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為什麼叫做「媽媽手」? .

所謂「媽媽手」,醫學上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稱為奎緬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典型症狀是手腕在大拇指側疼痛,有時會延伸到手臂,早上起床時較為嚴重,常伴有局部腫脹、緊繃,甚至卡住的感覺。由於疼痛,病患往往覺得手部無法用力,尤其是扭毛巾、寫字等使用到大拇指力量的活動,會有很大困難。         由於手腕部位有橈骨凸起,因此媽媽手患者誤以為是骨頭出了毛病,其實是肌腱出了問題。在大拇指側邊靠近手腕的部位,可以看見肌腱自大拇指側面延伸而下,這裡包含外展拇長肌以及伸側拇短肌的肌腱。當拇指的張握動作重複太多,局部肌腱與外包的腱鞘滑膜反覆磨擦,加上施力超過生理負荷,會導致腱鞘滑膜及支持帶出現肥厚性變化,壓迫局部的肌腱,使得肌腱滑動不順,嚴重時更會有沾黏的症狀。

        為什麼叫做「媽媽手」?
因為孕、產婦有相當高的比例發生這個問題,有的在懷孕時就開始痛,但更多的患者是在生產後兩三個月時出現症狀。除了大拇指過多的抓握動作之外,孕產婦本身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另一個幫兇。有的病患會將自己的症狀與腕道症候群混淆,這是另一個孕產婦常見的手部疼痛原因,也與手部活動過累有關;不同的是,腕道症候群的症狀為掌面及手指的麻木疼痛,且常常在夜間睡眠時較為嚴重,再者,腕道症候群多在懷孕時出現,生產之後,八成以上患者會快速痊愈。
        話說回來,「媽媽手」絕對不是媽媽的專利,同樣的,帶小孩的新好爸爸都難逃此症。另外,職業活動也是重要病因,工作中需要長時間、快速、重複用到拇指施力者,都是高危險群,比如操作刨光機械、車床、鑽孔機、打字、成衣製作、編織等等。
        門診中也碰過單手端著沉重的餐盤、倒飲料的空服員;必需把大部頭的書本上架的書店或圖書館的員工;製作果凍、使用紗網過濾,扭轉過度用力的冷飲店老闆;操作大型單眼相機的攝影師、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等等。
        患者在病程初期,疼痛往往只在拇指用力時出現,這是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此時只要適當休息、減少出力,就可以讓症狀逐漸緩解。一旦疼痛明顯,可以服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利用熱療、熱敷、或泡熱水減輕疼痛,或者到復健科,醫師會視實際需要,施予治療性超音波、低能雷射、及局部按摩等物理治療。如果疼痛持續且嚴重影響生活,有時會建議做局部小量類固醇注射,但是,要配合醫師指示,打完針之後的一兩個星期內,讓拇指儘量休息。
        在日常生活方面,避免重複性高、過度用力、且長時間的拇指抓握動作,就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初為人母的媽媽,如果選擇餵母乳,最好避免用拇指長時間做擠奶的動作;抱小孩或幫寶寶洗澡時,小心虎口撐開的動作,儘量用其它手指的力量來幫忙。
大部份「媽媽手」的預後良好,可以完全恢復,只有少數治療效果不佳的,才要勞煩外科醫師動刀,解除肌腱周邊狹窄的情形。至於孕產婦,也不必太焦慮,經過適當治療,疼痛就會慢慢痊癒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130&prev=1267&next=972&l=f&f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