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早產兒照護

早產兒皮膚乾薄 需徹底保濕

  文/王綺嫻
早產兒是指懷孕達20週但未滿37週即產下的胎兒,每年大約有兩萬名早產兒提早來報到。由於胎兒的皮膚在懷孕20週左右才開始產生屏障的功能,要到懷孕34週之後,胎兒的皮膚才有正常角質化的過程,表皮和真皮的交界漸漸完整,因此早產兒的皮膚需要特別呵護。
早產兒皮膚的表皮厚度只有足月產胎兒的7成左右,皮膚非常脆弱,包括經表皮散失的水分較多,皮膚較為乾燥。
皮膚屏障的功能較差,導致有較多微生物入侵的管道;皮膚較薄,因此經皮膚吸收的量較大,應慎選沐浴及保濕產品;對溫度的調節較差,在炎熱的夏天及寒冷的冬天,都需要特別照顧;再加上有些早產兒會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治療,甚至使用呼吸器等,因此身上常會需要貼附許多照護用的管子或透氣膠帶,皮膚受傷或產生壓瘡的比例亦較高。
◎醫院照顧方面︰去探視小寶貝的時候,應觀察皮膚是否有發紅、破皮的現象。
由於早產兒四肢活動能力較差、營養吸收不佳以及表皮發育不全,因此特別容易因為照護管子長時間壓迫皮膚,出現壓瘡,以及反覆黏貼膠帶的部位出現破皮等現象,尤其是懷孕時間小於27週的早產兒,因為表皮及真皮交界發育未完全以及皮下脂肪層很薄,需要特別小心。
如果出現傷口,因此時的小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整,較容易有細菌感染的問題,要特別留意,因為雙氧水和優碘對傷口癒合並無助益,不建議使用於嬰幼兒細緻的皮膚。
◎居家照顧方面︰建議使用盆浴。將小寶貝除了頭頸部之外的身體都浸在浴盆中,可以減少在洗澡時的溫度變化,導致體溫下降的情形。洗澡的水溫以攝氏38至40度為宜,沐浴時間不要過長。由於嬰幼兒皮膚呈現弱酸性,可以使用中性或弱酸性的液態清潔用品,不會對眼睛或皮膚造成刺激者為佳,不建議使用清潔力太強或偏鹼性的藥皂。
早產兒皮膚較為乾燥,可以使用保濕劑,讓皮膚維持較佳的屏障功能,進而減少體液的散失,配合輕柔的按摩,增加親子之間的撫觸,對小寶貝也有很多好處。
(作者為新北市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487&next=19288&l=f&fid=70





*************************************************************

早產兒常見5問題 & 居家照護4原則

媽咪寶貝 3月號 NO.153

採訪撰文/陳姵樺
編輯企畫/吳慧敏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宗正
資料參考/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
模特兒/靚亮孕媽咪景婷&可愛寶寶詠甯(人物與文字內容無關)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約有近兩萬名的早產兒出生,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約有九成左右,但面對體型比一般嬰兒還要嬌小的早產兒,家長、尤 其是新手父母的照顧信心通常不足,有些父母因此會找各種理由希望延遲出院時間,事實上只要有充分的準備,早產兒在親情的懷抱下更能順利的成長。

Don’t Worry
常見早產兒5大問題
所謂的早產兒是指懷孕未滿37週以前就生下來的嬰兒,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宗正指出,早產兒大約都是「低出生體重」(體重落在2500克以下;
1500克以 下為「非常低出生體重」;而1000克以下則為「極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一般來說體重愈低代表其身體、肺部、心臟血管、眼睛等等器官的成熟度愈低,需 要的醫療照護愈多,通常1500克以下的早產兒需要住在保溫箱內讓體溫維持穩定,等寶寶體重足夠,自身可以適應外在環境的溫度後,就可移出保溫箱做後續的 檢查、照顧,現在就列出一些早產兒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早產兒因為肺部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要用不成熟的肺來呼吸,當肺泡無法維持擴張的狀態就容易塌陷,造成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2.早產兒呼吸暫停
早產兒因為腦部的發育還未成熟,導致早產兒會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常常需要外在的剌激才會回復自發性的呼吸。

3.體溫不穩定
早產兒的皮膚構造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從皮膚喪失過多的水份及體溫,常容易出現體溫偏低的現象,許多早產兒住保溫箱便是要維持其體溫的穩定度。

4.胃腸道不成熟
以800克以 下的早產兒為例,他的胃腸道還沒發展成熟,這時也無法正常的吸吮、吞嚥,所以無法自行進食。這個階段要靠營養針、鼻胃管餵食等方式進食,這時也會給寶寶 1~2c.c.少量的母乳,主要是讓母乳刺激早產兒的胃腸道,讓胃腸道能快點成熟,此外母乳中所含的抗體成分也能讓早產兒多一點抵抗力。

5.腦部及眼睛的問題
早產兒常會發生血壓不穩及血氧偏低的狀況,需要給予高濃度的氧氣、藥物等,這對正在成長中的腦部及視網膜都有可能引發傷害,嚴重的狀況會造成腦室內出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等問題。醫院會針對問題提供早產兒的視網膜檢查、追蹤與治療。


早產兒的出院準備
早產兒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呢?不同的醫院會有不同的規定,以光田醫院為例,當早產兒體重達2200克,沒有疾病、感染,可自行進食、呼吸不會暫停等條件符合就可以出院。國外有的醫院甚至認為體重達1700克,沒有特別的問題就可以出院回家。

早產兒在出院前醫院會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像是腦部超音波檢查,可以探測腦部是否有嚴重出血或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可在出生四到六週做視網膜檢查,出院前全面接受聽力篩檢,另外,如果體重已經超過二千克就可以接種第一劑的B型肝炎疫苗。

但是有些家長因為照顧信心不足,常以各種理由拖延早產兒出院的時間,其實只要把握幾個基本原則,做好心理調適,早產兒就可準備回家。

早產兒可以出院的原則如下
1.體重足夠(每家醫院規定不同)。
2.不需要保溫箱可以維持穩定的體溫。
3.不需使用靜脈注射,可以自行由嘴巴吸吮進食。但是有非常少數的情況,例如寶寶有慢性肺部疾病或是無法吸吮,才會帶著鼻胃管回家。
4.沒有嚴重的內外科疾病、感染。
5.在一週內沒有明顯的呼吸暫停或心跳變緩。但還是有少數情況必須帶著呼吸心跳監視器回家。


5原則 迎接早產兒居家準備
早產兒和其他的足月兒一樣,需要在溫暖的親人陪伴下安心的成長,所以會鼓勵家長儘早將嬰兒帶回家。徐宗正醫師表示,在醫院最常見的是家長的照顧信心不足而一再拖延早產兒出院回家的時程,像是怕嬌小的寶寶受傷不知道該怎麼抱;也沒有信心幫寶寶洗澡;並覺得餵食會有問題等。

其實院方為了能讓早產兒順利出院,準備工作很早就開始進行了,當早產兒體重快要接近可以出院標準的前兩三週左右,院方就會提醒家長,並希望家長可以到院停留長一點的時間以學習嬰兒的照顧,像是嬰兒抱法、洗澡、餵食方式等,先由護士做示範再讓家長試著做,有專業人士在身旁指導可以增加家長的照顧信心,多做幾次熟練後家長就比較有信心帶著早產兒回家。而且這些密集的親子接觸都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促進父母對嬰兒的了解,回家後比較能夠從寶寶的表情明瞭寶寶的需求是什麼。以下提供幾點準備工作供家長參考:

1.主要照顧者必須提前到院進行準備工作、熟練照顧早產兒的技術,例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多與寶寶接觸可以訓練自己對嬰兒的觀察能力、了解嬰兒發展的能力,最後可以正確且可獨立操作,建立照顧信心。

2.多與早產兒親密接觸,例如袋鼠式護理,經由家長溫柔的撫摸、擁抱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正面的影響,且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

3.母乳是早產兒最佳的營養來源,因此媽咪要學會母乳收集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母乳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儲存、回溫。早產兒尚未能自行進食前,護理人員會以口胃管餵食給寶寶喝,之後寶寶可自行進食,媽咪就需學會餵奶技巧,像是怎麼注意寶寶的吞嚥動作、喝完奶怎麼幫寶寶排氣等。

4.幫寶寶做紀錄,這樣有助於紀錄寶寶的生長情況,若發現問題也可提供醫師比較詳盡的資料做診斷、追蹤。

5.居家環境可以預先布置成與醫院相仿的燈光、溫度,讓早產兒比較容易適應;此外,清潔、安靜、適當濕度的環境也是必須的。


早產兒的居家照護的需求與足月嬰兒是一樣的。

4原則 了解早產兒居家照護
其實早產兒的居家照護的需求與足月嬰兒是一樣的,像是吃奶有時吃得多有時卻少、哭鬧不停、脹氣、鼻塞等,所有新手父母會有的問題早產兒的家長都碰得到,而令家長更擔憂的原因在於孩子是早產兒。

針對許多早產兒家長的需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了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可 以在網路上下載,此手冊詳細列舉早產兒的一般性照顧,例如:餵食、體溫調節、沐浴、排泄、預防接種、預防感染、睡眠、感官刺激等,也有早產兒特殊問題照 護,像是呼吸問題的觀察與處理、腸胃道問題、餵藥方法、何時應該帶嬰兒返診、兒童發展簡易篩檢表等。以下列出家長最常遇到的居家照護問題及解決方法:

1.寶寶常哭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哭泣是還不會說話嬰兒的語言,也是他們傳達某種訊息的方式,嬰兒常哭的原因以生理上的需求為多,像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來提醒照顧者他的需求。這時家長就要檢查寶寶的尿布、衣服棉被是否過少或過多,看看寶寶是否有想吃奶的樣子,通常排除上述的原因後寶寶就不會哭了。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傾向負向的本質,這種寶寶會較常用哭泣來表示他的情緒,面對這類型孩子的家長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因為這類寶寶對安撫及安全感的需求很高,當孩子哭泣時可以將他抱起來拍一拍或是輕輕的搖一搖,或是面對寶寶的臉,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並用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此外,也不能忽略病理的狀況,同樣也會造成寶寶哭泣,而且哭泣的情況會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如果寶寶一喝奶就哭有可能是鵝口瘡的問題,鵝口瘡通常症狀輕微不需要特別處理,過一陣 子就會自行消失,但若寶寶因此哭鬧不安影響食慾,就要帶寶寶就診。三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如果在晚上出現間歇性的啼哭,有可能是腸絞痛的問題,這是腸子脹氣所 引發的,家長可在嬰兒腹部局部按摩或餵奶後將寶寶抱直拍氣讓其打嗝,可改善此症狀,通常嬰兒長大到三個月後此症就會自然消失。


2.溢奶、嗆奶
這是嬰兒期常見的現象,早產兒更是常見。可能的原因是早產兒先天吸吮能力不佳、吞嚥不順或是食道賁門括約肌不成熟導致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是喝奶的姿勢不佳(例如讓寶寶躺著喝奶),直接哺乳當奶水流速一下子太快,嬰兒來不及吞。寶寶嗆奶時首先要停止餵食,並將寶寶頭側一邊讓奶水流出,並以乾淨手巾擦拭或使用吸球,將口鼻內的奶水清除乾淨,之後輕拍背部至呼吸平順,等到膚色紅潤即可繼續餵奶。

至於預防嗆奶的方法,可以事先擠出一些奶水,讓嬰兒吸吮時奶水流速不會太快,媽咪也可以斜躺著哺乳,使奶水的流速因為重力的關係而減緩。若以奶瓶哺餵,可將奶瓶倒放,奶水滴下的速度為每秒兩滴,若奶水呈一直線就表示奶洞太大,容易嗆奶。切記勿平躺餵奶,寶寶上半身成45度為較佳的姿勢,餵完奶後,將嬰兒直立抱著五至十分鐘。


3.預防感染
早產兒於出生時,因為免疫力較足月嬰兒低,因此,早產兒在週歲內,較足月兒容易感染疾病,所以預防感染很重要,預防的方法包括:接觸寶寶之前,雙手一定要洗乾淨;六個月大以前寶寶使用的奶嘴、奶瓶應煮沸消毒;避免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限制訪客;保持寶寶臀部的乾淨,更換尿布需擦臀部時,應由前面的尿道口向後面的肛門口擦拭,避免前後來回重複擦拭而將肛門的細菌帶入泌尿道;感冒患者,勿與寶寶親近接觸,必要時帶口罩,且應加強洗手。


4.預防接種與檢查
早產兒的抵抗力比足月兒差,因此更須按時注射疫苗,以避免感染嚴重的疾病。除第一劑的B型肝炎疫苗必須等到寶寶體重達2200公克才注射,卡介苗必須等到體重大於2500公克才可注射外,其餘預防接種和同時出生的足月兒一樣,請依照醫師指示定期接種,並記錄在健康手冊上。
除了視網膜病變外,早產兒也比較容易出現弱視、遠視、近視、斜視,建議在四至六週接受眼科篩檢,即使是正常的早產兒,可於一歲大時再做一次檢查。一般建議有高危險因素的早產兒,應於預產期左右或是矯正年齡(也就是必須扣掉早產的週數)三到四個月時,接受第一次聽力篩檢檢查;如果發展正常,可在學齡時再做一次檢查,但如果在學齡前發覺寶寶的語言發展較緩慢時,也應再做一次完整之聽力檢查。

早產兒也比較容易出現弱視、遠視、近視、斜視。


早產兒的資源協助
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通常醫院會在出院前給予家長一些注意事項列表、預防針的施打時間表以及必須後續追蹤的項目,家長照著計劃表照顧早產兒即可,若有問題也可立即撥電話諮詢護理人員、醫師。

但若早產兒屬於高危險群,出院前醫院會與家長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也會轉介專業單位給予協助,像是早產兒基金會、個案管理師追蹤個案出院後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有的醫院設有新生兒特別門診,新生兒的全身檢查、心智評估、神經功能追蹤、聽力測驗、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都可在特別門診完成。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3月號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288&prev=19487&next=18266&l=f&fid=70





**********************************************************************

關注早產兒 守護寶寶一生的健康

【大紀元2012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早產兒出生數高達1500萬,佔新生兒比例的10%。早產兒除了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疾病問題,不但影響寶寶一生的健康,也會使整個家庭窮於應付,造成社會沉重的負擔。 一項調查範圍涵蓋全球19個國家,全球首份的早產兒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各國媽媽與準媽媽們對「早產」認知有待加強,全球平均值僅18%的足月產媽媽、19%的早產兒媽媽與13%的孕婦,正確知道「早產」是未滿37週的生產,因此加強認知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此項調查報告統計,多數早產兒媽媽被醫護人員告知寶寶可能有以下風險機率:88%出生體重低、84%肺部發育完全尚未完全、78%黃疸、72%呼吸道感染風險。另外,部分家長知道:66%寶寶可能有認知發展較慢、48%腦部出血、52%視力不佳等風險。也因此,家長擔憂寶寶未來可能有46%併發症與39%發展遲緩,更有逾70%的家長表示擔心寶寶未來容易生病,或在學走路、說話方面有困難,甚至影響未來的學校課業。 早產兒媽媽身心負擔重 需各界關注
此項調查報告亦突顯出早產兒媽媽身心負擔重。調查發現,早產兒媽媽也比足月媽媽更感到罪惡感、孤獨與挫折。由於早產兒出生後須立即隔離照護,87%早產兒媽媽有因此覺得與寶寶產生疏離感,63%早產兒媽媽害怕將寶寶帶回家照顧,高於40%足月產媽媽對寶寶照顧的擔憂,足可顯示早產兒媽媽產後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李宏昌表示,一般媽媽產後面臨生活很大的變化,需要親友支持與關心,才能感受到新生命的喜悅。早產兒媽媽及其家庭,面對寶寶提早面臨艱難的成長歷程,需要更多專業協助與心靈支持,因此除了醫護人員與早產兒基金會,更需要政府、社會更多關注。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執行長賴惠珍說,媽媽的子宮,是寶寶最好的保溫箱,因此預防早產是格外重要;但若發生早產,在完整醫療照顧下,早產兒仍有機會健康長大。 肺部免疫系統弱 呼吸道感染風險高
此項調查報告也發現,28%早產兒較12%足月產寶寶更易因呼吸道感染住院,除了有併發症風險,亦成為家長照顧重擔。早產兒母親因此需請假的天數(17.6天),也多過足月媽媽請假的天數(12.5天)。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楊生湳醫師說,早產兒的肺部與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整,呼吸道感染對早產兒的威脅極大,家長與照顧者應盡量避免寶寶的呼吸道受感染。以常見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早產兒若感染,較易誘發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等併發症。由於目前正值呼吸道病毒多的冬季,他也提醒,家長與照顧者要多加注意,例如:勤洗手、避免讓寶寶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的人、不要讓寶寶吸到二手菸,才能保護寶寶的健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876&prev=17906&next=17655&l=f&fid=70





***********************************************************************
早產兒的社會福利 家長可多加利用
日期:2012.04.06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大部份的婦女因為在懷孕重質不重量的培育觀念改變下,均會小心翼翼配合醫療檢查,希望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然而,不可避免的,早產機率仍存在於懷孕過程中,因而面對早產是婦女懷孕期間的一大恐懼。所幸,透過社會資源的支持能給家長多一份力量來面對早產問題。

早產兒基金會表示,早產兒相關福利資源如下:
1、健保身份
寶寶出生後,第一、二個月可用母親的健保身份,在寶寶辦理出生登記後,則可跟隨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加入健保,自2001年開始,健保新措施,對於三歲以下幼兒就醫,健保免部份負擔。
2、重大傷病卡
若早產兒有合併症且符合健保局規定之重大疾病範圍內,醫師會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由家屬拿診斷書至健保局辦理,取得重大傷病卡。
3、早產兒基金會醫療費用補助
由基金會的合約醫院社工師評估,評估資料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家中工作人口數、早產兒之住院時間長短及醫療狀況等,若符合補助申請標準,由合約醫院的社工師協助申請。
4、早產兒基金會居家醫療器材費用補助
若早產兒出院返家須租用醫療器材,如:血氧濃度監視器、製氧機、氧氣鋼瓶、抽痰機、呼吸器、IV pump(feeding pump )等,可透過合約醫院的社工師評估後並協助申請,早產兒基金會將補助一半的醫療器材租借費用,補助至不需使用為止。

全民健保制度之後,對早產兒家庭減輕了大部份的負擔,早生也不再是貴子了,因而免掉龐大醫療費用的壓力。對於面臨早產威脅的產婦,亦不用過度擔心、焦慮。因此,適當的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充分和醫療團隊溝通,以目前的醫療水準,早產兒也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744&prev=15753&next=15441&l=f&fid=70




***************************************************************

早產兒學習障礙 醫師:避免剖腹產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7月3日 下午2:04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綜合報導】專家研究,早產的孩童較容易在課業學習上遭遇困難,而能在子宮待較長時間的孩童,其大腦發育較健全,通常也會有較好的課業表現。此外,懷孕週數少於37週出生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健康和發展方面的問題。
過去的醫學觀點而言,懷孕37至41週已屬於胎兒成熟期,在此期間出生的嬰孩,其身心發展狀況多屬正常;不過,科學家發現,當37至38週即出生的孩童成長至8歲時,他們在數學測驗的成績通常較39至41週出生的孩童還差強人意。
該項實驗彙整在紐約市就讀公立小學的12萬8千名學生學習狀況,發現在3年級學生中,37週出生的孩童,其出現嚴重閱讀障礙的機率,比起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33%;其在數學計算上遭遇困難的機率也較41週出生的孩童還高19%。
從研究數據可得知,閱讀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2.3%,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1.8%;數學作答障礙部分,懷胎37周孩子的比例為1.1%,但懷胎41周孩子的比例為0.9%。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兒科教授和新生兒科主任艾敘爾表示,該研究的確提供深思的角度,許多孕婦認為37至38週出生的孩童和足月出生的並無多少差別,但結果顯示,早產兒在學習上的確較容易遇到瓶頸。
此外,該項研究也掀起剖腹產嬰的迷思,有些孕婦基於懷孕過於疲憊,或是有些醫師太過忙碌,最終會選擇以剖腹的方式提早取出嬰孩。艾敘爾提醒新手爸媽最好是選擇自然生產,不到非不得已,盡量避免剖腹生產。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196&prev=15204&next=14619&l=f&fid=70




*********************************************************************
早產兒視網膜剝離
日期:2006.12.13
◎ 張朝凱 醫師 /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早產兒視網膜症〈簡稱 ROP 〉是一種易出現在早產兒雙眼的視網膜血管疾病。其主要發生原因是視網膜及血管發育不全所導致,尤其常見於接受過長期高濃度氧氣治療的早產兒,但是氧氣使用過多並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此病若未早期篩檢及適切治療,將會發生視網膜玻璃的嚴重後果,它是導致嬰兒失明的主要原因。

病理變化機轉
早產兒出生時,其顳側邊緣部分之視網膜仍未發育血管,此無血管區域非常容易接受氧氣的刺激,造成血管收縮反應引起缺血現象。然後再誘發血管增生因子釋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而引起玻璃體出血、纖維化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而根據研究指出此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早產和輕體重,是故週產數越小,出生體重越輕的早產兒,其發生視網膜病變的機會也越大。

臨床症狀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症狀包括:瞳孔照光反應不良、眼位不正、白色瞳孔、〈leukocoria 〉。徵候包括:角膜水腫、前房狹小、瞳孔無法散大、虹膜黏連、晶體後纖維組織增生。不過早期的 ROP 病患是沒有症狀的,必須靠眼科醫師做臨床篩檢才能發現。

治療方法及癒後
早產兒視網膜症的治療與否及治療方式皆視病變程度決定。臨床上依疾病的嚴重度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
週邊視網膜有血管和無血管交界處有明顯的線條〈 demarcation line 〉。

•第二期:
demarcation line 增厚,隆起於視網膜,稱之為瘠〈 ridge 〉而週邊視網膜血管較膨脹、扭曲、走向不正常。

•第三期:
週邊視網膜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且向玻璃體方向生長,並可能出現玻璃體出血和 plus sign

•第四期:視網膜受玻璃體牽引而產生部分視網膜剝離現象。

•第五期:視網膜完全剝離。

通常第一、第二期不須治療但須持續觀察病情變化;第三期採冷凍治療或鐳射治療;第四、第五期則須採用鞏膜扣壓術和玻璃體切除術。而多數有 ROP 的患者 ,較易出現青光眼、斜視、弱視、高度近視等眼疾,即使是接受治療後的患者也有可能發生,故需要定期的回診和密切的追蹤。

預防
防止早產是很重要的。但萬一發生早產,一定要儘早請眼科醫師幫早產兒做詳細的眼底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產兒保溫箱內的氧氣濃度要做適當的調節,並給予適量的維他命E以預防之。







**************************************************************

學習複雜語言 早產兒落後同儕

 
【大紀元3月22日報導】(中央社紐約22日路透電)根據1份國際研究,在學習更複雜的語言技能上,早產兒童的表現落後同儕。研究對象為2000多名早產與足月兒童。 研究人員發現,整體來說,早產兒在2歲時使用語言的技能正常,那是因為語言需求尚低;但當長大開始學習較複雜的語言技巧時,如閱讀以及書寫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時,常常沒辦法做到,且這個問題至少會持續到12歲。 研究發表在「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 這份研究彙整過去17份研究的數據,對象為1529名懷孕週數不滿37週即出生的早產兒,以及945名足月寶寶。 這項研究並非意味早產兒註定長期都會有語言問題,不過當他們上學時,的確會有一段時間比同儕還要辛苦。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摩斯醫學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史貝克(Inge van Noort-van derSpek)領導這份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在嬰幼童時期的基礎字彙等簡單語言能力,早產和足月寶寶的差異不大。 但到了3歲至12歲,語言技巧要求愈趨複雜時,早產和足月寶寶的差距就逐漸拉開。(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3988&prev=14508&next=13244&l=f&fid=70





*********************************************************************
早產兒的居家照顧
作者: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早產兒因是提早出生,身體各個器官及功能的發展皆未成熟,一定要藉助於特殊的醫療措施來促進其逐漸地發育成長。在住院期間是依賴學有專精的醫護人員照顧而不需父母煩心,但出院後一切的養護責任必須由父母承接了。
下列是一般居家照護的要訣:
1.     可能必需的裝備(視寶寶出院時的狀況而定):如氧氣筒(機)、抽痰管、抽痰機、餵食管及餵食空針、血氧監視器,需於出院前即事先準備。
2.     胸背部的拍痰對肺、氣管不佳的早產兒是有利的。
3.     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頭兩三天內,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殆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的加量,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幼兒的影響是蠻大的,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4.     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將奶瓶抽出口腔,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然後再繼續餵食)的餵食方式,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
5.     可餵食特殊配方的奶粉(如早產兒奶粉)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6.     早產兒對溫度是很需要,對變遷亦是很敏感的,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7.     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8.     保持與新生兒醫師密切的聯繫以便隨時能諮詢。
9.     熟練幼兒急救術,如吐(嗆)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
早產寶寶的照顧需知
育兒生活 3月號 NO.262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臺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方麗容
臺北市聯合醫院民生早療中心早療評估發展組主治醫師 吳貞瑩
Model/Mommy:陳庭宜、Baby/王蕎安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在台灣,一年約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出生,而隨著醫學越來越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出院之後,早產兒的照顧方式是否和一般寶寶一樣?又為什麼比較容易出現某些病症?家有早產兒的父母,一定不能錯過這篇詳細的解說!

發展篇
「早產兒」這個名詞對每個爸比媽咪來說應該都不陌生,一般而言,在醫學上定義早產兒大約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出生週數及體重。臺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方麗容表示,只要嬰兒在第20週到第36週出生,就會被稱作「早產兒」,每個早產兒在出生後都會有許多問題要面對,越小需要面臨的問題可能也就會越多,其中,「1500」是分界早產兒最重要的指標,也是醫師們會特別追蹤的對象。
 
小於1500──極低出生體重
方麗容主任表示,雖然發生的機率非常低,但每年仍有1%1.5%體重低於1500的嬰兒出生,在台灣由於現代醫療進步,這樣的孩子於今日存活率大約已達78.7%(1 公斤以上的嬰兒存活率約90%),就連750公克~1000公克的嬰兒都有七成以上的存活率;根據民國84年以來,早產兒基金會所作的定期追蹤統計,出生 時小於1500克的早產兒發展異常的機率確實較一般足月的新生兒來得高,因此當父母迎接如此「迷你」的巴掌仙子來到世上時,由於他們比一般嬰孩還要不容易 照顧,爸比媽咪必須時刻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並依照醫師的指示於黃金時期為他們安排復健與早期療育。
 
每年有6%9%的早產兒出生
你家的寶貝是早產兒嗎?或是你是一個正在懷孕、擔心生出早產兒的媽咪?根據統計,每年約有6%9%的早產兒出生(不同的地區統計結果略有不同),若換算成數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 多名早產兒;這些早產兒會出生的原因複雜,經過統計發現,可能與媽咪懷孕時的生活方式(抽菸喝酒、藥物濫用、嚴重情緒問題……)、年齡(太高或太低都是高 危險群)、體重過輕、未婚懷孕、很快又懷下一胎、多胞胎、有流產經驗、懷孕期間感染的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等有關,此外,媽咪過去的產科 病史也相當重要,其中若媽咪天生就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問題,會大大增加早產的機會,需要早期預防。
 
早產,預防重於治療
雖 然早產的原因看似很多,不過仍有將近一半的早產兒出生是找不出原因。即便如此,由於早產兒出生後需要特別的照顧,也可能會出現許多身體疾病,因此方麗容主 任認為,媽咪們在懷孕時還是必須盡量避免發生導致早產兒出生的原因,若有任何早產的徵兆也應盡快處理,才可以避免孩子在出生之後受到各種治療與隔離,這些 出生後就必須面對許多醫療器材的經驗,對於孩子及媽咪來說可能都會是不太愉快的。
 
早產寶寶的過五關斬六將
胎 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時,每天都快速的長大,特別是身體內的器官也正在漸漸的成長茁壯,而越早離開母體的早產兒,器官功能的發展就越不完全,因此必須面對的各 種問題也就越多,方麗容主任通常跟父母們稱作這是「出生後的過五關斬六將」。以下針對各種身體各部位的發展作說明,讓媽咪們更了解早產兒可能遭受到的各種 艱難關卡。
 
第一關:呼吸道
呼吸道及肺部的發育不全是早產兒首先必須面對的難題,呼吸是我們每一天存活最根本的需求之一,因此對於早產兒尚在發育中的肺來說,由於表面張力的缺乏,每一次的呼吸都是費力且需要學習的。方麗容主任表示,單從呼吸問題來看,近2030年 的醫療已較以往進步很多,早產兒的存活率也因此高很多,但可能必須依靠呼吸器或藥物增加肺部的表面張力;雖然這些外在的治療能夠幫助孩子,但孩子最終仍必 須靠著自己成長完全的肺呼吸,方麗容醫師通常會請家長們保持耐心等待他們的成熟,「陪孩子一同成長,」產前注射類固醇可促進胎兒肺部的成熟,減少產後侵入 治療的機會,讓呼吸器及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減到最低。
 
第二關::心臟
胎 兒在媽咪的肚子裡成長時,負責將血引入主動脈再循環全身的動脈導管是持續打開在工作的,而這條導管一般在出生後慢慢關閉,若持續沒有關閉,就會形成「開放 性動脈導管」;早產兒發生的機率高,且開動脈導管關閉的時間也會比較晚,當孩子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時會讓心臟的負荷太大,將可能會引起心臟的衰竭,此時就必 須倚靠內科或是外科的治療。此問題發生的時機在每個孩子的身上不盡相同,必須靠父母與新生兒科醫師們共同合作與細心觀察。
 
第三關:腦部
腦 部主控著我們身體的發展甚至是智力,因此家長們都對腦部的問題相當關切,早產的孩子出生之後,「孩子的腦部發展有沒有問題?」通常是父母最想知道的問題之 一。方麗容主任表示,在孩子剛出生時,「無法完全預測腦部未來的發展,」但早產兒由於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加上腦血管分佈密集豐富,出血的機率較一般孩子來 得大,可能較容易造成合併症或是後遺症,醫師通常會定期為孩子照腦部超音波,檢查是否有任何腦出血的情況或是變化。
 
腦出血會讓孩子變笨?
「腦 出血」這個名詞對於第一次接觸的新手父母來說,大抵是難以接受的,更擔心孩子的智力因此受到影響。臺北市聯合醫院民生早療中心早療評估發展組主治醫師吳貞 瑩表示,早產兒輕度的腦出血大多恢復良好,不會影響之後神經發展,家長不需要太過緊張孩子「會變笨」的問題,只要注意孩子的各項發展符合每個年齡階段。
 
第四關:腸胃道
「吃」 是寶貝吸收營養最重要的途徑,當不到一公斤早產兒出生時,腸胃道尚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即使能夠運作,可能也無法足夠地消化孩子成長需要的營養,因此醫 師們若觀察到孩子的體重及成長速度不如預期,便會給予靜脈營養補充;如同肺部所使用的呼吸器及藥物,過多的外來物質長期放到瘦小的孩子身上都可能會產生不 良的副作用,醫師們從經驗及研究中發現,若是想補充孩子所需要的足夠能量及促進腸胃道發展成熟,最佳的方式其實就是直接飲用「母乳」!早產兒由於腸胃道的 發育不成熟及感染,容易出現可怕的「壞死性腸炎」,若是新生兒在可以吸收時就即時食用母乳,其病症的發生機率就會大大減低。
 
孩子能吃,就吃吧
以前的觀念會認為,當孩子還不太能消化時,就不要讓他們飲食,應等到發展完全之後再開始。現代醫療的觀點則較傾向在孩子可以嘗試飲食時,就讓他們早一點接觸少量的母乳,促進孩子的腸胃道發展。
 
第五關,感染
新 生兒與老人是抵抗力最弱的兩個族群,在衛教宣導中總是以這兩個族群作為防疫的主要重點,早產兒與這兩個族群相比,由於出生時免疫系統也尚未發展完全,又常 需要作插管或各種檢查及注射,是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一群。早產兒的感染問題需要父母們多加留意,特別是當他們生病時,病情變化可能會來得又快又急,當發現有 任何異常時,仍應盡快就醫。
 
以 上所提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會在一天就完全浮現,必須靠醫師與家長共同追蹤觀察孩子每一天的狀況以及進步,每天就像搭雲宵飛車一樣起起落落。但大部分大問題 在住院時就會慢慢被發現,醫師們也會讓孩子在各種狀況穩定之後才讓他們出院,並在離開醫院之前與爸比媽咪們開醫護會議,讓家長們更了解照顧孩子的方式時可 能會面對的各種問題。方麗容主任表示,當孩子已經離開新生兒加護病房時,通常也就表示他們可以如同一般的新生兒一樣被照顧了,爸比媽咪只要注意減少感染的 機會及密切觀察孩子的發展即可。
 
只要是早產兒,風險都會比較高
如果孩子在36週出生,體重也達3000公克以上,那是不是就不必擔心出現早產兒的問題呢?方麗容主任表示,只要是「早產」,孩子可能會發現問題的風險就來得比一般新生兒還要高,醫師都會特別關切,尤其極低出生體重或是32週以下出生的孩子是更需要照顧的一群,爸比媽咪們在照顧時應特別注意。
 
疾病篇
剛 出生的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暫停、壞死性腸炎、黃疸、周腦室或腦室內出血、開放性動脈導管、感染及敗血症等急性症狀,這些初期疾病在出生後 即必須進行檢查及治療。狀況穩定後,後續仍要做追蹤和評估,包括生長、發展評估、視力、聽力檢查,以及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等等。
 
慢性肺疾病
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的早產兒,越容易因為肺部不成熟而有慢性肺疾病,尤其是在矯正年齡36週,出生28天以後仍需使用氧氣的早產兒。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往往出院後仍需要使用氧氣,居家照顧上需要使用血氧監視器,維持血氧濃度大於92%,家長不可任意停止氧氣供應,並且要避免受到感染,以及避免接觸到可能導致氣管收縮的東西,如二手煙或塵瞞,因為罹患慢性肺疾病的孩童,因肺部感染再住院率以及氣喘的發生率都很高。
 
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最多,為了降低這些高危險群小孩出院後再住院,目前政府針對出生小於28週,以及出生小於35週並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提供免費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施打方式是出院前先施打1劑,出院後每個月施打1劑,一共施打6
 
再住院與重複住院率
早產兒住院率較高,原因多與肺部感染、腸胃炎、疝氣等有關,統計發現,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出院後前三年再住院的比率約有30~50%,是正常足月兒四倍之高。
 
流感、肺炎、百日咳、腸胃炎
家 中有早產兒,家屬一定要特別小心,有感冒的家人,應該儘量避免去照顧早產兒,很多病毒是從外面帶回家中,所以住院期間反而較安全,但是一回家很可能因感染 而再度住院,甚至嚴重到需插管治療。此外,腸胃炎如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等,也是要特別防範,如果經濟許可,應該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以及施打肺炎鏈球菌疫 苗。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早產兒要回家前,家長最好能施打流感以及百日咳疫苗,有越來越多的百日咳是由大人傳給早產兒,即便小時候有打,但疫苗在1520年後效力就已消失,所以家長要事先防範,而且建立良好習慣,例如洗手後才能抱孩子,感冒一定要戴口罩。
 
營養針會造成黃疸或是肝臟問題
早產兒不能自行消化食物時,就必須靠靜脈營養為孩子補充需要的能量,不過營養針的注射也可能引發因身體無法有效消化而產生的黃疸或是肝臟問題
 
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由於早產,視網膜不成熟,加上低血壓、組織缺氧和氧氣過高等因素,容易有一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造成視網膜病變,所以體重低於1500公克,出生懷孕週數輕以及高危險早產兒,最早應該在出生之後4到6週開始做視網膜檢查,並繼續追蹤,直到視網膜的血管完全長好。1歲後的視力檢查,也是必要的。
 
根據國外調查發現,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小孩,將來近視、弱視、斜視的機會為55%,要比一般小孩的36%高出許多,會影響將來的成長學習,不過醫療的進步,早產兒因視網病病變造成失明的情形已相當少見。
 
與血液相關的問題
早產兒在剛出生時,除了器官,造血功能也可能不是非常好,加上早產兒通常需要接受各種抽血檢驗,其貧血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升,有時還必須靠輸血或是鐵劑改善他們的貧血問題。
 
早產寶寶的發展遲緩問題
不 久之前荷蘭研究員的一篇研究說明,若與足月生產的孩童相比,早產的孩子大約多出兩倍的機率會有行為及情緒的問題,方麗容主任則表示,根據一篇由教師所填寫 的問卷顯示,教師們認為早產的孩子較可能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等等現象,不過這些問題並不是必定會出現在早產兒的身上,但就如同其他的身體疾 病,可能與其生長發育較緩慢或是腦部受到傷害有關。
 
聽力問題造成語言遲緩
早產兒出生後會因為使用耳毒性藥物、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變、高膽紅素血症或早產等等因素,較容易有聽力上的問題,所以聽力評估被列入早產兒檢查的項目中。聽力有問題,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進而影響未來的各項學習,有些比較嚴重的孩子可能需要助聽器的輔助,所以必須早期發現,對於有需要的孩童應儘早裝好助聽器,以免造成語言遲緩以及學習障礙。
 
從「矯正年齡」追蹤孩子的發展
該 如何知道孩子的發展跟不上其他孩子的速度?吳貞瑩醫師建議家長們,若想知道孩子成長是否有跟上別人,就翻翻每個孩子都有的──寶寶手冊,上面都會記載孩子 的發展常模里程碑,依據孩子的年齡看他們的發展是否跟上即可,小兒科醫師在追蹤檢查當中,也會較主動留意早產兒的發展狀況並在需要時予以轉介。要注意的 是,早產兒出生的時間與足月的孩子不盡相同,在這幾個比別人「早幾週出生」的日子中,早產寶寶應該是要待在媽咪的肚子裡,而嬰幼兒在出生前兩年每個月的發 展都相當快速、變化也很大,所以醫師們在了解孩子的發展是否跟上標準,通常都會使用「矯正年齡」來看孩子的表現。
 
所謂的矯正年齡,就是將孩子的年齡從預產期之後開始算起,以此作為判斷孩子是否可能發展遲緩的基準才較為準確。吳貞瑩醫師提醒爸比媽咪們,矯正年齡的使用只到孩子2歲之前,2歲之後早產兒的發展就應與一般孩童無異,若有發現孩子的發展似乎有跟不上常模的情形,還是建議要盡早就醫。
 
情緒問題,有時與孩子的適應有關
如 果家中的早產寶寶特別愛哭、情緒不佳,爸比媽咪可能就會擔心:是不是我家的寶寶有情緒障礙的問題?吳貞瑩醫師認為,由於早產寶寶在他們還應該待在肚子裡的 時候就提前來報到,當然發展會比足月的孩子來得慢一些,而且比一般孩子容易身體的不舒服或是對環境的改變更敏感會讓他們比較容易哭鬧。這並不代表孩子一定 需要接受治療,只要家長耐心引導與等待,也許能慢慢解決其適應問題,那麼情緒失控會跟著越來越少見。有研究顯示早產兒長大後情緒問題和注意力問題的比例較 高,但很難有單一明確的歸因,建議家長多注意但以平常心帶孩子即可。
 
照顧篇
終 於可以準備離開醫院了!但面對手上小小的早產兒,如果又是爸比媽咪們的第一胎,要照顧起來似乎是非常不容易。事實上,幾乎每一家醫院讓早產寶貝出院之前, 都會由醫護人員準備一些簡單的課程及叮嚀,婦幼醫院更佈置了一個如同家中擺設的房間讓媽咪們事先練習,了解於家中可能會碰到的狀況,照顧早產兒,只要掌握 關鍵,絕對不會太難。
 
貼近寶貝的袋鼠式護理
剛 出生的早產兒,由於身上有許多的插管又住在保溫箱,爸比媽咪在探望時,總是會感到手足無措。方麗容主任認為,即使是這麼小的孩子,媽咪們在孩子剛出生時就 可以盡量參與、接近孩子的生活,並使用「袋鼠式護理」,將寶貝貼近自己的身體擁抱,聽媽媽的心跳讓他們感覺仍像是在母親的子宮當中。根據研究,當媽咪使用 袋鼠式護理照顧早產兒時,孩子們的生命現象會比較穩定、體重增加的速度也會比較快,有些媽媽可以一個下午都與寶貝一起共度並建立感情,如此對媽咪及寶貝來 說都有著正向的幫助。
 
母乳是最好的營養品
許 多媽咪以為,早產兒剛出生時還不會自主吞嚥及消化,不能夠哺餵母乳,就錯過了這個讓孩子補充天然營養的好機會。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能吃,只要媽咪有持續 泌乳,就應該先把這些乳汁(特別是初乳!)留存起來,等到孩子可以開始喝ㄋㄟㄋㄟ時,就能在第一時間擁有最棒的營養。方麗容主任特別提醒爸比媽咪,初乳中 本身就含有孩子腸胃道最需要的成長因子,比任何藥物或是營養補充劑都要來得好的,如果能讓孩子在最需要時吃下,是在好不過的情況了。
 
媽咪調適心情,母乳自然分泌
身 為早產兒的父母,每天見到寶貝的緊張與擔心可能會大過於喜悅,但為了讓孩子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持與營養,媽咪們一定要先放鬆自己的心情。方麗容主任表示,即 使是早產兒,媽咪們的乳汁隨著孩子的出生,就會開始自然分泌,為了讓孩子持續補充營養,媽咪們也要盡量別讓自己太過緊繃,並補充自己蒐集、增加母乳的資 訊,才能持續有效的泌乳。
 
媽咪沒有母乳時……
有 些媽咪的母乳在孩子出生後分泌狀況不盡理想,但又不想放棄讓孩子吸收珍貴母乳的機會,該怎麼辦?其實台灣已經有母乳庫蒐集媽媽們的愛心,地點就在臺北市立 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並提供全台需要的早產兒,如果媽咪們需要,不妨先找找相關的資訊,看適不適用於自己的孩子。「但是,媽媽們自己的母乳還是最好的!」方 麗容主任提醒,如果可以,媽咪們就多加努力吧!
 
營養不夠時,可加添加劑
如 果孩子已經可以食用母乳,但體重增加的速度卻沒有預期中來得快時,醫生便會視情形開立「母乳添加劑」給孩子使用。這個添加劑與配方奶不同,是讓媽咪們直接 加進母乳當中讓孩子食用的,若必須添加,媽咪可改成一半親餵、一半用母乳加添加劑來瓶餵。當孩子光吃母乳就漸漸能趕上其年齡應有的體重之後,此添加劑就不 必再繼續使用了。
 
加副食品,用矯正年齡?
加副食品的時機,應該用實際年齡或矯正年齡呢?添加副食品的年齡一般而言是6個月,但實際上卻不會這麼準確,當爸比媽咪發現孩子開始有「厭乳」,也就是孩子吸吮反射消失、自主性增多時,便可以嘗試給予副食品了。
 
早期療育,提前為寶貝的發展作準備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所有小於1500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當中,有25%會出現中重度異常的情況(如腦性麻痺、視力與聽力問題等等),有75%則 是正常或有輕度異常,醫師們除了定期追蹤、期待早期發現問題之外,也會從孩子在醫院時就進行「發展性的照顧」,包括為孩子蓋布、使用軟布為孩子搭建「小 巢」模擬他們在子宮內的情況、於每次插管與注射之前握住孩子給予他安全感……,如果確認孩子出現中重度的異常,則會建議家長提早讓孩子作早期療育。
 
動作遲緩,帶著孩子多練習
通 常小兒科醫師們會針對孩子的認知、語言、大小肌肉及情緒作檢查,再依照檢查結果為孩子安排早期療育。對早產兒來說,動作上的發展可能會較一般的孩子要來得 慢,包括抬頭、翻身、用手支撐都是媽咪們需要注意的重點,當發現孩子的能力已經有稍微落後的情況,媽咪們其實可以自己先在家帶著孩子練習,例如拿著寶貝喜 歡的東西在他面前晃動吸引他往前看;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提早會站或走,否則可能會影響到他們肢體肌肉的發展。若爸比媽咪有耐心的帶著孩子多加練習,孩子們 通常會很快的「趕上進度」。
 
雖然早產,媽咪也不該過於代勞
吳貞瑩醫師提醒,早產兒比一般孩子脆弱、成長也比較吃力,但家長也不應就此過於照顧孩子的生活,如果因此讓孩子缺乏練習的機會,那麼反而會讓孩子的能力跟不上其他人。
 
帶到戶外要謹慎
前面提到,由於早產兒的抵抗力與呼吸道發展尚未完全,外出時特別容易受到感染,家長應盡量少帶孩子外出之外,也應先為每一次必要的外出作好萬全準備,目前在早產兒基金會的爭取之下,健保已經針對28週以下出生的早產兒提供「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的補助,爸比媽咪們可別放棄自己的權益,要帶著於補助範圍內的孩子施打,才能幫助他們減低每次外出的風險。
 
此外,若帶著早產的寶貝出門,要記得他們的身體溫度調節系統也並未發展非常完全,身體還不太能自主的適應外面的溫度變化,爸比媽咪們要比孩子更敏銳的注意溫度,幫孩子適時更換衣物。
 
孩子感冒,盡快就醫
如 果孩子外出一趟後,出現咳嗽、發燒等感冒情形,就應該盡快就醫,「小孩子生病是不會騙人的,若有任何異狀應盡速就醫」方麗容主任表示,如果有任何病情及早 治療都是最佳的方式,並要持續追蹤孩子的狀況,同時也別間斷母奶的哺餵,因為此時母奶才是孩子最好的藥方!另外,用正確的方式拍痰,讓孩子多喝奶、多休 息,才能讓病快點好起來。
 
大人小孩的衣服,分開洗
方麗容主任提醒家長,由於寶貝的抵抗力弱,如果乾淨的衣服與大人外出一整天、附著許多外來物的衣服一起清洗,會讓孩子感染的機會大大提升,孩子的衣服不多也不會太髒,分開洗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