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死人不償命的「小兒熱筋攣」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嬰幼兒熱痙攣常在高燒時出現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
熱痙攣為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通常發燒在39度以上發生,
較常出現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的幼兒,男孩比女孩多。
當孩子發生此症狀時,家長要鎮靜處理,症狀緩減後,
最好至醫院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抽搐原因,對症治療。
伴隨著發燒的肢體抽搐稱為熱痙攣,它是兒童抽搐最常見的原因,
熱痙攣並不是癲癇,腦部發炎引起的抽搐也不能稱為熱痙攣。
5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率約為3~5%,歐美地區比亞洲常見,
在台灣發生率約為3%,男孩比女孩略多。
一歲左右幼兒最常見
通常發燒在39度以上才會出現熱痙攣,在開始發燒後24小時內出現抽搐現象,
抽搐常在體溫急遽上升時出現,少數在退燒時出現。
此時孩子會突然失去知覺、叫不醒、目光呆滯,或眼睛往上看、嘴唇發黑、牙齒咬緊、
全身包括手腳抽動、肌肉僵直與鬆軟無力交替發生。
痙攣時間,大部份在數秒到十分鐘,少數多於十分鐘。
由於發作的時間不長,等到達醫院時,抽搐多已停止,
抽搐後不會留下任何神經症狀,並無肢體麻痺無力等情形,
但是1~3小時內會嗜睡,之後便完全回復正常。
通常在9個月到5歲之間發生,以1到1歲半最常見,而5歲之後就很少見。
造成發燒性抽搐的原因,較常見者為喉炎、扁桃腺炎、鼻炎、中耳炎、胃腸炎、肺炎、玫瑰疹、預防注射等。
發燒造成抽搐現象
腦部神經細胞是靠電傳導來聯絡訊息,控制運動、感覺、記憶、學習等功能。
平時腦中有化學物質抑制多餘的放電,但是體溫突然上升時,
腦部抑制的機轉也同時失靈,但不知是發燒引起腦部失靈,還是腦部失靈引起發燒,
腦細胞由於不正常的放電而產生種種症狀,若是支配肌肉的腦細胞異常就發生抽搐,
支配感覺的腦細胞異常就導致失去知覺。幼兒腦部發育尚未成熟,故容易發生。
這樣的體質是會遺傳的,30%的病童家族成員中有熱痙攣的病史。
孕婦若吸煙,胎兒以後也易發生熱痙攣;
缺鐵性貧血的孩子也易發生,這是因為鐵對腦部功能的穩定很重要。
因疾病在嬰兒房住院超過30天的孩子,也是高危險群。
腦膜炎、腦炎也會導致發燒及抽搐,
此時可能會有頸部僵硬、嘔吐、嗜睡、躁動、頭頂囟門凸起等症狀,
若有懷疑,醫師會抽取患者的脊髓液做進一步的診斷。
妥瑞症候群也會有抽搐,但不會失去知覺也不會發燒,這種病另外會有咳嗽、鼻子用力吸氣、喉嚨發出咕嚕聲等症狀。
情緒失控也會抽搐,通常在遭遇挫折發脾氣後發生,安撫孩子情緒後症狀就消失。
孩子做惡夢也會抽搐,通常在清晨發生。血液中鹽份不平衡也會引起痙攣。
若是癲癇發作,常會有躁動不安的先兆,局部抽搐的情形也較多。
發作時的處理程序
一項研究指出,若目賭孩子熱痙攣發作,90%家長都呈現極度恐慌的狀態,
20%甚至因驚慌失措,無法快速將孩子送到醫院診治,也有家長因為慌亂而不慎將孩子摔傷
。若能夠知道緊急處理的方法,及了解熱痙攣發作,
大多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停止,也不會造成痛苦或死亡,就比較能保持鎮靜。
首先讓孩子側躺,以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呼吸道,
可用枕頭放在小孩頭下避免碰撞,且清除周圍尖銳物品。
鬆開過緊的衣物以免影響呼吸;
若小孩口中有異物,可在側躺後將之清出,但不要太勉強。
不可用任何東西(如湯匙、布)塞入病人口中,以避免造成牙齒斷裂或呼吸道阻塞,
也不必撬開咬緊的牙齒,不要為了壓制抽搐而緊壓或束縛孩子的身體,否則會造成肌肉骨骼受傷及妨礙呼吸。
不可施行人工呼吸,除非幼兒在抽搐停止後沒有呼吸才需要。
在抽搐後不要馬上給小孩喝東西,以免誤入呼吸道。也不要立刻讓小孩子起來走動,因為抽搐後會嗜睡,容易跌倒。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
有過熱痙攣一般再發的機會約20%。第一次發作的年齡愈小再發的機會愈大,在1歲以下,其復發率為50%,
另外,若幼兒家族中有熱痙攣病史,或第一次發作為複雜性抽搐(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
則有近60%的復發率。男童比女童再發的機率高。
要考慮以藥物預防的情況
把缺鐵性貧血治療好,可降低再發機率。許多研究指出,防止發燒並不能減少熱痙攣再發,
但罹患感冒等疾病造成高燒時,可用溫水擦拭或藥物,使體溫勿超過39度,讓孩子比較舒服。
另外有研究指出,罹患流感會增加熱痙攣的機率,因此第一次發作後,可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另外,也有抗抽搐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會有嗜睡等副作用,只有再發機率高時才可使用。
從食物攝取足夠的鋅對腦部也有穩定的效果,牛、豬、羊肉含鋅量豐富,
乳酪、穀類外皮、堅果、深色蔬菜也有,可適量攝取。
此外,下列情形要考慮以藥物預防再發生的機會:
1. 熱痙攣已發生2次以上的幼兒。
2. 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發育遲緩的幼兒。
3. 複雜性熱痙攣(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或1天有2次以上發作)。
4.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癲癇的病史。
熱痙攣小孩之後產生癲癇的機會稍高於從未發生者,
一般兒童癲癇發生率0.5%,發作過1次熱痙攣幼兒以後癲癇的機會為1%
。若有其他癲癇之危險因素:
複雜性熱痙攣(體溫未達38℃就痙攣、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搐者或1天有2次以上發作),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癲癇病史者,先前已有腦部問題,如發育遲緩、腦性麻痺或智能障礙者,癲癇的機會增加為5%。
熱痙攣是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一旦發生,要鎮靜處理,
發作以後,仍須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抽搐的原因,以免延誤了治療。
以上資料取自 優生媽媽 網站
Ø 熱性痙攣是什麼?
熱性痙攣是幼兒或是孩童因發燒而引起似癲癇發作的現象。
當兒童熱痙攣發生的時候,發作十分突然,常會失去意識,
身體不停抖動,四肢會不斷的揮舞著,,及合併抽搐的動作 ,眼球上吊,嘴唇發紺,
這種發作通常不會超過十分鐘,甚至不到一分鐘就自己停止。但因發生突然,所以常會令父母親手足無措而留下恐怖的經驗。
基本上比較少出現身體單側癲癇,多半是四肢ㄧ起,
一般發作多持續1~2分鐘,少數幼兒會持續15分鐘。
此類病童大多數發燒超過38℃,通常是發燒第一天就發生(廿四小時以內,特別是前幾個小時),
有時甚至小孩前幾分鐘還在玩耍,突然間,就發生抽搐的現象,等送到醫院量體溫,才知道小孩已經發高燒。
但是此種因為發燒而致的癲癇病不等同於一般癲癇病人。
Ø 熱性痙攣好發時期
熱性痙攣一般發生在六個月到五歲的孩童時期,高峰期約一歲半左右。
一般孩20~30個之中就有一位會有這樣的經驗,
在經過第一次發作後,約有三分之一會有第二次發作,而且大部份都在一年以內復發。
若是在一歲以前就發生熱性痙攣,則復發的機會增加 ,約50%在一年內會有第二次發作。
熱性痙攣之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據學者統計熱性痙攣家族之罹患率約為無熱性痙攣家族的二倍。
若父母親當中有人小時候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 ,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三至四倍。
Ø 如何診斷熱性痙攣 ?
熱性痙攣的診斷 ,最重要的是必須排除腦膜炎或腦炎的可能性。
其他如:葯物中毒 ,電解質不平衡 ,頭部外傷,代謝性疾病 ,雷氏症候群 ,慢性腦部疾病等淺在性疾病亦須排除掉。
也就是說醫生必須著重於找出小朋友發燒的病因。
例如:若是小朋友有腹瀉的現象,就要做血液常規檢查以及電解質平衡之評估。
弱勢病童只是單純熱痙攣而無其他合併症,
不建議做computed tomography (CT) 或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EEG此類檢查。
Ø 熱痙攣要如何治療?
熱痙攣會自己停止,且不會留下後遺症,不需治療。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追查發燒背後的原因。
據臨床觀察,熱痙攣患者最常見的發燒原因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玫瑰疹、及中耳炎。
其他像泌尿道感染、急性腸胃炎、甚至預防注射後引起的發燒也可能誘發熱痙攣的發作。
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些較少見卻嚴重,而且也會引起及發燒及痙攣發作的疾病不可忘記,
如:腦膜腦炎、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雷氏症候群……等。
必要時醫師會安排抽血、腰椎穿刺脊髓液檢查、腦電波圖等來排除上述診斷的可能。
總而言之,熱痙攣患兒需要治療的不是熱痙攣本身,而是控制發燒及追查發燒背後的原因,並加以治療。
若是要使用來抑制癲癇症狀,不建議使用抗癲癇用藥,不論是短暫使用或是長期用來預防,
多不建議使用,此類藥物有:phenytoin, carbamazepine, valproic acid, phenobarbital。
不建議使用的原因是因為,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大,有藥物血中濃度監測的問題,
再則phenobarbital類藥物有40%導致幼兒行為異常或是過敏的危險性。
而且大部份的抗癲癇藥對熱痙攣的預防效果並不理想。
目前國外多建議使用benzodiazepine類藥物,例如:diazepam, lorazepam,..等。
最重要的用藥是要使用antipyretic agent來降高燒,
並且防止嬰幼兒在度發高燒,因為只要一發燒,小孩熱痙攣再發率很高。
Antipyretic agent藥物有:acetamiophen, ibuprofen…。
Ø 熱痙攣會變成癲癇嗎?.
單純的熱痙攣不會轉變成癲癇。
但是不要忘了,癲癇患者也常會在發燒時被誘發出來。
所以,單純的熱痙攣和癲癇的鑑別診斷就很重要了,因為兩者的治療方向不相,預後的差別也很大。
當熱痙攣發作時有如下特徵時,就需要特別去鑑別有沒有癲癇的可能:
1. 痙攣發作的時間超過十五分鐘。
2. 單側或是不對性的肢體抽搐。
3. 年紀小於九個月大或是大於五歲。
4. 同一個發燒病程內發生過兩次(含)以上的痙攣發作。
5. 發作完後有單側肢體較無力的情形。
6. 有生長發育遲滯,或神經學檢查異常的現象。
7. 有癲癇的家族史,或有頭部外傷的過去病史。
Ø 熱痙攣是不是會有後續的併發症?
若是單純性熱痙攣並不會有後續的併發症,也不會導致神經或是腦部發育異常,所以不必太過擔心。
Ø 熱痙攣會遺傳嗎?
熱痙攣有強烈的家族遺傳傾向,但是它的遺傳機轉目前並不太清楚。
據統計,熱痙攣患兒中約有1/3可問出熱痙攣的家族史。
有熱痙攣家族史者的罹患率是無熱痙攣家族史者的二倍!
若父母有熱痙攣的過去病史,則其小孩發生熱痙攣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4倍!
Ø 若是在家裡小孩發生熱痙攣,家長該如何處理?
1. 保持冷靜,先將病兒平躺於安全不會滑下的床上或地面
2. 測量體溫並以肛門塞劑先退燒
3. 若是有嘔吐要將頭轉向側面並將嘔吐物排乾淨、保持氣道暢通、觀察有無咬緊牙關現象,防止舌頭受傷。
4. 注意呼吸及心跳是否正常,如抽搐在數分鐘後仍持續,必須立即送醫。
5. 對已醒過來的病兒,必須密切觀察有無昏睡、嘔吐不止、劇烈頭痛、頸部僵硬疼痛、持續高燒不退、手腳有麻痺跡象。
熱痙攣並不是癲癇,小孩在發生時,家長多半驚慌失措,
送醫後也常因為父母驚嚇過度,而向醫生要求開立抗癲癇用藥,
也因此導致不必要的藥物使用,不但浪費醫療,也使的小孩要承受藥物可能發生的副作用。
所以當發生時建議多向家長解釋這種疾病,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必要時可向家長做詳細衛教,不但可使小朋友有比較好的照顧,也可以降低家長焦躁不安。
以上資料取自 快樂小藥師 網站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an771111/33018050
**********************************************************************
談熱性痙攣
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醫師
談到抽搐或痙攣,大家腦海裡一定想到患者發作時的恐怖景象:兩眼往上吊、嘴唇發紫、牙關緊閉,舌頭被咬出血,口吐白沫,有時也會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四肢一陣一陣地抽動,完全不省人事,持續幾分鐘後,病人似昏睡過去;一段時間後才漸漸醒過來,病人對先前發生的是大都毫無記憶,這是大發作的典型症狀。
熱性痙攣是小兒神經專科門診最常診治的疾病,它的發生是因為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腦神經的功能仍不是很穩定,會隨著體溫的急遽升高而引發抽搐的現象,所以所謂熱性痙攣是指幼兒在急性體溫升高至某程度而併發之痙攣,但不包括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如腦膜炎或是腦炎而引起的抽搐。根據統計,熱性痙攣的罹患率很高,每一千個五歲以下之兒童有過熱性痙攣一次以上者,約有19至36人,一般約為百分之三左右,這也就是它為何如此常見的緣故。
引起熱性痙攣病童發燒的疾病,最多為上呼吸道感染(含扁桃腺炎),其次為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其他還有輪狀病毒腸炎、赤痢、尿路感染等。所以小兒科醫師在處理這類病人時,不但要將抽搐停止,也要找出引起病童發燒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熱性痙攣之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經詳細詢問,約有一半的病童,其家族中的親戚有相同的病史。好發年齡的分佈主要為6個月至5歲間,最易罹患時期為6個月至36個月之間,最高峰為周歲左右。所幸,絕大多數的小孩在滿五歲以後就不會再發作,所以嚴格說來,熱性痙攣並不算是癲癇,並不需要長期治療。
熱性痙攣時之發作時期80%左右是在發熱24小時以內發生,發生抽搐之情形大多數為全身性的大發作,發作的情形就有如前述小明發作時的樣子,發作之時間5分以內約佔一半,大部分在15分鐘以內。臨床上將熱性痙攣的發作分單純性以及複雜性熱性痙攣,單純性的熱性痙攣包括以下的三項都要符合:(1)全身性發作(2)此次發燒只有一次發作(3)發作持續的時間小於15分鐘。反之不符合上述之任何一項者,則稱為複雜性熱性痙攣。複雜性的熱性痙攣將來變成癲癇的機會比單純性的高。
熱性痙攣再發之次數,依學者之統計有三分之二的患童均在三次以下,它的總再發率為30至40%;一般而言,發生了第一次後再發生第二次的機會約為三分之一;而再發生第三次的機會是二分之一;又再發生第四次的機會則字三分之二;發作次數越多,再發的機率就越高。再發生熱性痙攣的危險因子包括(1)低社會層次、(2)發生年齡小,一般是指小於一歲、(3)有家族史、(4)神經發育異常、(5)複雜性熱性痙攣、(6)發燒度數不高。
熱性痙攣之患者,在發作時及發作後數日,大多數呈異常腦波,今日已知道熱性痙攣急性期之腦電圖,其異常程度與發熱的高度、抽搐之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時之抽搐型態有關。但一般在一星期內異常腦波會消失,所以熱性痙攣的病患施行腦波的時間要排在發作後的一週到10天以後。如異常腦波持續太久(大於10天以上)或後來出現異常放電腦波,則將來成為癲癇的機會較大。
熱性痙攣之預後一般較好,死亡率非常低。致死原因最主要的為抽搐持續不止,其次為引起熱性痙攣之原發疾病所致。熱性痙攣的小孩在7歲以前有3%會發生非發熱性痙攣,而有2%會有癲癇。有那些小朋友將來會變成癲癇呢?熱性痙攣的病人將來發生癲癇的危險因子包括了:(1)家族史有非發熱性痙攣、(2)發生很多次的全身性熱性痙攣、 (3)長時間的局部性身體抽搐、(4)發生抽搐時的年齡很小、(5)持續性的神經發育異常。
熱性痙攣的治療首重停止抽搐,醫師常以靜脈注射抗癲癇藥物為首選藥物,也可選擇經直腸塞劑。此外保持呼吸道之通暢、體溫之降低、水分、電解質之適當補充及休克之處理均十分重要。對於發作次數只有一兩次的病童,可使用間歇性栓劑防止法或是口服藥物【中文稱為煩寧(valium)的藥物】,也就是在病兒發熱初期即給予藥物,可防止發作。其缺點是家長通常無法把握病兒於何時發燒,此間歇性防止痙攣法已廣為小兒神經科醫師採用。是否需要長期給予抗抽搐藥物仍未定論,但對於發作次數很多的病患,贊成給予者較多。根據醫學的統計,若發生熱性痙攣的次數增加,則將來小孩變成癲癇的機會就明顯的增加,所以目前大部分小兒神經科醫師的意見都認為倘若一個小孩發生熱性痙攣的次數超過了四、五次以上時,就主張要天天給予病童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時間為兩年,倘若兩年都沒有再發作,而且第二年的腦波正常,就可以慢慢減藥,減藥約需數月的時間。一般而言,熱性痙攣是一種良性的小兒腦神經疾病,在小兒神經科醫師的診治和長期、定期的追蹤治療之下,絕大部分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家長很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在家裡,當小孩痙攣發作時,應如何處理?當病患在家中照顧時,如有急性發作,我們給家屬的處置建議是:
- 將病人側臥,頭部同時側置,頭下墊個軟物,把口內的東西挖出,以免呼吸道阻塞。
- 移走病人周圍堅硬可能傷及病人的物品。
- 不要強行試圖放任何物品於病人口中,如此一來造成傷害的機會遠大於舌頭自行咬傷的機會。除非病人的嘴巴沒有咬住,可以很輕易地張開,這時可以放壓舌板,或不會鬆脫的硬物纏手帕後放置於上下牙齒間,以防咬到舌頭。
- 保持冷靜,留在孩子身邊保護使不受意外傷害。不可移動或強加約束病人,你無法以此讓痙攣停止。
- 觀察及記錄抽搐情形及次數,提供醫師,以作為診斷及調整藥量的參考。
- 發作停止後,讓病人側身靜躺,使口水流出,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前,勿給予任何飲料或食物。
有下列情況時請迅速就醫: |
- 痙攣發作後無法開始呼吸。
- 一次痙攣發作後馬上接著另一次發作。
- 病人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 這是病人第一次痙攣發作。
-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五至十分鐘以上。
**********************************************************************
如果小孩子引發熱筋攣
不去處理他的話
怕高燒引起其他症狀
或口鼻中有異物引發窒息
危險性會比較高
建議你還是要去小心注意比較好
有些幼兒在發高燒時,會合併出現抽搐的情形,在醫學上稱為「熱痙攣」。不過,由於熱痙攣通常發作得很突然,而且寶寶發作時會有抽筋、眼球上吊……等危急的樣子,常讓許多父母嚇得心驚膽跳!究竟寶寶為何會發生「熱痙攣」,它又有何危險性,發作時該如何處理呢?
認識熱痙攣
發生原因
幼兒發生熱痙攣的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論,通常在體溫超過攝氏38度以上,比較有可能發生。大部分的學者專家都認為,熱痙攣跟家族遺傳或腦部發育有關。
家族遺傳
根據統計,熱痙攣家族之罹患率,約為無熱痙攣家族的二倍。而父母親當中,若有人小時候曾有熱痙攣的病史,則其子女的罹患率將增加為三倍至四倍。
腦部發育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認為,熱痙攣與腦部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有關。當幼兒發燒時,因體溫上升導致腦神經細胞過度興奮,產生了不正常的放電,造成瞬間意識喪失,且身體會不自主地抽筋。
症狀
一般熱痙攣的發作時間,都在攝氏38度以上高燒24小時之內發生,整個過程約為5〜15分鐘。有些情形甚至是數分鐘前寶寶還在玩耍,就突然抽筋、昏迷,到醫院急診室量體溫時,才發現已燒到39度!
因此,當孩子有生病發燒的現象,家長照顧時就要提高警覺,若孩子出現抽筋、意識昏迷、兩眼上吊、嘴唇發黑的現象,就要趕快送醫院了。
好發年齡
熱痙攣的好發對象,是六個月大至六歲之間的幼兒,尤其以14個月〜2歲嬰幼兒居多。
診斷
熱痙攣的診斷,最重要的是必須排除神經系統感染的可能性,如腦膜炎、腦炎等;也須排除藥物中毒、電解質不平衡、頭部外傷、代謝性疾病、雷氏症候群等。所以幼兒在第一次發燒合併抽搐時,必須由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詳加診治,必要時做脊髓液的檢查,以排除腦膜炎引起的抽搐。
熱痙攣的症狀大多在發燒24小時內發生,特別是在體溫急速上升時。其發作時間通常在15分鐘以下,而若發作多次,且時間在15分鐘以上,就診時必須告知醫師,懷疑是否有其他引起痙攣的可能。
熱痙攣發作時,應如何處置?
當孩子疑似發生熱痙攣時,家長應保持冷靜,並先依照下列方式處置,再趕快送醫,以免患童因痙攣過久造成腦部缺氧,並鑑別是否非單純之熱痙孿。
1. 讓患童平躺,臉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阻塞呼吸道,並解開較緊的衣物、配件。
2. 父母在一旁守護,切勿強行約束,或將物品塞入孩子口中。
3. 迅速給予退燒,建議使用栓塞退熱劑,避免痙攣再次發生。
4. 在孩子意識尚未完全清醒前,家長請勿離開、餵食。
熱痙攣與癲癇的差異
有些父母在孩子第一次發生熱痙攣時,會誤以為是癲癇,其實,癲癇大部份屬於無熱性痙攣,這點是相當大的差異。
許多熱痙攣在孩子六歲以後就會自行痊癒,不會再發作,但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患童,會轉變為罹患癲癇症,須藥物治療。不過,這一小部份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有下列特質的孩子就比較有可能轉為癲癇。
1. 家族中有癲癇史。
2. 神經發育本來就有異常。
3. 腦波異常。
4. 熱痙攣發作時間超過十五分鐘,出現的是局部合併全身性抽搐-即所謂的「複雜型熱痙攣」。
叮嚀
熱痙攣在兒科診所當中並不算罕見,也並非嚴重的疾病。不過,它發作時那瞬間兇猛而來的樣子,讓許多媽咪爸比相當擔心!其實,只要在發作期間為孩子做好保護措施,不讓他傷到自己,並且確定不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就無須太過擔心了!
http://www.mycapital.com.tw/Bullatlist.asp?idx=459&Main=1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61914807
***********************************************************************
讓家長手足無措的「幼兒熱痙攣」
有些幼兒在發高燒時,會合併出現抽搐的情形,在醫學上稱為「熱痙攣」。不過,由於熱痙攣通常發作得很突然,而且寶寶發作時會有抽筋、眼球上吊……等危急的樣子,常常讓許多父母嚇得心驚膽跳!究竟寶寶為什麼會發生「熱痙攣」,它又有何危險性,發作時該如何處理呢?
認識熱痙攣
發生原因 幼兒發生熱痙攣的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論,通常在體溫超過攝氏38度以上時,比較有可能發生。大部分的學者專家都認為,熱痙攣跟家族遺傳或腦部發育有關係。 家族遺傳
根據統計,熱痙攣家族之罹患率,約為無熱痙攣家族的二倍。而父母親當中,若有人小時候曾有熱痙攣的病史,則其子女的罹患率將增加為三倍至四倍。
腦部發育 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認為,熱痙攣與腦部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有關。當幼兒發燒時,因體溫上升導致腦神經細胞過度興奮,產生不正常的放電,造成瞬間意識喪失,而且身體會不自主地抽筋。 症狀 一般熱痙攣的發作時間,都在攝氏38度以上高燒24小時之內發生,整個過程約為5~15分鐘。有些情形甚至是數分鐘前寶寶還在玩耍,就突然抽筋、昏迷,到醫院急診室量體溫時,才發現已燒到39度!
因此,當孩子有生病發燒的現象,家長照顧時就要提高警覺,若孩子出現抽筋、意識昏迷、兩眼上吊、嘴唇發黑的現象,就要趕快送醫院了。 好發年齡 熱痙攣的好發對象,是六個月大至六歲之間的幼兒,尤其以14個月~2歲嬰幼兒居多。 診斷 熱痙攣的診斷,最重要的是必須排除神經系統感染的可能性,如腦膜炎、腦炎等;也須排除藥物中毒、電解質不平衡、頭部外傷、代謝性疾病、雷氏症候群等。所以幼兒在第一次發燒合併抽搐時,必須由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詳加診治,必要時做脊髓液的檢查,以排除腦膜炎引起的抽搐。 熱痙攣的症狀大多在發燒24小時內發生,特別是在體溫急速上升時。其發作時間通常在15分鐘
以下,而若發作多次,且時間在15分鐘以上,就診時必須告知醫師,懷疑是否有其他引起痙攣的可能。 熱痙攣發作時,應如何處置? 當孩子疑似發生熱痙攣時,家長應保持冷靜,並先依照下列方式處置,再趕快送醫,以免患童因痙攣過久造成腦部缺氧,並鑑別是否非單純之熱痙孿。
1. 讓患童平躺,臉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阻塞呼吸道,並解開較緊的衣物、配件。
2. 父母在一旁守護,切勿強行約束,或將物品塞入孩子口中。
3. 迅速給予退燒,建議使用栓塞退熱劑,避免痙攣再次發生。
4. 在孩子意識尚未完全清醒前,家長請勿離開、餵食。 熱痙攣與癲癇的差異 有些父母在孩子第一次發生熱痙攣時,會誤以為是癲癇,其實,癲癇大部份屬於無熱性痙攣,這點是相當大的差異。
許多熱痙攣在孩子六歲以後就會自行痊癒,不會再發作,但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患童,會轉變為罹患癲癇症,須藥物治療。
不過,這一小部份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有下列特質的孩子就比較有可能轉為癲癇。
1. 家族中有癲癇史。
2. 神經發育本來就有異常。
3. 腦波異常。
4.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15分鐘,會出現局部合併全身性抽搐,即所謂的「複雜型熱痙攣」。 叮嚀 熱痙攣在兒科診所當中並不算罕見,也並非嚴重的疾病。不過,它發作時那瞬間兇猛而來的樣子,讓許多媽咪爸比相當擔心!其實,只要在發作期間為孩子做好保護措施,不要讓他傷到自己,並且確定不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就無須太過擔心了!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772170&bid=4&r=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