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0〜3踏出人際互動第一步

哭」,可說是此階段的baby表達情緒與需求的主要方式,但隨著聽覺及視覺的發展成熟,會漸漸地學習利用聲音及臉部表情來區分他人的情緒而做出適當的反應,約三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會主動與主要照顧者做情感上的交流,對於逗弄他的成人能發出有意義且具目的性的笑容,與他人間展開良好互動的第一步。
能力1 能發出社會性微笑
陳恩誠心理師表示,baby的情緒表達類似語言,當生理需求出現會「哭」,被滿足後會「笑」,父母掌握這樣的訊號表達,當訊號出現即給予回應,孩子從回應中得到滿足,將增強其日後表達需求的感覺,特別是在需求被滿足後的「笑」。待baby逐漸熟悉這樣的運作模式,成為他的「內隱記憶」,有助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反射性動作逐漸蛻變成有意義的情緒表達。
遊戲 來!笑一個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抱起baby,讓他能與你四目交接(因為baby的視力只有約25公分,必須抱近一點,才能讓他看見你),製造聲音(如唱童謠或說話)讓他注意你,再對他做出各種表情,注意baby的反應,凡是讓他有反應的表情不妨多重複幾次,讓他熟悉你的聲音、表情,甚至抱著的姿勢。陳恩誠心理師指出,父母每天花個10~20分鐘與baby玩遊戲,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互動關係,預先製作可安撫他煩躁不安的「親子密碼」,在必要時候即能派上用場。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除了聽覺刺激外,也能透過觸覺刺激加以逗弄,增加多元感官經驗。在生理發展上,嬰幼兒得到愈多滿足,愈能感到喜樂,想讓孩子更快樂,父母可得多花時間和孩子玩囉!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除了多和他進行互動外,也不妨改變抱baby的方式,如換手抱,觀察怎樣的方式讓baby最感舒服,而能以眼睛凝視父母,注意父母的逗弄。
能力2 能回應成人的逗弄
陳恩誠心理師說,當baby能回應成人的逗弄,表示其認知發展有所進步,能清楚預期後續狀況為何,當一切在他的掌握中時,即能給予成人回饋反應。親子間的互動愈好,愈能為日後與同儕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遊戲 哈癢癢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baby躺在床上,或是用另他感到舒服的姿勢抱著,跟他玩哈癢癢的遊戲,過程中,配合手勢與聲音,讓他感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而出現愉悅的反應。多玩幾次,讓他從中學習掌握最佳的反應時機。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不妨用更多的表情、聲音及活動逗弄他,讓他感受更多的刺激。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應該增加更多與他相處的時間,陪著他玩遊戲或說說話,引起他對人的興趣。
自我安撫‧學習控制情緒
baby的情緒,不只需要父母的安撫,也需要自我進行安撫,進而學習自我的情緒控制。吸吮拇指是種出自本能的自我安撫,當他感到焦慮不安、疲倦或不高興時,就會出現吸吮手指,父母可別輕忽他所透露的訊息喔!
能力3 會使用如吸拇指(吸奶嘴)方式自我安撫
陳恩誠心理師說,baby透過吸吮拇指自我安撫,可說是一種「防衛機轉」,表示他正面臨了焦慮,但吸吮手指會讓他感到有安全感,並產生信任感。父母應給予尊重,不過,他建議,最好也能藉由親子密切的互動,讓他學習轉換以其他方式自我安撫,避免過度使用。他解釋,口腔期若得不到滿足,固然對日後的發展有所影響,如不信任環境、喜歡抽菸、喝酒等,但是若是過度滿足,就會太信任環境,而不知如何自我保護。
遊戲 我會愛自己
準備工作 乾淨的手或消毒過的安撫奶嘴
baby出現哭泣或焦躁不安的樣子時,父母可試著將奶嘴放進他的嘴裡,看看他的反應為何(對於不吸安撫奶嘴的孩子,則看他是否會把手指放進口中吸吮),觀察他是否能從吸吮中得到滿足,而順利安撫自身的情緒。當然,這些都是過渡時期的做法,陳恩誠心理師說,對於吸吮手指或安撫奶嘴自我安撫情緒,雖是本能反應,但不應只用這種方式而已,父母必須加強與孩子的互動,幫助他建立其他的自我安撫方式。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待其情緒得到安撫時,試著讓他的手或安撫奶嘴離開嘴巴,陳恩誠心理師說,轉換的過程應該是藉由其他物品吸引baby的注意力,而不是粗魯的直接把手或安撫奶嘴抽出。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應在旁給予安撫,讓他停止哭泣。待情況有所緩和時,再試著讓他吸吮安撫奶嘴或手指,看看他是否能以自己的力量讓情緒變得更好。
提醒!
1. 對於能順利以其他安撫方式代替吸吮拇指或安撫奶嘴的baby,陳恩誠心理師說,這表示其擁有良好的適應環境能力,對於安撫奶嘴或手指的依賴性並不高。
2. baby或哭或笑,都是一種語言,如果父母適時給予回饋,對他來說有如刺激,就在雙向溝通中,父母可更加了解孩子的情緒,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模式。
3. 陳恩誠心理師表示,在baby三個月大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對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依賴感,以及對環境的控制力,無論如何,父母都要每天抽空與孩子進行互動,讓他習慣你的一切,包含說話的聲音、腔調、抱他的姿勢,從頻繁的互動中,讓他得到身心上的滿足,並奠定人際社會發展的基石
4. 父母在逗弄孩子時,不僅享受親子時光,更是觀察孩子發展是否有異常的時候。他說,對於反應不佳的孩子,除了父母需要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外,也需注意是聽覺或視覺有狀況,甚至是否潛藏自閉症的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孩子的發展不致受到阻礙。
5. 一般孩子會有凝視物體的能力,父母可試著把東西從baby的眼前閃過,觀察他是否有找尋的動作,如果試了幾次,完全沒有找尋動作,透露出的訊號不是對物體興趣低落,就有可能是視覺有問題。
6. 陳恩誠心理師說,當然對零到三個月階段的孩子來說,視覺能力稍差,但仍可從孩子凝視的神情觀察,一般孩子是看大面積,有自閉症問題的孩子則只會看某一點。如果孩子真的有異常,敏感的父母可從長期觀察中,及早發現,以掌握治療黃金期。
7. 聽覺也是觀察重點之一,以聲音逗弄孩子時,可變化不同位置、不同聲調及音量,觀察孩子的反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10&prev=413&next=402&l=f&fid=25







***********************************************************************
0-1歲寶寶的“社交發展史”

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會期望他人響應自己的需求,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讓別人注意他們的需要,尤其是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寶寶具有發出資訊和樂於接受母親響應的本能,這種與父母之間最初的雙向情感是一切社會交際的基礎。
寶寶對於他喜好的人或事物,會欣然接受,甚至緊抓著不放;相反地,如果是他所排斥的,他就會立刻上演哭鬧打人全武行的戲碼。寶寶的世界很單純,但這 並不代表他們就不需要社交了。對照顧者來說,教寶寶如何與人相處是項重要的課程,如何讓他與人和平相處,有禮貌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是奠定寶寶日後與人 相處的重要根基。
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會期望他人響應自己的需求,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讓別人注意他們的需要,尤其是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寶寶具有發出資訊和樂於接受母親 響應的本能,這種與父母之間最初的雙向情感是一切社會交際的基礎。如果父母們希望寶寶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性格開朗、受人歡迎和喜愛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對 他們與生俱來的社交本能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響應,時時關注寶寶需要什麼,幫助他們順利走上社交之路。
當你看著你的寶寶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樂、分享食物時,那純真的畫面是否也讓你莞爾一笑?“分享”是寶寶正式踏入交際的開始,通過物品的共用與他人交 流,從你來我往的遊戲互動中,學習禮讓、分享。其實,在擁有自主意識前,寶寶已經有了他獨特的一套面對他人的方式,這也是種“交際”,不同的是,此時的寶 寶只是單純地表達他的喜好。各年齡層的寶寶對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如何依照寶寶的差異性給予適當的教養方式,與寶寶將來的社交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此與照 顧者分享一些有用的方法,一起來探索寶寶的內心世界。


3-4個月
多滿足寶寶想聽、想看的慾望以及留意寶寶對照顧者的表達方式,如逗他、抱他、對著他微笑,做出點頭、搖晃的響應。你會發現,寶寶會把頭轉向說話的人 並微笑以對,有時也會以蹬腿和擺手錶達快樂。另外,此階段的寶寶有自己特定喜歡的人,他可能會黏著某個人,一放手便會因充滿不安全感而嚎啕大哭。
應對對策
平時多與寶寶對話,如此有助於促進寶寶的反應。例如,當要和寶寶的皮膚接觸時,可以看著他,並對視而笑,和他說說話。在寶寶的世界裏,對與人交流的 第一印象即是媽媽喂奶,奶瓶和媽媽的乳房會使他感到滿足和快樂,同時也體驗著這最初的社交接觸,對你的寶寶而言,這是段最享受的時光。
此階段的寶寶,之所以會有“特定喜歡的人”,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對方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例如,有些寶寶會黏著媽媽,主要是因為母親能供給他母乳,滿足 他饑餓的需求。寶寶有這樣的舉動是正常的,並非一味只想黏著某個人,等到他過了這一個階段,自然會開始慢慢習慣與其他人相處,不會再堅持非要某個人照顧不 可。
若是1歲以上的寶寶喜愛黏著特定的人,家長要留意是否是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不管每天生活多忙碌,撥出時間陪小孩是不可少的。你對孩子的付出,他 都會記在心裏,但千萬別用補償的心態去陪孩子,他要的是你發自內心的付出。此外,同一個屋檐下應儘量做到教育的方式要一致,不僅是父母,即使是爺爺、奶奶 的教育方式也不應大相徑庭,不可以有人扮白臉,有人扮黑臉,如此這般寶寶當然只會喜歡疼愛他的人。
4-6個月
寶寶開始對外界溝通產生濃厚興趣,不喜歡一個人獨處,時常發出“麼麼”、“叭叭”、“噠噠”等各種聲音,有時會以假咳嗽和咂舌聲來吸引人,他可能會 摸著媽媽的臉表示問好,而且總是黏著媽媽或讓媽媽緊緊地抱著他,見到熟悉的人會報以微笑。反之,如果見到陌生人就轉過臉表示害羞,甚至害怕地大哭起來。
應對對策
認生對寶寶來說, 是區別身邊的家人與陌生人的反應,此時家長不可責怪寶寶。如果因寶寶認生而減少出門的機會,對寶寶的發展反而沒有幫助。家長可以先讓寶寶從熟悉住家附近的 環境開始,每次出門時跟寶寶介紹周圍的環境,讓他慢慢地熟悉外在世界,不要一開始就帶寶寶到人聲嘈雜的地方,如此會給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如果親友要抱 寶寶,他因認生而出現抗拒的肢體語言,家長不要勉強寶寶,硬要讓對方抱,可以跟對方說:“他現在可能不太喜歡,我們稍微緩一下再讓你抱他。”如果家中有陌 生客人要來,家長應先跟寶寶介紹客人,不管寶寶是否聽得懂,都應讓寶寶做好心理準備,以免不適應。
父母平常應多花時間促進寶寶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不能等到問題出現時,才去想解決之道。經驗的累積,能讓寶寶在自然的情況下面對周圍的世界,父母應主動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寶寶一步步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
7個月-1歲
寶寶經常會以哭鬧、叫喊、咳嗽及嘴裏吹泡泡等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此外,寶寶也會開始對同齡的寶寶產生興趣,如果有另一個寶寶和他在一起,他會看著對方並伸手去摸,有時會抓對方的衣服或搶人家的玩具,表達很想和對方一起玩遊戲的慾望。
寶寶喜歡讓別人笑,而且能記得一些簡單的社交禮儀,例如“再見”,並且知道聽到“再見”時要揮揮手。此時寶寶的佔有欲很強,如果拿走他的玩具,他會表現出生氣的表情。
應對對策
儘量把握機會與寶寶相互觸摸,多玩碰觸遊戲。對寶寶呀呀學語發出的呢喃聲,家長可以盡可能地去模倣,與寶寶對答,如此會讓寶寶很興奮,會更積極地學說話。家長也可以發出其他聲音等待寶寶的響應,讓寶寶認識聲音與人的溝通作用。
經常笑出聲來讚許寶寶的行為,遊戲時多歡笑,講故事時多講笑話,以此來培養他在社交中的幽默感。讓寶寶多和其他寶寶或者不熟悉的人有相處的機會,通過有意識的社交禮儀,讓寶寶學習交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736&prev=9737&next=9735&l=f&fid=67






**********************************************************************
衝突有利於寶貝的情商發展
導語:寶貝在外面跟小夥伴發生衝突了,管吧,怕剝奪了他獲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也怕因此影響與對方父母的關係;不管吧,又怕衝突升級,傷了別人或者傷了寶貝。這真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
故事1:story
安安、熙熙、悅悅都是1歲多的寶貝,他們一起在小區花園裏玩兒。
安安看到熙熙手拿一個穿紅色紗裙的洋娃娃,立即被迷住了,伸手就去抓,熙熙不願意給,兩個小寶貝就扭在一起,臉露慍色。
在一旁玩耍的悅悅看到了,也露出驚訝的神情。
幾位媽咪看見了,急忙把兩個小傢夥拉開,這場衝突在大人的參與下終止了,但這樣的解決方式是否真的有利於寶貝的成長呢?
故事分析:
1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吵吵鬧鬧是上帝賜予寶貝的禮物,寶貝們在吵鬧中長身體,長智力……”衝突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對其融入社會生活有著獨特的價值。寶貝獨立地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是言語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
2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句名言:“我聽過了,我忘了;我看過了,我知道了;我做過了,我記住了。”即使寶貝沒有很好地解決衝突、親歷失敗的經 驗,也是一種積累。當面臨寶貝之間的衝突時,爸爸媽咪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能利用這個機會讓寶貝獲得哪些經驗,而不是考慮儘快地結束衝突。
3因此,上例中的幾位媽咪完全可以在這個衝突發生後,給寶貝介紹分享、等待、輪流等價值觀,讓寶貝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技能。

故事2:story
諾諾2歲多了,為了培養他的社會交往能力,諾諾媽經常有意識地帶他到樓下跟小區的其他小朋友玩耍。
跟諾諾玩耍的寶貝基本都比諾諾大。諾諾混跡其中,自然成了最弱勢的對象,因此常常被那些大他一兩歲的哥哥姐姐們欺負。每次出去,諾諾不是玩具被搶,就是玩耍的時候被推翻在地。
諾諾淚眼婆娑,滿臉都是委屈,但又耐不得寂寞,常常眼淚未幹,又湊了過去。他就這樣週而复始,在哭與笑之間不斷變臉。
看到諾諾和小朋友之間的爭戰,尤其看到別的父母常常主動出面維護自家寶貝的利益的時候,諾諾媽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疑惑:如果她出面管一管,諾諾肯定會少受很多委屈,可是如果她管了,諾諾也許就少了很多自己探索社會交往技巧的機會。
當他遇到社交困難的時候,尤其當他受到小朋友欺負的時候,諾諾究竟該施以援手,減少他身心受傷的機會,還是聽之任之,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呢?
故事分析:
1寶貝有他自己的遊戲規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對於3歲前的寶貝來說,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確溝通的經驗,小夥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寶貝來說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小夥伴之間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棄,玩成了一堆。
寶貝有他們自己相處的遊戲“規則”,他們的“規則”也許是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行為、語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2隻要沒有危險,父母就沒必要及時介入寶貝間的衝突。當寶貝與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沒必要急速地介入他們之間的衝突。只要沒有危險,給寶貝一些自己嘗試解決衝突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寶貝在這樣的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他吃了虧,但是能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誰說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特質呢?再說,即便寶貝吃虧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鬧,這种經歷也會讓他明白他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純粹,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3通過遊戲,讓寶貝以更安全的方式習得處理衝突的經驗。如果寶貝在衝突中表現得過於軟弱,過於不知所措,或者表現得過於霸道,過於激烈,父母可以在 家創設一些類似情景的遊戲,讓寶貝在遊戲中習得處理類似衝突的經驗。時間長了,寶貝就會明白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不同的衝突。

故事3:story
琪琪和然然各自用積木搭房子,可是積木有限,他們誰也搭不成一個完整的房子。為了搶積木,倆人吵了起來,搭好一半的房子也倒了。
媽咪們去了解情況,兩人爭相告狀。琪琪說:“然然搶我的房頂,還把我的房子碰倒了。”
然然很委屈地說:“你還搶了我的樹呢。”
媽咪們看看他倆誰也沒有讓步的意思就說:“然然缺房頂,琪琪缺少樹,你們倆的房子誰都搭不好,這些東西只能搭好一座漂亮的房子,怎麼辦好呢?”
兩個小夥伴想了想搶著說:“我們把所有的東西放到一起搭房子。”
媽咪們非常高興地說:“嗯,等你們搭好了,展示給大家看好不好?”兩人趕緊去行動了。
故事分析:
1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的寶貝在共同活動中會爭吵、互不相讓。就像案例中的琪琪和然然,他們還不明白謙讓和合作能讓他們的目標實現得更好的道理。
2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寶貝學會只有尊重別人的觀點或需要,對人寬容,才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合作能讓他們得到更大的收穫。
3在探索、嘗試、磨合的過程中,寶貝學會了謙讓、協商、互助、合作,增長了社會經驗和規則意識,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故事4:story
泉泉是一個很善良的寶貝,看到班裏新來的小朋友瑤瑤又哭又鬧,泉泉就走到她身邊,拍拍她的背想安慰她。
結果瑤瑤不領情,抬手往泉泉的臉上抓了一把,把瑤瑤的臉抓破了。泉泉媽咪怕泉泉再次受到傷害,讓泉泉離瑤瑤遠點兒。
第二天,泉泉媽暗自觀察,看見泉泉很同情地看著泉泉孤孤單單地蹲在墻邊,她想上前又不敢貿然過去。最後,泉泉走過去,在離瑤瑤遠一點兒的地方蹲下來,專注地看著瑤瑤,過了一會兒才湊過去。
這次瑤瑤沒有粗暴地對待泉泉,她們倆就那樣默默地蹲著,雖然沒有語言交流,但是很和諧。
故事分析:
1做父母的總是怕自己的寶貝吃虧,受傷害,用自己的愛把寶貝包裹起來,殊不知,在保護寶貝的同時,也束縛了寶貝探索的觸角,阻擋了寶貝的成長。因為前一天泉泉安慰瑤瑤的時候吃了虧,這一次她吸取教訓,沒有貿然行動,終於得到了瑤瑤的接納。
如果泉泉聽取了媽咪的建議,一味的逃避,不去嘗試新的交流方式,就不知道怎樣獲得瑤瑤的認可和接納了。
2如果給寶貝提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不僅有利於讓寶貝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有利於提高寶貝的口語表達能力。
3細心的媽咪會發現,寶貝在解決和同伴的衝突時,會說出許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寶貝雖然年齡較小,但都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生 衝突,主要是因為開始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瞭他們已經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即使這種觀念中有很多的“自我”和“任性”,它卻是幼兒內心世界的真實 表現。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735&prev=9736&l=f&fid=67






***********************************************************************

5個方法,教出快樂寶貝

你的孩子是什麼顏色?我們問的不是他穿的衣服,而是他的內心色彩,現代的孩子憂鬱指數越來越高,讓人擔憂!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是藍色的(blue),那麼從小開始,請給他一個彩色、快樂的童年。
對於教育議題相當關心的國立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表示,幼兒時期,孩子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的奠定非常重要,一個快樂、開朗的孩子,未來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慢慢長大,如同走在一條鋪直線的鐵軌上;相對的,一個從小就學習各種負面經驗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模式及環境,長大之後就可能會有憂鬱、暴力、不負責任等等行為出現,走向扭曲的人生道路。

洪蘭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從小教育子女的技巧,希望父母親們能從中找到育兒的方向。想要讓孩子遠離憂鬱,擁有快樂的童年,那麼請跟著我們一起審視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對了?
◆方法1:不要讓電視教壞小孩
很多父母把電視當成保母,只要孩子看電視可以不吵鬧,就放任他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因此,孩子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暴力、色情、惡作劇、自殺等訊息,猶如一塊吸水海綿的孩子,就會吸收超乎大人想像的錯誤經驗。
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節目,陪伴他看電視,如果看到壞的行為時,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等孩子更大能夠識字之後,可考慮教孩子只看報紙,不要看電視。
◆方法2:從小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大一點再教不遲,於是孩子東西亂放、沒大沒小、不知保持清潔習慣等等;或是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凡事依賴父母。
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開始教育,當父母看見不對的事情就要立即指正,孩子就會馬上學到對的經驗,例如物歸原位、說話禮儀、保持衛生習慣等。洪蘭教授強調,白天如果孩子交由保母或傭人照顧,到了晚上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可以24小時都把孩子交給別人,因為保母或傭人是負責照顧孩子,而不是教育你的孩子。
◆方法3:欣賞孩子的長處,不要挑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人際關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看見別的孩子什麼比較好,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此外,不要老是挑剔孩子的毛病,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處處找麻煩。
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父母應該給予當下的肯定,平時不需要虛情假意的過度讚美。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應該讓孩子朝著興趣及長項去發展,未來才能成為有自信心且快樂的人。
◆方法4:三歲不是定終身,教育是一輩子
當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說「三歲定終身」,於是便買來各式昂貴玩具、書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甚至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學美語、參加智能啟發課程等等;或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說話比較早,就嚇得拚命教孩子說話,深怕孩子趕不上別人。
洪蘭教授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如果父母以為「三歲就定終身」,難道認為過了三歲就不需要再教育孩子嗎?其實所謂「三歲定終身」,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三歲前的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
◆方法5:完美主義讓孩子更憂鬱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他只是不用心,我應該督促他做得更好;或是認為家庭經濟許可,就應該讓他學音樂、學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未來過得更好。為了追求完美,父母與孩子不停地承受學習的壓力。此外,有些時候也可能孩子本身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就嚴格自我要求,競爭心強,無法接受失敗。
請父母改掉完美主義的迷思,如果孩子不快樂,必須朝著父母的目標前進,而不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多的優秀換來都是痛苦的生活。

「一對父母細心栽培孩子成了優秀的人才,可是最後這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卻選擇了自殺,孕育多年的生命從此消失,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傷痛,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洪蘭教授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她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經常停下腳步想一想,這樣孩子是快樂的嗎?我要求的會不會太多?我自己做得到嗎?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從嬰幼兒階段就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接觸及良好的溝通習慣,這就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情緒營養素,擁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人格發育才會健全,未來才可以拿出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層層挑戰。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304&prev=305&next=298&l=f&fid=20







********************************************************************************

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

http://www.babyhome.com.tw/album.php?mid=50210

一開始孩子會因為玩具不是自己獨有而願意分享,一個常常會分享自己手上無所有權玩具的孩子,慢慢能開始分享自己所獨佔的玩具。


三歲前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要求三歲前的孩子將玩具分享給其他人,無異是難上加難!雖然也有少部分的孩子願意分享,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卻不願意。

現在我要教大家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喔!無論孩子幾歲大,無論有沒有脫離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就讓孩子願意分享玩具的妙招!大家要趁早來實行。

1.玩具無所有權制度:所有新玩具買回來的時候就告訴孩子:「這不是買給你的,這是我要放在家裡面讓大家一起玩的。」明明家裡就只有一個孩子,不是給他玩是要給誰玩?如果你今後「有可能」讓其他人也玩這個玩具,剛開始就別讓孩子以為:這玩具就是我的!

2.無所有權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能硬搶:在快樂中心的大部分玩具和書籍,都是實施無所有權制度。當有孩子相中瓜瓜手上的玩具,我們會分辨這玩具是不是專屬物,如果不是,瓜瓜通常都會樂意換人玩;如果屬於瓜瓜的玩具,問一次後不肯出借,我們絕對不會繼續請他分享給別人。勉強孩子割捨掉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負面思考:爸媽不愛我只愛別人,連我的玩具都要給別人!如果不是屬於瓜瓜的玩具,其他人也應該要尊重正在玩的人,絕對不能硬搶。

3.無所有權玩具,必須尊重先玩的人,想玩請排隊或請對方出借:很多家長來快樂中心都對瓜瓜感到抱歉,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瓜瓜的,自己的孩子卻亂搶。遇到無所有權玩具,我會和對方父母明說:「不!這玩具不是瓜瓜的。是你家寶貝先玩,如果瓜瓜要玩必須先徵求同意。」有時瓜瓜選擇去問對方是否能拿走這玩具,對方不願意瓜瓜便作罷;有時瓜瓜根本不會問,就跑去玩其他玩具,他是看對方父母的態度來決定。

4.讓孩子習慣只擁有少數玩具:還是要有一些玩具必須讓孩子完整擁有,這些玩具通常具有意義性,如「生日禮物、獎勵品、乾媽贈送」等等,藉此順便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有些東西並不會被別人隨意剝奪。
安全感可以藉由玩具來獲得,但是不要變成培養安全感的唯一手段;全部藉由物質建立起的安全感,粗淺而易碎。
倘若所有的東西都不專屬於孩子,那我們將無從知道,由何時何地開始,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孩子的安全感,又被建立多少?兩種玩具都要在放在孩子生活的環境中,讓他習慣於同樣都是可以玩的東西、都是爸媽買的,但有些屬於自己,有些卻是大家共同分享。

5.由玩具歸屬,慢慢進展到樂於分享:一開始孩子會因為玩具不是自己獨有而願意分享,一個常常會分享自己手上無所有權玩具的孩子,慢慢能開始分享自己所獨佔的玩具。

「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是充滿愛,越充滿愛的孩子才越懂得分享」,一味勉強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時,倒不如積極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以此方法做為引導,讓孩子學習與人分享的想法和做法就沒問題啦!

教養小提醒
1.勉強孩子割捨掉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負面思考。
2.安全感可以藉由玩具來獲得,但是不要變成培養安全感的唯一手段;全部藉由物質建立起的安全感,粗淺而易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73&prev=374&next=370&l=f&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