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請問教養專家
我孩子總尖叫不停,怎麼辦?
我兒子一歲八個月大,很固執,要怎樣就怎樣,只要不高興不是哭就是持續尖叫。我試過轉移他的注意力,但效果愈來愈不好;也試過拍打他的大腿,但他哭得更大聲。怎樣才能改掉他尖叫不止的習慣呢?
一歲多的孩子會鬧情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如生病、疲累、肚子餓);也可能是因為孩子較自我中心(因同理心發展尚未成熟),無法完全遵從父母的指令而引發情緒反應;或因為想博取父母的注意;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感受到情緒壓力和困擾;再加上此年齡的孩子受限於語言能力,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孩子容易出現負向的情緒或行為表現。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可以遵循以下方式:1.在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2.了解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意義(平日即需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反應習慣);3.接納孩子的情緒(記得「每個人都會有情緒」);4.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設法讓孩子平靜下來,例如帶孩子離開現場,或抱緊孩子避免孩子因躁動而無法安靜);5.協助孩子說出需求或協助孩子辨識情緒(引導孩子說出「我好想睡覺」、「我好生氣」、「我好難過」等);6.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鼓勵孩子練習(孩子平靜下來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及需求,並尋求協助)。
若孩子的情緒/行為一直無法有效的被處理,則建議父母尋求兒童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兒童的情緒發展其實從出生就開始了。幼兒藉由觀察模仿及經驗學習發展出自己的情緒調適能力。因此,父母要能即時意識到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表達訊號,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立即且適當的回應,才能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及良好的調適能力。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318&idType=1
**********************************************************************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可以遵循以下方式:1.在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2.了解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意義(平日即需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反應習慣);3.接納孩子的情緒(記得「每個人都會有情緒」);4.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設法讓孩子平靜下來,例如帶孩子離開現場,或抱緊孩子避免孩子因躁動而無法安靜);5.協助孩子說出需求或協助孩子辨識情緒(引導孩子說出「我好想睡覺」、「我好生氣」、「我好難過」等);6.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鼓勵孩子練習(孩子平靜下來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及需求,並尋求協助)。
若孩子的情緒/行為一直無法有效的被處理,則建議父母尋求兒童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兒童的情緒發展其實從出生就開始了。幼兒藉由觀察模仿及經驗學習發展出自己的情緒調適能力。因此,父母要能即時意識到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表達訊號,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立即且適當的回應,才能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及良好的調適能力。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318&idType=1
**********************************************************************
三~四歲的孩子,情緒控制的能力非常薄弱,當鬧情緒大聲哭鬧、拳打腳踢、亂丟東西…時,就是家長最困擾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呢?快來看看專家提供的好建議!
親子互動及溝通
一般而言,三~四歲的孩子非常敏感,除了容易感到挫折外,情緒控制的能力也比較薄弱;只要受到一點刺激,例如:需求未被滿足、遇到不如意、受到外在環境的左右等等,就很容易情緒爆發。而且孩子只要情緒一來,有時大人的安慰、抱抱、拍撫或鼓勵,都很難緩和他們的情緒,所以常常造成父母在教養上的困擾與挫敗。
大致上,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常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或是拳打腳踢、亂丟東西,甚至出現一些攻擊行為,但慢慢的,由於語言和學習能力的增加,孩子開始會運用語言作為情緒的間接表達方式。所以父母除了要了解引起孩子負面情緒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先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疏導的技巧,才能調整親子互動及溝通的模式,進而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懂得宣洩情緒的方法。
而且父母還必須了解,孩子對於情緒的調整、控制與宣洩,其實和認知能力一樣,需要學習才能掌握其中的知識和技巧。父母需讓孩子有實際的體驗、感受、理解和反應,才能從生活經驗中懂得情感的表達,與認識自己的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孩子鬧情緒的各個面向。
孩子鬧情緒的原因
1.生理不適或需求未被滿足
當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安、煩躁;有時也會因為肚子餓、沒睡飽,使孩子情緒不穩定。此外,如果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例如: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活動受到限制或語言表達有困難等,也常是孩子情緒起伏的重要原因。
2.遊戲時起爭執
在遊戲中,孩子常會因為爭奪玩具,或拿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引發生氣、挫折等情緒。
3.想引起大人注意
有時孩子也會因為想要引起大人的關注而鬧情緒。此外,父母也別忽略了環境氣氛或他人行為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因素一樣會使得孩子的情緒受到干擾,而鬧起脾氣喔!
孩子鬧情緒的表現方式
1.用哭鬧來達到目的、尋求協助或引起注意
通常哭鬧是孩子用來對付大人的超級法寶,不經意中,父母常為了息事寧人而向孩子妥協,例如,上街買東西時,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走,就是最佳例子。
2.用粗暴的行動來表達感受
當孩子生氣憤怒時,因為羞於表達或語言表達困難,又不知運用合適的情緒宣洩管道時,他們最直接又快速的方法,常是用攻擊的方式,例如:打人、咬人、丟東西、在地上打滾等等來表達心中的不悅或委屈的負面情緒。
如何因應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情緒上的困擾時,父母不妨運用以下幾個步驟來因應孩子生活上的「情緒關卡」:
1.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鬧情緒,父母必須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在盛怒的情況下,處理孩子的情緒,而造成雪上加霜的後果。唯有平靜的心,才能洞悉孩子的問題,也才能陪伴孩子一起化解情緒。
2.傾聽、同理、接納
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時時傾聽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與關心,孩子的負面情緒自然煙消雲散。
3.細心了解、滿足需求
平日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試著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細心關照孩子的需求,適時給予滿足與協助,孩子自然不會鬧情緒。
4.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
父母可以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法,或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直接命令、要求,或用成人的權威壓制孩子;特別是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更需要和他一起面對情緒,一起討論、解決。
幫助孩子因應情緒的方法
1.給孩子有「情緒準備」的時間
尊重孩子,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思考、選擇、及情緒準備,或讓孩子靜下來發洩一下情緒,也是一種抒解情緒的好方法。
2.善用鼓勵與讚美
避免孩子運用鬧情緒引起父母的注意,最佳途徑便是強化他的好行為。當孩子表現出正向行為時,請多鼓勵和讚美他,不要只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時才注意他。
3.跟孩子設立規範
父母事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則,讓孩子清楚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減少產生負面情緒的機會。
4.善用孩子喜愛的活動
例如,孩子最喜愛的繪本、布偶、故事、音樂、繪畫等等,讓孩子從中獲得情緒的抒解及方法的學習。此外,利用扮演遊戲,透過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讓孩子體驗正向的情緒,發洩負面的情緒,也都是不錯的方法。
5.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
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打打沙包或枕頭、想想愉快的事情等等。
結語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信賴的人,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請您記得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並多用一分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行為,運用良好的互動關係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
《摘自巧連智月刊》
一般而言,三~四歲的孩子非常敏感,除了容易感到挫折外,情緒控制的能力也比較薄弱;只要受到一點刺激,例如:需求未被滿足、遇到不如意、受到外在環境的左右等等,就很容易情緒爆發。而且孩子只要情緒一來,有時大人的安慰、抱抱、拍撫或鼓勵,都很難緩和他們的情緒,所以常常造成父母在教養上的困擾與挫敗。
大致上,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常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或是拳打腳踢、亂丟東西,甚至出現一些攻擊行為,但慢慢的,由於語言和學習能力的增加,孩子開始會運用語言作為情緒的間接表達方式。所以父母除了要了解引起孩子負面情緒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先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疏導的技巧,才能調整親子互動及溝通的模式,進而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懂得宣洩情緒的方法。
而且父母還必須了解,孩子對於情緒的調整、控制與宣洩,其實和認知能力一樣,需要學習才能掌握其中的知識和技巧。父母需讓孩子有實際的體驗、感受、理解和反應,才能從生活經驗中懂得情感的表達,與認識自己的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孩子鬧情緒的各個面向。
孩子鬧情緒的原因
1.生理不適或需求未被滿足
當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安、煩躁;有時也會因為肚子餓、沒睡飽,使孩子情緒不穩定。此外,如果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例如: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活動受到限制或語言表達有困難等,也常是孩子情緒起伏的重要原因。
2.遊戲時起爭執
在遊戲中,孩子常會因為爭奪玩具,或拿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引發生氣、挫折等情緒。
3.想引起大人注意
有時孩子也會因為想要引起大人的關注而鬧情緒。此外,父母也別忽略了環境氣氛或他人行為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因素一樣會使得孩子的情緒受到干擾,而鬧起脾氣喔!
孩子鬧情緒的表現方式
1.用哭鬧來達到目的、尋求協助或引起注意
通常哭鬧是孩子用來對付大人的超級法寶,不經意中,父母常為了息事寧人而向孩子妥協,例如,上街買東西時,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走,就是最佳例子。
2.用粗暴的行動來表達感受
當孩子生氣憤怒時,因為羞於表達或語言表達困難,又不知運用合適的情緒宣洩管道時,他們最直接又快速的方法,常是用攻擊的方式,例如:打人、咬人、丟東西、在地上打滾等等來表達心中的不悅或委屈的負面情緒。
如何因應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情緒上的困擾時,父母不妨運用以下幾個步驟來因應孩子生活上的「情緒關卡」:
1.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鬧情緒,父母必須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在盛怒的情況下,處理孩子的情緒,而造成雪上加霜的後果。唯有平靜的心,才能洞悉孩子的問題,也才能陪伴孩子一起化解情緒。
2.傾聽、同理、接納
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時時傾聽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與關心,孩子的負面情緒自然煙消雲散。
3.細心了解、滿足需求
平日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試著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細心關照孩子的需求,適時給予滿足與協助,孩子自然不會鬧情緒。
4.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
父母可以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法,或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直接命令、要求,或用成人的權威壓制孩子;特別是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更需要和他一起面對情緒,一起討論、解決。
幫助孩子因應情緒的方法
1.給孩子有「情緒準備」的時間
尊重孩子,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思考、選擇、及情緒準備,或讓孩子靜下來發洩一下情緒,也是一種抒解情緒的好方法。
2.善用鼓勵與讚美
避免孩子運用鬧情緒引起父母的注意,最佳途徑便是強化他的好行為。當孩子表現出正向行為時,請多鼓勵和讚美他,不要只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時才注意他。
3.跟孩子設立規範
父母事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則,讓孩子清楚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減少產生負面情緒的機會。
4.善用孩子喜愛的活動
例如,孩子最喜愛的繪本、布偶、故事、音樂、繪畫等等,讓孩子從中獲得情緒的抒解及方法的學習。此外,利用扮演遊戲,透過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讓孩子體驗正向的情緒,發洩負面的情緒,也都是不錯的方法。
5.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
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打打沙包或枕頭、想想愉快的事情等等。
結語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信賴的人,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請您記得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並多用一分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行為,運用良好的互動關係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
《摘自巧連智月刊》
資料來源http://www.gwkg.cy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88
**********************************************************************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483
***********************************************************************
**********************************************************************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483
***********************************************************************
請問教養專家
不順孩子的意就亂發脾氣,怎麼辦?
我家弟弟很愛發脾氣,只要不順他的意就生氣,說反話,比如「我討厭媽媽」、「討厭阿嬤」,有時還會丟東西。當下我們通常不予理會,事後再跟他說,他會認錯。但這種情形還是每天發生,該拿他怎麼辦?
當孩子期待落空時,會失望,轉而生氣,這是很自然的情緒。只是當他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就只能藉由攻擊對方、自己,或毀壞物品以發洩情緒。告訴孩子他錯了,是不夠的,因為他還是找不到方向。所以當他發脾氣時,可以這麼做:
一、幫助他說出真正的情緒:例如「媽媽不能帶你去公園玩,我知道你很失望。」「阿嬤不讓你騎腳踏車,你很生氣,媽媽了解。」
二、讓他知道何時可以滿足或找替代品:例如「等明天天氣好,就可以去公園。」「天黑了,不能騎腳踏車,但你可以玩玩具。」
三、幫助他學習適當表達:有時孩子完全無法溝通,怎麼安撫都無效,讓他自行冷靜也是一種方式。但別讓他覺得你不要他了,因為這是孩子最害怕的事情,這樣只會加重他的焦慮。此時不妨跟他說,例如「你現在真的很生氣,氣到說不出話來。等你想說時,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媽媽等你喔!」若他願意說,一定要認真聽,告訴他,這樣很棒。「玩具是讓你玩的,不是丟的。如果一定要丟,可以丟抱枕,或撕這些紙。然後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事後陪著他一起收拾。
適當的情緒表達有助於安定情緒,營造穩定的環境,對孩子也很重要。因此建議:
● 說「不行」前,先同理他的心情,如「我知道你很想……,可是……」
● 生活規則要一致,不隨意更改。
● 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守信用。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17&idType=1
************************************************************************
一、幫助他說出真正的情緒:例如「媽媽不能帶你去公園玩,我知道你很失望。」「阿嬤不讓你騎腳踏車,你很生氣,媽媽了解。」
二、讓他知道何時可以滿足或找替代品:例如「等明天天氣好,就可以去公園。」「天黑了,不能騎腳踏車,但你可以玩玩具。」
三、幫助他學習適當表達:有時孩子完全無法溝通,怎麼安撫都無效,讓他自行冷靜也是一種方式。但別讓他覺得你不要他了,因為這是孩子最害怕的事情,這樣只會加重他的焦慮。此時不妨跟他說,例如「你現在真的很生氣,氣到說不出話來。等你想說時,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媽媽等你喔!」若他願意說,一定要認真聽,告訴他,這樣很棒。「玩具是讓你玩的,不是丟的。如果一定要丟,可以丟抱枕,或撕這些紙。然後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事後陪著他一起收拾。
適當的情緒表達有助於安定情緒,營造穩定的環境,對孩子也很重要。因此建議:
● 說「不行」前,先同理他的心情,如「我知道你很想……,可是……」
● 生活規則要一致,不隨意更改。
● 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守信用。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17&idType=1
************************************************************************
請問教養專家
小孩很愛哭,怎麼辦?
我女兒非常愛哭,我試了很多方法都無法奏效,怎麼辦呢?
幼兒在三歲前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所以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等待有人協助他。隨著語言發展漸趨成熟,就要幫助孩子改用說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哭鬧時,你可以說:「深呼吸,用講的,我相信你做得到。」或示範:「你可以說:『媽媽,請你幫我。』媽媽就會幫忙。」在孩子試著用語言表達時,就立即給予肯定和回應。
有些孩子因為天生氣質堅持度高,或情緒反應度強;或者發現用哭可以操弄父母得到注意力,就會習慣用哭解決問題。這時父母要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哭哭沒有用;用說的,媽媽就會幫你。」如果孩子繼續哭泣,就完全忽略他。
父母的反應要堅定、明確,讓孩子清楚感覺到:自己選擇說或哭,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後果。父母的猶豫同情或煩躁生氣,都會增強孩子哭泣的行為。
有些孩子會用長時間的哭聲來折磨父母,迫使父母投降。如果孩子出現這種傾向,就要在孩子企圖開始操弄時,立即打斷處理,以免養成習慣。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教他深呼吸或喝杯水,必要時用暫時停止法來制止這個行為。
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效,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示範適當的行為反應;然後用代幣制度給適當的行為獎勵,若有哭泣行為則扣點數。(張黛眉 賽斯身心靈診所臨床心理師)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5&idType=1
*******************************************************************************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步驟2: 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 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 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 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0850&next=10806&l=f&fid=57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5.asp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6.asp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2.asp
********************************************************************************
孩子哭鬧時,你可以說:「深呼吸,用講的,我相信你做得到。」或示範:「你可以說:『媽媽,請你幫我。』媽媽就會幫忙。」在孩子試著用語言表達時,就立即給予肯定和回應。
有些孩子因為天生氣質堅持度高,或情緒反應度強;或者發現用哭可以操弄父母得到注意力,就會習慣用哭解決問題。這時父母要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哭哭沒有用;用說的,媽媽就會幫你。」如果孩子繼續哭泣,就完全忽略他。
父母的反應要堅定、明確,讓孩子清楚感覺到:自己選擇說或哭,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後果。父母的猶豫同情或煩躁生氣,都會增強孩子哭泣的行為。
有些孩子會用長時間的哭聲來折磨父母,迫使父母投降。如果孩子出現這種傾向,就要在孩子企圖開始操弄時,立即打斷處理,以免養成習慣。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教他深呼吸或喝杯水,必要時用暫時停止法來制止這個行為。
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效,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示範適當的行為反應;然後用代幣制度給適當的行為獎勵,若有哭泣行為則扣點數。(張黛眉 賽斯身心靈診所臨床心理師)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5&idType=1
*******************************************************************************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要如何提高孩子EQ?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步驟2: 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處方箋
處方箋1 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 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 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 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0850&next=10806&l=f&fid=57
*******************************************************************************
寶寶亂發脾氣?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陳富美
道生華城托兒所教學組長 陳桂盈
|
教養子女,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與技巧。不同於過去舊時代的威權式管教,新時代的家長,就算不以體罰或斥責做為管教手段,依然能教出知書達禮、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見容於家長的壞習慣或是不當行為~是過渡期的適齡行為?還是身心障礙的徵兆?又該如面對與處理?相信是許多家長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寶寶亂發脾氣? * 行為解讀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挫折感的一種方式。一個2-3歲大的孩子因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也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氣,所以只能以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憤怒與挫折感,例如尖叫、哭鬧、摔東西或是賴在地上、眼睛不肯看著你等方式。 而所謂的挫折感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自己在嘗試某些事老是不成功、或是家長對他說「不」。在嘗試中體會到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對一個各方面能力都有限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他可能是做不到,或是說不出來。 也就是說表達能力還趕不上思考速度、理解能力遠超過表達能力。他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可是卻說不出來,於是對自己生氣也對你生氣,氣自己說不出來,更氣你不瞭解他。 而這個年齡的孩子也知道當他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最快的方式就是跟爸媽開口要,例如新玩具或是可口的點心等。當家長跟他說「不可以」、「不行」時,他無法瞭解為什麼、更不可能知道家長是以經濟狀況或是健康考量跟他「say no」,因為無法理解也還未學會控制脾氣,於是就發作了。 若是在公共場所發作,更會讓許多家長覺得無地自容,無法理性面對時就只能以打罵或是妥協的方式做處理。其實發脾氣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種必然,你無法預防,但卻可以幫忙他控制脾氣、宣洩怒氣。 * 家長錦囊 孩子發脾氣你無法完全預防,如果他常常發脾氣,你可以從中逐漸找出一些模式,進而幫助他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例如有些孩子累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或是在肚子餓、遊戲中被干擾的時候發脾氣,瞭解以後就盡量避免這些情形發生。陳富美老師認為要一個小小孩學習情緒管理實在太難,教他認識這些負面情緒及學習以口語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才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此外,家長應該試著幫助孩子排解怒氣,而不是跟著發飆。當孩子失控時,你也跟著發飆,只會讓他更沮喪、更加失控。家長不用立刻要他停下來,反而應該靠近他,讓他感受到你想要幫助他,你的溫柔介入會讓某些孩子靜下來,有些則不,非得等他發洩完畢否則很難靜下來。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你可以幫助他說出來,並且告訴他生氣不是不對,而是因為生氣打人或傷害自己才是不對的。或是教他以其他方式來發洩,例如拿個枕頭或是墊子讓他打或踢等等。 還有,就是不要輕言「不」。在公眾場合孩子因你的拒絕而大發脾氣也許讓你難堪,但是許多家長事後可能會發現,如果他們當時能夠瞭解那件事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就不會輕易說「不」了。 不過家長的妥協與讓步不能是經常性的,如果你發現這已變成常態,就要想辦法改善。短時間內也許你常要忍受他的發飆,但只要你保持冷靜與堅持的態度,孩子早晚會知道發脾氣不是向你抗議、要求達到目的的最好方法。 |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5.asp
***************************************************************
寶寶總是唱反調? |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陳富美 道生華城托兒所教學組長 陳桂盈 |
教養子女,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與技巧。不同於過去舊時代的威權式管教,新時代的家長,就算不以體罰或斥責做為管教手段,依然能教出知書達禮、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見容於家長的壞習慣或是不當行為~是過渡期的適齡行為?還是身心障礙的徵兆?又該如面對與處理?相信是許多家長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寶寶總是唱反調? * 行為解讀 0-3歲是幼兒身心發展最快速時期,但其實2-3歲在心智上和身體上是呈現跳躍式的成熟,隨著幼兒自身生理與動作發展能力的精進,他逐漸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事愈來愈多,所以凡事都想自己去嘗試,以各種方式逐漸脫離父母的掌控,例如「唱反調」,可能是口頭上的「不要」,或是直接以行為來表現。 而愛唱反調的孩子通常會變得不合作、喜歡挑釁而且會亂發脾氣。大部份2-3歲的孩子都會經過這樣一個階段,而讓家長深深的覺到孩子為何變得如此不聽話?雖然可將之視為過渡期的適齡行為,但也有可能是家長管得太嚴、原則前後不一造成孩子情緒反彈或以言行反抗。 * 家長錦囊 以幼兒的心理變化看來,2歲左右「自我意識」就會逐漸萌芽,所以習慣以唱反調來表現及維護自我;而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只重視自己需要被滿足的迫切性,也是幼兒容易與外在的人、事、物發生衝突的原因。 陳富美老師分析幼兒的反抗行為,是因為「我也是一個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已逐漸產生,從以前依賴父母幫他打理生活上的一切,到他學會走路與說話,他需要用更多的行為來區隔自己與父母的不同,因此說「不要」、唱反調,便成了最直接有力的抗爭手段了。 不過兩位老師都認為,有時孩子口中的「不要」,並沒有惡意、只是一種朗朗上口般的口語遊戲,覺得有趣好玩,家長有時要能看開些,並以幽默或遊戲的心態去面對。例如當孩子說「不要」,而成人卻表現得不在意時,孩子反過來可能說「要」;或是放棄威權式喝令、改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的方式去面對。 |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
**********************************************************
未滿周歲也需用心教養 |
華慶幼稚園園長 廖麗文
|
每一個寶寶生命中最初的一年,是父母最容易教養孩子的階段。只要父母平日給予寶寶正常的關愛,隨時注意寶寶身體和居家安全的照顧,以及了解寶寶的成長與發育進度,那父母將可以很從容、愉快的教養孩子……。 在寶寶未滿一歲發展的過程中,父母主要的角色有二:
一、擔任寶寶的照顧者,提供寶寶教導和關愛。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Freud)認為,未滿一歲的寶寶正處於口腔期,在這段期間內,寶寶的活動大多以口腔為主,寶寶從吸、吞嚥、咀嚼等口腔活動獲得滿足。社會心理學家艾力克遜(Erikson),認為未滿一歲寶寶如能獲各種需要的滿足,並且持續受到父母的關愛,必然會覺得這個環境安全又可靠。倘若父母的照料不持續、不適當,或是缺乏照顧時,則會發展不信任感。 因此,可知此階段寶寶最好的人格教育,就是口慾滿足的提供及精神上的關愛。此外,父母也要常常抱他和他說話,對他所發的音給予回饋,並陪他玩耍,隨時注意寶寶的哭聲,是否飢餓、病痛或尿布濕了等生理需求。
二、擔任寶寶最高權威者,制定寶寶必須實行的生活紀律和規範。
尤其是對寶寶以哭鬧來作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需有勇氣拒絕,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就捨不得管教,或者認為是小事、無傷大雅沒關係。或者以為只要自己盡心盡力,滿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深愛孩子的具體表現;果真如此,這不但害了孩子,更會嚴重的影響他和別人相處的群居生活……。因此,希望父母能在這種觀念上,抱著堅定的態度,如此待寶寶至兩歲或三歲時,就不必花費心力去適應環境了。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