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腸病毒71型感染


【全國5歲以下嬰幼兒請注意!】

現時,並沒有疫苗可預防EV71型感染。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是最重要。無論在本地或外遊,市民均應採取以下措施:

飯前、如廁後及清理完嘔吐物或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並將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垃圾妥善處理;
⋯⋯ 不要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和食具;
保持空氣流通;
經常以1:99濃度的漂白水(1份5.25%家用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清潔及消毒物件表面、傢具及廁所;
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玩具或用具應以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洗乾淨;
避免與手足口病患者有親密接觸。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更多







------------------------------------------------------------------------------------------------------

腸病毒71型感染  

病原體
腸病毒71 (EV71) 型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也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此病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多數於夏天及初秋時分發生。在九十年代於台灣及馬來西亞曾出現大型爆發。
病徵
EV71型感染在幼童較為常見。其病徵一般與手足口病相同,主要包括發燒、口腔有疼痛的潰瘍,以及帶水疱的皮疹。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食慾不振,不適及喉嚨痛等病徵。一至兩天後,口腔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或會形成潰瘍。這些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兩腮內的口腔。另外,身體的皮疹主要出現於手掌及腳掌,外形呈扁平或突起狀的紅點,而且並不痕癢。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在罕見的情況下,EV71型可引致較嚴重的情況,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似小兒麻痺症的病症及心肌炎。
傳播途徑
EV71型感染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以及糞便而傳播。此病的傳播能力由病發初期開始,或會維持數星期,直至糞便中的病毒消失為止。
潛伏期
潛伏期為三至七日。
治理方法
現時並沒有特定治療EV71型感染的方法﹔一些紓緩症狀的藥物能減輕患者的熱度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大部分病者都會自行痊癒,其病徵如發燒、皮疹及潰瘍於一個星期後便會自動消退。家長亦應留意患手足口病兒童的身體狀况,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求診:
  • 持續高燒
  • 反覆嘔吐
  • 持續昏睡
  • 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
受感染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如派對、興趣班、游泳等集體活動,直至退燒以及身體上的水疱乾涸及結痂已兩個星期,以免疾病傳播。為保障家人(特別是兒童)免受感染,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請參閱下列預防方法)。
預防方法
現時,並沒有疫苗可預防EV71型感染。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是最重要。無論在本地或外遊,市民均應採取以下措施:
  • 飯前、如廁後及清理完嘔吐物或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並將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垃圾妥善處理;
  • 不要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和食具;
  • 保持空氣流通;
  • 經常以1:99濃度的漂白水(1份5.25%家用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清潔及消毒物件表面、傢具及廁所;
  • 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玩具或用具應以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洗乾淨;
  • 避免與手足口病患者有親密接觸。




----------------------------------------------------------------------------------------------------

PowerPoint 簡報



---------------------------------------------------------------------------------------------------------

什麼是腸病毒EV71型???????????????

腸 病 毒 (Enterovirus)

腸 病 毒 是 一 種 過 濾 性病 毒 , 可 分 為 70 多 種 , 其 中 有 小 兒 麻 痺 病 毒 、 克 沙 奇 病 毒 (Coxsackie virus) A 群 、 B 群 、 依 科 病 毒 (Echovirus) 及 其 他 腸 病 毒 ( 如 EV71) 。 雖 然 叫 做 腸 病 毒 , 病 人 感 染 後 卻 很 少 出 現 腸 道 徵 狀 。 這 種 病 毒 在 世 界 各 地 均 流 行 , 夏 季 及 初 秋 時 是 流 行 的 季 節 , 通 常 侵 襲 10 歲 以 下 的 小 孩 , 成 人 個 案 很 少 。 病 毒 容 易 散 播 於 多 人 擠 迫 的 地 方 。

傳 染 途 徑 :

腸 病 毒 的 傳 染 媒 介 為 糞 便 、 口 和 手 。 感 染 腸 病 毒 後 , 在 出 現 徵 狀 前 2-3 天 到 徵 狀 出 現 後 1-2 週 都 可 從 痰 、 鼻 水 、 唾 液 、 飛 沫 、 糞 便 排 出 病 毒 , 再 經 由 呼 吸 道 或 口 傳 入 人 體 。 在 數 月 後 糞 便 可 能 仍 有 病 毒 存 在 , 仍 可 感 染 他 人 。 腸 病 毒 EV70 型 更 可 由 眼 淚 排 出 。 在 衛 生 不 良 的 地 區 , 不 潔 的 食 水 、 食 物 可 導 致 腸 病 毒 流 行 。

徵 狀 :

腸 病 毒 感 染 的 潛 伏 期 約 為 3-5 天 。 大 多 數 感 染 腸 病 毒 的 兒 童 是 沒 有 徵 狀 或 只 有 極 輕 微 的 徵 狀 , 而 大 部 分 過 了 幾 天 之 後 即 會 自 然 痊 癒 。

如 有 徵 狀 , 最 常 見 的 是 發 燒 。 其 他 典 型 徵 狀 為 手 掌 、 腳 掌 、 口 腔 出 現 水 泡 、 潰 瘍 ( 手 足 口 病) , 可 能 加 上 食 慾 不 佳 、 咳 嗽 、 出 疹 、 疲 倦 、 嘔 吐 、 腹 瀉 等 。 病 人 通 常 在 7-10 天 後 便 會 痊 癒 。

併 發 症 :

有 極 少 數 病 人 可 能 出 現 無 菌 性腦 膜 炎 、 腦 炎 、 心 肌 炎 、 心 包 膜 炎 、 肺 炎 、 肢 體 麻 痺 等 併 發 症 。 新 生 及 較 小 的 嬰 兒 , 偶 然 會 發 生 病 毒 性休 克 症 ( 常 因 感 染 了 依 科 病 毒 及 克 沙 奇 病 毒 B 而 造 成 ), 若 多 個 器 官 受 病 毒 侵 襲 , 死 亡 率 非 常 高 。

心 肌 炎 : 約 1/3-1/2 的 心 肌 炎 是 克 沙 奇 病 毒 B 所 造 成 , 可 導 致 生 命 危 險 。

出 血 性結 膜 炎 : 由 腸 病 毒 70 、 克 沙 奇 病 毒 A24 感 染 造 成 。

診 斷 :
要 斷 定 是 何 種 腸 病 毒 引 起 的 感 染 , 要 由 化 驗 室 檢 驗 糞 便 或 呼 吸 道 分 泌 物 , 這 對 採 取 預 防 措 施 是 十 分 重 要 , 但 是 , 病 毒 之 分 型 對 於 治 療 並 無 幫 助 。

如 有 數 天 持 續 或 反 覆 發 高 熱 及 出 現 下 述 徵 狀 , 表 示 病 人 感 染 併 發 症 , 應 立 即 帶 病 人 就 診 :
A. 神 智 不 清 、 昏 睡 、 極 度 睏 倦 。
B. 嚴 重 嘔 吐 、 無 法 進 食 。
C. 手 腳 無 力 、 活 動困 難 。
D. 氣 喘 、 呼 吸 急 促 、 嚴 重 咳 嗽 、 心 跳 極 快 。

治 療 :

現 時 仍 未 有 抗 病 毒 藥 能 殺 死 腸 病 毒 , 復 原 要 靠 自 己 的 抵 抗 力 。

輕 微 者 只 需 治 療 徵 狀( 如 發 熱 用 撲 熱 息 痛 ) , 並 多 休 息 , 適 當 補 充 水 份 。

若 感 染 了 併 發 症 , 則 要 對 症 療 法 ( 例 如 心 肌 炎 就 要 用 利 尿 藥 或 強 心 藥 治 療 ) 。

丙 型 球 蛋 白 注 射 是 否 有 用 , 現 時 仍 在 試 驗 階 段 。

感 染 腸 病 毒 後 , 免 疫 力 可 持 續 一 段 時 間 。 對 於 不 同 類 型 之 腸 病 毒 , 亦 可 有 短 期 之 交 叉 免 疫 。
資料來源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53002209

 

-----------------------------------------------------------------------

EV71 型腸病毒

查看4,000健康文章、參考「人體結構」及「醫藥指南」, 馬上>>登記
EV71 腸 病 毒 可 引 致 手 足 口 病 病 徵 , 是 香 港 一 種 常 見 的 傳 染 病 , 五 歲 以 下 小 童 由 於 抵 抗 力 較 弱 , 較 容 易 受 感 染 , 但 是 醫 學 界 到 目 前 為 止 , 並 沒 有 疫 苗 及 有 效 的 抗 病 毒 藥 物 , 可 以 防 治 腸 病 毒 。
高峰期
每 年 六 、 七 月 份 是 手 足 口 病 的 高 峰 期 , 病 毒 主 要 透 過 病 者 的 排 泄 物 、 鼻 涕 或 口 水 傳 染 。
患 者 初 時 會 有 感 冒 、 發 燒 病 徵 , 其 後 手 掌 、 腳 掌 會 出 現 水 泡 、 口 腔 、 舌 側 會 有 破 損 , 以 及 食 慾 不 振 , 水 泡 一 般 會 在 七 至 十 日 內 消 退 , 但 患 者 仍 有 少 於 百 分 之 一 的 機 會 , 出 現 腦 部 或 心 臟 併 發 症 死 亡 。
可能症狀:
1. 初 時 會 有 感 冒 、 發 燒 病 徵 。 後 期 會 沒 有 精 神。 最 後 可 能 會 抽 筋 , 甚 至昏 迷 。
2. 輕 微 流 鼻 水 , 肚 痛 , 嘔 吐, 而 且 噴 得 很 遠 , 就 算 沒 有 進 食 亦 有 此 情 況 出 現 。
3. 皮 膚 方 面 , 在 喉 嚨 與 上 顎 後 方 會 生 「 口 鵝 瘡 」 在 手 部 , 足 部 會 生 水 泡 , 即 是 「 手 口 足 病 」。
4. 結 膜 炎 , 即 紅 眼 症 。
5. 脾 氣 突 然 暴 躁 。
要 診 斷 是 否 感 染 腸 病 毒 並 不 簡 單, 需 要 到 醫 院 抽 取 血 液 、 分 泌 物 作 檢 查 , 及 作 核 酸 檢 查 。
傳染途徑:
已 被 證 實 的 傳 染 途 徑 , 是 透 過 接 觸 到 患 者 的 排 泄 物 經 由 口 腔 受 到 感 染 , 即 是 糞 口 傳 染 ; 而 有 可 能 受 感 染 的 是 透 過 人 與 人 的 親 密 接 觸 , 例 如 接 觸 到 患 者 的 鼻 水 、 痰 等 , 至 於 皮 膚 之 間 的 接 觸 及 透 過 血 液 是 不 會 傳 染 的 。
腸 病 毒 潛 伏 期 為 三 至 六 日 , 最 有 效 的 預 防 是 要 注 意 個 人 衛 生 , 由 於 沒 有 疫 苗 , 故 在 病 毒 高 峰 期 的 夏 季 , 小 童 應 避 免 到 人 多 的 公 眾 地 方 玩 耍 , 以 免 受 到 感 染 , 例 如 游 泳 池 及 波 波 池 。
預防:
1. 注 意 個 人 衛 生 , 進 食 前 後 及 如 廁 後 , 切 記 要 洗 手 。
2. 不 要 共 用 毛 巾 。
3. 咳 嗽 或 打 噴 嚏 時 要 掩 蓋 鼻 口 。
4. 處 理 完 痰 、 排 泄 物 、 嬰 孩 的 尿 片 要 徹 底 洗 手 。
5. 如 有 染 病 的 徵 狀 要 及 早 看 醫 生 。
20000918att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o1.com/index.php?view=article&catid=20&id=1053&option=com_content&Itemid=71





-------------------------------------------------------------------------------------------------------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

目錄
  1. 拼音
  2. 一、臨床分期
  3. 二、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4. 三、治療要點
  5. 四、治療措施
    1. (一)一般治療。
    2. (二)液體療法。
    3. (三)脫水藥物應用。
    4. (四)血管活性藥物使用。
    5. (五)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應用。
    6. (六)糖皮質激素應用。
    7. (七)抗病毒藥物應用。
    8. (八)機械通氣應用。
    9. (九)體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應用。
  6. 相關文獻


拼音

cháng dào bìng dú 71 xíng (EV71)gǎn rǎn zhòng zhèng bìng lì lín chuáng jiù zhì zhuān jiā gòng shí (2011nián bǎn )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由衛生部于2011年4月29日衛辦醫政函〔2011〕382號印發。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重癥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兇險,病死率高。2010年4月,衛生部印發了《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指導醫療機構開展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現衛生部手足口病臨床專家組制定了《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作為《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的補充,供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參考使用。

一、臨床分期

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將EV71感染分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皰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此期病例屬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絕大多數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少數EV71感染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急性肢體無力、頸項強直腦膜炎、腦炎、脊髓灰質炎綜合征、腦脊髓炎癥狀體征。腦脊液檢查為無菌性腦膜炎改變。腦脊髓CT掃描可無陽性發現,MRI檢查可見異常。此期病例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重型,大多數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目前認為可能與腦干炎癥后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或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有關,亦有認為EV71感染后免疫性損傷是發病機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現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膚花紋、四肢發涼,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細胞WBC)升高,心臟射血分數可異常。此期病例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發現上述表現并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繼續發展,會出現心肺功能衰竭,可能與腦干腦炎所致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功能衰竭有關。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年齡以0-3歲為主。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持續血壓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肺水腫不明顯,出現頻繁抽搐、嚴重意識障礙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等。
此期病例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狀。

二、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EV71感染重癥病例診療關鍵在于及時準確地甄別確認第2期、第3期。下列指標提示可能發展為重癥病例危重型:
(一)持續高熱:體溫(腋溫)大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二)神經系統表現:出現精神萎靡、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極個別病例出現食欲亢進。
(三)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若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按年齡),需警惕神經源性肺水腫
(四)循環功能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齡)、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秒)。
(五)外周血WBC計數升高:外周血WBC超過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六)血糖升高: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可疑神經系統受累的病例應及早進行腦脊液檢查。EV71感染重癥病例甄別的關鍵是密切觀測患兒的精神狀態、有無肢體抖動、易驚、皮膚溫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壓等,并及時記錄。

三、治療要點

EV71感染重癥病例從第2期發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內,偶爾在2天或以上。從第3期發展到第4期有時僅為數小時。因此,應當根據臨床各期不同病理生理過程,采取相應救治措施。
第1期:無須住院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門診醫生要告知患兒家長細心觀察,一旦出現EV71感染重癥病例的早期表現,應當立即就診。
第2期:使用甘露醇脫水利尿劑降低顱內高壓;適當控制液體入量;對持續高熱、有脊髓受累表現或病情進展較快的病例可酌情應用丙種球蛋白。密切觀察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及四肢皮膚溫度變化等可能發展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3歲以內、病程5天以內的病例。
第3期:應收入ICU治療。在第2期治療基礎上,阻斷交感神經興奮性,及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如米力農酚妥拉明等,同時給予氧療和呼吸支持。酌情應用丙種球蛋白糖皮質激素,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
第4期:在第3期治療基礎上,及早應用呼吸機,進行正壓通氣或高頻通氣。肺水腫和肺出血病例,應適當增加呼氣末正壓(PEEP);不宜頻繁吸痰。低血壓休克患者可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嚴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慮體外膜氧合治療。
第5期:給予支持療法,促進各臟器功能恢復;肢體功能障礙者給予康復治療;個別病例需長期機械通氣治療以維持生命

四、治療措施


(一)一般治療。

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藥物及物理降溫退熱;保持患兒安靜;驚厥病例使用地西泮咪達唑侖苯巴比妥等抗驚厥;吸氧,保持氣道通暢;注意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二)液體療法

EV71感染重癥病例可出現腦水腫、肺水腫及心功能衰竭,應適當控制液體入量。
在脫水降顱壓的同時限制液體攝入。給予生理需要量60-80 ml/(kg·d)(脫水劑不計算在內),建議勻速給予,即2.5-3.3 ml/(kg·h)。注意維持血壓穩定
第4期:休克病例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同時,予生理鹽水10-20ml/kg進行液體復蘇,30分鐘內輸入,此后可酌情補液,避免短期內大量擴容。仍不能糾正者給予膠體液輸注。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采用中心靜脈壓(CVP)、有創動脈血壓(ABP)、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PICCO)指導補液。

(三)脫水藥物應用。

應在嚴密監測下使用脫水藥物。無低血壓和循環障礙的腦炎及肺水腫患者,液體管理以脫水劑和限制液體為主;如患者出現休克和循環衰竭,應在糾正休克、補充循環血量的前提下使用脫水藥物。常用脫水藥物包括:
1.高滲脫水劑:(1)20%甘露醇0.5-1.0 g/(kg·次),q4-8h,20-30min快速靜脈注射,靜脈注射10min后即可發揮脫水作用,作用可維持3-6h。嚴重顱內高壓或腦疝時,可加大劑量至1.5-2 g/(kg·次),2-4h一次。(2)10%甘油果糖0.5-1.0 g/(kg·次),q4-8h,快速靜脈滴注,注射10-30min后開始利尿,30min時作用最強,作用可維持24h。危重病例可采用以上兩藥交替使用,3-4h使用一次。
2.利尿劑:有心功能障礙者,可先注射速尿1-2 mg/kg,進行評估后再確定使用脫水藥物和其他救治措施(如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
3.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通過提高血液膠體滲透壓,減輕腦水腫,且半衰期長,作用時間較長。用法:0.4 g/(Kg·次),常與利尿劑合用。

(四)血管活性藥物使用。

1.第3期:此期血流動力學常是高動力高阻力,表現為皮膚花紋、四肢發涼,但并非真正休克狀態,以使用擴血管藥物為主。常用米力農注射液:負荷量50-75μg /kg,維持量 0.25-0.75μg /(kg·min),一般使用不超過72小時。血壓高者將血壓控制在該年齡段嚴重高血壓值以下、正常血壓以上,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鈉0.5-5μg/(kg·min),一般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逐漸調整至合適劑量。
附:兒童嚴重高血壓定義

年齡
血壓
<7天8-30天<2歲3-5歲
收縮壓(mmHg)>106>110>118>118
舒張壓(mmHg)>82>84


2.第4期:治療同第3期。如血壓下降,低于同年齡正常下限,停用血管擴張劑,可使用正性肌力及升壓藥物。可給予多巴胺(5-15μg /kg·min)、多巴酚丁胺(2-20μg /kg·min)、腎上腺素(0.05-2μg/kg·min)、去甲腎上腺素(0.05-2μg /kg·min)等。兒茶酚胺類藥物應從低劑量開始,以能維持接近正常血壓的最小劑量為佳。
以上藥物無效者,可試用左西孟旦(起始以12-24μg /kg負荷劑量靜注,而后以0.1μg /kg·min維持)、血管加壓素(每4小時靜脈緩慢注射20μg /kg,用藥時間視血流動力學改善情況而定)等。

(五)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應用。

在病毒感染治療中應用IVIG,主要是針對嚴重膿毒癥。從EV71感染重癥病例發病機制看,有證據支持下丘腦和/或延髓的損傷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興奮,發生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臟損害,但EV71感染能否導致嚴重膿毒癥尚不清楚,而且IVIG治療EV71感染重癥病例的確切療效尚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基于文獻報道和多數臨床專家經驗,第2期不建議常規使用IVIG,有腦脊髓炎和高熱等中毒癥狀嚴重的病例可考慮使用。第3期應用IVIG可能起到一定的阻斷病情作用,建議應用指征為:精神萎靡、肢體抖動頻繁;急性肢體麻痹;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按年齡);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齡)。可按照1.0 g/(kg·d)(連續應用2天)應用。第4期使用IVIG的療效有限。
目前,已有國內企業生產出特異性EV71免疫球蛋白和含有EV71中和抗體的IVIG,但尚未應用于臨床。

(六)糖皮質激素應用。

糖皮質激素有助于抑制炎癥反應,降低微血管透性,穩定細胞膜并恢復鈉泵功能,防止或減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多數專家認為,糖皮質激素有助于減輕EV71感染所致的腦水腫和肺水腫,但尚缺乏充分循證醫學證據支持。
第2期一般不主張使用糖皮質激素。第3期和第4期可酌情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可選用甲基潑尼松龍1-2mg/(kg·d),氫化可的松3-5 mg/(kg·d),地塞米松0.2-0.5 mg/(kg·d)。病情穩定后,盡早停用。是否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還存在爭議。

(七)抗病毒藥物應用。

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抗EV71病毒藥物。利巴韋林體外試驗證實有抑制EV71復制和部分滅活病毒作用,可考慮使用,用法為10-15mg/(kg·d),分2次靜脈滴注,療程3-5天。

(八)機械通氣應用。

1.機械通氣時機。

早期氣管插管應用機械通氣,尤其是PEEP對減少肺部滲出、阻止肺水腫及肺出血發展、改善通氣和提高血氧飽和度非常關鍵。機械通氣指征為:(1)呼吸急促、減慢或節律改變;(2)氣道分泌物呈淡紅色或血性;(3)短期內肺部出現濕性啰音;(4)胸部X線檢查提示肺部滲出性病變;(5)脈搏容積血氧飽和度(SpO2)或動脈氧分壓(PaO2)明顯下降;(6)頻繁抽搐伴深度昏迷;(7)面色蒼白、紫紺;血壓下降。

2.機械通氣模式。

常用壓力控制通氣,也可選用其他模式。有氣漏或頑固性低氧血癥者可使用高頻振蕩通氣。

3.機械通氣參數調節。

(1)目標:維持PaO2在60-8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壓(PaCO2)在35-45 mmHg,控制肺水腫和肺出血。
(2)有肺水腫或肺出血者,建議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60%-100%,PIP 20-30 cmH2O(含PEEP),PEEP 6-12 cmH2O,f 20-40 次/分,潮氣量6-8 ml/kg。呼吸機參數可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高與降低,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 2cmH2O,一般不超過20cmH2O,注意同時調節PIP,確保潮氣量穩定。
(3)僅有中樞性呼吸衰竭者,吸入氧濃度21%-40%,PIP 15-25cmH2O(含PEEP),PEEP 4-5cmH2O,f 20-40次/分,潮氣量6-8ml/kg。
(4)呼吸道管理:避免頻繁、長時間吸痰造成氣道壓力降低,且要保持氣道通暢,防止血凝塊堵塞氣管導管。
此外,適當給予鎮靜、鎮痛藥,常用藥物包括:咪唑安定0.1-0.3mg/(kg·h),芬太尼1-4μg/(kg·h);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及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

4.撤機指征。

(1)自主呼吸恢復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2)氧合指數(OI=PaO2/FiO2×100)≥300mmHg,胸片好轉;
(3)意識狀態好轉;
(4)循環穩定;
(5)無其他威脅生命的并發癥。

(九)體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應用。

雖然ECMO已成功救治很多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但治療EV71感染重癥病例的經驗很少。
當EV71感染重癥病例經機械通氣、血管活性藥物和液體療法等治療無好轉,可考慮應用ECMO。而腦功能衰竭患者不宜應用ECMO。

資料來源http://big5.wiki8.com/changdaobingdu71xing.EF.BC.88EV71.EF.BC.89ganranzhongzhengbinglilinchuangjiuzhizhuanjiagongshi.EF.BC.882011nianban.EF.BC.89_118817/






******************************************************************************

春夏交替 腸病毒報到

腸病毒好發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輕微的症狀有嘔吐、發燒、腹瀉,嚴重的話會引起腦炎、腦膜炎等併發症,家長需要平時就注意衛生,並且讓孩子飲食均衡,才足以有抵抗力對付病毒。
五月天的氣候漸漸地暖和起來,但就在天氣逐漸晴朗之際,腸病毒也悄悄的在孩童間傳播開來,以7歲以下的嬰幼兒為主,特別是3歲以下為高危險群,傳播的方式為口沫及接觸傳播,很容易在公共場所、學校、社區等地快速傳染開來,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衛生習慣,並且平時即注重營養;在孩子感染腸病毒期間,更是要飲食均衡,如此病症就會很快地好起來了。
腸病毒的症狀 腸病毒有67種血清型及68、69、70、71型四種新型腸病毒,其所引起的臨床症狀有時會發燒、嘔吐、腹瀉、口腔潰爛、手腳及屁股出現紅疹及水泡、食慾變差、沒有精神,有時病情很快,症狀高峰期可持續至3~5天,甚至超過一個星期。 而感染的潛伏期約2~5天,病情的輕重即潛伏期的長短與年齡及免疫力的好壞有關,家裡第二個被傳染的人由於被感染的病毒會比較多,所以症狀也會比較嚴重。 腸病毒感染的併發症以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水腫較常見,尤其會侵犯腦的呼吸中樞,造成嬰幼兒短期內猝死,所以如果持續高燒不退、意識不清、畏光、抽搐、發酣、呼吸急促、全身水腫、無法進食,這時就是已經到了重症期,家長要特別注意了。

腸病毒的居家照顧 腸病毒一感染之後會有發燒現象,口腔會潰爛,上咽峽會痛,所以小朋友都沒辦法吃東西,建議媽媽可以這麼做:
1. 多吃冰冷的東西──
可以給小朋友布丁、牛奶等比較冰冷,容易入口又少油膩的食物,讓孩子多攝取一些營養。
2. 補充水分──
如果有發燒、嘔吐的現象,記得要多補充一些水分和電解質液,可以避免小朋友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
3. 減少乳糖刺激──
如果年齡較小的寶寶可將牛奶沖泡稀一點,減少一些乳糖的刺激,也可以改善腹瀉的情形。
4. 營養補充──
要鼓勵腸病毒患者多飲食,才有抵抗力。尤其是如果小朋友口腔潰爛的情形十分嚴重,建議住院時可以給小朋友以點滴注射方式補充營養。 至於小朋友的病後營養以不強迫為主,為了怕孩子對於食物反彈,所以如果小朋友可以多攝取高營養的食物,抵抗力就會慢慢恢復。
腸病毒的預防 有些小朋友經過腸病毒感染後,保護期可以維持五至十年,也有可能就免疫了,但是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所以還是有可能會感染不同的類型,家長還是要注意。預防的方法如下:
1.增加抵抗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足量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2.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清潔,常洗手,特別在處理糞便後及飯前。
3.避免共用食器─避免與病童分享食物或共用奶嘴、奶瓶及湯匙。
4.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以減少接觸感染。三歲以下兒童屬高危險群,感染後合併肺水腫或腦炎的機率較高。
5.室內要通風─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及室內的通風流暢,減低濕度。
6.戴口罩─由於腸病毒多為口沫傳染,所以患者一定要戴口罩才能避免傳播病毒。
正確的洗手方式 正確的洗手才能預防腸病毒。洗手的先後次序分別是:
1.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摩擦;兩手從手背、手指、手掌再到手背仔細搓揉;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3.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4. 再用乾淨的紙巾或烘乾機將手擦乾、烘乾,如此才能確保雙手洗淨。 日常生活以肥皂及清水洗手十五秒至三十秒,即可消除九成以上的各種細菌。洗手時,應特別注意大拇指、指尖及指縫等處,家長教子女洗手時,千萬不要遺漏這些地方,寧願多花五秒鐘,也要把雙手洗乾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3972&prev=23973&next=23971&l=f&fid=48






******************************************************************************

二、教(托)育人員在腸病毒防治工作上應配合事項為何?

1.教育幼(學)童正確之腸病毒傳染途徑、預防方法及相關知識。
2.加強幼(學)童時時正確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之養成,教導其於進行清掃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必須採行必要的個人保護措施,工作完畢時手套應取下,不可戴著工作手套亂按或亂摸其他物品。
3.透過母姐會、家庭訪視、家庭聯絡簿、宣導單張等方式,將腸病毒防治正確知識傳布教育幼(學)童家人,落實「生病不上學」之防疫觀念。
4.避免提供帶毛玩具,玩具應經常清洗、擦乾淨,避免染病兒童之口沫殘留於玩具上。
5.為收容之嬰幼兒換尿片(布)時,工作人員要注意衛生,事前事後均應正確洗手。
6.時時關心與注意幼(學)童之健康與請假情況,如班級幼(學)童出現異常之請假狀況或請假聚集時,應聯繫家長瞭解原因,如為疑似腸病毒感染聚集,宜通知校長、學校醫護人員等進行必要之通報與預防措施。
7.相關請假、停課建議等,請參閱「伍、教(托)育機構停課、兒童請假建議」。

三、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疫情時,教(托)育機構應如何處理?
1.對疑似感染腸病毒之幼(學)童,應適當休息與適當補充水分,並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應全力與家長溝通,儘量設法說服家長,讓病童在家好好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若無法請假,也應請其戴口罩,並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減少傳染機會。
2.分發衛教宣導單張給疑似感染腸病毒幼兒之父母,以使父母知道注意重症個案發生的前驅症狀,及預防家中其他幼童感染。
3.應進行全面環境清掃及消毒工作,包括:課桌椅、玩具、書本、遊樂設施、娃娃車等,均要以消毒劑進行清潔與消毒。清潔時,工作人員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等防護衣物,工作完畢後手套應取下,避免碰觸其他物品而造成污染。消毒劑建議使用500ppm漂白水【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6%,以喝湯用的湯匙舀5湯匙(一般湯匙,容量約152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大瓶寶特瓶每瓶1,250cc8瓶等於10公升),攪拌均勻,即可泡得500ppm的消毒用漂白水】。
※注意:
1)戶外紫外線、紫外線殺菌燈、氯及煮沸等方法均能有效殺滅腸病毒,衣物等物品可使用沸水浸泡或曝曬等消毒方式。
2)酒精、乙醚、氯仿、酚類(如:來舒)等常見消毒劑對腸病毒殺滅效果不佳,包含一般乾式洗手液也是如此,其他不具消毒效果之清潔用品更無消毒效果。
4.如遭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請立即清潔消毒,並建議使用1000ppm之消毒用漂白水擦拭(20cc市售家用漂白水加入1公升之自來水),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補充:如嘔吐物及排泄物無法區分為腸病毒或病毒性腸胃炎(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則建議參考「校園環境消毒與嘔吐物及排泄物消毒處理方式及注意事項」(請參閱本局全球資訊網(專業版) >傳染病介紹>疾病介紹>病毒性腸胃炎 >宣導素材>衛教宣導建議>學校病毒性腸胃炎防治手冊之附件四)使用5000ppm濃度之漂白水,以徹底殺滅病毒,避免疫情擴大。
5.工作人員替疑似腸病毒感染嬰幼兒更換尿片後,應徹底消毒更換尿片之工作檯面或使用可拋棄式床墊;此外,工作人員要注意衛生,事前事後均應正確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穢物。
6.若僅部分班級停課,未停課之班級,應隨時注意幼(學)童之健康與請假情形,出現異常時,應聯繫家長瞭解原因,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聚集,應立即通知教育、社政及衛生單位,並參考「教(托)育機構停課及兒童請假建議」辦理。
7.未停課之班級,如疑似感染腸病毒之幼(學)童仍繼續上學時,應特別注意其個人衛生習慣,並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如病童載口罩、不共用餐具,避免與其他幼(學)童有親密之接觸行為,並適度以獨立空間,派專人照顧,多加關心,不可有岐視或孤立幼童的行為,同時注意病情變化,惟照顧者應注意正確洗手,以免在幼童間造成傳染。
8.如腸病毒出現重大疫情時,一般兒童聚集場所,以一天至少消毒一次為原則。


伍、教(托)育機構停止上課及兒童請假建議

一、在什麼地區之教(托)育機構必須考慮停止上課,及幼(學)童請假事宜?
(一)腸病毒流行期間(一般約在四到九月,每年流行趨勢與幅度略有差異):
1.符合中央公告強制停課規定之標準時。
2.中央如無特殊規定,以機構所在縣市之規定為準。
(二)腸病毒流行期以外期間,符合機構所在縣市之停課標準時。
教(托)育機構發現機構內有疑似腸病毒感染聚集現象時,應立即通知所在地教育、社政及衛生單位,共同評估是否有停止上課之必要。

二、為什麼在前述情況下,教(托)育機構要特別考慮感染幼(學)童的停課、請假事宜?
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教(托)育機構內群聚事件眾多,腸病毒會藉由學童間的接觸傳播至家庭,為防杜此一傳染途徑,對於感染腸病毒的幼(學)童,應落實「生病不上學」防疫觀念,避免傳染其他同學,造成流行之可能。若符合停課規定,應立即對於病童之班級採行停課措施,以防止疫情快速擴散。
在腸病毒流行期以外時間,則建議以教(托)育機構是否位於重症高危險區(本年曾檢出腸病毒71型或曾發生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之縣市)為停課之首要考量。由於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且大多數幼童對腸病毒71型不具抵抗力,所以在發現有腸病毒71型或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之地區,為減低腸病毒71型於群體免疫低之教(托)育機構內散布,造成重症病例之機會,因此教(托)育機構內之幼(學)童若經臨床診斷為(疑似)感染腸病毒者,應與其家長溝通,讓其請假在家休息,避免傳染其他同學。至於停課與否,則視病童班級內其他幼(學)童感染情形,及教(托)育機構所在縣市之停(復)課決策機制,決定該班級是否停課。

三、教(托)育機構之幼(學)童感染腸病毒後,宜請假多久?
腸病毒可以經由腸胃道(糞口傳染)或呼吸道(口鼻分泌物)傳染。時時正確洗手及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可以預防經由腸胃道之傳染;對於經由口鼻分泌物或飛沫傳染,則較不容易直接阻斷,因此讓感染者跟其他幼(學)童適度隔離,並戴上口罩,可以減低傳染的機會。
雖然腸病毒於發病兩星期之後,在咽喉的病毒量已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已大為降低,但由於小學低年級以下學童或學齡前幼童間常有親密接觸之機會(例如:擁抱、共食、共玩玩具等),傳染機會高,再加上幼童為腸病毒重症之高危險群,因此為減低造成流行及發生重症之可能性,凡經臨床診斷為(疑似)腸病毒感染之幼(學)童,原則上建議其請假一至兩星期(以發病日起算),惟實際請假時間長短,可依醫師指示彈性調整。

四、教(托)育機構在什麼情況下要特別考慮停課事宜?停課多久?
小學低年級、幼兒園、托育機構,一週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含兩名)幼(學)童經醫師臨床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時,表示感染已有聚集現象,為遏止擴大流行之可能,衛生主管單位應與教(托)育機構及學童家長充分溝通,並督導及加強機構內幼(學)童個人衛生教育(如勤洗手、戴口罩)及環境消毒,且依據中央公告之強制停課規定(如有),或教(托)育機構所在縣市之停(復)課決策機制,決定該班級是否停課與停課天數。
停課天數以一至兩星期為原則。

五、發生腸病毒疫情之「小學中、高年級」及「以小學中、高年級學童為收容對象之安親班與補習班)」,是否需考慮停課?
原則上可無須停止上課。
雖然停課可以減低擴大傳染的機會,但可能在不同地區帶來不同之社會成本,因此地方政府仍應整體考量各地區環境與生活型態差異、各教(托)育機構之設施及人力負擔,以及相關社會成本等因素後,綜合決定是否停課及停課天數。若無法採行停課措施時,建議仍應將感染幼童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如為病童載口罩、不共用餐具),以降低傳染他人之機會。


附錄一
一、   若您需要腸病毒防治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查詢,網址為http://www.cdc.gov.tw,依序點選「本局全球資訊網(專業版)╱傳染病介紹╱疾病介紹╱第三類傳染病╱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即可。
二、   有關教托育機構腸病毒防治宣導資訊,請參考「腸病毒防治宣導建議_幼托機構學校.doc」(本局全球資訊網(民眾版)╱衛生教育╱疾病類宣導品╱各分類疾病╱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其他╱腸病毒衛教宣導建議)
三、若貴機構要詢問腸病毒相關問題,索取腸病毒防治衛教宣導資料,或諮詢停復課相關事宜,請與所在地衛生局聯繫。


附錄二
教托育機構腸病毒防治自我檢查表

1. 洗手環境與行為

(1) 於洗手台放置適當數量之洗手乳或肥皂、乾淨毛巾或擦手紙
 □是 □否
(2)教導學童正確洗手步驟,學童皆能正確執行
 □是 □否
(3)衛教學童正確洗手時機,學童可正確回答及落實
 □是 □否
2.衛教宣導

(1)衛教學童與家長正確腸病毒防治知識及「生病不上學」之概念
 □是 □否
(2)張貼宣導資料
 □是 □否
3.環境清消

(1)使用有效之消毒藥品,且能正確配製500ppm漂白水
 □是 □否
(2)定期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並製作清消紀錄
 □是 □否
4.防疫機制

(1)每日注意學童健康狀況,建立學童健康監視記錄
 □是 □否
(2)瞭解縣市之腸病毒疫情與停課通報機制並依循運作
 □是 □否
(3)依據「幼兒園、托育機構及小學教()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落實機構內防疫工作
 □是 □否
(4)配合縣市政府查核,並提供相關衛教、健康監視及清消等紀錄
 □是 □否
註:使用500ppm漂白水、或通過本局委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審查推薦之防疫產品、或其他有效之消毒藥品)


附錄三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自我檢查表
親愛的家長:
大多數人在感染腸病毒後,約710天即能痊癒,但是有極少數的人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炎、腦膜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等。另外,根據研究資料顯示,若家中有第二個幼兒感染腸病毒時,要特別小心注意其病情的發展,因為第二個病患所接受的腸病毒之病毒量往往較高,其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目前國內對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因此,若家中幼兒感染腸病毒時,自症狀開始後7天內要特別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下表所列之一者),並迅速送往大醫院就醫,以避免小孩病情惡化。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
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除了一直想睡外,病童顯得意識模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來活潑的小孩會變得安静不想動,但發燒本身就會影響小孩活力,所以上述症狀的判斷應以體溫正常時的精神活力為準。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通常是在睡眠中時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隨著病情變化嚴重時,在清醒時也會出現。另外,病童可能因肌躍型抽搐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


持續嘔吐
嘔吐可為腦壓上升的症狀表現之一,嘔吐次數愈多愈欲要注意,尤其是伴隨嗜睡、活力下降,或只有嘔吐而無腹痛、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需要特別注意。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10&prev=20711&next=20709&l=f&fid=6







****************************************************************************

壹、認識腸病毒

一、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A型(A1A22型,A24型)及6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33型,但810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二、腸病毒71型特別毒?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感染腸病毒71型後,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一、發燒時間較長:常超過3天,體溫可超過39℃。
二、幾乎都有手足口症狀:在手部、足部、口腔後方、膝蓋、臀部等部位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水泡)。
三、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如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意識不清等。
這種病毒是在1969年至1973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首先被分離出來,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病毒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之後在世界各地都有病例報告,包括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事實上,臺灣在1980年至1981年也曾經流行過。根據美國所作的調查,自1977年至1991年間,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被分離出來,只是個案數的多少每年稍有不同,可見此型腸病毒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是廣泛且一直持續性地存在。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這一型病毒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其嚴重程度則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嚴重病例,有的則像台灣(1998年)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如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中國、越南、柬埔寨,其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在什麼季節流行?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為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適合腸病毒生存與繁殖,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

四、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一般會持續多久?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所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也常是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因為死角多,提供病毒藏身的機會,容易在幼童把玩咬弄之間,讓病毒有機會經由口鼻進入人體而感染。
感染腸病毒後,在症狀出現之前幾天就具有傳染力,此時在感染者咽喉與糞便都可發現病毒存在,在發病後一週內,口鼻分泌物所含之病毒量達到最高,此時期之傳染力強,而經由腸道排出病毒的時間可持續數68週,甚至長達12週之久。
腸病毒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學校等處也較容易發生傳染。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發病兩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在復原後亦會持續由糞便排出病毒,因此仍須養成時時正確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以防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五、腸病毒從感染到發病多久?些什麼症?
潛伏期(從感染到發病的期間):210天,平均約35天。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尤其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愈不明顯,有些感染者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臨床上還發現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會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腸病毒71型引起的疹子則較為細小,如針頭大小紅點般,有時不易察覺。疱疹性咽峽炎患者大多會發高燒,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六、腸病毒感染的致命機率有多高?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大多在710天內會自然痊癒,只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民國87年臺灣地區腸病毒大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康復

七、已經感染過腸病毒的小孩,為什麼還會再次感染?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感染某型腸病毒後,只會對該型腸病毒產生免疫力,邇後感染另一型腸病毒時,先前所產生的抗體並不具有保護力,還是有可能會發病。
由於有多種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出現不止一次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貳、預防腸病毒

一、有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二、如何預防腸病毒?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小兒麻痺疫苗除外)可以預防,又可經口、飛沫、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染,控制不易,但是不論哪一型腸病毒,都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大大降低感染的機會,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是減少被傳染的不二法門。除了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之外,同時還要注意下列事項:
1.注意環境衛生及居家環境良好通風。
2.儘量避免出入擁擠之公共場所,或與疑似病患接觸。
3.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餵食母乳,也可提高嬰兒抵抗力。
4.幼童(尤其3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後,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童。
5.若幼童經醫師診斷疑似感染腸病毒時,除依醫師指示治療外,最好讓病童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儘量不要參加任何活動,以避免傳染他人。

三、正確洗手步驟是什麼?
時時正確洗手雖不一定可以完全杜絕腸病毒的感染,但可以降低接觸病毒的可能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因而減低發病的危險性及嚴重度,故為保護個人最基本而重要的方法。正確洗手步驟如下:「濕、搓、沖、捧、擦」
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3.兩手心互相磨擦
4.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5.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6.作拉手姿勢以擦手指尖
7.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8.用乾淨紙巾或烘乾機將手烘乾

四、腸病毒流行期間,小朋友可不可以到遊樂場所玩耍?
在流行期間,可儘量安排戶外健康休閒活動,大人、小朋友在戶外活動時,也要記得勤洗手;小朋友應避免在人潮擁擠室內空間活動,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五、暑假期間,如何避免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呢?
暑假期間,幼童間密切接觸減少,因此腸病毒感染機會隨之降低,但日常活動、或是參加安親班、夏令營等聚集場合,還是有機會感染到腸病毒,以下三點注意事項,可以有效預防腸病毒感染,讓小朋友過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暑假:
1.持續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吃東西前、如廁後需加強洗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免疫力。
2.就暑假活動方面,為減少可能與疑似病患密切接觸之機會,建議父母應避免幼童進出擁擠之戶內場所,盡量選擇戶外健康休閒活動,如游泳或動物園遊玩;大人及小孩在外出期間也要經常洗手。
3.若幼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時,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師指示治療;家中若有感染者,應與其他健康幼兒作適當隔離,且避免參加任何活動,以免傳染給他人。




參、感染者之處理與治療

一、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
目前並沒有治療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另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其作用機制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但這些藥物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人體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

二、家中或學校有兒童感染腸病毒時應該注意什麼?
1.注意補充營養與水分,儘可能選擇容易入口、柔軟、無刺激性的飲食,以免降低病患進食意願,造成脫水或營養不足,影響恢復。
2.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3.對疑似感染腸病毒之幼(學)童,可建議其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若無法請假,也應請其戴口罩,並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減少傳染機會。
4.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尤其是嬰幼兒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5.若發現幼(學)童有感染聚集現象時,應儘速報告學校行政單位與衛生、教育單位聯繫,研判是否需採行相關措施,請參閱「伍、教(托)育機構停止上課及兒童請假建議」。
 
三、什麼情況下必須立刻就醫?

1.出現發燒、身體不適應立即通知家長,前往就醫後,於家中休息。
2.如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應密切注意是否出現下列神經併發症(一般是在發疹後24天會出現,也可能更早出現),如有立即送大醫院治療:
(1) 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 持續嘔吐(非因進食刺激喉嚨而引起須特別注意)。
(4)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
四、成人是否會感染腸病毒?症狀為何?就醫應掛哪一科?

腸病毒的型別達數十種以上,成人接觸未感染過的腸病毒型別,仍有機會感染,其感染後症狀不明顯或很輕微(類似感冒症狀),可至一般家庭醫學科或內科等就診。


肆、教(托)育機構與人員配合事項
依據傳染病防治法之規定,教(托)育機構對於所收容或托育之人員,須善盡健康管理之責任。
一、教(托)育機構在腸病毒防治工作上應配合事項為何?

1.提供教(托)育工作人員、學生與家長正確之腸病毒相關知識。
2.提供充足且適當之洗手環境,包括潔淨之廁所與洗手設備、安全之自來水設施、以及適量數量之肥皂或洗手乳等洗潔劑之提供。
3.注意環境衛生,如保持教室之清潔與通風。
4.限制收容幼學(童)人數,維持寬敞空間。
5.共用之玩具、遊樂設施(如電動馬、溜滑梯、鞦韆等)要經常保持清潔。
6.提供充足且必要的清潔工具(如:清洗廁所等所戴之防水手套)與清潔劑(使用漂白水、或通過本局委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審查推薦之防疫產品、或其他有效之消毒藥品)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製作清消紀錄,避免學童或工作人員未採行適當防護而接觸感染源。
7.時時注意幼(學)童之健康與請假情況,如有必要,應與教育單位、社政單位、衛生單位等研商決定幼(學)童請假或停止上課事宜。相關請假、停課建議等,請參閱「伍、教(托)育機構停課及兒童請假建議」。
8.配合縣市衛生、教育及社政單位之腸病毒防治查核,如有缺失,並立即改善(查核重點如附錄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09&prev=20710&next=20708&l=f&fid=6





*************************************************************************

腸病毒疫情拉警報 
【文/林奕如】


    媽媽寶寶 2012/04/17


     


再過不久,也將迎來炎熱夏季,但這段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隨著天氣轉變,腸病毒個案不斷增加,爸爸媽媽也開始擔憂,若是寶寶不小心感染到腸病毒該怎麼辦?了解腸病毒特性與傳染途徑,知己知彼,並教導寶寶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做好正確


 提到腸病毒,不少爸爸媽媽總是心驚膽顫,深怕年紀還小的寶寶,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而遭到感染,進而衍生成重症;雖然腸病毒尚無特效藥可提供治療,但只要在家中靜養,正常飲食,並避免到戶外與他人接觸,還是可以順利痊癒,且演變為重症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腸病毒」的定義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總醫師林孟瑾表示,許多爸爸媽媽會以為「腸病毒」只是一種病毒,但其實腸病毒並非單指一種病毒,而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常見的包括克沙奇A型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共有七十幾型,寶寶如果遭到其中一型病毒感染,定義上就算是罹患腸病毒;之所以會統稱為腸病毒,是因為這些病毒都能夠在腸道繁殖引起感染,而不同腸病毒所造成的症狀也有所差異,其實腸道感染症狀只佔一小部分,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更大,且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還是有再次遭到感染的可能性,不得不慎防。



流行季節


台灣的氣候表現並不極端,不會出現酷熱或嚴寒的現象,也不像國外四季分明,腸病毒並不會在某個季節完全消聲匿跡,所以其實一整年都會有腸病毒的病例,不過大多會集中在夏季頻繁發生。雖然每年的49月份為腸病毒的流行期,但每一年還是稍有不同,端看各年的氣溫走向,進而可能影響到腸病毒盛行的主要月份。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會透過飛沫、接觸分泌物及糞口造成傳染,如果寶寶平時東摸西摸,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遭受感染。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潛伏期約有210天,不過平均約35天就會發病,發病前幾天已具有傳染力,產生症狀之後的1個禮拜之內,是傳染力最強的時期,須妥善進行隔離;而且在寶寶康復之後,口腔鼻子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68週,1週後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烈,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好發族群


林孟瑾醫師表示,介於05歲之間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善,是抵抗力最弱的族群,加上之前未感染過腸病毒沒有抗體,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越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爸爸媽媽應避免在腸病毒流行的時期,將3歲以下的寶寶帶到人潮眾多的場所,減少寶寶遭受感染的機會。



危險時期


寶寶感染腸病毒後,病情變化較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像是持續發燒、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剛發病的前3天是較為危險的時期,需仔細觀察病情,並將寶寶送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常見症狀


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有些只是發燒或較不特別的症狀,和一般人所想的不一樣,腸胃症狀其實不多。寶寶可能出現比較特殊一點的臨床表現,例如「疱疹性咽峽炎」,此病症會導致咽峽(位於喉嚨深處)長出小水泡,一旦水泡破裂,便會引起潰瘍,寶寶也會感到疼痛,讓寶寶變得不愛吃東西,因害怕疼痛而不敢吞嚥口水,造成口水不停從口腔周圍流出,爸爸媽媽必須使用口水巾不斷擦拭;嚴重一點的話,水泡還會蔓延至舌頭及牙齦,若水泡也生長於手掌與腳掌上,或是指縫、膝蓋、屁股之間,就稱為「手足口病」。如果出現腸病毒的感染前兆,爸爸媽媽就必須立刻帶著寶寶就醫,但腸病毒其實很少演變為重症,若寶寶不慎遭受感染絕大多數症狀輕微,有9成以上在10 天都能夠自然痊癒。



重症後帶來的併發症


腸病毒若演變為重症,寶寶的腦部、心臟、肺臟及肝臟等器官都會受到病毒感染而發炎,進而造成腦膜炎、肺炎、心肌炎等,對往後的肢體活動可能會造成不便,影響頗為深遠,但林孟瑾醫師表示,這些病例極少,所以爸爸媽媽也不用因太過擔心而打亂生活步調。



治療方式


腸病毒沒有專屬的特效藥可供治療,也無需使用抗病毒之藥物,只要平時在家多休息、多喝水,過一段時間便能漸漸康復。但是,寶寶如果因罹患疱疹性咽峽炎,造成喉嚨不舒適而不願進食,該怎麼辦?林孟瑾醫師表示,碰到這種非常時期,爸爸媽媽其實應首重寶寶的養分攝取,可以準備一些寶寶平常愛吃的食品,像是果凍、布丁等甜甜涼涼的食物,先幫寶寶解除飢餓感,不要強迫他食用較熱的食品,以免寶寶的潰瘍病情更加惡化。若寶寶實在痛到受不了,醫師也會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痛藥或是噴劑藥物,讓寶寶定時服用,緩解疼痛感。



如何善加預防


為了有效預防腸病毒,平時就要教導全家人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只要使用肥皂多搓洗幾次即可,指縫之間也要多加注意清潔,並用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擦拭家具。


爸爸媽媽也須注意,在寶寶年紀還小的時候,不要讓他在密閉式空間活動太久,在抱寶寶之前及之後,都要記得先洗手,並避免讓寶寶的食物與其他幼兒混食;身旁若有腸病毒患者,要自行避開接觸。林孟瑾醫師表示,如果家中有1個寶寶已感染腸病毒,但其他的寶寶尚未感染,更要進行隔離,因為第2個遭受感染的患者,進到體內的病毒量通常較多,且症狀也會更嚴重,妥善隔離的用意是為了避免疫情繼續擴張,影響到其他健康的寶寶。


2012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949&prev=15954&next=15948&l=f&fid=6








************************************************************************

腸病毒感染症簡介(Enterovirus)
腸病毒
腸病毒係濾過性病毒之一種,可分為克沙奇病毒A群、B群、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其他腸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
臨床症狀
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診斷及治療 :
(1)
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2)
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
(3)
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4)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
(5)
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 應由 醫師審慎評估。
(6)
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 ; 對於不同型之腸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
(7)
有關例行預防接種之問題,特別是兩個月大嬰幼兒,請於接種前洽請醫師審慎評估。
預防方法
(1)
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
(2)
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3)
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請多休息,適當補充水份。
(4)
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5)
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6)
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學童。
(7)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514&prev=1515&next=1513&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