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異位性皮膚炎

一般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止癢,透過醫師開立的藥膏或口服藥來達到減輕搔癢的狀況,以防皮膚狀況惡化,但並不能完全根治。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屬於濕疹的一類,是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大多在嬰幼兒時期即可能發病,症狀可持續數年甚至十數年,也有成年者才患發此病症。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主要症狀就是皮膚奇癢無比,患發部位大多在四肢屈側、脖子、肚子、腋下、大腿、臀部,患者的皮膚會感到搔癢,難以根治,並且容易反覆發作。由於癢而去搔抓,搔抓而引起疹子,起疹子又會導致癢,如此一再的惡性循環,使得皮膚增殖變厚變硬,顏色也變深,整個皮膚表面看起來粗粗的形成「苔癬化」,而⋯⋯過度的搔抓也可能會造成皮膚產生傷口,如果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引起發炎,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常。

免疫系統的異常被認為是異位性皮膚炎患發的重要因素之一,與遺傳性的過敏體質有關,常常伴隨其他有過敏性體質的病症,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除此之外,外在環境的刺激也是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發病與惡化的重要因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容易對很多過敏原(例如如空氣污染、花粉、食物等)產生過敏反應,像是流汗、皮膚摩擦、氣候變化、情緒波動等刺激,也都可能會讓病情加重。

一般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止癢,透過醫師開立的藥膏或口服藥來達到減輕搔癢的狀況,以防皮膚狀況惡化,但並不能完全根治。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病,長期服用消炎藥或含類固醇的止癢藥膏對人體是一種負擔,建議最積極的作法應該要從調整免疫力做起,透過飲食、運動、保持皮膚乾爽、注重保溼、不使用刺激性保養品,並且更可以藉由過敏原檢測了解過敏來源避免患發機會,本院也接觸莫名產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案例,透過輔助治療即有非常良性的改善,欲了解更多關於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者歡迎線上諮詢

****************************************************************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
【 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照顧有撇步! 】
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過敏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必須遠離過敏原,並做好皮膚的清潔與護理,大多數的患者在六歲以後就會逐漸痊癒了。 當乾冷的冬天來臨,許多幼兒的皮膚很容易變得乾燥、粗糙、發癢,尤其在兩頰部位總是又紅又粗甚至脫屑,有著所謂的「蘋果臉」,這樣的症狀,很可能就是罹患了「異位性皮膚炎」。

究竟,這困擾許多媽咪與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樣的疾病,它會何種症狀與後遺症,該如何做治療與日常照護呢?其實,這是由過敏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因此,主要從減少過敏原著手,並加強皮膚的護理就對囉!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過敏性濕疹」,主要是因為過敏性體質受到過敏原刺激,進而引起皮膚發炎的反應。這是由遺傳體質引起的一種慢性過敏性疾病,在過敏疾病當中,約有10%會成為異位性皮膚炎。

《症狀》

* 發癢的紅色斑丘疹 *

異位性皮膚炎的疹子是會嚴重發癢的紅色斑丘疹,伴有滲出體液,常因患者難耐搔癢而角質化。患有此症的患者通常皮膚都偏乾燥,天一冷就更容易發癢、脫屑;如果患者搔抓得太厲害,導致細菌侵入感染發炎,則會產生水泡、結痂的現象。

《特定好發部位》

異位性皮膚炎最特殊的徵狀,就是不同年齡有特定的好發部位,而且情況時好時壞,常常反覆發作。

在五歲以前,以眼睛四周及口鼻、雙頰最常見,手臂外側及胸部次之;學齡兒童則常在肘窩、膝窩及手部。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症狀就是「癢」,因此許多小患者會去抓,卻越抓越癢,惡性循環的結果,常會在患部留下抓破或抓傷的痕跡,使膚色變深,皮屑脫落更多!

《好發年齡》

大部份發病年齡在六個月以下,之後症狀就反覆變壞或緩解;大多數的患者在六歲之後症狀就會減輕許多;到青春期有75%的患者會自然痊癒。不過,如果是全身性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而且家族有一半的人都有此症狀者,可能會持續到成人。

《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體質引起的症狀,因此唯有努力改善體質才有痊癒的可能。而在長疹子發癢時,可以適當用藥來緩解。

通常醫師會開立類固醇藥膏塗抹,並配合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但如果疹子開始有分泌物,甚至有散發味道時,就表示有細菌感染,必須趕快再回診,醫師會視狀況開抗生素的口服藥與藥膏,以免病情惡化。

【溼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如何區分?】

經常有家長會疑惑,究竟異位性皮膚炎與一般的溼疹要怎麼區分?兩者的異同在哪?前面提過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過敏性濕疹」,顧名思義,它與溼疹的症狀很接近,差異就在於是否由過敏所引起。

* 溼疹—泛指皮膚的病變型態

溼疹指的是皮膚的病變型態,不論刺激物引起或不明原因的過敏,只要表皮變紅、變粗、會癢,都可泛稱為溼疹。

*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的表徵

如果有上述的皮膚症狀,再加上以下三個條件,就可以認定是「異位性皮膚炎」。

1. 溼疹分佈在特定的部位。
2. 症狀反覆發生,時好時壞。
3. 有過敏家族史,或合併有其他過敏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照護》

撇步一:遠離過敏原

1. 家中勤打掃,保持空氣流通,遠離塵螨、蟑螂、黴菌、花粉等過敏原。

2. 儘量不要直接碰觸香水、消毒水、清潔劑、防腐劑等刺激物。

3. 飲食注意不要吃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蛋、牛奶、柑桔類、堅果、有殼海鮮、花生。

4. 若餵食配方奶,應選擇水解配方,並且等到六個月大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撇步二:溫和清潔、加強皮膚保濕

1. 每天用溫水泡澡,但注意水溫不可太高。

2. 清潔身體或頭髮時,應選擇中性或低敏感的沐浴乳或肥皂,不要用酵素或肥皂,以免刺激寶寶脆弱的肌膚。

3. 洗完澡後應用浴巾稍微拍乾身體,不要用力擦拭,以免浴巾摩擦到皮膚。

4. 趁著身上的水份尚未全乾之前,抹上較滋潤的乳液,舒緩乾燥的患部皮膚。

撇步三:衣著與衛生

1. 衣物的質料應選擇透氣性佳的純棉,不要穿戴毛料類、尼龍類的衣服、配件。

2. 穿衣服時不要將寶寶包得太緊,因為悶熱會刺激皮膚搔癢,造成孩子不適。

3. 夏天應常用清水為寶寶擦汗,以免汗水刺激讓症狀更嚴重。

4. 寶寶指甲要剪短,以防止抓破皮膚,讓細菌感染到傷口,造成「繼發性感染」。

5. 可以幫寶寶帶上棉質手套,避免他自己去抓癢,讓症狀更嚴重。

《叮嚀》

某些較嚴重者,會到成人還受異位性皮膚炎所困擾,則可以考慮最新的臨床治療法—A1紫外線或311奈米窄頻紫外線,做照射治療。

其實,大多數的異位性皮膚炎在患者長大後都會痊癒,因此它並非嚴重的疾病,只要在日常的飲食與環境都遠離過敏原,並且隨時注意身體的清潔跟保濕,就可以減少渾身發癢、皮膚脫屑的困擾了。
****************************************************************
寶貝皮膚癢又紅?
小心異位性皮膚炎!
採訪╱施娟娟
諮詢╱臺大醫院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 戴仰霞
寶寶長疹子是常有的現象,不過如果你家寶貝屬於過敏體質,而且長疹子的部位極癢,還不斷復發,那麼就要小心寶貝有異位性皮膚炎!
台大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戴仰霞表示,中央研究院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六到十二歲的兒童當中,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5.28%,她表示,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會集中在嬰幼兒時期,因此她預估,在零到六歲寶寶這個族群當中,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10%,也就是每十個寶寶就有一個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所以,爸媽們可得好好了解這個疾病喔!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遺傳性的體質,患者會對常見的東西產生過敏。一旦過敏導致病症發作,通常會有下列症狀:
1. 奇癢無比。
癢,是異位性皮膚炎必備的一個症狀,所以有此症的寶寶,常會抓皮膚,而手部動作發育尚未成熟的寶寶,則會因癢到受不了導致身體動來動去。尤其在夜深人靜時,皮膚癢的感覺會特別明顯,而身體在蓋了棉被較溫暖時,也會覺得較癢。,因此,寶寶容易在睡覺時搔抓發癢部位。
另外一種說法是,人體本身分泌的類固醇在白天的量較多(當人類面臨緊張或突發狀況時,身體會分泌類固醇這種物質,用來應付這些狀況),到了晚上,分泌的量減少,自然就會覺得比較癢。
戴仰霞醫師表示,癢是所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會有的症狀,而其下的三個症狀中,只要具備了兩個情況,就可確定是異位性皮膚炎。
2. 特定部位出現紅疹。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有幾個典型的皮膚發炎、起疹子的部位。就嬰幼兒來講,臉是好發部位,臉的兩頰會發紅,之後則可能擴散到手肘外側與膝蓋前方。初期的皮疹會出現在手肘外側,一、兩歲大以後,皮疹會慢慢移轉到手肘內側。因為此病症與抓、摩擦有關係,因此尿布包覆的部位不會有皮疹。有的時候頭部還會有類似頭皮屑的東西,或是耳朵耳垂裂開出現碎屑。
一般來說,寶寶皮膚發炎初期會像長了一粒粒的痘子,或是有流湯流水狀況,如果一直沒有處理,皮膚會有結痂樣,並呈塊狀,且因長期搔抓而使皮膚變厚變硬。
3. 不斷復發。
寶寶的皮膚發癢、長疹子的狀況可能常常會復發。在台灣,患者一年四季都有發作的可能。在夏天,大量的汗水會刺激皮膚,而冬天則是因過於乾燥而發作。
4. 過敏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疾病,如果寶寶本身患有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那麼也可能會有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起疹子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戴仰霞醫師表示,在嬰兒期常見的皮膚疾病尚有脂漏性皮膚炎、嬰兒期溼疹與接觸性皮膚炎,這些皮膚疾病發作時,容易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不過有一個最關鍵的辨別方式,那就是這些皮膚病很少像異位性皮膚炎般不斷復發。
嬰幼兒時期的脂漏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在臉、頭,也就是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而且皮屑看起來會黃、黏,通常寶寶的脂漏性皮膚炎在四個月大之後就會自行好轉,假使四個月之後仍然有皮膚發炎現象,就要懷疑是否有異位性皮膚炎。
另外,當嬰兒的皮膚接觸到刺激物,就容易產生接觸性皮膚炎,包括嬰幼兒的口水、不當的皮膚保養用品等,對寶寶的皮膚都是刺激物。
怎麼治療呢?
戴醫師表示,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有多種病因與臨床症狀,因此治療方式會多管齊下:
1. 治療濕疹:開立局部塗抹或口服的類固醇,或是非類固醇藥品。
2. 止癢:使用止癢塗劑,或是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止癢。
3. 殺菌:局部塗抹或口服抗生素,尤其是殺金黃色葡萄球菌。
4. 保養皮膚: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膚質較為乾燥,只是乾燥的程度不一,而疾病發作時皮膚會更乾燥。乾燥的原因是患者的皮膚缺乏某些脂質,使得皮膚無法形成有效的屏障,水分容易蒸發,而且防止外界的感染物質或是細菌進入的功效也會降低。
有鑒於皮膚本身缺乏某些脂質,因此必須適度保養皮膚,加強皮膚保濕以及對抗外來細菌、感染源的能力。一般而言,尿素軟膏或是凡士林都可幫助皮膚建立良好的屏障。
通常,病情輕微者,就醫治療後,七到十天就可痊癒;中度病情者,三個禮拜約可痊癒90%;皮膚已經發生硬且厚皮狀態的嚴重患者則須與醫師配合三到六個月。
用類固醇真的不好嗎?
戴仰霞醫師表示,許多家長擔心類固醇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要求醫師不要讓寶寶使用類固醇。但醫師強調,只要遵照醫囑,且不濫用類固醇,不必擔心產生副作用,尤其是症狀嚴重的寶寶,如果不使用類固醇,病症永遠處在好一半的狀態,就像火永遠滅不盡一樣,反而會更糟糕!
戴仰霞醫師表示,類固醇依效果共分為七級,通常臉與臀部使用的屬於極弱效;而手掌或腳底才可能使用到強效的類固醇,目前亦有專為嬰兒設計的類固醇用藥。再者,因為8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屬於輕度病情,向小兒科醫師就診時,醫師開立弱效的類固醇即可控制病情。
假使寶寶的寶寶經常反覆發作,或是發作的面積很大,皮膚變硬、厚,就應尋找皮膚科醫師,皮膚科醫師會針對不同的皮膚部位、症狀與輕重程度,還有寶寶的膚質與氣候狀況來決定使用什麼樣的類固醇藥物。一般來說,非類固醇藥膏或藥劑較慢見效,一旦遇到病情嚴重者,通常需先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情。
戴醫師強調,擦藥的的時候只要輕輕地擦上薄薄一層即可,不要塗抹過多或用力按摩,同時只要遵照皮膚科醫師的醫囑,連續使用類固醇(中級以下)十四天通常不會有副作用,也不會經血液吸收而影響內分泌。使用類固醇會產生副作用通常是因為濫用藥物,或是未遵照醫囑使用,例如,把擦身體的類固醇藥膏拿來擦臉,那就危險了!另外,如果寶寶擦了類固醇而病情沒有改善,醫師也會考量使用其他類固醇產品或非類固醇產品。
 


(詳文請見2005年3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

知識: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為何油光滿面?脂漏性皮膚炎stop

http://news.sina.com 2008年10月02日 01:29 聯合新聞網

  “奇怪~寶寶的肌膚為什麼看起來都黃黃髒髒的?”“對啊,感覺像是頂了一個黃棕色的頭盔一樣。是得了什麼樣的病呢?”看著搖籃裡熟睡的小寶貝,爸爸媽媽臉上盡是憂愁。其實,脂漏性皮膚炎並非不可解。臨床上發現,脂漏性皮膚炎通常只是短暫存在,過了那段時間就會痊癒,而且不會伴隨有副作用,及復發的情況產生,還請家長不用擔心。

何謂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在出生到2、3個月之間,因體表皮脂腺分泌較旺盛所產生的皮膚炎。好發的位置為頭皮、鼻子兩側、眉毛、耳朵前胸部位等等,因為油脂分泌的關係,感覺嬰兒的頭頂戴了一頂頭罩的模樣,在國外稱這種皮膚病為搖籃中的頭罩。而此種皮膚炎,只會在嬰兒期短暫的出現,而且痊癒情況很好,之後不會造成任何的影響或留下印記。


★成因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的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提到,小兒會有此症狀的來由,是有幾種說法:
  1.荷爾蒙分泌旺盛:在寶寶出生後的三個月內,正是嬰兒分泌皮脂腺最旺盛的時候,而這段時間和嬰兒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時間點恰好吻合,所以有一推測,認為此症的發生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2.感染:在正常的皮膚上有一種喜歡與脂肪共生的皮屑芽胞菌,亦有一說認為這是脂漏性皮膚炎的致病原。


★臨床表現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出生後到2、3個月的嬰兒時期,有一種像鱗片狀的皮屑堆積,觸感滑滑如同乾掉的油脂,用手指輕摳也可摳起。
  好發部位以臉部之前額髮際、眉毛、鼻唇溝的地方最為厲害,大部分都是紅色的扁平皮疹。寶寶若是患有脂漏性皮膚炎,有時會因為皮屑或皮疹累積過多,整個人看起來就會顯得髒髒油油的。不過因為很少有發癢的感覺,對寶寶日常影響不大。此症對小兒沒有特別的威脅性,只是有些媽媽們會覺得寶寶肌膚出現異樣或覺得有礙觀瞻而就醫治療。


★治療方式
  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陳建甫說,如果患部油垢增厚硬化,可於洗澡後用嬰兒油塗抹,溶解患部油垢,再用濕紙巾(阿貓註: 用紗布較好)擦拭去除。如果患部發炎紅腫嚴重,醫師會用低度“類固醇”藥膏給予治療,一般效果不錯,通常3~5天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的小孩因為油脂分泌過多,在清潔用品的選擇上,黃丹青醫師表示,因為頭皮也是常出現的患處,而類固醇藥膏不適合塗抹上整個頭皮,所以可以藉由洗髮精的成份,如含有焦油(polytar)成份的洗髮精,減緩症狀。治療後,很快就可以改善,若是再復發或是感覺有些要復發,可繼續使用藥膏治療。但若為極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連皮疹底下的皮膚都會變紅,或是黃色油脂分泌物增加,這時便要積極配合治療。


★癒後&預防
  預防的方式主要為保肌膚透氣乾爽,不要過度悶熱。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脂漏性皮膚炎會讓家長感覺寶寶肌膚的油性過多,以致發生過度清潔的情形,但其實過度的清潔反而會有反效果。家長除了不要過度清潔,產品上也要選用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大部分到了6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改善後,通常就跟正常的寶寶沒什麼兩樣,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併發症。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可能要懷疑有無異位性皮膚炎。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

★簡介
  一種皮膚的過敏病,常見發生的部位在嬰兒面部、耳朵後面、脖子周圍、手肘四肢。患處會時好時壞,患者會很癢而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嚴重,以致皮膚紅腫、變厚且粗糙不堪。成因多和遺傳體質、食物及環境過敏原、溫差、天氣改變等等有關。
  只要與醫師好好配合,加上環境的改善及避免過敏原,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8、9歲以後會有改善。


★照顧
  1.濕潤皮膚︰患者可以使用微溫的水洗澡,一次約20~25分鐘。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像是藥皂、鹽水或其它殺菌劑等等。建議使用非皂非鹼(PH5.5)的洗劑,如燕麥皂等。另外,保溼工作不可少,尤其冬天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如含尿素成份的乳液或乳霜。不過,要避免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2.避免濕熱流汗︰夏天可使用冷氣機將溫度保持在攝氏24~28度,避免幼兒流汗加重皮膚刺激敏感。
  3.飲食調整︰盡量哺育母乳,母親本身避免食用會致敏的食物。如果沒有母乳,可以以低過敏奶粉餵食;延後餵食副食品至6個月後;延後餵食高過敏性食物至1~2歲後,如蛋類、有殼海鮮類、柑橘類等。關於食物的調整,應與小兒過敏專科醫師討論,在過敏症狀與生長所需之間取得平衡。
  4.環境改善:使用防螨床單、被套、枕套等;使用除濕機、空氣濾淨裝置、防螨洗衣精;拿掉地毯,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不要用草蓆或榻榻米等稻草製品,羽毛、棉絮製品;室內不要養狗、貓、鳥類等寵物;清除蟑螂等。
  5.適當的藥物治療: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治療下,適當使用藥物治療。
  
Different 與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區別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外表上很難分出,通常都會被誤判或是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因此一般常將之統稱為嬰兒面部溼疹。但是,在怎麼的相似還是有異處,透過一些小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差異在哪裡。概括可分成四個面向觀察:
  一、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比較不會有發癢的感覺,而異位性皮膚炎則相反。由於寶寶較難以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方面父母就要多多幫忙注意。
  二、兩者皮疹出現的位置不一樣,寶寶若是脂漏性皮膚炎,好發的地方多為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像是頭皮、眉毛等;但異位性皮膚炎則是多在兩頰、肘窩、四肢等位置。
  三、脂漏性皮膚炎是0~2、3個月寶寶這段期間的剋星,大部分到了6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而異位性皮膚炎卻可能會不斷復發,延續至幼童期。
  四、家長可以請醫生測試寶寶血中的免疫球蛋白E的數值,看看是否是正常的範圍,如果數值呈現較高的狀態,那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了。

  不管是脂漏性還是異位性的皮膚炎,如果症狀嚴重的話,醫師都可能以類固醇來治療。有些寶寶的體質比較特殊,就會兩種情況都一併出現,這也不無可能。爸爸媽媽們不用太擔心,寶寶的脂漏性皮膚炎是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的皮膚病,且沒有特別的併發症,過了嬰兒期就會自動消失。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痊癒後,復發的機率不大。若有在發生的話,可能就要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


  陳建甫
  現職: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過敏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黃丹青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和平醫院小兒科總醫師
  臺大醫院兒童風濕免疫科臨床研究員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babynbaby/archives/9166049.html




****************************************************************







寶寶的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濕疹(學術上的名稱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在嬰幼兒常見的皮膚慢性發炎疾病,不具傳染力,大約3%的5歲以下兒童會罹患此疾病,並且約有4分之1到2分之1的患者同時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嬰兒濕疹第一次發病時間通常是在出生後1~2個月,約在2歲後病情可逐漸好轉而自然痊癒,但也有些會持續到孩童時期變成過敏兒。
濕疹只是過敏在寶寶皮膚上的表現,即使濕疹好轉了,而過敏的病根就悄悄在寶寶體內潛伏下來,其中約有30%~80%在將來可能出現其他的過敏性疾病,比如到三、四歲後可能會出現哮喘,到七歲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等。也就是說:寶寶一旦過敏,在不同年齡階段,一種過敏症狀消失後,新的過敏症狀又可能出現,醫學上把它叫做「過敏歷程。因此,早期預防寶寶的過敏,可以阻斷這個過敏歷程,減少寶寶今後發生過敏的風險。
寶寶濕疹的發生,與飲食的關係很大。研究顯示: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出現過敏(濕疹)相對較少,而喂普通嬰兒奶粉的寶寶,過敏(濕疹)的發生率較高,這是因為普通嬰兒奶粉中含有大分子的異體牛奶蛋白,有些寶寶不能耐受這樣的蛋白質,所以出現了過敏(濕疹或食物過敏),這些寶寶將來出現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會相對較高。
如果新媽媽發現寶寶有了濕疹,應該儘快去醫院,對於那些濕疹反復發作的患兒,也不可憑經驗給孩子治療,孩子的皮膚是非常嬌嫩的,稍不留意,就會在寶寶臉上留下色沉,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和停藥。
資料來源http://www.maternitycenter.com.tw/?p=599






****************************************************************

寶寶長疹極癢 異位性皮膚炎喝這湯


家中的寶寶屬於過敏體質,而且長疹子的部位極癢,還不斷復發嗎?小心是異位性皮膚炎作怪。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將近3百萬人,其中約有3%至5%是小朋友,通常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症狀。中醫師建議,媽媽可適度給寶寶喝「山藥茯苓薏仁粥」、「綠豆薏仁湯」,讓寶寶不再容易復發。
中醫師廖千慧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的皮膚過敏,主要表現是反覆性皮膚搔癢、睡覺時尤甚,以腋下、手肘、膝窩、腰腹圍等皺褶處最為常見,在潮濕的季節裡格外容易發作。『濕』與『熱』是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常見病因,特別設計2道藥膳,平時多食用可使寶寶健脾利濕、清熱解毒,幫助將體內的『濕』『熱』病根排除。
【健脾利濕:山藥茯苓薏仁粥】
材料:薏仁50克、山藥50克、茯苓25克、蒼朮20克、赤小豆25克。
做法:
1.將薏仁、赤小豆用水浸泡約半日,瀝乾備用。
2.先將茯苓、蒼朮裝入過濾袋裡,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電鍋中,加水淹蓋全部材料再高一公分左右,即可燉煮至開關跳起。
功效:健脾除濕,消腫解毒。
適用對象:脾虛濕熱型體質。常見皮膚搔癢,色暗紅,表面有水泡及滲液。腹脹,大便稀軟,舌淡,苔薄白等症狀。
【清熱解毒:綠豆薏仁湯】
材料:綠豆100克、薏仁100克。
做法:
1.將薏仁、綠豆用水浸泡約半日,瀝乾備用。
2.放入電鍋中,加水淹蓋全部材料再高一公分左右,即可燉煮至開關跳起。
功效:清熱解毒,去濕消腫
適用對象:熱毒壅盛型體質。奇癢難忍,疹色鮮紅,當疹子或水泡因搔癢而被抓破,會流膿液。另外,常有嘴乾口苦、易怒、便秘、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等症狀。
【醫師小叮嚀】
廖千慧中醫師指出,薏仁味甘、性微寒。《本草綱目》中記載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是除濕的重要藥材,可作為不同體質藥膳配方的主角。此外,改善異位性皮膚炎,需要從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著手。要避免辛辣、油炸類食物,另外,像有殼海鮮、魚蝦蟹、芒果、牛奶、蛋、花生、巧克力、乳酪等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也要少吃。以及避免曝曬,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注意皮膚的保濕,沐浴後擦上保濕乳液或凡士林,對皮膚具有保濕潤滑效果,可減輕皮膚搔癢。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5%AF%B6%E5%AF%B6%E9%95%B7%E7%96%B9%E6%A5%B5%E7%99%A2-%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E5%96%9D%E9%80%99%E6%B9%AF-040206930.html






******************************************************************************
異位性皮膚炎/幫寶寶做好保濕 謹記「三不一油」
異位性膚質保養,可考慮「三不一油」,「三不」就是清潔照護產品「不含皂」、「不含香精」、「不含Paraben類防腐劑」,因為這些成分都會刺激肌膚引發過敏反應;「一油」就是要勤幫幼兒補充油脂,盡量選擇天然植物油製成的保養品,市售嬰兒油或乳液常含礦物油或羊毛脂,部分病童容易過敏。



寶寶濕疹(學術上的名稱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在嬰幼兒常見的皮膚慢性發炎疾病,不具傳染力,大約3%的5歲以下兒童會罹患此疾病,並且約有4分之1到2分之1的患者同時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嬰兒濕疹第一次發病時間通常是在出生後1~2個月,約在2歲後病情可逐漸好轉而自然痊癒,但也有些會持續到孩童時期變成過敏兒。
濕疹只是過敏在寶寶皮膚上的表現,即使濕疹好轉了,而過敏的病根就悄悄在寶寶體內潛伏下來,其中約有30%~80%在將來可能出現其他的過敏性疾病,比如到三、四歲後可能會出現哮喘,到七歲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等。也就是說:寶寶一旦過敏,在不同年齡階段,一種過敏症狀消失後,新的過敏症狀又可能出現,醫學上把它叫做「過敏歷程。因此,早期預防寶寶的過敏,可以阻斷這個過敏歷程,減少寶寶今後發生過敏的風險。
寶寶濕疹的發生,與飲食的關係很大。研究顯示: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出現過敏(濕疹)相對較少,而喂普通嬰兒奶粉的寶寶,過敏(濕疹)的發生率較高,這是因為普通嬰兒奶粉中含有大分子的異體牛奶蛋白,有些寶寶不能耐受這樣的蛋白質,所以出現了過敏(濕疹或食物過敏),這些寶寶將來出現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會相對較高。
如果新媽媽發現寶寶有了濕疹,應該儘快去醫院,對於那些濕疹反復發作的患兒,也不可憑經驗給孩子治療,孩子的皮膚是非常嬌嫩的,稍不留意,就會在寶寶臉上留下色沉,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和停藥。
資料來源http://www.maternitycenter.com.tw/?p=599




********************************************************************
【哺乳相關文章】母奶與異位性皮膚炎-心怡

常在育嬰雜誌、書籍或網路上看到許多餵母奶的媽媽們都在關心哪些食物可以發奶、使奶水充沛,從各方收集來的資訊有傳統的麻油雞、魚湯、花生燉豬腳、蝦子燉酒,到現代的鮮奶、優酪乳等等,五花八門記滿了我的記事簿,背得我頭昏腦脹,於是我發揮化繁為簡的精神,自動以一句話代替:凡是多湯水、高蛋白的食物都是發奶的好食品。然而一旦寶寶出生,開始真正餵母奶時,又有四面八方的關心及資訊湧過來。伯母說餵母奶不能吃青菜,婆婆說不能吃水果,又發現一些書上寫不要吃海鮮及堅果類。而且在餵母奶的過程竟也遭受到周圍一些大大小小的障礙,於是啟發了我不輕易服輸的精神,也促使我對母奶作了更多的研究功課。
然而一旦寶寶出生,開始真正餵母奶時,又有四面八方的關心及資訊湧過來。伯母說餵母奶不能吃青菜,婆婆說不能吃水果,又發現一些書上寫不要吃海鮮及堅果類。而且在餵母奶的過程竟也遭受到周圍一些大大小小的障礙,於是啟發了我不輕易服輸的精神,也促使我對母奶作了更多的研究功課。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日本餵母奶媽媽的網站(http://www.d1.dion.ne.jp/~viora),這位女兒名叫彩花的媽媽為了讓彩花喝母奶以及和彩花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奮戰了三年,這三年的心酸、眼淚、委屈通通都記在網站上了(原來人們科技到達逆天而行的程度是中外皆然),看得我真的感到鼻酸、眼淚盈眶。

母奶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隨著母親飲食而有口味的變化,所以據說喝母奶的寶寶較不易偏食,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母奶中的成份會深深影響寶寶的身體狀況。在這方面資料來源最充足的就是日文資訊了,也許是和日本人有很大的比例為過敏體質有關,所以相對的這類的研究也特別多。
像這位彩花的媽媽只要一喝牛奶、吃起司,彩花就會拉肚子;一吃蛋品,彩花就會起蕁麻疹子,反應再明顯不過,是標準的食物過敏型異位性體質。因為母奶能忠實反應媽媽的飲食,所以在日本反對餵母奶的藉口之一就是「喝母奶的孩子容易有異位性皮膚炎」,彩花的媽媽就被這句話攻擊了無數次。
而令我感動的是彩花媽媽的堅強與努力,她認真的查了許多資料,結果發現就統計數據來看,喝母奶的寶寶因為較早從母奶中接觸各種外來蛋白質所以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時間點的確也比較早,像彩花在剛滿月時就已經在頸子、關節及皮膚皺摺處出現紅又癢的疹子。然而並不代表喝精製過之配方奶粉的寶寶就不會接觸到外來蛋白質、不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只是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時間可能會拖到吃副食品時。


而倘若寶寶為異位性體質,能夠越早發現並從媽媽的飲食來改善的話,長大之後過敏的症狀也會變得較輕微。另外,2000年8月發表了一篇在加拿大兒童健康中心所作的研究報告,這個實驗是研究餵母奶的媽媽如果有控制飲食內容與無控制飲食內容其兩組寶寶出現異位性濕疹的機率,另外還比較了喝酪蛋白水解奶粉、大豆配方奶粉及牛奶粉之三組寶寶出現異位性濕疹的機率。實驗時間為期18個月,而餵母奶且控制飲食內容組別的媽媽在飲食上避免食用牛奶、奶製品、蛋類、魚、花生及大豆。結果18個月後餵母奶且控制飲食組別的寶寶出現異位性濕疹之機率為22%,無控制飲食組別的寶寶出現異位性濕疹之機率為48%;而在配方奶粉方面則分別為21%、63%與70%。所以這篇研究報告建議如果家族有過敏疾病史的媽媽在餵母奶時最好要注意飲食內容。


一本日文的哺餵母奶之參考書對要避免之飲食寫得更詳盡:
  1. 動物性蛋白:如蛋、牛奶、魚貝類、肉類,特別是魚卵。如果真的要吃也一定要煮熟再吃,可以減輕其抗原性,減低引起過敏之機率。
  2. 減少油脂類。
  3. 不要攝取過多的糖份:因為糖份會使腸道真菌類增生而惡化過敏情形。
  4. 盡可能不要吃加工過之食品。
我想有很多媽媽看到這些可能會覺得從此飲食會少了很多樂趣,不過也不是每種可能引起過敏之食物都不能食用,主要還是要看寶寶的反應,所以建議寶寶出現食物過敏反應的媽媽自己設計一份食物日誌,記下自己的飲食內容與寶寶的身體狀況,如此才能真切知道寶寶對何種食物過敏,讓寶寶更健康也不枉費餵母奶的辛勞了。
或許有些媽咪選擇餵母奶的理由只是因為自然、方便、經濟,並非為了講究什麼讓寶貝有高智商、好視力或增進親子感情等等,如果是著眼於省事方便的媽咪得知餵母奶還要注意母親本身的飲食,還要忌口,或許多少都會影響了餵母奶的意願吧!可能也有些媽咪會想自己娘家媽媽過去好像也沒有什麼忌口,自己也沒怎麼樣嘛!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嗎?
是的,不可諱言,哺餵母奶的確是十分省事方便,不需洗奶瓶,不需半夜起來泡奶,而且還是最佳的產後減肥法。那,所謂注意飲食是……?是指在家族病史中有過敏性疾病的媽咪。哺餵母奶可以降低寶寶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如果餵母奶的媽咪能夠避開可能引起自己寶寶過敏的一些食物,則效果更好。所以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有高過敏機率的寶寶最好哺餵母乳達六個月以上。
大家都知道嬰幼兒全身器官在出生後仍不斷的發育,有些器官發育得快如腦部;有些器官則稍慢如腸胃、腎臟等。而從反面來說,寶寶的許多器官仍然是不成熟的。在腸胃道方面,嬰幼兒的消化能力較差,而腸胃壁也不如大人緊密,所以常會有一些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殘渣通過腸壁,進入全身血流,而身體免疫系統便會對這些外來物質起激烈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可能表現在腸胃道,使寶寶拉肚子或嚴重便秘,表現在皮膚方面則有發疹發癢等等……。
嬰兒濕疹是常見的一種過敏反應,它的臨床症狀是在嬰兒的前額、臉頰到耳根部有起紅色小粒疹子,有時會乾燥似的剝落皮屑,有時則可能濕潤的滲出液體,嬰兒會感覺搔癢,尤其是在傍晚開始到晚上搔癢感更嚴重。如果過敏更加劇,則可能連四肢、軀幹都會發生濕疹現象。如果在嬰幼兒時期發生了這些過敏性反應,到了青春期時則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過敏性疾病。

在目前的研究報告中發現以下這些食物都有可能成為罪魁禍首
  1. 食物辛香料、高麗菜、花椰菜、洋蔥等,容易讓寶寶產生脹氣、放屁。
  2. 小麥、有殼海鮮類、蕃茄、堅果類(特別是花生)、乳製品,容易讓寶寶起疹子或是拉肚子。
所以媽咪在用心於如何食補以增加奶水的同時最好也對這些食物多加注意,大部份的嬰兒過敏反應都可以由母親改善飲食內容而獲得控制。
但是坦白的說在一年多或以上的哺乳期中如真要如此嚴格限制飲食著實不易,而且若真能如此限制飲食對媽咪本身的營養攝取恐也會有不良影響,必須另外補充鈣質及維他命B,好在寶寶到六個月之後腸胃功能就越來越好,不再那麼容易出現食物過敏性反應了。
另外,有人發現哺乳媽咪的飲食中若含有較多的長鏈脂肪酸,尤其是a-次亞麻油酸,可以減少寶寶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率,鮭魚、鯖魚都含有豐富的a-次亞麻油酸,但是這項說法尚未有充分的實驗數據證明,僅供哺乳媽咪參考。

寫了這麼多需留心的食物,不知是否打擊到了許多媽咪哺餵母奶的意願,在此還是要重申一次主要還是要看自己寶寶的反應,而來決定那些食物是否要避開。而且喝母奶寶寶所發生食物過敏的情況及機率和餵配方奶粉的寶寶比起來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呢!
上次的文章中建議各位哺乳媽咪自己設計食物日誌,記下自己的飲食及寶寶反應,以了解寶寶是否有過敏,以及是對何種食物過敏,同時這份食物日誌還可以用到將來吃副食品時繼續延用,倘若真的需要就醫時還可以提供醫師作參考。這次我又在日本網站上發現一份蠻好的食物日誌,在此稍加修正供各位媽咪參考。

以下並列出一些國外討論此問題之相關網站,各位媽咪也可以自行上網去看看。
http://onhealth.webmd.com/family/columnist/item%2c40666.asp
http://www.ne.jp/asahi/mc/minatomachi/atopicdermatitis.htm
http://members.tripod.com/~Uchibly/fadform2.html
http://www2.neocity.to/treebbs
寶貝媽咪食物日誌日期: 年 月 日
天氣:
時間寶寶飲食媽咪飲食備註
症狀
(以紅色標出發生部位)
    
    
    
    
    
    
    
    
    
    
    
    
    
    
    其他症狀:



油:
醬油:
調味料:
    
    
    
    
    
    
不知道是否有媽咪認真記錄了食物日誌後,和我一樣仍然無法確定引起寶寶過敏的到底是那些食物?是剛剛吃的那一餐飯嗎?還是昨天?前天?一餐飯中所吃進去的食物不下十種,再加上調味料,天啊!要如何確定哪一種才是過敏原呢?在這裡可以看出『時間』是我之前沒有和大家提及的一個盲點,而要找出過敏原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
1987年發表在一份小兒科醫學會雜誌(Acta Paediatr Scand 76:453-456,1987)的研究報告指出,倘若媽咪吃到高過敏原食物,2-6小時後就可在母奶中偵測到該過敏原,而且通常持續一至四天,如果是媽咪喝了牛奶還有可能存在母奶中10天之久。所以媽咪在記錄食物日誌來找出引起寶寶過敏的原凶時可能需要追溯到一個禮拜甚至10天前自己所吃的食物來比對。在這篇報告中還有幾點有趣之處,在此和大家分享:
這個研究在收集母奶樣本時將樣本分成好幾組,也就是處於哺乳期不同階段的媽咪所提供的,所分的組別有產後一週、六週、三個月、五個月,結果發現當吃下相同量的過敏原食物時,產後一週的媽咪其乳汁中過敏原濃度最高,五個月的乳汁中濃度最低,甚至有的還低到測不出來。而且他們也發現無論用多好的偵測技術就是會有約30%左右的媽咪乳汁中不會出現他們讓媽咪們所吃下的過敏原(麥膠蛋白)。
該群研究學者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在報告中他們提到現階段對於食物滲透到母奶的機轉了解得仍太少,目前只知道曾經在以老鼠的動物實驗中發現母體本身對於高度危險之過敏原也可能會產生抗體,在過敏原進入乳汁之前就先將它解決掉,不讓它進入珍貴的母奶中。
這些應該就是大自然的智慧吧!留待科學家們繼續去研究,媽咪們則安心的繼續餵母奶囉!

後記
在寫這三篇文章的同時,我其實也正和寶貝女兒的過敏性濕疹奮戰,雖然女兒的症狀並不太嚴重,但是當每個抱過女兒的人都對妳說上這麼一句話:『好可愛的娃娃,哎呀!她臉上怎麼有一塊紅疹呢?』作媽媽的就覺得好像自己對寶寶照顧不周之處被人發現了。幾乎治療皮膚的藥物中都是含有類固醇的,偏偏我這個人視類固醇為毒物(candy註:心怡曾是藥劑師,在女兒出生後沒多久辭職專心陪伴女兒與哺乳),非必要之時總不愛用它,所以每次替女兒擦藥時總是心好疼。而常常回娘家吃媽媽愛心飯的我總是無法完全避免某些可能的過敏原,就在女兒反反覆覆發作中已經五個多月了,看到這篇報告也真是鬆了一口氣。我想接下來要努力研究的應該是如何選擇、添加安全的副食品了。
資料來源http://www.babysgarden.org/web.php?webid=157






******************************************************************************

寶寶的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的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 寶寶濕疹(學術上的名稱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在嬰幼兒常見的皮膚慢性發炎疾病,不具傳染力,大約3%5歲以下兒童會罹患此疾病,並且約有4分之12分之1的患者同時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嬰兒濕疹第一次發病時間通常是在出生後1~2個月,約在2歲後病情可逐漸好轉而自然痊癒,但也有些會持續到孩童時期變成過敏兒。濕疹只是過敏在寶寶皮膚上的表現,即使濕疹好轉了,而過敏的病根就悄悄在寶寶體內潛伏下來,其中約有30%~80%在將來可能出現其他的過敏性疾病,比如到三、四歲後可能會出現哮喘,到七歲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等。也就是說:寶寶一旦過敏,在不同年齡階段,一種過敏症狀消失後,新的過敏症狀又可能出現,醫學上把它叫做「過敏歷程。
因此,早期預防寶寶的過敏,可以阻斷這個過敏歷程,減少寶寶今後發生過敏的風險。 寶寶濕疹的發生,與飲食的關係很大。研究顯示: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出現過敏(濕疹)相對較少,而喂普通嬰兒奶粉的寶寶,過敏(濕疹)的發生率較高,這是因為普通嬰兒奶粉中含有大分子的異體牛奶蛋白,有些寶寶不能耐受這樣的蛋白質,所以出現了過敏(濕疹或食物過敏),這些寶寶將來出現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會相對較高。如果新媽媽發現寶寶有了濕疹,應該儘快去醫院,對於那些濕疹反復發作的患兒,也不可憑經驗給孩子治療,孩子的皮膚是非常嬌嫩的,稍不留意,就會在寶寶臉上留下色沉,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和停藥。







********************************************************************************

您不能不知道的異位性皮膚炎保養治療之道

文╱輕鬆美膚皮膚科診所 陳衍良醫師

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的父母,平常要特別注重病童保養肌膚的方法,因為如果能做好保養能大大減輕病童發病的機會和程度,可以減少小孩的痛苦。 這些保養的方法,包括有:

1 •避免讓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包括嬰幼兒本身的以及父母的衣物),如毛衣、尼龍,宜穿著寬鬆的棉織物。

2 •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清潔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養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

3• 洗完澡時,要在身體處於微濕時(一般是大毛巾擦乾身體後)立刻擦上的凡士林,若因黏膩不適,可試著減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無香精的保養乳液(乳液的選擇以較為固態為佳,盡量不要選擇液狀)。
4 •夏天要避免穿過多的衣服,以減少流汗產生癢感。

5 •冬天要避免肌膚乾燥,並且保持潤溫暖的環境。

6 •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

7 •避免灰塵、塵璊,少用地毯、少接觸毛絨玩具,不飼養寵物。

8 •如果有發現容易引起病狀的食物,宜避免。否則不宜對食物做過多的限制,以免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

至於很多家長會問的問題,「反正小孩長大會自己好,是否應該要治療呢?」

必須提醒家長的是,並非每個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長大都會自己好,根據醫學的統計,控制愈好病況程度越輕的人,將來會好的機會越高;反之則會跟著一輩子!所以建議家長應該積極讓病童接受治療,找一個自己可以信賴的醫師,持續認真的治療。如此可以減少大人小孩的痛苦,以及增加小孩將來的治癒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mayday-stone/article?mid=848&prev=851&next=784&l=f&f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