這麼小就這麼會說話。」……大部分父母以完美角度的思考把孩子的偏差行為合理化,但這都是腐蝕孩子心靈上的害蟲,必須及早拔除!否則,一眨眼孩子已經長大而偏差行為依然存在,屆時恐怕只能悔不當初了。
任何父母都期望孩子「好」,卻往往缺乏時間與孩子共處,凡事都等待「明天再說」。結果竟不斷悄悄地送走每個三百六十五個明天,變得不可收拾。而孩子的壞脾氣與不可理喻個性,永遠成為父母心頭之痛。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47.asp







******************************************************************************

父母與孩子溝通有“五招”

父母與孩子溝通可以從公平對待孩子、分享控制權、寬容博愛、鼓勵問題意識、展開辯論5個方面努力。     對於每一個養育著未成年孩子的家庭而言,教育幾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個具備現代教育理念的父母,可以從以下5個角度完善親子溝通和交流。
    一、公平、公正地對待孩子,並用這種公正的意識去感染和引領自己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在培養孩子“公平公正”等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要充分運用自然的獎勵物,讓孩子的行為在行為的自然後果中得到獎勵,而不要過分依賴人為的獎勵物,否則會弱化孩子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在家庭中分享控制權,促進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孩子要成為一個自主的人,一個具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強大內在發展動力和能力的人,的確有賴於父母的協助。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創造機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三、以一顆寬容博愛之心善待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寬容,父母首先要對孩子寬容,這種寬容不是縱容,而是對孩子的理解、尊重、關愛和情感支援。
    四、鼓勵孩子的問題意識,拓寬孩子的思路。
    五、和孩子之間展開辯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辯論,衝擊力強,語速快,雙方思維敏捷,情緒高漲,其特有的挑戰性實為家庭教育環境中不可多得的契機,會讓孩子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學會自己挖掘事物的意義和價值。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8637&prev=8727&next=8230&l=f&fid=57





*******************************************************************************

母親的責任 製造孩子與父親互動機會 
康諾.溫尼考特@著

她沒有父親,因此從來沒有過父親令她失望的經驗,這一生她總是把男人想像成完美無缺,起初這個影響會激發出這些男人最好的一面。可是,難以避免的是,她所認識的每個男人,遲早都會露出缺點,接著,她就會陷入絕望,不斷抱怨。

父親可以為小孩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的活著,而且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持續的活著。不過,人們很容易忘記這個簡單舉動的價值。孩子把父親偶像化是很自然的事,真的跟父親一起生活,認識他們的為人,甚至將他們找出來,則是十分有價值的經驗。

我認得的一對小兄妹認為,他們曾經在戰爭中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當時父親在陸軍服役,他們獨自跟母親住在美麗的花園洋房裡,擁有生活所需的一切,甚至還遠超過所需。然而,有時他們卻身不由己的陷入一種有組織的反社會狀態,簡直要把房子拆了。

如今回想起來,他們才明白,這些定期的發作是想逼父親現身,只是當時他們並不了解。那時,母親在丈夫的信件支持下,設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日子。妳可以想像,那位母親有多渴望丈夫能回家來陪她,好讓她偶爾休息一下,由他負責去叫孩子上床睡覺。

再來看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我認得一個小女孩,她的父親在她出生前就過世了。這個悲劇是,她心中只有一個理想化的父親形象,可以充當她認識其他男人的基礎。她沒有父親,因此從來沒有過父親令她失望的經驗,這一生她總是把男人想像成完美無缺,起初這個影響會激發出這些男人最好的一面。可是,難以避免的是,她所認識的每個男人,遲早都會露出缺點,接著,她就會陷入絕望,不斷抱怨。

可想而知,這個情感模式毀了她一輩子。假如童年時她父親還活著,她就可以發現,他雖然完美,但是也有缺點。又假如在他令她失望因而痛恨他之後,他都還活著的話,如今她不曉得會有多快樂。

大家都知道,父女之情有時格外重要。事實上,每個小女兒都夢想過要取代母親的位置,至少做過浪漫的夢。當這種情感發生時,母親必須盡量去體諒。有些母親發現,忍受父子情誼比父女情深容易多了。不過,假如父女之間的親情,受到嫉妒和敵對的感情干擾,因而無法自然發展的話,那就太可惜了;因為小女孩遲早會了解這種浪漫眷戀所帶來的挫折,她終究會長大,並向外尋求合乎想像又比較實際的結果。

假如父母感情融洽,父親與子女的深厚親情,是不會威脅到母親的。女孩的兄弟在這事上幫了大忙,因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踏腳石,讓姊妹的情感可以從父親和叔伯,轉移到一般男人身上。

大家也都知道,有時父子會處在爭奪母親的敵對狀態。不過,假如父母感情和樂的話,這個問題應該不會引發焦慮,當然也不會干擾到雙親穩固的情感關係。只是,小男孩的情感最為激烈,父母應該要認真對待。

我們都聽說過,有些小孩在孩提時代從來不曾單獨跟父親相處一整天,甚至連半天都沒有。在我看來,這是很悲慘的。我得說,母親偶爾得把父女或父子送出門,來一趟探險之旅,這是做母親的責任。這個作法必然會得到父親與子女的感激,有的人還會一輩子珍惜這些經驗。不過,要母親送小女兒和父親出門並不容易,因為她也很想單獨跟他出去;當然,母親應該單獨跟父親出去,否則她內心不但會忿忿不平,甚至還有可能跟她的丈夫疏遠。假如她可以偶爾打發父親跟所有的孩子或至少其中一個出遊的話,這將會增加她為人母和為人妻的價值。

所以,假如妳的丈夫在家的話,妳會輕而易舉的發現,費心幫助他跟孩子互相了解,是絕對值得的。雖然,妳無法讓他們的關係變得充實,因為那全看父親和孩子本身。但是,妳絕對有能力讓這樣的關係變成可能,或是不可能,甚至破壞它。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7227







******************************************************************************

當個可愛爸爸

文/慕凡
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必須先學習當一個「可愛的爸爸」。下列四點建議值得參考:
一、笑臉的爸爸:
你笑,孩子跟著你笑。板著、臭著或愁著一張臉進家門,一定會嚇走孩子。
爸爸整天在外工作,賺錢養家,不管是吃苦或受氣,都得懷著「歡喜做,甘願受」的樂活精神。因此進入家門前,應先做三件事:
 變換心情:先深呼吸幾次,把肚子內的怨氣、怒氣吐光,也把工作上的疲累、煩惱拋在門外。
 調整表情:開心地笑幾回,或擠眉、弄眼、噘嘴兒幾下,放鬆臉部肌肉,你就會因笑而快樂起來。
 懷著愉悅神情:以歡喜心回到家的城堡,進門笑著喊:「爸爸回家嘍。」孩子們看見笑容滿面的爸爸,一定會衝過來投懷送抱。
二、講理的爸爸:
遇到任何管教兒女的難題,爸爸必須注意三點:
 先不生氣:一生氣就會情緒失控,導致感情用事,甚至胡亂責罵孩子,傷害彼此感情,更無法處理事情。
 先聽他說:平心靜氣地聽他說出事情始末,再明察或詢問事實真相,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要講道理:如果孩子說得有理,要肯定他;若是孩子有錯,你得耐心給與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害或得失。你能理直氣和,溫柔而堅定地講理,孩子不僅口服、心服,還會更加佩服你。
三、分享的爸爸:
開朗、熱情又樂於分享的爸爸,最受兒女們歡迎。把辦公室發生的、書報上看的、網路上流傳的幽默笑話、趣聞糗事等,回家轉述給孩子聽,博君一笑,獨樂樂不如全家樂。
有時跟孩子說說自己的心事,孩子就是你紓壓的窗口,說不定還能給你妙點子。
四、活力的爸爸:
「變換工作」就是休息,有的爸爸在外一條龍,回家變條蟲,不是一直喊累,就是蒙頭大睡。
何不反其道而行,帶孩子到公園去追趕跑跳碰一番,讓兒女的嬉笑聲滋潤你的心田,讓親情交融增溫,爸爸也會成為魅力加分的孩子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4&prev=385&next=383&l=f&fid=10






********************************************************************************

什麼叫作好媽媽?

作者:拜占庭雲雀

什麼叫作好媽媽?如果你看了一堆育兒書,你就會發現好小孩的媽就叫作好媽媽。好小孩的定義是多才多藝聰穎過人而且最好就讀於名校,然後好媽媽的教養方式就變成育兒聖經;也許同樣的教養方式也有人用過卻失敗了,而他們卻沒有機會寫書。

好媽媽好小孩的標竿這麼多,如果你的小孩剛好不是這種,表現不符標準行為沒有規矩,你就動輒得咎了。儘管你惶惶然的捏怕死放怕飛,別人看你鬆是放任緊是虐待。身為一個心力交瘁仍不達期望的媽,我也曾經想要去把那些指著我的手指頭一一扳斷。

其實是生到像豆子這樣的孩子才會知道母親這角色的極限,也才知道有些孩子就是某些事情能做得比別人好,但是對於其他事情他就是做不到。因此久了我就釋懷了──你有一個嚴格的媽媽就沒有一個自在遊晃的童年,你有一個講求效率的媽媽你就沒有發呆作夢的機會,你有一個會帶著你東摸摸西玩玩的媽媽,你的回家功課大概寫得不會太從容。

當初寫育兒日記只是為了抒發我無盡的沮喪與挫折,然而一篇一篇寫下,一年一年過去,我發現孩子煩心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惱人的壞毛病一樣接一樣,雖然永無止盡但想想其實也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永遠嚴重到大不了的,而且事過境遷了回想起來還會很好笑。三歲對豆子還不太會說話覺得煩惱,四歲時就講到我們摀耳朵不想聽。五歲時一直想帶去豆子去檢查為什麼這麼大了還要包屁屁睡覺(當時三歲的豆妹已經完全告別尿布),但他六歲就再也不尿床。所以船到橋頭都會自然直。

你以為那就沒什麼事情讓你擔心了?不不不,七歲時豆子心裡的螺絲開始鬆動,課本的書皮全部脫落變裸體,下課看到同學的鉛筆盒就拿起來搖泡沫紅茶把人家鉛筆盒搖到壞掉,忘東忘西課本外套不見也就算了連球鞋都可以弄不見。某天老師說他一直發出噪音很惱人,你看著他衝出教室正想罵他,他喜孜孜的跑過來抱住你的大腿,眉開眼笑的說他練成了海豚音喔以後可以跟海豚溝通就酷了呀唷呵。

回頭看我的育兒日記,發現養孩子其實是一個見招拆招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他的天性,怎麼可能會有絕對的教養方式呢?而且平心靜氣的想想,怎樣算是成功?如果他字很醜但是心很美,如果他老是被我罵但最愛的人還是我,如果他老是出差錯但還是很快樂,如果我們在兵荒馬亂的生活中之中仍然感受相依的安定,在不完美的人生中仍然感謝缺角的幸福,那請不要老是叫我跟其他的標準成功好媽媽看齊。

如果我的育兒經驗可以帶給別人一些不一樣的育兒觀點,那我真的真的會很高興。至少至少,當你看到我的孩子這麼難帶這麼天兵又給我這麼多難題,你也會格外珍惜你的小孩吧。

母子一場的最終願望,不過是相濡以沫相伴而行然後相視而笑。如果我們讓彼此都提升成為比原來更好的人,那就是一場很美的緣份了。

本文出自《媽呀 我的雞飛狗跳育兒日記》同喜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613&id=10785






*******************************************************************************

孩子最喜歡的六種媽媽
(一)心地善良,性格溫柔,對孩子充滿愛。
  媽媽應多親近孩子,通過肌膚接觸進行情感培育,溫暖愉快,情感得到滿足,建立相依情感,讓孩子感到可親可愛。
  (二)熱愛學習,知識豐富,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發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怎麼這樣的?是哪來的?為什麼?等等。
  媽媽應能正確、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會可以查閱書或詢問別人給予解答,這樣的媽媽會得到孩子的信賴和喜歡。
  (三)瞭解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
  孩子在成長中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媽媽瞭解孩子,與幼兒進行心靈溝通。能及時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四)教育講究方法,從不打罵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誘導,使幼兒明確怎麼做?為個麼?不要輕易訓斥、謾駡、毆打。能尊重孩子,讓家庭充滿民主 氣氛,富於平等。
  (五)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媽媽自身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不要輕易承諾孩子的要求,但凡答應孩子的要求,及時兌現。
  (六)勤勞做家務,帶動孩子一起勞動、遊戲。
  孩子非常希望能與媽媽一起活動,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與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您的帶動與以身做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0003&prev=60286&next=59992&l=f&fid=78








*******************************************************************************

母親對小學生的家庭學習應注意的事項

1.(一年級)培養做功課的興趣;此時期最重要的是,勿使子女對功課產生厭惡感。所以,母親絕對不可強迫孩子學習,應讓他們在快樂的氣氛中,自然地吸收知識才是最理想的。

2.(二年級)培養家庭學習的習慣;應培養其在固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時間長度應在三十分鐘以上。

3.(三年級)研究學習方法而增加自信;到了三年級,孩子的記憶力特別發達,此時,可加強其對記憶性科目的學習,奠定將來學習的基礎。

4.(四年級)培養自發性的學習態度;此時的學習方法亦由記憶逐漸轉為思考。母親應養成子女發問的習慣,而一有空閒,亦經常瀏覽書籍,吸收新知。

5.(五年級)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即使原本成績優異的孩子,至此時完全不知預習,因而逐漸對功課失去興趣,造成負面影響。

6.(六年級)有計畫且自主性地學習,以提高效率;讓孩子自定每天的學習計畫表,擺放在書桌前,讓孩子自行管理時間、安排作息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970&next=1969&l=f&fid=53







******************************************************************************

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母親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媽媽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的母親!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烈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裏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象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裏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879&prev=1881&next=186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