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嬰幼兒時期的「品格教育」培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然而有許多的父母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在無形中給了孩子負面影響。在陪伴孩子成長、學習的路上,
嬰兒的學習和開發自己的能力極強,由0歲到上小學前,是開發潛能、學習一切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也是最適合培養良好品格的時期。

內文:
中國人有句諺語:「3歲看大、6歲看老」說的正是──人格的成長關鍵在童年。試想「一個初生的嬰兒」剛來到人世,連與人溝通尚在摸索和嘗試階段,如何讓他學習抽象的「品格教育」?

了解嬰幼兒

嬰兒從出生到8歲以前,是他一生中智力發育、身體發育及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段,而在這一時期照顧是否得當,對孩子日後成長的性格和品格有很大的影響。初生嬰兒來到人世,很像走迷宮的實驗老鼠,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遇阻擋,就會另找新的途徑,但也經由環境及阻礙,讓他學到如何適應人世。

按照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腦細胞的成長從初生到1歲的1年間,大腦重量會由4百公克成長到8百公克,到5、6歲時會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在8歲時大腦的腦細胞成長,已完成了成人的80%。又據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的大腦前葉的新舊皮層是掌握情緒記憶及人格成長的重要部份,初生的嬰兒已有1億4千萬左右的腦細胞,腦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增加的是神經叢之間的連線;這些連線受外界刺激不停增長,而形成更加複雜綿密的網路。研究顯示,這些神經網路愈複雜,表示嬰兒愈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也愈豐富,這段過程也就是嬰兒潛能的開發過程。
由於外界環境不同,嬰幼兒受到的刺激不同,他的智商(IQ)情緒智商(EQ)運動智商(MQ)及人格發展成長,也會因不同的刺激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心理發展忽視不得

20世紀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的形成分成8個階段,在6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是其中3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嬰幼兒探測人世、自我成長,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小寶寶如能克服這些危機,便可建立「自我」。

母親的關愛影響到嬰兒對人的信任

0~ 1歲半的嬰兒
在這段時間的嬰兒只是拚命在吃,嘴巴不停在動,口腔動作是主要特點。在生理上,嬰兒成長得很快,體重不斷在增加。艾瑞克森把這一時期幼兒「自我」的發展目標定為:「信賴或不信賴」;在此時,嬰兒是完全無助的,要仰賴父母照顧和給予,但是他是有感覺的,他週遭的環境正是他探索學習的功課。
當他餓了、哭了,是否有人餵他?尿了、濕了,有人換尿片嗎?當他不舒服,或有點怕,有人安撫他嗎?如果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都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及照顧,他就感覺到:他的母親或照顧者是可以依靠的,從而發展出對人或環境的信任態度,即使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仍會有安定感。如果是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這嬰兒可能變得有些恐懼,並對週遭的人不信任。

6大要點,必須了解把握

艾瑞克森的理論對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根據本人30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艾氏的理論內容和一般嬰幼兒的性格成長情形非常接近,因此,在此特別介紹,以作為我們了解嬰幼兒人格形成的重要參考。在艾氏的論述中,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1.孩子人格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場考驗。而每場考驗中,都存在著危機,必須讓孩子自己努力通過,通過了,他才可接續下一場的學習和考驗。

2.在每一階段的學習考驗中,父母親或照顧者的態度非常重要,對兒童的性格特質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也可以說,孩子的未來,父母態度有決定性的影響。

3.在艾氏「人格形成」的8個階段中,前3個階段是嬰幼兒進入人類社會的「基礎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和過程,是自然的,漸進的,受到遺傳基因的決定,像一朵漸開的花朵,它綻放的早晚有一定的時間,不宜以人為力量太過干預;不過艾氏很重視幼兒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文化和社會對其影響。

4.每階段的功課,以兩個詞來定名,像「信任」或「不信任」,起初似乎是很明顯地,嬰兒必須學習「信任」而非「不信任」,但是艾瑞克森講得很清楚,我們也必須學到在兩者間取其平衡。無疑地,嬰兒主要是要學「信任」,但也需要學一點「不信任」,為了在成長之後,不致於成為容易上當的白癡。

5.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包括了某些發展的功課,本質上是心理社會的,舉例而言,像學生學功課,他必須努力用功,但是否真能勤勞用功,卻受到學校、家庭的互動影響。

6.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互相影響;大人固然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也影響到大眾的生活秩序,例如:大人的生活安排、未來發展,對幼兒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裡的大人除了父母之外,還可能包括第3人、甚至第4人(祖父母)。



  • 2008-11-02 14:26:31 補充 艾氏的論述給嬰幼兒教育開啟一扇窗,讓我們了解對嬰幼兒的養與教輕忽不得,並不是只要餵飽他就夠了,最重要的是,父母對他的態度和他成長環境的安排,關係他日後的性格和品德發展。因此,為了大人小孩都能在有利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在有孩子前,大人須仔細思考,如何為孩子安排良好的成長環境、如何安排充分的時間照顧孩子,最好在這些問題都思考並解決,再生養孩子較適合。

    「愛要得法」是成功關鍵

    人生無法重來,嬰幼兒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的一些經驗可協助父母及幼教老師,作為培養嬰幼兒「品格」的基本原則:
  • 2008-11-02 14:26:50 補充 一、愛永遠不嫌多,但要得法
    初生嬰兒懵然無知,但他的感覺卻是敏銳的,外界的冷熱、母親的溫暖、母親的心跳聲,他都清楚熟悉。由於嬰幼兒是由感官來認識週遭環境,因此,他的認知發展和他對外界的信賴培養,在2歲前是極為重要的階段,需要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只有在給予充分的愛和照顧之中,才能使他不致對人失望,發展出他對週邊環境的信賴,跨出進入人世的成功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2個階段(18個月~3歲和3~6歲的發展),幼兒一樣地很需要父母及照顧者「充分」的愛護,才能讓他在人格正向的發展,所以在這3個階段中,嬰幼兒最重要的需求是愛、關懷、親近、對話,這些都需要母親無私的付出,所以「愛,永遠不嫌多」。
  • 2008-11-02 14:27:03 補充 愛要如何得法?
    1.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即父母對幼兒在任何發展時期的行動,都要多給鼓勵、少限制,但有時也要看情形,如果孩子發展得太快,也要作適度限制,也就是說,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

    2.態度要適當:父母親有時是師長,有時是朋友、有時是玩伴;教別人,最好別說:「來,我教你。」每個孩子頭上都有片天,老師的態度應是隨著孩子的性向,協助孩子自我發展,最後他自然能「自創品牌」,成就自我。

    3.限制也有方法:善用遊戲和故事,例如:要孩子早睡,先講個故事,告訴他:「……故事中的小朋友因為早睡,長得又高又大,所以你也要早睡……。」孩子就會乖乖地去睡覺了。
  • 2008-11-02 14:27:53 補充 二、習慣伴隨一生
    西方有一段很流行的諺語:
    ……Be careful of your actions, for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為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成為你的命運)。
  • 2008-11-02 14:28:04 補充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的本性都很接近,但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使得他們在日後的表現和成就大不一樣.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
  • 2008-11-02 14:28:16 補充 其實你不必說什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 2008-11-02 14:30:00 補充 三、由說故事培養核心價值觀念
    說道理,孩子不一定想聽,聽故事,卻常是孩子的最愛,因此在家庭或是在學校裡說故事,應是最值得推廣的方法。西洋人有睡前講故事給孩子聽的傳統;在台灣的很多家庭也在實行,這是很不錯的做法,因為一旦成為習慣,孩子總會有所期待。固定在睡前,花幾分鐘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把對孩子的要求,編入你的故事中,而且這也是一個親子溝通的好機會,讓孩子接近你。
  • 2008-11-02 14:31:56 補充 其實只要父母或照顧者有空,給孩子講故事時,可用很多不同的形式進行,花時間帶孩子逛書店,選一、兩本有意義的書,唸給孩子聽;帶孩子到公園,找安靜的地方坐下,講故事或唸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由木偶奇遇記中鼻子會變長的「皮諾丘」故事中,知道「不可說謊」;由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謙讓」、「兄友弟恭」;由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了解「勇敢和生命的可貴」;由孟母三遷的故事,了解到「選擇環境」和母親的「愛」和「期望」.
  • 2008-11-02 14:32:08 補充 另外,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故事繪本」也可選用,它們是專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而設計的。藉由「故事繪本」圖畫內容,加深幼兒對核心價值的了解和記憶,也是很好的方法。父母或老師可以一邊唸給孩子聽,一邊讓孩子看著圖畫,讓孩子由圖畫中的人物或其他物品,學到更多常識。由父母所唸的詞句中,幼兒也可以學到很多字句。另外,在孩子看圖畫時,父母或老師可提問討論,創造雙向溝通,養成孩子閱讀習慣。其實父母親或老師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小常識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會更受益,因為從故事中,孩子會學到更多身邊的事物,對孩子來說是更為實際。
  • 2008-11-02 14:32:22 補充 四、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

    先說媒體,媒體之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 2008-11-02 14:32:42 補充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也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 2008-11-02 14:33:03 補充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 2008-11-02 14:33:19 補充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 2008-11-02 14:33:43 補充 若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

    此一時期,嬰兒最需要的是母親主動的關愛和呵護:溫柔撫摸、擁抱、吸吮時和母體的接觸,特別是眼神的關愛,都可建立對外在的信任感。艾瑞克森認為,如果在此一時期,嬰兒對母親關愛滿足的感覺都能滿意,就會覺得這個未知的新世界還不錯,也會對將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因此會發展出「希望」和「信心」的美德
  • 2008-11-02 14:33:56 補充 若不幸在此一時期,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排斥他、傷害他,使他遭遇挫折,需求無法滿足,或父母親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顧嬰兒需求,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受重視的,而發展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週遭的人產生「疑心」及「擔心」的態度。換言之,此時期正是親子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發展中主要關鍵期。

    能否自主獨立,父母的態度最重要
  • 2008-11-02 14:35:22 補充 1歲半~3歲開始學步期
    在生理上,幼兒在這段時期是大小肌肉充分發育的時候,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到更多控制自己身體的新技巧,並學習大小便控制。在心理上開始發展「自主」和「自尊」,且會由錯誤中學習正確方式。在語言上,開始使用「不」來充分表現自我。如果在這時期,照顧者能允許幼兒自由的探索、甚至允許幼兒自己掌控他的周遭環境,孩子就會發展出「自主感」或「獨立感」。
    在這一時期要注意的是,父母不可澆他冷水,也不可過分逼他,對幼兒的學習引導,應採取「不限制、不鼓勵」的態度。建議剛作父母的在此時要「堅持但需容忍」
  • 2008-11-02 14:35:38 補充 如果用這種態度,孩子會發展出一種「自尊和自我控制」;若不然,孩子任何探究的行為或是想獨立作主的行為遭到父母批評,孩子就會放棄繼續嘗試,並且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認為「自己不該做」,很容易產生「羞愧」或「自我懷疑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是這個寶貝似乎又讓父母不知如何的去對待、相處?不知如何的去陪他成長?
    -3 歲的小孩真的是很難教 他剛發現自己有一些 power 可以搞得爸媽及全家雞飛狗跳
  • 2008-11-02 14:35:56 補充 比起嬰兒時期的全然倚賴父母 現在他也會走 也會說 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可以操縱爸媽的情緒和反應 這些發現對他來說真是太好了 怎能輕易錯過

    此階段若父母親忽略了教導 還把他當嬰兒 那就給他機會發展成漠視權柄 不尊重他人 凡事只想到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人

    其實這階段的幼兒都聽得懂大人的要求 只是他會考慮要不要做 而大人的反應就決定他下一次的行為

    比如說吃飯前弟弟要求要吃餅乾 在媽媽腳邊嚕來嚕去 媽媽對他說『快要吃飯了 不能吃零食』
  • 2008-11-02 14:36:10 補充 弟弟聽懂了 卻不死心 一心想達到目的 不斷在媽媽旁邊賴皮 越來越大聲

    媽媽為了能好好做飯 可能就放棄原則對他說『好 但只能 吃一塊』

    弟弟這時學到的不是吃飯前不能吃零食 也不是媽媽說的話要順服

    而是要堅持不懈 賴皮賴到媽媽妥協 一次要不到就繼續 不要輕易放棄

    若是媽媽堅持原則 說不行就不行 再多鬧就處罰 (注意!是處罰沒有順服媽媽 而不是吃餅乾)

    讓孩子隨時隨地學習 自己做的任何決定都有相應的後果跟隨而來
  • 2008-11-02 14:36:23 補充 像不好好把飯吃完 等一下會肚子餓 走路不小心看路 等一下就跌倒

    這是一個自然因果關係的學習 讓孩子去經驗一下 比如餓一下不會有害健康

    但卻會讓他記得吃飯時間要認真吃 (拜託爸媽別提供零食 否則孩子根本學不會)
    父母最好是積極主動先教導 引導孩子的學習方向

    不要採用傳統的被動式或稱為救火式的親職教育

    就是等孩子捅出簍子才有所反應 出面罵一罵 或動手打一打

    徒費力氣 又損傷親子之間的關係 又沒有真正的效果 妳要選哪一種
  • 2008-11-02 14:36:36 補充 很多父母沒有主動教導是因為不知道要教什麼 教 1 2 3 A B C容易多了

    但是生活教育怎麼教 品格教育怎麼教 道德教育怎麼教 這些反而是在入學前就該開始的
    誰會教 誰在教
    我們教導孩子 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 目的是要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幫助孩子學習控制自己並且管理自己 發展道德行為 這將是他一生受用的
    有十點是父母須留意的:
  • 2008-11-02 14:36:52 補充 第1點:不要不尊重孩子

    了解、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有助於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自信心的培養、行為準則和社會價值標準的建立等。因此,成人需要扮演一個能夠視孩子的需要,給予愛、接納與關懷的角色。請不要用批評的口吻對孩子說:「這個那麼簡單,你也不會做!」「你看!別的小朋友畫的比你漂亮多了。」

    第2點: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日積月累的從生活中「經驗」出來的。成人的角色是引導、鼓勵與支持,切勿過度的干預。在安全的條件下允許孩子自己試一試,從嘗試中他會得到經驗,在經驗中他會去修正錯誤。
  • 2008-11-02 14:37:04 補充 第3點:不要強迫孩子

    幫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是成人的神聖工作。強迫孩子到才藝班補習,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人生的競技場上,用心之深,非一般人能夠體會。然而你是否聽到孩子的心聲?你是否察覺孩子的真正需求?

    第4點: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和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的心情。若孩子無法成為你眼中的「龍」或「鳳」時,你是否會認為他是條「蟲」呢?「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為人父母必須建立的正確觀念。
  • 2008-11-02 14:37:17 補充 第5點:不要太嘮叨

    一位媽媽分享著她平常在家中,常對孩子說:「你不可以這樣,要不然就……」「我己經和你說過很多遍了,你怎麼還是……」「你要趕快…..要不就……」的話。有一天,她發現五歲大的女兒,使用著和媽媽相同的口吻與態度,對著弟弟「嘮叨」起來。由此可見,成人的身教影響之深遠與廣大啊!

    第6點:不要輕易承諾孩子,又忘記自己的諾言

    對孩子「忠心」,孩子才會對你和別人「忠心」;對孩子「守信」,孩子才會對你和別人「守信」。成人為了要快速解決孩子的問題,常會發生輕易承諾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片刻清靜,而事後又缺乏「能力」兌現「支票」。可憂也!
  • 2008-11-02 14:37:31 補充 第7點:不要大聲對孩子吼叫

    大聲對孩子吼叫或說話,應是當今「兒童天地」「成人世界」裡常見的畫面與驚心動魄的喊話。試想,若是今日的成人如此對待孩子而無動於衷;那麼,未來的主人翁是否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未來的老人(現今的成人)而面不改色呢!

    第8點:不要在背後說孩子的「不是」

    一位稱職的父母,若發現孩子有任何問題時,一定會當面和孩子溝通,並做進一步的了解和指導。面對面的雙向互動,除了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也讓孩子學習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讓生命更茁壯與成熟。
  • 2008-11-02 14:37:54 補充 第9點:不要幫孩子解決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避免嚴厲的懲戒

    就處罰而言,關鍵不在於該不該採取這種做法,而在於什麼時候採取這種做法,以及如何執行
    任何處罰都必須令人很不愉快,才能發揮懲戒的效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從違規到受罰的間隔時間愈久,孩子便愈可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哪裡做錯了
    倘若藉由處罰而讓孩子難過的念頭仍然困擾著你,不妨換個角度想:父母愈有效率地執行處罰,必須使用它的機會便愈少
    體罰並不比並他型態的懲戒更有效,而且已經證明會對兒童的發展造成傷害.基於這個理由,父母絕不該責打小孩
  • 2008-11-02 14:38:07 補充 父母教養兒女時,掌握了許多有利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兒童生來就懷有想要討爸媽歡心的欲望
    絕對不要在生氣時懲戒孩子.這只會提高你在盛怒下口出惡言或動手責打小孩的機率
    孩子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固然很好,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
    儘可能把懲罰與違反規定的行為連結在一起,可以讓孩子更記得要遵守規定
  • 2008-11-02 14:38:21 補充 PS:小孩子都是這樣的~
    從一歲半到將近四歲的階段~都是正~番~的時候!
    不管你講什麼~有些小孩是~你講了~他聽的懂~但是他就不願意照做~故意的.
    你看看有沒有他特別喜歡~注意是特別喜歡~玩的玩具或是東西讓他玩~或者是兒童書籍~比較特別的童書~讓他能安靜的坐在那裡玩~!
    像我兒子就很喜歡玩羅絲起子~他一拿到那個東西~就知道要修理玩具~然後他就會一直在那裡玩將近一個小時~你試試看吧!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要很有耐心~要不然早晚會被氣死~我跟我老公就像你們這樣~忍耐吧!

  •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103001292







    ********************************************************************************

    如何教導會攻擊人的小孩--抓臉、打人…

    抓別人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每個孩子這個時期長短不一以及強度不同. 這跟個性和教養方式有關,這是每個寶寶都會出現的正常行為, 再文靜再乖的孩子也會出現, 而且他們大多是善意的喔....可惜大多數大人不了解....不要罰他啦!他能做的動作很少, 抓捏和伸長手臂是最近最會做的動作, 另外不太會表達(講話, 表情和動作 )又心急, 也是大人要體諒的啦。 其實方法很簡單, 就是輕輕抓著他的手去做正確的動作!現在有空, 先簡單講一下好了
    1. 抓臉...因為要練習揉捏...人肉很好抓...給他麵團或軟球吧
    2. 不是抓人打人, 是拍人...只是因為不會控制力道,會被誤以為是打人...高興的時候是表示想跟人玩...那就抓著他的手教他握手或輕摸別人 ~脾氣來的時候想發洩情緒, 就給他一個枕頭拍拍。
    3. 他急著想認識好奇的物品, 那就趕快給他吧. 有點危險的就教他如何保持安全. 不想給的就別讓他看到...不然就是轉移注意力。
    4. 最好的方法是一直跟著他, 在他即將抓下去之前輕輕抓住他的手!預防他再度傷害到旁人~
    一歲多的小孩“ 轉移注意力“是很容易處理的. 要不就是事先說好玩多久, 有心理準備又得到滿足, 他們就會很願意遵守規則 。 “ 處罰是沒用的 “, 他不會連結處罰和對錯的關係, 如果他不做了只表示他怕被處罰但還是不懂為何不能這樣做 ?
    三歲(甚至七歲)以下孩子主要是用身體在記憶的, 所以要教他正確的動作, 他會慢慢記得而自行改變自己的動作和行為 。如果光用講的, 他雖然聽得懂, 但不一定做得到...畢竟他最擅長的是抓! 叫他不抓對小孩而言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而且, 聽懂到做出來還要很多神經連結, 但是現在腦部又還沒長好, 正在急著要東西, 還要同時花好幾秒好幾分鐘反應媽媽要他做到的動作, 多困難! 不如直接教他正確的動作或轉移注意力比較快. 如此一來,也不用經過語言消化的過程。

    Q:那如果抓了別人小孩的臉,要怎麼處理呢? 一旁媽媽的臉已經呈現烏雲狀了…@@
    A:安撫別的小朋友/媽咪的方法, 不是處罰她或打她手...他們看了也不會好過, 反而可能想到自己的媽媽是不是也會打我?!
    最好是, 你輕抓著她的手, 撫摸其他孩子被抓的地方(若孩子不肯被摸, 那就握手或什麼都不要動), 你幫她說對不起, 每次都這樣做 !這樣以後她就會知道 “ 為何要說對不起“, “ 要在哪些情況下講“, 而且也會真心誠意地講. 你做好榜樣讓他模仿, 等他有能力講出對不起時他一定會講。但是不要逼他講, 不然以後他講會不誠懇或是不甘願, 並沒有真心的反省。
    總之要孩子怎麼做, 我們做給她們看好讓他們模仿學習就是. 不必講也不用處罰喔...孩子很難一下子就改過來, 腦部都還沒發育好呢, 花三個月都不算久啦, 我們大人學事情都要學很久, 要改習慣也很需要時間, 更何況是這麼小的小孩呢.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50&prev=351&next=349&l=f&fid=10






    ********************************************************************************

    1歲以後大寶寶‧教養堅守原則

    寶寶到了1歲之後,已經可以聽得懂大人說的話,因此孩子鬧脾氣時,要先等他情緒過了,再告訴寶寶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最重要的是,教養的規則和教法要一致。
    陳慧如醫師表示,很多家庭白天給保母或家中長輩帶,造成兩邊的原則不一致,寶寶也會搞不清楚造成混亂,不知道要依循哪一方的標準,最後變得沒有規則可循。
    理解旁人情緒‧試探底線
    當孩子做一樣的事情,在保母家可以、但回家爸媽說不行時,寶寶就會一直試探底限,比如說一直做錯事,甚至故意做同樣錯誤的事情,再看大人的反應如何,是否會因此退讓,讓本來不行的事情變成可以。由於孩子年紀小,還在探索尺度的階段,而這個規則的尺度是大人規範的結果,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習慣,因此教養尺度必須一致。
    陳慧如醫師表示,最怕遇到的寶寶,就是爸爸媽媽說不行、阿公阿嬤卻說可以,這時候的寶寶已經會「看臉色」,能理解成年人的情緒;造成教養原則混亂的結果,孩子容易耍賴挑戰大人的極限,日常生活習慣沒有規則可循,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到了2歲有強烈自主意識之後,就會變得很難帶,要矯正也必須花很大的力氣,因此家長在教養原則的溝通上就很重要,務必讓標準一致。
    盧愷莉物理治療師
    現任/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陳慧如醫師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經歷/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安安慢飛天使家庭關懷協會理事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資料來源http://mobile.mombaby.com.tw/op/channel_2?id=1983






    ******************************************************************************

    柯志恩談 母職心體驗 完全惡媽守則

    1. 唯有冷靜才能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
    絕對冷靜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或尖叫聲而失去妳的定力。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知道如何出招接招。

    2. 絕對優雅任何時候,要保持優雅的氣質
    出外爬山,舉凡乾糧水壺由孩子自己背著,孩子是需要磨鍊的,未來才能走得遠。妳呢?就撐把傘優雅的走在後頭。

    3.絕不多做
    任何事情,只要盡本份就成了,幫孩子多做,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往後會影響各層面的發展,千萬克制一點,不要手癢。

    4. 拒絕同情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淚水給軟化了,送到校門口,一個親吻,一個擁抱,轉身就可走了。只要妳的身影一消失,孩子的獨立就出來了。

    5. 永不妥協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耍賴、哭鬧而妥協買下他們要的玩具,要語氣堅定的告誡他們,唯有好的表現,才值得獲得獎勵。

    6.動口不動手
    孩子寫得不好,做得不好,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千萬不要因妳的動手,把他推向最好的層級,他會提前感受壓力和寂寞。

    7. 放手不縮手
    孩子不是妳的所有物,妳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給他們妳的思想。

    8.絕不介入
    千萬別介入孩子間的戰爭,他們屬於同一世代,用的語言比你還貼近。不要因為妳的攪和而讓他們轉而爭寵,模糊吵架的焦點。

    9. 拒絕得獎
    千萬不要和「模範母親」或「模範家庭」的獎有任何關連,它們都是表彰那些「含莘茹苦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人,妳不需那麼偉大。

    10.拒絕完美
    完美代表標準高、壓力大、不犯錯、強出頭、健康差、不平衡,但郤不見「成就高」。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271&prev=1470&next=1065&l=f&fid=12






    ********************************************************************************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
    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51&next=350&l=f&fid=10








    *******************************************************************************

    了解1歲~1歲11個月的寶寶

    成長力
    寶寶滿周歲以後能夠平穩走路、會蹲下去撿玩具,可以控制身體的動作之後,接著寶寶會變得更聰明也更有自己的想法,成長力明顯進步不少。 生活力
    由於自我意識的提高,1歲以上的寶寶會開始有自己的意見與喜好,想要自己吃飯、自己脫鞋……甚至模仿成人的動作,這些行為反應都在告訴爸爸媽媽–他想要練習做一個獨立、有生活力的孩子。
    學習力
    1歲半之前,是寶寶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爸爸媽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啟發寶寶的語言能力和智能發展,教導寶寶認識生活環境中常見的人和事物,漸漸地透過視覺、聽覺的整合反覆練習,寶寶能夠認識更多的字詞、累積豐富的字彙,聽覺的理解能力和模仿成人說話的動機也會更強。您會發現寶寶即使還說不清楚,但是己經可以聽懂大人簡單的指令。
    身心健康、智能發展正常的寶寶隨時隨地都在觀察、模仿和學習,所以無論在遊戲活動或用餐時間,都是培養寶寶均衡發展100%潛能的好機會,千萬不要認為寶寶年齡小而阻止他的練習喔!
    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後,活動範圍加大,認知能力也隨之增進,因此寶寶也逐漸有思考能力與記憶力,而且有保存物品的觀念懂得翻開物品找東西,這就是學習力啟動的開始。
    品格力
    此外,寶寶的情緒表現也開始明顯,不高興時也會發脾氣及哭鬧,而且開始有恐懼感,害怕看醫生與嘗試新活動,爸爸媽媽要耐心給予適當的誘導與鼓勵,因為親子間建立安全感和信賴感是培養未來良好品格力的基礎。
    表達力
    1歲開始,正是寶寶發展語言表達力的開始。要使寶寶語言發展正常,爸爸媽媽要多發揮耐心,例如與孩子說話時,除了句子要簡短,速度也應盡量放慢,並在話尾留一段空檔,讓孩子有機會講話或重覆,以增加孩子說話的能力。不管孩子的發音是否正確,都應專注傾聽並鼓勵孩子自己說,隨時以正確的文法示範給孩子聽,並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
    至於語言發展速度,雖然因人而異,但大致來說,身心健康的寶寶,只要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語言發展速度就會比較快;反之,長期生病或是語言刺激不夠的寶寶,語言發展速度就會比較慢。性格較外向活潑的寶寶,語言發展速度會優於內向害羞的寶寶;與父母互動較多的寶寶,語言發展能力也會比較好。若是家長發現孩子到了2歲還是不會開口說話,3歲還無法說出短句或是語音含混不清,應盡快就醫檢查。
    資料提供:優兒大腦科學培育中心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45&prev=346&next=344&l=f&fid=10







    *******************************************************************************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
    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
    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
    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
    「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
    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
    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
    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
    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
    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
    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
    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
    「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
    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
    「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
    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
    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
    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
    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
    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
    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
    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
    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
    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
    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
    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
    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
    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
    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
    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
    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
    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
    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
    倍功半的效果。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44&prev=345&next=342&l=f&fid=10






    *********************************************************************************

    教寶寶的三無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無批評原則。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兒教育中,一旦幼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幼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歲-3歲的幼兒來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應該教給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無壓力原則。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幼兒,讓幼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幼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有些父母在養育幼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使幼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幼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幼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07&prev=308&next=306&l=f&fid=10






    ********************************************************************************
    有聽,不一定懂
      如何和寶寶做有效溝通,很多爸媽在沒有理解寶寶的真實意圖時就責備他,寶寶往往聽不懂什麼是「小心一點」、「要守規矩」。看了本文後,爸媽一定會發現,原來寶寶並不是真的不乖。

      很多時候,爸媽並不了解寶寶的想法,寶寶也不明白爸媽的要求是什麼,所以莫明其妙地被貼上了「不乖」的標籤。怎樣才能和寶寶做有效的溝通,趕快來了解一下。

    *讓寶寶理解什麼是「規矩」
      寶寶對成人世界的種種「規矩」並不是很理解,他們常常投入自己的遊戲中,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爸媽只是說一句:「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守規矩」來批評他,事實上他並不理解,要怎樣做才是「守規矩的好寶寶」。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去做,平時要用反覆、簡明扼要的話來告訴寶寶。當寶寶表現好時,更要及時地表揚他。

      爸媽可以訂立一些明確的獎懲制度,全家一起執行。例如:不可以在房內亂扔玩具,鬧鐘響完後一定要起床等等。爸媽還可以把寶寶喜歡的東西和他最容易犯的錯誤放在一起,例如:不好好吃飯就沒收最心愛的餐具;不準時去睡覺就沒收最喜歡的娃娃;或是做的好,就可以集點數換玩具。

    *明確告訴寶寶要注意什麼
      爸媽經常會告誡寶寶:「要小心一點」,卻往往沒有告訴寶寶正確的做法。其實寶寶一點都不明白,要小心哪方面,一旦出錯了又被爸媽責怪:「怎麼還是不小心呢?」寶寶會很委屈,卻是有冤無處申訴。

      用最簡單易懂的話,告訴寶寶應該注意什麼,比一句空洞的「小心」有用得多。例如寶寶端水,爸媽就應該說:「走慢一點,容器要拿平穩」;寶寶吃餅乾,爸媽就該說:「不要到處走動,坐在桌子邊身體向前傾,碎屑不要掉在地上」;過馬路之前要告誡寶寶:「不能橫衝直撞,一定要牢牢牽住爸媽的手。」

      爸媽應該正確認識寶寶所處的年齡能力,不要盲目地指責他。而且有時候寶寶已經很小心、很努力,還是可能做不好。這種情況下,爸媽應該肯定寶寶的成果,然後告訴他:「沒關係,等你再大點一定能做到。」


    *瞭解寶寶真正的意圖
      寶寶的生活經歷有限,往往不能預知可能的危險,也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將帶來怎樣的後果。爸媽往往會跟在他後面大喊:「不許這樣,不准那樣……」,寶寶卻常常充耳不聞。聽別人還是聽自己的,寶寶多半選擇後者,爸媽就會認為寶寶不聽話,明知故犯。事實上,寶寶不知道爸媽為什麼要阻止他,既然不是明知也就算不上故犯。

      寶寶做某件事,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例如寶寶把媽媽裝好食物的保鮮盒整個翻轉過來,是想看看它的底部是怎樣的。爸媽應該學會先忍住不發火,問清楚寶寶的真實意圖,然後再告訴他,這樣做會帶來的後果,只有寶寶理解自己錯在哪裡,才不會有下次。

      如果寶寶玩火、電等危險物品,就直接告訴他可能造成的結果。告訴寶寶,爸媽是愛護他才阻止他,還可以做些實驗,例如燒紙片給他看,證明火的危險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75&prev=276&next=274&l=f&fid=10





    *************************************************************************
    養育出色寶寶的12大禁忌
    第一、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 
    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三、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從小培養兒童獨立的能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第六、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責任,後果難以預料。
    第七、忌打罵體罰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遊戲和運動,培養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訓練兒童持之以恆的毅力,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而不要反復要求孩子更換活動內容。
    第九、忌缺乏適應能力 要訓練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無控制力 要訓練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願望。
    第十一、忌憂鬱沉默 要培養兒童樂觀幽默的性格,切忌鬱鬱寡歡。
    第十二、忌依賴 要讓兒童經受一定的困難,學會克服困難從身心(性格和體格)兩方面進行磨練。從小培養兒童獨立的能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3392&prev=73513&next=73391&l=f&fid=78










    ******************************************************************************
    【1歲前嬰兒的親子教育50招】

    寶寶出生的第一年是至關重要的學習年。不過,這一年的學習不需要什麼教材、教具或磁帶,寶寶最好的學習範本就是你。跟寶寶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大笑——每天的親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學習。但有的時候,你是不是很難想到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新方法。給你推介50種有趣、科學的親子招術,相信一定能激發你的靈感!

    1、眼神的交流。當可愛的寶寶睜開雙眼時,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延伸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2、呀呀兒語。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小臉,但不妨給他一點機會,讓他也能和你交談。很快,他就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奏,不時地插入幾句自己的“言語”。

    3、母乳喂養。盡可能地用母乳哺餵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髮,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係。

    4、吐舌頭。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

    5、照鏡子。讓寶寶對著鏡子看自己。起初,他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他會非常願意衝著“他”擺手和微笑。


    6、呵癢癢。笑聲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小遊戲,比如“呵癢癢”等,有助於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7、感覺差異。把兩幅較為相似的畫放在距離寶寶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畫中有棵樹,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一定會兩眼骨碌碌地轉,去尋找其中的不同。這對寶寶今後的識字和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8、共同分享。帶寶寶外出散步的時候,不時地跟他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看,那是一隻小狗!”、“好大的一棵樹啊!”、“寶貝,有沒有聽到鈴聲了嗎?”……最大限度地賦予寶寶擴充詞彙的機會吧。

    9、一起傻。小傢伙非常喜歡和你一起發出傻呼呼的聲音——“噢咯”、“嗯哼”等,偶爾還會發出高八度的怪叫聲。

    10、共同歌唱。盡量多學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編歌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寶寶唱歌,還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優美動聽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樂的熏陶下,有助於孩子數學的學習。

    11、換尿布時間到。利用這一時間讓寶寶了解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說,一邊做,讓寶寶的小腦袋瓜與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媽媽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圍著你爬。這是最省錢的“運動場”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協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購物時光。留點空閒,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顏色,會使寶寶歡心鼓舞。

    14、提前預告。睡覺關燈之前大聲地宣布:“睡覺嘍!媽媽要關燈了。”讓寶寶慢慢地領悟因果關係。

    15、沒事逗著樂。輕輕地對著寶寶的臉、胳膊或小肚肚吹氣,逗寶寶“咯咯”笑。


    16、揉紙巾。如果寶寶喜歡從盒子裡抽取紙巾,就隨他去吧!看著他把紙巾揉成一團,再看著他將其展開,花幾分錢就能有一個可以訓練寶寶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樂而不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紙巾下面讓他找,不過,當寶寶找到的時候,一定要大加讚賞哦!

    17、小小讀書郎。給8個月大的寶寶讀故事,兩三遍之後,他就能夠意識到文字的排列順序了。給寶寶讀書,對他的學習語言真的很有幫助哦!

    18、躲貓貓。玩捉迷藏的遊戲能讓寶寶笑聲不斷。他會認識到消失的東西還會回來。

    19、觸覺體驗。用不同質地的布料(絲綢、絲絨、羊毛、亞麻布等)輕輕地撫摸寶寶的面頰、雙腳或小肚肚,讓他體驗不一樣的感覺。

    20、感受寧靜。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和寶寶靜靜地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亮光,也沒有遊戲。在寧靜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將家人和親朋好友的照片製作成影集,經常翻翻,有助於寶寶增進記憶。當奶奶來電話時,不妨讓寶寶一邊聽電話,一邊看著照片上奶奶慈祥的面孔。

    22、與食物親密接觸。為寶寶準備一些小零食——青豆、麵包片或蘋果片,訓練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協調能力。

    23、丟丟撿撿。看著小傢伙把東西從桌子上一樣又一樣地扔到地上,雖然你的頭都快氣炸了,可你還得堅持不懈地去撿哦,因為你的寶寶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奧秘呢。如果方便,你還可以給他幾個乒乓球,並在他的桌子下放一個籃子,讓他瞄準,發射!

    24、試試運氣。挑選幾個空盒子,把一個小玩具放在其中一個盒子裡,不斷地掉換盒子的位置,讓寶寶猜猜玩具在哪裡?

    25、越過障礙。把沙發墊、枕頭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寶寶一起爬過去,繞過去,看看誰更快。切記要讓寶寶多贏幾次,這樣他才會更有積極性哦。

    26、“走走看看”。在房間里布置一些玩具,讓寶寶以不同的速度爬行,並可以不時地在一個有趣的地方停下來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戰。寶寶長大了,他會發揮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戰,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樣好了。譬如發出奇怪的聲音、向後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臉。鼓起你的腮幫子,當寶寶摸你的臉頰,你就吐氣;當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頭;當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鄒眉聳鼻……不時地變換方式,讓寶寶有一種新鮮感。

    29、觸摸物品。抱著寶寶在房間裡到處逛逛,用他的小手觸摸窗戶、電話機、冰箱及電視機摁紐等,一邊摸一邊告訴寶寶它們的名字。


    30、編故事。挑選一些寶寶最喜歡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換成他的名字,他會覺得更有趣。

    31、自製動物書。去動物園的時候,給動物拍照,結集成一本相冊。時常拿出來和寶寶一起欣賞,讓他找一找大象、海獅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為動物配音。

    32、讓寶寶自己做主。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在兩者之間自由選擇,例如讓他自己挑選吃飯的小碗。這樣他會感到非常自豪,因為他的決定受到了你們的重視。

    33、回憶“過去”。和寶寶一起觀看家庭錄像帶,回顧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媽媽,一邊看一邊講述,這不僅能增強寶寶的記憶力,還能提升其語言能力。

    34、點點數數。數一數樓梯的台階,數一數寶寶的手指,數一數家裡有幾個人。養成一種大聲數數的習慣,很快的,寶寶就會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數數了。

    35、看圖回答問題。找一本寶寶熟悉的圖畫書,指出其中的細節,從抽像到具體向寶寶提問,如“小兔子愛吃蘿蔔嗎?”(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麼呀?”(具體)

    36、關掉電視。寶寶需要和你親密交流,這是電視節目無法給予的。

    37、尋找“小汪狗”。不時地把書本合上,考驗一下小傢伙的記憶力,看看他是否還記得書中的小汪狗在哪裡。

    38、轉起來吧,寶貝。抱著寶寶像芭蕾舞演員一樣旋轉起來。

    39、匹配遊戲。挑選寶寶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寫照片,一式兩份。將照片正面朝上擺放在地板上,幫助寶寶找出兩張一樣的。

    40、雨中游戲。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濕草地上坐坐。雖然有點臟,但非常有趣,寶寶會在快樂中感覺幹與濕的區別。

    41、捕捉昆蟲。和寶寶一起在書籍或雜誌中認識昆蟲(瓢蟲、蟋蟀及蝴蝶),然後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養幽默感。指著爸爸的照片叫“媽媽”,然後告訴寶寶弄錯了,大家一起為“錯誤”而開懷大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寶寶的幽默感。

    43、穿衣遊戲。讓寶寶穿上爸爸的舊襯衫,看看他的反應,相信他的創造力一定會讓你感到吃驚。

    44、感知容量。準備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時候,讓寶寶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有的時候會溢出來,有的時候卻裝不滿,那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哪個杯子大,哪一個杯子小吧。

    45、認知顏色。選定一種顏色,帶著寶寶一起尋找家中所有相同顏色的物品。

    46、干家務。當小傢伙蹣跚學步時,他就會幫你扔垃圾啦!不信? !你就試試吧。

    47、圖書館一遊。千萬不要錯過了講故事、看書的好機會哦。

    48、認識ABC。每週一個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貼A字母磁貼,吃A字形的餅乾,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舊玩具翻出來,你會驚奇地發現寶寶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臨睡前抱著寶寶,問他這一天裡什麼讓他最高興,什麼讓他最傷心?幫助他回憶今天,感知過去,及時了解他的情感。父母應堅持這一職責,直到孩子跨入大學校門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un.baby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