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為何惡露不止?
產婦常可藉著觀察惡露,來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包括惡露的量、顏色和氣味的變化,以瞭解子宮恢復是否正常,或有胎盤組織的殘留等情況;一旦發生惡露異常的現象時,最好及時就醫,以防止產後大出血等意外發生。
產後惡露持續多久?
「所謂的惡露,簡單的來說為子宮內膜剝落所致。」
造成惡露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子宮內的殘血、白血球、黏液和組織等混合而成的分泌物,經陰道脫落排出所致。
惡露的顏色與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產後1~3天惡露的顏色呈暗紅色或紅色,又稱「紅惡露」,和經血量差不多、有時量稍微多一點、有魚腥味;當產婦第一次起床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後,起身時陰道可能會突然湧出較多的血液,這是正常的現象,產婦並不需要過於擔心。
到了第4~10天,惡露則慢慢轉為粉紅色或棕色,又稱「漿惡露」,惡露量較少、味道較重;11天起顏色漸趨白色,又稱「白惡露」,這段時間持續約4~6週左右。
惡露持續的時間,會依每個產婦體質而定,陳晟立醫師指出,大致而言,惡露於產後1~2週後會慢慢的消失,通常不宜超過3週為原則。
惡露的種類 顏色 期間
紅惡露 紅色或暗紅色 1~3天
漿惡露 粉紅色或棕色 4~10天
白惡露 白色 10~14天
(可能持續六週)
惡露不止的原因
惡露的時間與量,雖然會依據每個產婦的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若出現血塊多、有異味、發燒、腹痛、大量的出血等症狀時,或是產後10天後,發現惡露帶有血色或膿樣分泌物,都應立即回院求診。
造成惡露不止的原因主要如下:
1)子宮收縮不良、子宮內膜發炎等。
2)胎盤、胎膜等組織殘留在子宮排不出來。
3)藥物使用,如血管擴張劑等。
4)不當的食補,如服用過量生化湯所致。
5)疲勞等。
注意營養、避免過度勞累
此外,產後6~8週應注意身體各種變化,且攝取均衡的營養,及多休養、避免疲勞、適當的運動等等,如此才能讓產婦疲憊的身體恢復到健康的狀況。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76&prev=654&next=157&l=f&fid=11
**********************************************************************
**********************************************************************
☆自然產傷口護理
1.保持傷口乾淨
2.會陰沖洗
a.沖水法 b.泡水法
☆剖腹產傷口護理
1.保持傷口乾淨
2.透氣膠帶
3.美容膠帶
產後子宮護理
•目的- -使子宮收縮的能力愈強愈好。
•子宮收縮的能力愈好,愈能促使惡露排出- -
按摩子宮。
•中醫- -生化湯亦可達到子宮收縮的效果。
•西醫- -酒精,人蔘會抑制子宮收縮。
產後乳房護理
☆並不是產後才有乳汁分泌。
☆開始懷孕時體內就已經有乳汁分泌,所以從懷孕到
產後這段時間,都必須用溫水清潔乳房,確實做好
乳房護理。
☆母乳加深母子關係。
☆掌握餵母乳第一時機。
增進乳汁分泌法
☆熱敷按摩法。
☆讓嬰兒持續吸吮乳房。
☆下定哺餵母乳的決心。
☆睡眠充足。
☆精神保持穩定。
☆均衡攝取營養。
☆在輕鬆的姿勢下哺乳。
心理調適&性生活
☆產後憂鬱症- - 一般產後二至三天即可調適。
☆心情影響乳汁分泌。
☆如何調適心情- -夫妻溝通很重要。
☆產後多久可以行房- -惡露乾淨,傷口癒合即可,
約4-6週。
產後運動
☆產後第一週的運動
以臥床的情況居多,大部分的運動以比較緩和 ,不需要很用力,可以躺著做或坐著做的設計為主。
☆產後第二週的運動
運動比產後一週的設計難一點,原則上與產後一週
的運動類似,只是需要比較用力而已。
☆產後第三週的運動
幾乎所有的運動都可以做,之前的運動可以接續著做, 產婦可適可而止地運動與休息,千萬不要逞強,如果要從事游泳,跑步等全身性運動,最好在產後三週之後再做比較安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57&prev=176&next=156&l=f&fid=11
*********************************************************************
*********************************************************************
因此,本文將以產後傷口照顧為主,提供婦女正確的產後保健觀念。
產後傷口的種類
※自然產傷口
自然生產多少會對子宮頸口及陰道組織造成一些改變或破壞,但是,這樣的傷口通常會在產後自行愈合;反而若是因為產程進展太快,或者在待產期間不當的用力所導致的陰道撕裂傷,則往往必須藉助外科修補術加以縫合,才不致延緩復原的時間。
所以,有時候為了避免產婦發生較大範圍且不易處理的會陰撕裂傷,產科醫師或助產士通常會以會陰切開的方式來幫助胎兒順利生出來;因為會陰及陰道的血管豐富,所以切開處的傷口大約在3~4個禮拜即可完全愈合。
※剖腹傷口
雖然懷孕、生產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但仍有一些原因使婦女無法以自然的方式生下嬰兒,這時就需要以剖腹生產方式,經由腹壁及子宮切口將胎兒取出,可以幫助無法順產的婦女能夠安全的迎接新生兒的到來。
由於手術傷口範圍較大,表皮的傷口在手術後5~7日即可拆線或取除皮膚夾,但是,完全恢復的時間大約需要4~6個禮拜。
促進傷口復原8原則
無論是會陰切開傷口或剖腹傷口的照顧原則大致相同,但因部位的不同,所以在促進傷口復原時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技巧。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感染的問題,皮膚的完整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傷口局部的紅、腫、熱、痛絕對不可輕忽,只要不適感持續未改善或者出現膿性分泌物時,記得趕快回到醫院檢查;除此之外,陰道大量出血或者排出多量血塊也是不正常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其次,為了促進傷口愈合,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2. 溫水坐浴
3. 避免疤痕產生
4. 注重營養攝取
5. 適度運動
6. 身體清潔
7. 勿提重物
8. 性生活勿急躁
結語
懷孕、生產對大多數的女性而言,是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歷程之一,特別是這樣的過程對女性身心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及改變。然而,生產並不是階段性任務的結束,相反的,更艱巨的挑戰才要展開,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作基礎,如何能為出生的寶寶奠定成功的第一步?
謹以此文與全天下偉大的女性共同分享、提醒,在成為母親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寶貝自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56&prev=157&next=101&l=f&fid=11
*********************************************************************
*********************************************************************
在懷孕的時候,弛緩素和黃體素這兩種荷爾蒙可以鞤助韌帶鬆弛,而使得骨盆的伸縮性變大,給予胎兒更多的成長空間,並有利於分娩之進行,因此恥骨聯合分離,幾乎發生在所有妊娠的婦女。但在有些產婦,可能由於上述荷爾蒙的分泌過多;或韌帶對荷爾蒙的敏感度太高,使得這個區域非常的鬆弛;或因骨盆的排列有問題,讓這個關節處承受了較多的壓力,而導致了恥骨聯合過度分離的發生。
根據文獻的統計,一個未懷孕的婦女,其兩片恥骨間的正常距離為4~5mm,一旦懷孕,荷爾蒙會使兩者間的距離至少增加2~3mm,因此若恥骨間寬度在9mm以下,在妊娠的情況下是屬於正常的範圍,通常沒有症狀,即便有疼痛也較為不明顯;一旦兩者之間的距離超過4~5mm以上,則屬於恥骨聯合過度分離,就會引起較厲害的疼痛。
恥骨就大概在生殖器的位置
下圖指的附近即為恥骨 那條線稱為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
一般而言鼠膝部是指生殖器旁與大腿交接處
診斷與機率
懷孕中,分娩時或生產後都有可能會發生恥骨聯合的過度分離,其機率的報導從1/300到1/30,000均有,與病人的體型無關。診斷方面主要是依據臨床症狀而來,而一些影像學的檢查,例如骨盆腔的X光攝影(生產後),超音波檢查(懷孕中),或核磁共振的掃描,可以做為輔助性的診斷工具。
妊娠12週即可能產生不適
恥骨聯合分離的症狀差異很大,但一般而言,均有實質上的恥骨疼痛。
◆疼痛程度
1.其疼痛可延伸到兩側股骨轉子,使髖關節無法內收及外展,或造成下背疼痛。
2.任何抬腳或使兩腿分離的動作都會引起特別的疼痛。
3.有的孕婦甚至從床上起身或在床上轉個身都會相當的困難,很多的動作都會變成非常困難去完成。
4.許多孕婦同時會抱怨有坐骨神經的疼痛,走起路來骨盆會卡搭地響,造成搖搖擺擺的步伐。
5.嚴重的甚至伴隨著膀胱功能的障礙及大便失禁的情形。
而這些症狀,從妊娠12週起就有可能會發生。
小心6大危險因素
造成恥骨聯合分離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很確定,但有一些危險因素可能與它有關。
1. 多胎。
2. 曾生過過大之胎兒。
3. 關節之前即有存在之問題。
4. 以前就有恥骨痛或背痛。
5. 因車禍等原因導致之骨盆骨折。
6. 產鉗之使用等都曾被提出。
此外,恥骨聯合分離若是因骨盆排列不正常而來,則常會伴隨有胎位不正,枕後位,斜頭產式或複合產式。
恥骨痛的生產5大注意事項
在生產的方式上,除非妊娠婦女有嚴重的恥骨聯合過度分離且非常的疼痛,可以考慮採取選擇性的剖腹產外,一般還是以自然生產為主,但是在生產的過程中,有幾點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1. 事先告知病情:需要確定醫護人員均知道恥骨聯合分離的資訊,怎麼樣的動作會傷害到妳。
2. 避免採馬鐙狀生產:需要特別小心生產的姿式,避免一般所採用的馬鐙狀方法。
3. 避免介入性分娩:避免平時最常使用的一些介入性分娩方法,因為它們常造成恥骨聯合處的傷害。
4. 避免麻醉:避免接受硬膜外的麻醉,因為它常和更嚴重的傷害有關。
5. 兩腳勿過度張開:任何常規的操作,兩腳均不能張的太開。
一般而言,此類病人的預後均非常的良好,但有少數人其恥骨聯合分離的原因,是因為骨盆排列的錯誤,而非單純因對荷爾蒙的敏感的,則此疼痛可能會持續。大部分的婦女在下一胎懷孕時,恥骨聯合分離的現象會再發生,但通常都不會比第一胎厲害,哺餵母乳所產生的荷爾蒙變化,亦不會造成產後的恥骨疼痛,孕婦不必過度擔心。
【13種方法減輕恥骨疼痛】
一般而言,恥骨聯合分離所造成的骨盆腔不舒服,大部分在幾週內就會明顯改善,以下有13種方法,可以減輕這個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不適。
1. 睡覺時放置枕頭於兩腿間。
2. 在床上移動腳和臀部時,應該平行或對稱的行動。
3. 使用水床可能有幫忙。
4. 游泳可以幫忙減輕關節的壓力。
5. 站立時兩腿要對稱性的站著。
6. 避免跨坐。
7. 儘量坐著穿衣。
8. 放置冰袋於恥骨區。
9. 慢速移動。
10. 骨盆腹帶的使用。
11. 坐著時背後放置腰枕。
12. 下背接受按摩。
13. 避免提重物。
臨床治療方法
在治療方面,一般對於孕婦均採保守療法,主要是在減輕病人因恥骨聯合分離所產生的疼痛。
◆保守療法
1.臥床休息。
2.止痛及抗發炎藥物之使用。
3.身穿支持性的衣物。
4.在國外還有病人接受按摩術。
5.整骨術之矯正。
其目標是藉由人為的調整,來重新序列骨盆之骨頭、韌帶和軟體組織。
◆另類療法
1.針灸。
2.中藥。
3.壓力點之使用。
4.定極性之治療。
5.經由皮下電極對神經之刺激等方法,亦有人嘗試。
◆醫療手術
1.若是疼痛在產後仍然持續且非常的嚴重,則可以將類固醇直接打入關節處。
2.採取外科的方法,從髖關節處取一些骨頭作成板塊,來鎖住恥骨聯合處以固定此處之關節。
醫師名稱:耕莘醫院產科主任鄧森文
醫師學歷:
現任 耕莘醫院產科主任‧陽明大學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經歷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8594&prev=8792&next=7590&l=f&fid=11
「所謂的惡露,簡單的來說為子宮內膜剝落所致。」
造成惡露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子宮內的殘血、白血球、黏液和組織等混合而成的分泌物,經陰道脫落排出所致。
惡露的顏色與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產後1~3天惡露的顏色呈暗紅色或紅色,又稱「紅惡露」,和經血量差不多、有時量稍微多一點、有魚腥味;當產婦第一次起床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後,起身時陰道可能會突然湧出較多的血液,這是正常的現象,產婦並不需要過於擔心。
到了第4~10天,惡露則慢慢轉為粉紅色或棕色,又稱「漿惡露」,惡露量較少、味道較重;11天起顏色漸趨白色,又稱「白惡露」,這段時間持續約4~6週左右。
惡露持續的時間,會依每個產婦體質而定,陳晟立醫師指出,大致而言,惡露於產後1~2週後會慢慢的消失,通常不宜超過3週為原則。
惡露的種類 顏色 期間
紅惡露 紅色或暗紅色 1~3天
漿惡露 粉紅色或棕色 4~10天
白惡露 白色 10~14天
(可能持續六週)
惡露不止的原因
惡露的時間與量,雖然會依據每個產婦的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若出現血塊多、有異味、發燒、腹痛、大量的出血等症狀時,或是產後10天後,發現惡露帶有血色或膿樣分泌物,都應立即回院求診。
造成惡露不止的原因主要如下:
1)子宮收縮不良、子宮內膜發炎等。
2)胎盤、胎膜等組織殘留在子宮排不出來。
3)藥物使用,如血管擴張劑等。
4)不當的食補,如服用過量生化湯所致。
5)疲勞等。
注意營養、避免過度勞累
此外,產後6~8週應注意身體各種變化,且攝取均衡的營養,及多休養、避免疲勞、適當的運動等等,如此才能讓產婦疲憊的身體恢復到健康的狀況。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76&prev=654&next=157&l=f&fid=11
**********************************************************************
**********************************************************************
產 後 護 理 全 計 畫
產後傷口護理☆自然產傷口護理
1.保持傷口乾淨
2.會陰沖洗
a.沖水法 b.泡水法
☆剖腹產傷口護理
1.保持傷口乾淨
2.透氣膠帶
3.美容膠帶
產後子宮護理
•目的- -使子宮收縮的能力愈強愈好。
•子宮收縮的能力愈好,愈能促使惡露排出- -
按摩子宮。
•中醫- -生化湯亦可達到子宮收縮的效果。
•西醫- -酒精,人蔘會抑制子宮收縮。
產後乳房護理
☆並不是產後才有乳汁分泌。
☆開始懷孕時體內就已經有乳汁分泌,所以從懷孕到
產後這段時間,都必須用溫水清潔乳房,確實做好
乳房護理。
☆母乳加深母子關係。
☆掌握餵母乳第一時機。
增進乳汁分泌法
☆熱敷按摩法。
☆讓嬰兒持續吸吮乳房。
☆下定哺餵母乳的決心。
☆睡眠充足。
☆精神保持穩定。
☆均衡攝取營養。
☆在輕鬆的姿勢下哺乳。
心理調適&性生活
☆產後憂鬱症- - 一般產後二至三天即可調適。
☆心情影響乳汁分泌。
☆如何調適心情- -夫妻溝通很重要。
☆產後多久可以行房- -惡露乾淨,傷口癒合即可,
約4-6週。
產後運動
☆產後第一週的運動
以臥床的情況居多,大部分的運動以比較緩和 ,不需要很用力,可以躺著做或坐著做的設計為主。
☆產後第二週的運動
運動比產後一週的設計難一點,原則上與產後一週
的運動類似,只是需要比較用力而已。
☆產後第三週的運動
幾乎所有的運動都可以做,之前的運動可以接續著做, 產婦可適可而止地運動與休息,千萬不要逞強,如果要從事游泳,跑步等全身性運動,最好在產後三週之後再做比較安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57&prev=176&next=156&l=f&fid=11
*********************************************************************
*********************************************************************
產後傷口的種類
“好痛!”這應該是大多數婦女對生產最刻骨銘心的印象了!在克服了陣痛對身心的磨難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因為接踵而來的身體變化仍會讓產婦感到困擾,像是傷口多久會愈合?可以碰水嗎?等等。因此,本文將以產後傷口照顧為主,提供婦女正確的產後保健觀念。
產後傷口的種類
※自然產傷口
自然生產多少會對子宮頸口及陰道組織造成一些改變或破壞,但是,這樣的傷口通常會在產後自行愈合;反而若是因為產程進展太快,或者在待產期間不當的用力所導致的陰道撕裂傷,則往往必須藉助外科修補術加以縫合,才不致延緩復原的時間。
所以,有時候為了避免產婦發生較大範圍且不易處理的會陰撕裂傷,產科醫師或助產士通常會以會陰切開的方式來幫助胎兒順利生出來;因為會陰及陰道的血管豐富,所以切開處的傷口大約在3~4個禮拜即可完全愈合。
※剖腹傷口
雖然懷孕、生產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但仍有一些原因使婦女無法以自然的方式生下嬰兒,這時就需要以剖腹生產方式,經由腹壁及子宮切口將胎兒取出,可以幫助無法順產的婦女能夠安全的迎接新生兒的到來。
由於手術傷口範圍較大,表皮的傷口在手術後5~7日即可拆線或取除皮膚夾,但是,完全恢復的時間大約需要4~6個禮拜。
促進傷口復原8原則
無論是會陰切開傷口或剖腹傷口的照顧原則大致相同,但因部位的不同,所以在促進傷口復原時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技巧。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感染的問題,皮膚的完整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傷口局部的紅、腫、熱、痛絕對不可輕忽,只要不適感持續未改善或者出現膿性分泌物時,記得趕快回到醫院檢查;除此之外,陰道大量出血或者排出多量血塊也是不正常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其次,為了促進傷口愈合,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2. 溫水坐浴
3. 避免疤痕產生
4. 注重營養攝取
5. 適度運動
6. 身體清潔
7. 勿提重物
8. 性生活勿急躁
結語
懷孕、生產對大多數的女性而言,是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歷程之一,特別是這樣的過程對女性身心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及改變。然而,生產並不是階段性任務的結束,相反的,更艱巨的挑戰才要展開,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作基礎,如何能為出生的寶寶奠定成功的第一步?
謹以此文與全天下偉大的女性共同分享、提醒,在成為母親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寶貝自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56&prev=157&next=101&l=f&fid=11
*********************************************************************
*********************************************************************
產婦恥骨疼痛防治有方法
許多懷孕的婦女會抱怨恥骨附近疼痛,但在就診時往往被告知這是妊娠伴隨的不適症狀之一,是微不足道而必須忍受的,有的甚至以此來作為剖腹產的理由。究竟,恥骨疼痛的原因為何?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它的不適?文.圖片提供/耕莘醫院產科主任鄧森文 執行/楊文玉在懷孕的時候,弛緩素和黃體素這兩種荷爾蒙可以鞤助韌帶鬆弛,而使得骨盆的伸縮性變大,給予胎兒更多的成長空間,並有利於分娩之進行,因此恥骨聯合分離,幾乎發生在所有妊娠的婦女。但在有些產婦,可能由於上述荷爾蒙的分泌過多;或韌帶對荷爾蒙的敏感度太高,使得這個區域非常的鬆弛;或因骨盆的排列有問題,讓這個關節處承受了較多的壓力,而導致了恥骨聯合過度分離的發生。
根據文獻的統計,一個未懷孕的婦女,其兩片恥骨間的正常距離為4~5mm,一旦懷孕,荷爾蒙會使兩者間的距離至少增加2~3mm,因此若恥骨間寬度在9mm以下,在妊娠的情況下是屬於正常的範圍,通常沒有症狀,即便有疼痛也較為不明顯;一旦兩者之間的距離超過4~5mm以上,則屬於恥骨聯合過度分離,就會引起較厲害的疼痛。
【醫學小辭典】 恥骨聯合 骨盆是一種圓形的骨頭,從兩側至前面中央會合,而這個前端中央的部分就叫做恥骨。恥骨是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而是靠幾個韌帶構成的纖維軟骨性的組織聯接起來,這個區域就叫恥骨聯合。 |
恥骨就大概在生殖器的位置
下圖指的附近即為恥骨 那條線稱為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
一般而言鼠膝部是指生殖器旁與大腿交接處
診斷與機率
懷孕中,分娩時或生產後都有可能會發生恥骨聯合的過度分離,其機率的報導從1/300到1/30,000均有,與病人的體型無關。診斷方面主要是依據臨床症狀而來,而一些影像學的檢查,例如骨盆腔的X光攝影(生產後),超音波檢查(懷孕中),或核磁共振的掃描,可以做為輔助性的診斷工具。
妊娠12週即可能產生不適
恥骨聯合分離的症狀差異很大,但一般而言,均有實質上的恥骨疼痛。
◆疼痛程度
1.其疼痛可延伸到兩側股骨轉子,使髖關節無法內收及外展,或造成下背疼痛。
2.任何抬腳或使兩腿分離的動作都會引起特別的疼痛。
3.有的孕婦甚至從床上起身或在床上轉個身都會相當的困難,很多的動作都會變成非常困難去完成。
4.許多孕婦同時會抱怨有坐骨神經的疼痛,走起路來骨盆會卡搭地響,造成搖搖擺擺的步伐。
5.嚴重的甚至伴隨著膀胱功能的障礙及大便失禁的情形。
而這些症狀,從妊娠12週起就有可能會發生。
小心6大危險因素
造成恥骨聯合分離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很確定,但有一些危險因素可能與它有關。
1. 多胎。
2. 曾生過過大之胎兒。
3. 關節之前即有存在之問題。
4. 以前就有恥骨痛或背痛。
5. 因車禍等原因導致之骨盆骨折。
6. 產鉗之使用等都曾被提出。
此外,恥骨聯合分離若是因骨盆排列不正常而來,則常會伴隨有胎位不正,枕後位,斜頭產式或複合產式。
恥骨痛的生產5大注意事項
在生產的方式上,除非妊娠婦女有嚴重的恥骨聯合過度分離且非常的疼痛,可以考慮採取選擇性的剖腹產外,一般還是以自然生產為主,但是在生產的過程中,有幾點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1. 事先告知病情:需要確定醫護人員均知道恥骨聯合分離的資訊,怎麼樣的動作會傷害到妳。
2. 避免採馬鐙狀生產:需要特別小心生產的姿式,避免一般所採用的馬鐙狀方法。
3. 避免介入性分娩:避免平時最常使用的一些介入性分娩方法,因為它們常造成恥骨聯合處的傷害。
4. 避免麻醉:避免接受硬膜外的麻醉,因為它常和更嚴重的傷害有關。
5. 兩腳勿過度張開:任何常規的操作,兩腳均不能張的太開。
一般而言,此類病人的預後均非常的良好,但有少數人其恥骨聯合分離的原因,是因為骨盆排列的錯誤,而非單純因對荷爾蒙的敏感的,則此疼痛可能會持續。大部分的婦女在下一胎懷孕時,恥骨聯合分離的現象會再發生,但通常都不會比第一胎厲害,哺餵母乳所產生的荷爾蒙變化,亦不會造成產後的恥骨疼痛,孕婦不必過度擔心。
【13種方法減輕恥骨疼痛】
一般而言,恥骨聯合分離所造成的骨盆腔不舒服,大部分在幾週內就會明顯改善,以下有13種方法,可以減輕這個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不適。
1. 睡覺時放置枕頭於兩腿間。
2. 在床上移動腳和臀部時,應該平行或對稱的行動。
3. 使用水床可能有幫忙。
4. 游泳可以幫忙減輕關節的壓力。
5. 站立時兩腿要對稱性的站著。
6. 避免跨坐。
7. 儘量坐著穿衣。
8. 放置冰袋於恥骨區。
9. 慢速移動。
10. 骨盆腹帶的使用。
11. 坐著時背後放置腰枕。
12. 下背接受按摩。
13. 避免提重物。
臨床治療方法
在治療方面,一般對於孕婦均採保守療法,主要是在減輕病人因恥骨聯合分離所產生的疼痛。
◆保守療法
1.臥床休息。
2.止痛及抗發炎藥物之使用。
3.身穿支持性的衣物。
4.在國外還有病人接受按摩術。
5.整骨術之矯正。
其目標是藉由人為的調整,來重新序列骨盆之骨頭、韌帶和軟體組織。
◆另類療法
1.針灸。
2.中藥。
3.壓力點之使用。
4.定極性之治療。
5.經由皮下電極對神經之刺激等方法,亦有人嘗試。
◆醫療手術
1.若是疼痛在產後仍然持續且非常的嚴重,則可以將類固醇直接打入關節處。
2.採取外科的方法,從髖關節處取一些骨頭作成板塊,來鎖住恥骨聯合處以固定此處之關節。
醫師名稱:耕莘醫院產科主任鄧森文
醫師學歷:
現任 耕莘醫院產科主任‧陽明大學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經歷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8594&prev=8792&next=7590&l=f&fid=11
*********************************************************************************
產後1~6週照護指南 小心預防感染
小心預防感染
歷經10個月全心全力孕育生命的時期,產後的1~6週,對媽媽而言,可說是恢復與調適的重要關鍵期。育兒的問題雖然重要,但如果媽媽能多愛自己一些,循序漸進調理自己的身心狀況,相信未來能以更快樂、更健康的一面,妥善照顧自己與家人。
文/郭盈秀;採訪諮詢/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陳國瑚
自古以來,華人就相當重視產後「坐月子」的過程;一直到現代,也有所謂「產後黃金6週」的時期。無論是生理的恢復或是心理的調適,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陳國瑚認為,媽咪們都應當好好保握這段時期,才能讓身心狀況真正回復到健健康康的狀態。
Part
1:生理復原過程
剛生產完
傷口修復‧因人而異
自然產和剖腹產由於動刀的位置不同,形成的傷口和復原狀態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陳國瑚醫師針對這兩種情況,說明如下。
自然產:會陰傷口復原快
如果媽咪選擇自然生產,會陰的部分會有些傷口(醫師剪開或自然裂開);在生產過後,醫師縫合完傷口,基本上媽咪不需過於擔心後續狀況。陳國瑚醫師說明,原因在於此部位的血液循環較好,因此傷口復原的速度會特別快。
然而,有的媽咪剛開始仍會感覺到會陰處緊緊脹脹的,陳國瑚醫師表示這屬於正常情況;但他也建議,如果仍感覺不太舒服,媽咪可在生產完24小時後,準備一缸乾淨的熱水,採取「坐浴」方式,就能有效幫助放鬆,舒緩不適感。
剖腹產:腹部傷口需時間
採取剖腹產的媽咪,傷口通常是橫切於腹部上,醫師會在生產後以肉線縫合傷口(或是以釘子對合傷口),並在上面裹上紗布,以保護傷口和維持乾燥。
陳國瑚醫師表示,肉線會被身體自行吸收,因此只要保持傷口的清潔,復原狀況通常都很不錯,痕跡一般不會很明顯,通常大約一星期後,醫師檢查過傷口癒合沒有問題,媽咪就可以開始洗澡。除非是發生沾黏情況,或媽咪本身具有蟹足腫體質,才可能有特殊症狀,此時應隨時請示醫師協助。
產後休養期
排除體內廢物‧子宮回復正常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產後是養血怯瘀的時期。而從西醫的方面切入,就是要藉由「排出惡露、收縮子宮」,讓媽咪回復到孕前的狀態。
階段性惡露‧了解復原狀態
雖然每個媽咪產後的惡露分泌狀況不一樣,但陳國瑚醫師表示,正常狀態下,惡露的量必須愈來愈少,一直到消失。如果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建議儘快就診檢查,以便了解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出血原因;必要時,可能需要施打止血針幫助控制狀況。
子宮慢慢縮小‧穩定止血狀況
因為孕育胎兒而變大的子宮,變得比較軟;而子宮必須收縮變硬,才能夠有效止血,預防大出血狀況發生。因此,陳國瑚醫師建議,尤其產後前三天,媽咪應多推揉腹部。勤加按摩,子宮才會逐漸變硬變緊,就好像一顆圓球,不但有助於子宮收縮,出血量也會愈來愈少,進而身體狀態穩定,許多症狀也會改善。
Part
2:小心發燒&感染
癒合狀況
常見的產後感染症狀
生產過後,除了傷口需要癒合,身心也仍處於虛弱的狀態。因此,陳國瑚醫師表示,以下幾種症狀,產後媽咪都可能發生。
1
泌尿道感染
剛生產完,媽咪的泌尿道因為受到壓迫,所以排尿並不會很順;如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尿液一旦在膀胱裡長時間累積,將可能導致膀胱受到病菌感染而發炎。
2
上呼吸道感染
在經歷數小時的生產後,媽咪通常是非常勞累的,在精神和體力尚未恢復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又馬上照顧寶寶,一不小心,抵抗力不足的媽咪很可能受到病毒侵襲,進而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
3
乳腺發炎
在母嬰親善環境下,現代的媽咪多會在產後親餵寶寶母乳。然而,哺乳前的脹奶,往往讓許多媽咪煩惱又痛苦;如果發生乳汁沒有排空而阻塞,造成乳腺不通的情況,將可能造成病原菌入侵而感染,甚至可能引起發燒。
4
傷口感染
雖然比起以往,現在媽咪的產後傷口感染機率較少,但仍是需要被重視的部分。陳國瑚醫師表示,當自然生產後的會陰部癒合情況不佳,或剖腹生產的傷口沒有照護好,就可能導致傷口受到感染。
對於自然產的媽咪,陳國瑚醫師特別提醒,最好每次如廁後,能以乾淨的清水沖洗會陰部,主要是希望隨時保持局部的潔淨,如此就能夠預防感染。如果是剖腹產的媽咪,反而要注意在傷口癒合之前,先不要沖水;只要傷口保持乾淨乾燥,不需要每天去碰觸,才不會有造成感染的機會。此外,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只要傷口癒合的狀況良好,仍可以做些輕鬆的活動;飲食方面,不需要特別著重某種營養,均衡即可。
準確判斷
掌握受感染的跡象&治療方式
有時候,身體是否受到感染,不是那麼容易可以馬上清楚判別。陳國瑚醫師提出兩個常見跡象,做為判斷是否受感染的參考。唯建議有疑問或狀況,儘早就醫檢查,以便於及早掌握症狀及安排適當治療。
原因1:發炎發燒
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到病菌感染,可能促使局部分泌物增加,甚至產生紅腫發炎、發燒的情況,這是人體本身的防衛提醒機制所致。
如果有這些症狀,陳國瑚醫師建議,媽咪需到醫院檢查,了解和找出發炎、發燒的部位和原因,並預防後續併發症發生;回家後應多休養、多喝水。
原因2:局部疼痛
人體本身沒有發熱的反應,但卻有疼痛感,也可能代表受到感染,最好能就醫檢查。陳國瑚醫師舉例,如果媽咪乳房疼痛,醫師通常會先懷疑其乳腺是否發炎;如果喉嚨疼痛,則懷疑是否為上呼吸道感染;排尿時痛苦,則可能在泌尿道方面有感染問題;下體(近會陰處)或腹部疼痛,傷口受感染可能性高。
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
陳國瑚醫師表示,基本上只要確定媽咪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合適的抗生素類藥物,如針對母乳媽媽會開立哺乳用安全抗生素,主要是希望能幫助改善局部疼痛、發炎和發燒的狀況。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導致感染的真正原因,並且用對方法去改善,而非一味仰賴藥物。例如針對乳腺發炎媽咪,醫護人員會教導她如何排空乳汁避免阻塞,往後才不會一再發生同樣的痛苦狀況。
如果是針對生產傷口的感染,記得定期回診,平日要勤換藥,同時檢視傷口狀況,才能掌握並確保復原的情況是否順利。
3要訣‧產後生活少感染
1
多休息:很多孕媽咪的睡眠狀況並不好(睡不夠或睡不著),因此醫護人員都會勸導她們「寶寶休息時,媽媽也要跟著休息」,否則自己的體力和精神都不夠,抵抗力自然不好,感染的機會也會偏高。
2
營養均衡:有的媽咪怕胖而少吃,有的怕補不夠所以每天猛吃,其實這些都不好,還是得掌握「營養均衡」原則,每一種營養食物都有吃到,才能確保身體吸收到所需成分,以抵禦外來的病菌侵襲。此外,平日不忘適度運動,除了強化身體肌肉的耐受度,也能增加體力。
3
定期回診:陳國瑚醫師表示,剖腹產媽咪大概在出院後一個星期需回診,自然產媽咪則可在出院後四至六個星期回診。「回診」相當重要,此時醫生要看媽咪生產傷口的癒合、是否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另外還要檢查子宮收縮的狀況,看看器官是不是已經逐漸回到產前的正常位置等等。
陳國瑚醫師
現任/慈濟紀念醫院台北院區婦科主任
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台大醫院婦產部教學主治醫師
台北縣立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暨開刀房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博士
~原文刊載於2012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242&prev=9294&next=9127&l=f&fid=63
***********************************************************************
懷孕末期和坐月子 慎防肺栓塞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
龍年有意懷孕生子的民眾大幅增多,在一片期待「龍寶寶」氛圍中,新北市板橋亞東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特別提醒產婦,在懷孕末期和坐月子期間,應慎防血液循環不佳導致肺栓塞;亞東醫院近期即連續收治數名因肺栓塞送醫急救的產婦,其中有幸運救活的,但也有到院前即猝死的不幸案例。
根據統計,肺栓塞後休克,即使進行CPR急救的病人,死亡率仍高達9成,絕對要提高警覺。
亞東醫院副院長邱冠明指出,民眾在開心迎接新成員的同時,千萬別忽視孕婦因為懷孕所可能造成的下半身靜脈栓塞,及產後可能引發的肺栓塞,孕婦得到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7至10倍,生產結束後肺栓塞的機率則高達一般人的15至35倍。
亞東醫院最近診治的案例中,第一例產婦A自某婦產科緊急轉送,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急救無效死亡,第二例產婦B,已有一次生產經驗,於某婦產科生產後,隔日自覺有呼吸急喘的現象,被家人發現時已昏倒在床上,婦產科醫師施予心肺復甦術,轉送亞東醫院以葉克膜急救,發現為重度肺動脈栓塞合併心肺衰竭,經給予血栓溶解劑及強心藥物救治後救回,但仍需要進行術後復健。
第三例產婦C則是懷第三胎,生產後第二天感覺有呼吸困難及心跳加速情形,經檢查後懷疑是突發性肺動脈栓塞,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恢復良好並於10天後出院。
邱冠明說,孕婦為預防深部靜脈栓塞及肺栓塞,可於懷孕期間使用彈性襪,並經常抬腿,進行腿部肌肉運動,即可減少下半身栓塞的機會,生產後也需監測,以求早期發現肺栓塞的跡象,降低致命風險。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125&prev=9127&next=8834&l=f&fid=63
********************************************************************************
哺乳乳房腫 按摩不當竟發炎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餵母乳正夯,但不少母乳媽媽因哺乳觀念不正確,每當遇到乳房腫脹、有硬塊,便會拜託家人幫忙大力按摩乳房,甚至花錢找坊間「通乳師」協助通乳。但專家指出,有部份業者觀念錯誤,以蠻力過度按摩已疼痛腫脹的乳房,有媽媽被按出乳腺炎、乳房膿瘍而住院,嚴重時甚至可能得開刀。
近來通乳師、乳腺疏通師等新興行業,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昨發出聲明指出,哺乳過程中乳房硬塊,主要是寶寶吸奶次數不足或姿勢錯誤所致,媽媽只要讓寶寶多吸奶,或輕輕振動或甩動乳房即可,不宜對乳房硬塊用力按摩,以免造成乳房軟組織受傷、瘀青,甚至引發乳腺炎。
最近一名母乳媽媽Penny將自己被一名印尼籍通乳師以蠻力按摩乳房,併發乳腺炎而住院8天的過程,拍成「通乳初體驗」現身說法影片並上傳至影音網站,最近更被轉貼到知名育兒網站Baby Home,引發話題。
影片中,穿著病人服的Penny娓娓述說自己通乳經驗,當初她在月子中心介紹下,找印尼籍通乳師協助通乳。每次通乳前,對方會先在乳房上抹油,再用手指用力按推乳房、擠壓奶頭,她形容「比生小孩痛苦幾萬倍」。
Penny花了數千元、經歷4次按摩後,乳房竟被按出「鳥蛋大小」的硬塊,去找醫師(非泌乳顧問醫師)又慘遭誤診,最後嚴重到需住院治療,她語重心長地呼籲媽媽們:「千萬不能隨便亂通」、「親餵寶寶才是王道」。
協助媽媽產後母乳諮詢與乳房疏通有9年經驗的業者Joan也表示,寶寶才是最好的通乳師,遇到乳房腫脹硬塊,應協助媽媽溫柔地刺激乳暈,刺激「噴乳反射」,絕不能大力按摩乳房,否則恐使乳房受傷。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北部發言人毛心潔醫師指出,要解除哺乳乳房硬塊,應「以不會痛為原則」,媽媽含淚被他人按摩的做法,是錯誤做法,倒是可請家人按摩背部,刺激支配乳房神經,促進乳腺暢通。
針對部份網友質疑通乳師是否違反醫療法,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單純為產後婦女按摩乳房,不屬於醫療行為,只要無侵入性,並不違反醫療法,但業者不能宣稱療效,也不能使用藥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8054&next=8048&l=f&fid=63
龍年有意懷孕生子的民眾大幅增多,在一片期待「龍寶寶」氛圍中,新北市板橋亞東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特別提醒產婦,在懷孕末期和坐月子期間,應慎防血液循環不佳導致肺栓塞;亞東醫院近期即連續收治數名因肺栓塞送醫急救的產婦,其中有幸運救活的,但也有到院前即猝死的不幸案例。
根據統計,肺栓塞後休克,即使進行CPR急救的病人,死亡率仍高達9成,絕對要提高警覺。
亞東醫院副院長邱冠明指出,民眾在開心迎接新成員的同時,千萬別忽視孕婦因為懷孕所可能造成的下半身靜脈栓塞,及產後可能引發的肺栓塞,孕婦得到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7至10倍,生產結束後肺栓塞的機率則高達一般人的15至35倍。
亞東醫院最近診治的案例中,第一例產婦A自某婦產科緊急轉送,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急救無效死亡,第二例產婦B,已有一次生產經驗,於某婦產科生產後,隔日自覺有呼吸急喘的現象,被家人發現時已昏倒在床上,婦產科醫師施予心肺復甦術,轉送亞東醫院以葉克膜急救,發現為重度肺動脈栓塞合併心肺衰竭,經給予血栓溶解劑及強心藥物救治後救回,但仍需要進行術後復健。
第三例產婦C則是懷第三胎,生產後第二天感覺有呼吸困難及心跳加速情形,經檢查後懷疑是突發性肺動脈栓塞,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恢復良好並於10天後出院。
邱冠明說,孕婦為預防深部靜脈栓塞及肺栓塞,可於懷孕期間使用彈性襪,並經常抬腿,進行腿部肌肉運動,即可減少下半身栓塞的機會,生產後也需監測,以求早期發現肺栓塞的跡象,降低致命風險。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125&prev=9127&next=8834&l=f&fid=63
********************************************************************************
哺乳乳房腫 按摩不當竟發炎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餵母乳正夯,但不少母乳媽媽因哺乳觀念不正確,每當遇到乳房腫脹、有硬塊,便會拜託家人幫忙大力按摩乳房,甚至花錢找坊間「通乳師」協助通乳。但專家指出,有部份業者觀念錯誤,以蠻力過度按摩已疼痛腫脹的乳房,有媽媽被按出乳腺炎、乳房膿瘍而住院,嚴重時甚至可能得開刀。
近來通乳師、乳腺疏通師等新興行業,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昨發出聲明指出,哺乳過程中乳房硬塊,主要是寶寶吸奶次數不足或姿勢錯誤所致,媽媽只要讓寶寶多吸奶,或輕輕振動或甩動乳房即可,不宜對乳房硬塊用力按摩,以免造成乳房軟組織受傷、瘀青,甚至引發乳腺炎。
最近一名母乳媽媽Penny將自己被一名印尼籍通乳師以蠻力按摩乳房,併發乳腺炎而住院8天的過程,拍成「通乳初體驗」現身說法影片並上傳至影音網站,最近更被轉貼到知名育兒網站Baby Home,引發話題。
影片中,穿著病人服的Penny娓娓述說自己通乳經驗,當初她在月子中心介紹下,找印尼籍通乳師協助通乳。每次通乳前,對方會先在乳房上抹油,再用手指用力按推乳房、擠壓奶頭,她形容「比生小孩痛苦幾萬倍」。
Penny花了數千元、經歷4次按摩後,乳房竟被按出「鳥蛋大小」的硬塊,去找醫師(非泌乳顧問醫師)又慘遭誤診,最後嚴重到需住院治療,她語重心長地呼籲媽媽們:「千萬不能隨便亂通」、「親餵寶寶才是王道」。
協助媽媽產後母乳諮詢與乳房疏通有9年經驗的業者Joan也表示,寶寶才是最好的通乳師,遇到乳房腫脹硬塊,應協助媽媽溫柔地刺激乳暈,刺激「噴乳反射」,絕不能大力按摩乳房,否則恐使乳房受傷。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北部發言人毛心潔醫師指出,要解除哺乳乳房硬塊,應「以不會痛為原則」,媽媽含淚被他人按摩的做法,是錯誤做法,倒是可請家人按摩背部,刺激支配乳房神經,促進乳腺暢通。
針對部份網友質疑通乳師是否違反醫療法,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單純為產後婦女按摩乳房,不屬於醫療行為,只要無侵入性,並不違反醫療法,但業者不能宣稱療效,也不能使用藥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8054&next=8048&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